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的親密關係

2021-02-07 心靈 愛 光

隨時隨地進入當下

   透過男女關係中的愛,有可能幫助我們真正的到達開悟。我們可能因為這樣變得再度完整,在這之前,一個人的生命如何才得以實現?

換句話說,你在等一個及時的事件來救你。這不正是我們先前談過的核心誤謬嗎?救贖不在另一個地方或時間,它在此時此地。

救贖就在此時此地」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我連救贖是什麼意思都不懂。

大多數人追逐肉體的享樂,或各種不同形式的心理滿足。因為他們相信這些事會讓他們快樂,或者會解除他們的恐懼感或匱乏感。我們可以把快樂理解為透過肉體的享樂,而達到一種高度的快活感;或者透過某種形式的心理滿足,所獲得的更安全、更完整的自我感。這是從一個不滿或不足的狀態裡尋求救贖。他們從這些活動中所獲得的滿足感,勢必是短暫的。因此滿足和成就的條件,會再度投射此時此地之外的一個想像的點上。「有朝一日我得到了這個,或擺脫了那個——我就萬事OK了。」這就是創造未來救贖幻相的心智模式。

真正的救贖是成就、是和平、是生命的圓滿。它就是做你本然的自己。感覺你內在那個沒有對立的善。感覺本體自性圓滿的喜悅。它的感覺不是短暫的、會流逝的,而是一個常駐的臨在。所謂「認識神」,是認識到那在你之內,不假外求的最深本質。真正的救贖就是認識你自己是和所有存在的源頭——無時間、超越形相的一體生命——都是合一的。

真正的救贖是一種解脫的狀態——從恐懼、從受苦中解脫,從匱乏和不足的狀態所產生的缺乏、需要、求取、和攀緣之中解脫。它是從強迫性的思考,從負面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從以「心理需求」為形式的過去和未來中解脫。你的心智告訴你說,你無法從這裡到彼岸。你需要一個事件,或者在你自由和實現之前,你需要先變成這個或那個。事實上,也就是說你需要時間——你需要去找到、去釐清、去做、去達成、去獲取、去變成、或者去了解某一件事之後,你才能自由或完整。你把時間當成救贖的手段,而實際上,時間卻是最大的障礙。你認為就因為你還不完整、還不夠好,所以你無法由本然的你,在此刻到達彼岸。而事實上,此時此地是你能夠達到彼岸的唯一的一個點。你體會到自己已經在彼岸的時候,你就「到達」了。你體會到你不需要尋找神的那一刻,你就找到神了。因此救贖沒有唯一之道:你可以運用任何情況,而不需要一個特定的情況。不過入口點卻只有一個:當下。離開當下,沒有救贖。你孤單,你沒有伴嗎?就從那裡進入當下。你在一份親密關係裡嗎?也從那裡進入當下。

你所做或所完成的任何事裡,最能讓你接近救贖的就在這一刻。心智很難理解這樣的說法。因為它習慣地認為未來才有價值。你曾經做過的一切,或被施加的一切,都阻擋不了你對本然說是;也阻擋不了你深刻地專注在當下。這件事你無法在未來做。你不是當下做,就是完全不做。


愛/恨關係

當你沒有取得臨在的意識頻率,以及在你取得臨在的意識頻率之前,所有的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就是殘缺不全而且徹底的失能。也許有似乎完美的片刻,比如「在愛裡」的時候。可是外表的完美,終究難逃爭執、衝突、不滿和情感或肢體暴力的遞增而劃下句點。似乎大多數「愛的關係」都會很快地以愛/恨交織的關係收場。愛在轉眼之間變成了野蠻的攻擊、敵意、或者情愛的完全撤除。我們視這一切為常情。關係便在「愛」與恨的兩極之間拉鋸,期間的拉輻在幾分鐘、幾個月、甚至幾年不等。讓你享受這樣的起伏,也讓你承受它的痛苦。雙方對這個循環產生癮頭,變成了家常便飯。這個劇碼給他們活著的感覺。一旦正/負兩極之間失衡的時候,負面和破壞性的循環儘早會發生,並且開始加速增強,那麼關係的瓦解便指日可待了。

