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美食博山訂閱每周20萬人都在看的自媒體,可每天收到關於家鄉的新鮮事、文化故事,好看、好玩、好吃這裡都有! 小編微信:msboshan
投搞:msboshan@163.com 廣告:13365330683
作者(右一)與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省級非遺聚樂村「四四席」傳承人王鵬先生合影
齊魯兩國互為近鄰,兩地飲食文化一脈相承,在宴席規格以及菜品結構等方面息息相關。博山傳統「四四席」就是建立在齊魯菜系交融的基礎上,凸顯齊魯文化特色,是百年以來博山士人宴請賓客的一種菜餚規制及宴席格局,因為它的許多優點而歷久不衰,它既是魯菜的重要組成,又是博山地域文化在飲食方面的特色體現。博山傳統「四四席」的核心特徵在於其獨具特色的宴席規制和菜餚體系,菜餚主要有平盤菜、大件菜、扣碗菜、行件菜等菜品構成,每個菜品皆為四道,共計十六道菜餚。與此同時,在重要場合還需配備鮮果、乾果、點心等各四道,上菜順序為一冷、二熱、三湯。傳統「四四席」中各項菜品不固定,可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客人、人員多少及特殊情況而更改替換。但四大件、四行件、四扣碗必須要按順序穿插上席。經過百年的發展,傳統「四四席」也有突破性的創新。大圓桌餐檯取代了過去的方桌和長條桌,就坐人數也不只限於八位了。隨著客位的增加,菜式上也不斷增添和完善了許多新的內容,如四味碟、四涼糕、四風味、四海鮮等一系列創新菜品,這樣更體現出了菜品的整體效果,達到觀之動容、食之舒心的品味境界。傳統「四四席」誕生於百年老字號博山聚樂村飯莊,歷經百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博山菜的代表性菜品,餐桌禮儀更是傳承了傳統的博山孝文化禮儀,講究餐桌規制,菜點風味醇厚,是魯菜大系中重要的標誌性飲食文化菜品。[1] 首先,博山傳統「四四席」位講究餐桌程序與餐桌規制,其菜單設計規範值得現代人學習與參照。古人曰:「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博山幾千年的封建歷史,有著根深蒂固的鄉風民俗,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禮食文化」,博山傳統「四四席」的宴席禮儀與禮俗規制尤顯突出。自博山傳統「四四席」推出以來,就具備了完整的飲食文化體系。其中包括食材選擇、菜餚搭配、烹飪方法、菜品搭配、成品特色、上菜流程、座次排名、敬酒順序等方面,對這些方面提出極高的要求,並且嚴格按照標準執行,顯著提升了餐飲習慣的精確性,具備獨特的地方飲食文化特徵,歷經百年而久盛不衰,具有極強的傳播能力與影響力,對當下宴席菜單設計環節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因此也被廣泛應用於宴席菜單設計環節,這無疑是對地方飲食文化發展、傳統文化弘揚的巨大助力。不僅如此,博山菜也是齊魯文化的重要展現形式之一,帶有鮮明的地域文化印記[2]。首先,齊國地區有著豐富的海產品,為博山菜選料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也保障博山菜菜品原料的豐富性。其次,齊國地區與魯國地區有著明顯的區別,體現了齊國社會餐飲行業發展進程,拓寬其國飲食文化境界,為飲食文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並且凸顯博山菜氣韻宏大、風格獨具的優質特點[3]。 博山傳統「四四席」所用的餐桌為博山地區特有的大漆方形八仙桌。博山大漆的八仙桌顯現著博山地區氣勢恢宏的餐桌文化特色。餐椅兩兩相對,八人構成一桌,分別落座於八仙桌各個角落位置。如果宴席共計七人,則被稱之為「缺口席」;六人則被稱之為「敞口席」(敞口席只限婚宴中的「油客席」,空下座兩個,以備主家按輩份數輪勸酒之用,再一個就是增補陪客之用);如果餐桌共計用餐人數為九人,則被稱之為「掛角席」。