《金剛經》: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2021-01-07 青衫菩提

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講的很清楚、很明白,說出事實的真相。告訴我們,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不是真實。

《金剛經》上講:『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那有一樣是真實的呢?這些都是事實,而《大般若經》說得更詳細、更透徹。歸納宇宙人生的真相,實實在在說,就是一個因果循環的現象,因果相續的現象。所有這些假像,在你眼前過一下而已,你能不能得到呢?得不到,一切法都了不可得。

《金剛經》上說的好:『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說你能得的那個意念不可得。你所得到的這一切法,佛說得很清楚,這一切法是什麼呢?真相是什麼呢?萬法緣生。緣生之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換句話說,你所得的也不可得,不但是世間法,你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為什麼呢?佛法也是緣生的。

佛說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三藐三菩提,你真能得到嗎?不可得,假名而已。諸佛如來、菩薩摩訶薩,你能夠得到嗎?也不可得,也是假名而已。佛法既然都是假名,都是了不可得,為什麼佛要那麼樣熱心的來講經說法呢?佛的用意是希望你從假名、假像裡面,真正悟入真實,這就是諸佛菩薩說法的目的。

所以《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舍,就是你不能執著,你不能有得的這個念頭。你只要有這個念頭,你就決定得不到。這些念頭統統都沒有了,這個念頭就是妄想、妄念,統統都放下了,統統都捨棄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於是你就明了了,你就透徹了。

這個不得已,而給它起個名字,叫諸佛如來,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諸佛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本來如是,那裡有得、有失呢?人、眾生迷失了自性,就是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原因在那裡呢?就是起心動念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在現在社會上,我們所看到的,貪嗔痴慢,忘恩負義,盡幹這些事情。這是惡業、惡行、惡念,那有不感惡果的道理?這就是因果相續,因果在那裡循環。

佛告訴我們,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才知道什麼是真的?真的就是一念心性,這是真的。諸位在這裡要特別留意到,一念不是二念,二念是假的,一念是真的。一念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沒有二念,這個才是真的。二就是相對的,二就有生滅,二就有變異,就有染淨。如果是一,那這些現象完全沒有。

所以佛說這一切眾生在六道也好,十法界也好,隨緣在流轉。他要隨淨緣,根性劣的,就成聲聞、成緣覺;根性利的,就成菩薩、成佛。他要是隨染緣,染的輕的,就是人天—三善道;染汙嚴重的,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這些都是惡有淺深,染有輕重。各人隨著自己的罪福,所以有苦樂長短的差別。

覺悟了,明白了,決定不會為自己打算。自身都不為了,怎麼可能還會為子孫打算呢?不會有這個念頭了。沒有這些念頭,那為什麼呢?為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就叫行菩薩道,這就叫修菩薩行。不為自己打算的人,不為兒孫打算的人,反而福德無量無邊,他的子子孫孫一定蒙受福澤。

在中國,大家看到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沒有為自己打算,孔老夫子也沒有為兒孫打算。他為社會,為人民。夫子子子孫孫一直到今天,在臺灣的孔德成先生,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由此可知,為自己打算的人,反而失算;為眾生打算的人,反而得福了。這一些事實俱在,證明佛菩薩在經論當中給我們說的沒錯,句句話都是真實。說明世、出世間的真相,無非是一大因果,永恆的、不斷的在循環而已。

世間人有聽過這些說法,但是他不能夠深信,不能夠省悟,為什麼呢?因為看到世間人有很多作惡的,沒有得到報應;有很多修善的,沒得福,於是不相信修福得福報,作惡得惡報,他不相信。這個裡面有很深的道理。世間人思慮不周到,眼光很淺短,不曉得因果通三世。剛才說過了,它不斷的在循環,永遠在相續。循環相續豈止是一生,所以有今生修福,今生得福報,這叫現報;今生作惡,今生就得報應的,這也是現報。