你滿以為只要祛除了關係裡的負面或破壞性的循環,從此就一切順利、開花結果了——這無異是痴人說夢。愛、恨兩極是相互依存的,有其一必有其二。正負之中就已經隱含未彰顯的負極。兩者都是同一個失能的不同面向。我現在談的是一般所謂的羅曼蒂克的關係,不是真愛。真愛沒有對立。因為它源自超越心智的層面。以持續狀態呈現的愛,就像有意識的人類一樣少之又少。不過當心智流產生間隙的時候,我們可能對愛有短暫而浮光掠影的瞥見。

我們很容易把失能歸之於關係中的負面情況,你也可能把失能的來源推在伴侶身上而不在自己。它會以許多種形式顯現出來:佔有、嫉妒、控制、退縮、積怨、討公道、冷漠、自溺、情感的索求和操控、強迫性的爭執、批評、判斷、遣責、攻擊、憤怒、無意識地對父母所施加的舊痛報復、暴怒、和肢體暴力。

在正向的一面,你和伴侶是「在愛裡」。起初這是一個有深度滿足感的狀態。你很深刻地感覺自己活著。你的存在因為有個人需要你、欲求你、讓你與眾不同,而突然間變得意義非凡,而你也對對方投桃報李。你們在一起的時候,你感覺完整了。這種感覺往往強到讓你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地步。

然而,你也許察覺到這個濃得化不開的柔情蜜意裡,隱含了一份需求和攀緣。你開始對這個人上了癮。對方對你的作用就像毒品一樣。只要毒品在身你就會駭,而只要對方一有可能離開你的念頭,就會導致嫉妒、佔有、或者企圖藉著源自失落的恐懼而來的情感——要脅、遣責、指控——進行情感的操控。萬一對方果然離開了你,便會產生最強烈的敵意,或是絕頂的悲傷和絕望。任何一種情況都會使柔情化為攻擊或悲傷的利劍。如今愛在何方?愛能否在頃刻之間化為恨?當初的那些是愛,或者只是一個執著和攀緣的癮頭?

癮頭和尋求圓滿

我們為什麼會對人產生癮頭?

羅曼蒂克的愛情之所以會成為普世所追求的強烈經驗,原因在於它似乎可以提供解脫。從人類的無明和不得救贖的狀態裡的恐懼、需求、和不完整的狀態中解脫出來。這個狀態包含了一個生理和心理的向度。

在生理的層面上,你顯然不是完整的,而且以後也不會完整:你不是男人就是女人,也就是說你只有完整所需的一半。在這一個層面上,你對完整的渴求以異性相吸的形式呈現。男人需要一個女人,女人需要一個男人。陰陽兩極的結合,是一種無法抗拒的驅力。這個生理驅力的根源其實是屬靈的:渴望二元對立的終結,回歸圓滿合一。生理層面的性結合最接近這個狀態。這也是性成為生理領域中最具滿足感的經驗的原因。可是性結合只不過是幸福的一剎、圓滿的流光一瞥罷了。只要你無意識地把它當做救贖的手段一追求,你就是緣木求魚,企圖在形相的層面尋求二元對立的終結。你窺見了樂園之美之妙,可是卻不被允許流連其中,不被允許在另一具獨立的軀體裡找尋自己。

心理層面上的缺乏感和不完整感,比生理層面更深更大。只要你和心智認同,你就是向外尋求自我感。也就是說,你從和你的本來面目毫不相干的事物上:社會角色、財產、外貌、成敗、信念系統等——獲得你的自我感。心造的假我——我執——感覺脆弱、不安全,所以總是從新奇中尋求認同,好讓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可是其中沒有一樣可以給它持續的實現感。它的恐懼仍在,它的匱乏感和需求感依然徘徊不去。