分賓主落座,以尊老敬賢為座次排序原則,由座次排序可以凸顯長幼尊卑,席間賓主分明,地域座次禮儀在此環節得以完美體現,同時也秉承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尊老敬賢標準,其高規格的宴席座次,對如今的餐桌禮儀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現代人可以結合現代飲食習慣對其進行優化與調整。 茶敘不僅是傳統禮儀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樣也是博山傳統「四四席」的重要構成部分。茶水也講究有「甜配綠、酸配紅、瓜子配烏龍」之說,即乾果甜品應該喝綠茶,酸味的喝紅茶,瓜子是鹹味的,最好是用烏龍茶。乾果之後上四點心佐以杏仁茶。杏仁茶的主要原料是幹杏仁和江米,具體製作方法是將去皮的杏仁同江米合在一起,用石磨磨成稀糊汁,過籮濾渣加白糖煮製而成。通過茶敘這一環節,可以使賓主雙方進一步增進感情、營造融洽用餐氛圍,從而起到加深了解、提升溝通效率的效果。茶座在賓客到來之前,主賓已經準備妥當,配備的乾果類型主要由花生、杏仁等常見乾果構成;而茶飲則應當結合季節情況來進行選擇,如春季選用花茶、秋季選用清茶,茶飲選擇也凸顯對客人的尊重,席間賓主雙方暢聊人生、暢談理想、談笑風生。 酒在現代社交環節發揮重要作用,在傳統「四四席」當中也有著極其獨特的呈現形式。敬酒是博山傳統「四四席」的核心構成要素,可以呈現真情、交流感情。此環節,博山傳統「四四席」將敬酒禮儀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注重敬酒次序上與傳統禮儀高度契合。敬酒信號由大件菜上桌次序構成,大件菜上桌分別對應餐桌敬酒環節。一般說來,第一大件菜上桌對應主家長者向賓客敬酒;第二大件菜上桌對應主家父輩向賓客敬酒;第三大件菜上桌對應平輩向賓客敬酒;第四大點菜上桌對應晚輩向賓客敬酒。這樣可以保證敬酒順序有條不紊,同時體現對賓客與長者的愛戴與尊重,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發展助力與傳承,在敬酒禮儀當中凸顯傳統文化當中的倫理與道德,是傳統文化在地方飲食文化的互通之處。 古語有云「來而不往非禮也」這句古訓在博山傳統「四四席」當中有著高度還原與完美體現。如傳統「四四席」喜宴的「油客席」中,待第一大件菜上桌後,主賓一般要對大廚進行犒賞,犒賞形式通常以紅包為主,以示對大廚的鼓勵與認可。大廚收到紅包後,按照博山習俗將奉上溫水,將毛巾置於溫水中溼透擰乾,然後奉於主賓以示回禮,俗稱打「手巾把」,這也是博山地區特有的餐桌禮儀,凸顯我國傳統文化禮尚往來的文化禮儀。總而言之,博山傳統「四四席」是博山菜的核心構成部分,具備博山菜獨特的飲食文化特點。通過秉承尊老敬賢為坐次排序原則、秉承以客為尊的茶敘標準、秉承傳統餐桌敬酒文化、注重禮尚往來的傳統等方面可以有效呈現博山菜飲食文化特點,對其進行深入探索與傳承,不僅是魯菜發展的重要助力,同樣也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作者孫賽華系中國烹飪大師、淄博市技師學院現代服務系講師)[1] 居馬姑麗·阿布來孜.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關係的使用模型 ——以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為例[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13(10):168-169.[2] 李燁,張廣海. 博山菜的飲食文化特點——以博山四四席為例[J]. 管子學刊,2016,15(2):96-100.[3] 蘇瑩瑩,王英,孫業紅,等. 農業文化遺產地遊客環境責任行為與飲食旅遊偏好關係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為例[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0,28(9):1414-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