今生作善、造罪,今生沒有報應,來生報應的,這叫生報。或者是第三生以後,一直到無量劫才得報的,這叫後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正是所謂的: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為什麼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在《金剛經》裡,為什麼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教人們「應作如是觀」?原來佛家是從「本質」看問題的,而我們俗人習慣於看事物的表象。「緣起說」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認為世間萬事萬物均由因緣而生,亦由因緣而滅。最典型的是《中阿含經》裡的表述:因此有彼,無此無彼,此生彼生,此滅彼滅。和「法身捨得偈」的: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也就是說世間沒有一樣事物不是由因緣生滅的。所謂「緣」,即是產生事物的間接原因,也是任何事物產生與存在的必要條件。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在夢中,一切皆只是念頭形成的'相',可說是'名字相',不是實物,稱之為"無";但是不能說沒有這個夢,也不能說沒有一切相,稱之為"有",也就是'相有體無'。心的念頭和心不是一個也不是兩個,就叫做"不一不二",也是:"色'(相)既是空(心),空既是色"。
  • 如何理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佛教經典之一。雖然本經書僅僅五千多字,卻是佛教中最有名氣的一部經典,常常誦讀《金剛經》可以幫助人看破人生,放下煩惱,幫助人破除我執、我見;所以,在讀經本書上不能「死讀」,但要理解其中真義,慢慢細品其中深意。
  •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這兩句是《金剛經》裡的話,所謂「有為法」,是佛教的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一切處於因果關係當中的事物。「有為法」的特點就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夢幻泡影露電都是轉瞬即逝的東西,不穩定,很容易就成「空」。於是功名利祿也好,美食美色也好,都像「夢幻泡影露電」一樣,轉瞬即逝。這就引申出了「無我」和「空」兩個概念。佛經卷帙浩繁,都是對這兩個概念的不同見解。
  • 751,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751,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經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話說在《金剛經》的最後,有一首著名的偈,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廣為人知,千百年來,不知被多少人學習過,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首偈呢?為了說明這首偈所指,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金剛經》。
  •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金剛經》最後的四句偈。其中有為法與無為法相對比,無為就是涅槃道體,形而上道體。實相般若就是無為法,證到道的那個是無為,如如不動;有為的是形而下萬有,有所作為。前文說過,如如不動不是一動也不動的狀態。夢幻,有夢有幻。夢,我們每個人都做過,可是哪一個夢境能夠留住?能夠實現?美夢成真也只是一個願望。
  • 【白露】《金剛經》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白露】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經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釋義:《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世間所有的現象,都像夢境、幻像、水泡、影像,像露珠、閃電一樣的虛幻不實,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真實得到。應該時時作這樣的觀想,就能得自在。開示:《金剛經》上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真的,這是宇宙人生真相!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隨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去是觀這幾句話來自《金剛經》。很多年前讀的時候,只是單純的喜歡……今兒!莫名其妙地發生了些子莫名其妙的事!心裡就覺得,這簡直不可理喻!按經文的話說,凡是如夢幻泡影的現像和看起來在待會兒就不一定在的現像(如露亦如電)大概就算得上是了吧!為什麼要應作如是觀?嘿嘿!假使迷戀夢幻泡影假使把如露亦如電當真嘿嘿!敢這麼幹,保準你不是在愁中就是在病中,要不然就是在痛苦中……唉!扯遠了!《金剛經》決定要讀得,尤其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些什麼》!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釋義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一切有為事相,皆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變化靡常,執捉不住。
  • 佛教: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修行真的是短暫人生的真諦嗎
    昌樂法師《練習空性》第93講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今天講後半部分的如泡跟如露、如電。肥皂泡,大家看到過,很美,可它很脆弱,隨時隨地就破滅了,跟我們的黃粱美夢一樣。其實從更長遠的維度來看,生命真的如泡一樣,隨時會破滅,極其短暫。如露,露水也是這樣,它的存留時間極其短暫,太陽出來以後,它就揮發掉。如泡形容脆弱性,如露形容短暫性。無論生命它的存在是脆弱的還是短暫的,這都是在告訴我們,但念無常,當珍惜。我們總覺得時間大把的有,其實不然,我們應當珍惜。只有學會珍惜,只有學會倍加努力的人,生命才會顯得更有別致的意義。這是如露。那如電呢?電是什麼?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說道體聚散無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說,在穿透時空的佛眼看來,世間一切因緣際會而生的事物,都是道體聚散而形成的暫態平衡,都將經歷成住破空的演化過程,而化為他物,正如夢境易醒,泡沫易破,朝露易散,電光易逝,都是曇花一現。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1:希望一直如少年,乾淨純粹心安,看透不美好卻相信美好,見過不善良卻依舊善良2:有些心事只能自言自語,有些秘密只能講給朋友。
  • 《金鋼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鋼經》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家的觀點認為,一切有為法都是有作為有造作的因緣所生法,緣合則有,緣散則滅,一切有為法包括事物、物質、意識、精神以及所有現象不離成住壞空「規律」。
  • 《金剛經》導讀第七講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發菩提心對於修行者而言是如此重要,為此本寺特開設「《金剛經》導讀專欄」,由於曉非居士為大家導讀《金剛經》。釋迦牟尼佛成佛了,而我們卻還輪迴於生死,什麼原因?佛陀說造成我們這些凡夫輪迴於生死不能成佛的原因就是糊塗,用《心經》的話講,「顛倒」,「夢想」。佛教經常用夢做比喻。大家都做過夢,做過美夢,做過噩夢。
  • 佛曰:一切皆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不過用金剛經上最後的文字來作結,似乎要顯得有氣質一些:一切皆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為什麼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金剛經》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一直被禪宗奉為圭臬。他們對這句話的信奉程度,達到了沒有文字,沒有言語。最後甚至達到沒有法,一切皆無,只剩下「當頭棒喝」。但是諸多法門,對這種修行方式,持懷疑態度。認為禪宗的這種方式,會是佛經走向消亡的第一步。雖然禪宗並不認同這一點。
  • 佛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如泡影;如露、如電
    一切都是不真實的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觀有為法如夢——無明不覺故有生死,生死大夢憑誰自覺?祖師說:「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有為法如泡影觀有為法如露——露指今生果報,無論是苦樂榮華,貧富貴賤,皆不長久。觀有為法如電——電喻世智辯聰,如閃電一樣,靠不住,聰明不敵生死,幹慧豈免輪迴,枉用心機。
  •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第一次見到這句話,是在北大天才柳智宇出家前寫給父母的一封信上。在信中,他說佛陀早已告訴了我們六道輪迴、因緣果報、苦空無常等等事實真相。然後,又例舉了許多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