然後一份特別的關係出現了。我執所有的問題和需求,似乎都找到了解藥。至少一開始是這般光景。這之前所有形成你自我感的事物都無足輕重了。如今你找到了一個可以取而代之的單一焦點,它賦予你生命的意義。於是你又透過它來界定你的身份,和你一起「在愛裡」的人身。你不再是一個無情宇宙裡斷裂的碎片了。或者似乎不再是了。你的世界有了一個中心:被愛者。這個中心來自於你的身外和你仍然由外界汲取自我感的事實,但一開始似乎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形成我執特性的不完整感、恐懼感、匱乏感、和未實現感都不見了——或者真的不見了嗎?他們已經逍逝了,還是繼續存在於快樂的表層實相之下?

如果你在親密關係裡同時經驗到「愛」和它的對立——攻擊、情感暴力等——那麼你很可能把愛和我執與癮頭混為一談了。你無法既愛你的伴侶,卻又在下一刻攻擊對方。真愛沒有對立。如果你的「愛」裡有對立,那麼它便不是愛,而只是我執對更完整、更深層自我感的強烈需求,而對方正好暫滿足你這一份需求。你的愛就是我執救贖的代用品,而在短時間內,它也幾乎給了你救贖的感覺。

可是有朝一日伴侶的所做所為,不再迎合你的需求,或者我執的需求。那些被「愛的關係」所掩蓋,而屬於我執意識一部分的恐懼、痛、和缺乏感便一一浮現。這時候你就像其他的癮頭一樣,癮頭滿足的時候你就處於駭裡,可是藥物總有失靈的一天。當這些痛苦的感覺再次出現的時候,你感覺到的痛更甚於以往。然後,你就把伴侶視為這些情感的肇因。這意謂著你向外界投射,你用屬於痛裡一部分野蠻暴力攻擊對方。這個攻擊也許喚醒了伴侶的痛,對方就會反擊你。這時候我執仍然無意識地希望它的攻擊或者操控,足以構成對方的懲罰,而使對方改弦易轍,好讓我執再利用它們掩飾你的痛。

任何癮頭都來自你無意識地拒絕面對和經歷你的痛。任何癮頭始於痛也止於痛。無論使你上癮的物質是什麼——酒精、食物、合法、非法的藥物、或者一個人——你都是在利用一個人或物來掩飾你的痛。這也是為什麼親密關係一度過陶然醉期之後,接踵而來的就是太多的不快樂和痛的原因。關係本身決不會造成痛和不快樂,它只是把你內在已經有的痛和不快樂引發出來而已。每一種癮頭也都有相同的作用。每一個癮頭也都會有不再靈光的時候。然後你就會有痛不欲生之感。

許多人企圖藉著逃避當下而從未來尋找救贖,也是這個理由。如果他們把注意力貫注在當下,第一個可能遭遇到的就是他們的痛,而他們害怕的就是這個。但願他們知道:進入當下取得臨在的力量來瓦解過去和舊痛,進入當下取得實相的力量來瓦解幻相是多麼容易的事。也但願他們知道自己是多麼接近自己的實相,多麼接近神。

  企圖避免痛而迴避關係也不是解決之道。痛依然在。三次失敗的關係比起你幽居荒島或閉關苦修三年,更有可能迫使你走向覺醒。不過如果你能夠把深刻的臨在帶入獨處的話,也會有相同的效果。


相關焦點

  • 要在夢中醒來,開悟的代價是所有一切
    直到看到《靈性開悟不是你想像的那樣》,書上說:開悟的代價是所有一切。人生是一場大夢,你是想從夢中醒來,還是在夢中醒來?其實,我們真正想要的是在夢中醒來。一、要在夢中醒來,就要先學會夢中這個遊樂場的遊戲規則生活中我們最受困擾的是兩個字「關係」,所有的一切都是關係,所有的一切也都是能量。關係和能量,這兩個是要我們去關注的。
  • 《夢十夜》裡的武士開悟還是沒開悟?
    」      師傅憤憤回道:「不甘心的話拿出你已開悟的證據出來!」說完把頭轉向他方。真是豈有此理。      待隔壁大廳壁龕前的座鐘下次敲響前,我一定開悟給你看。等我開了悟,再入師傅的房間。那時,再以我的悟道交換師傅的首級。若無法開悟,便無法奪取師傅的性命。所以,我非要開悟不可。因為我是武士。      若無法開悟,只能自刃。武士一旦受辱,怎能苟且偷生?
  • 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
    靈商讀書會第20期, 溫亞其老師解讀《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大家好,歡迎走進靈商讀書會。 本周溫亞其老師將為大家解讀的書是《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252頁。溫亞其老師會用45分鐘的時間,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解讀本書:什麼是靈性開悟?
  • 傑德·麥肯納應該還沒有真正開悟
    我在這幾年間看完了傑德·麥肯納的靈性開悟三部曲,其中《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和《靈性的自我開戰》都完整地看了兩遍,他的三部曲曾是我唯一保留和攜帶的書
  •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開悟的人也會有各種情緒悲傷憤怒難過都有和沒開悟的區別在於就算悲傷憤怒難過也屬於在「愛」裡面悲傷憤怒難過「愛」就是將各種現象與發生都當成恩典欣然接納讓一種情緒只是在肉體上有感覺和你的內心的寧靜沒有什麼關係能做到痛與苦的分離就算你真的很生氣很難過在肉體上表現得再多麼的極端
  • 讀書——《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薰陶中風雅 學習中進步等待中追尋 靜謐中人生 大家好,我是shirley清荇and芙蕖,今日讀書《親密關係》人們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備感幸福,在幸福之中卻患得患失。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把這種情緒被稱為幻滅。當一個人對他的親密伴侶失望時,其實就是情緒期待幻滅的過程。《親密關係》的作者是加拿大作家克裡斯多福·孟,他是「知見領袖訓練學苑」教育部主任,世界知名知見領袖訓練師、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在所有的親密關係中,人生伴侶是最親密的關係,然而大部分人都是在這個親密關係中淪陷。
  • 什麼是開悟?開悟後的人是什麼樣子?
    開悟的人不會搞個人崇拜,搞個人崇拜的都是沒有開悟的人。一個通達「無我」的人,一個覺悟到「萬物與我為一」的人,一個認識了平等真相的人,怎麼會又怎麼可能搞個人崇拜呢?他只能樹立道,樹立整體,樹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樹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釋迦牟尼曾如是說:「以色拜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開悟是什麼?訪問傑德麥肯納
    要開悟也許非常困難,開悟的理論卻非常簡單。本書第一章名為「再簡單也不過了」絕對正確,開悟就是無法再簡化、無法再縮減了。 接下來我們就要問:誰開悟了?是誰寫了這本書?誰在教導?如果宣稱無我,實在很難容納自我的表象。 但是,它就在那裡。真我就是無我,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說得很合理,也無法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
  • 開悟是什麼? --傑德麥肯納《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讀後感
    我正常無事時的清醒狀態,是從一種快活的歡樂,到一種幾乎讓人難為情的、輕浮的愉悅、我可能會分心沉迷於電玩、電影或一段對話中一會兒,但總是會回到那個包含了敬畏、感恩與莫大喜悅的中心。這是覺醒後的清明與自然的狀態。」 傑德說開悟的狀態是「恆久非二元覺知」。顧名思義,「恆久」就是非暫時的,非短期的;「非二元」就是無分別、無對立,簡單說,就是「無我」。
  • 《親密關係》: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親密關係》這本書,我兩年前看過,最近重讀,感受又不一樣。就像張德芬老師說的,這是值得反覆閱讀的書,因為我們生活中總是會遇到許多問題,但我們又那麼健忘,所以需要常常閱讀,提醒自己。本書的作者,克裡斯多福·孟是加拿大資深的心理諮詢師,他一直致力於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的研究,他將理論與生活結合,幫助了許多人找到心中的答案,過上更好的生活。本書雖然命名「親密關係」,但並不局限於親密關係,在人際交往中,許多點是共通的。
  • 熹妃Q傳親密關係系統怎麼樣 親密關係系統介紹
    導 讀 熹妃Q傳親密關係系統怎麼樣?熹妃Q傳親密關係通有哪些功能?希望通過這篇親密關係系統介紹,可以幫到熹妃Q傳的玩家!
  • 《三國志14》王允親密關係有哪些 王允親密關係一覽
    三國志14王允親密關係有哪些?許多玩家還不了解他的親密關係,所以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三國志14王允親密關係一覽,想要了解的玩家不妨進來看看,相信會有所幫助。 三國志14王允親密關係有哪些?
  • 《親密關係》:尋覓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在尋找自我
    提到親密關係,我們首先想到就是婚姻,就是愛情,其實不然,當你向一個人敞開到一定程度,比如家人、室友、同學、同事、朋友等等都是親密關係的一種。但愛情和婚姻是能量最大,張力最強的一種親密關係,也是衝突最大,最讓人心碎的親密關係,所以,有「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千古絕唱。可王子和公主的童話只是停留在「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雞毛蒜皮,柴米油鹽才是生活的本質。當我們看清生活真相,和愛的那個人朝夕相處時,是不是會被打回原形,覺得曾經的美好都歸於幻滅了呢?
  • 郭懷慈:親密關係的奧秘
    導 讀生命的質量、我們活得是否開心幸福而又完整,有幾個重大的要素:一是人際關係(其中最有鏡像效應的就是親密關係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開悟並非一勞永逸
    我們生命裡曾擁有的沉穩平靜以及初覓的情愛,往往會被一些失落經驗、恐懼或他人的背叛封閉、擊垮,而這一切是為了讓心靈再嘗平靜或喜悅的滋味。人類的心靈猶如花朵,它的綻放與收合自有其神秘的方式。令人驚訝的是,這事實常被忽視。這情形猶如所有人內心深處都希冀發生某些殊勝經驗,能有偉大的開悟。
  • 心聲|親密關係的真相
    摘自克裡斯多福·孟《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梁》希望老師的分享可以讓您為自己的心靈駐足片刻,開啟一段成長之旅。幾乎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很棒的親密關係,我們希望從親密關係中得到能滿足身、心、靈三方面渴望的東西,表面上看來,我們似乎只是孤單,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但事實上,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慰藉與陪伴,我們需要的是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的伴侶;我們在追尋的是能激發人生意義與方向,並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我們幫助的人際關係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
  • 【薦讀】開悟與不開悟,看到的世界有何不同?
    是否不開悟的人,每一時刻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對同一事情的解釋也在變化?如果是開悟的人,那麼他對世界的解釋就是始終如一的?真正開悟的人,和不開悟的人重要區別在於:開悟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的,包括任何想法;而不開悟的人則相反,他們無意識中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是真的,簡直是「任何」。所有想法都是自己從虛無中建立的,都是從本無所有的心地上構建的。
  • 親密關係太痛苦:親密關係不是「變相傷害」,別讓愛「過度激情」
    其實有很多人明明相愛,是卻沒有走到最後,並不是因為相處難,而是這段親密關系所帶來的感覺太痛苦了,相處成為了一種傷害。這讓很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親密關係,明明是這世界上最為安全的一種關係,為什麼最終形成了互相傷害的局面,難道一段親密關係當中就必然要有傷害嗎?其實並不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