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軍時期,師長和師政委是有一個明確的分工,師長負責軍事指揮,衝鋒在前,政委負責政治宣傳和動員。一般來說,師長是猛將,就像猛張飛,師政委則政治工作過硬,像一位謙謙君子。
可是在紅四方面軍中則不然。紅四方面軍的師政委,不但要負責政治工作,還要領兵打仗,師長和師政委往往都是猛將,師政委勇猛不在師長之下。紅四方面軍有三大師政委,個個都似猛張飛,建國之後成就都很大,都當了大軍區司令員。
先說第一位,陳錫聯
(陳錫聯在做動員)
陳錫聯,湖北紅安人,大別山子弟,14歲那年的一天夜裡,這個倔強的孩子偷偷離開了家門,參加革命。剛剛參加紅軍不久,陳錫聯就得了一個綽號,叫「小鋼炮」。為什麼呢?因為陳錫聯是一員猛將。
參加第一仗,陳錫聯難免有點畏懼,班長告訴他:
「不要怕,幹革命就不要怕死,跟著我往前衝。」
陳錫聯牢牢記住了班長的話,跟著班長往前衝,成功繳獲了一支小馬槍。後來,陳錫聯越戰越勇。
營長表揚他說:
「別看陳錫聯年紀小,個子不高,打起仗來不怕死,總是往前衝,簡直就是一門小鋼炮。」
小鋼炮是紅軍時期最厲害的武器,陳錫聯得了這樣一個綽號,充分說明他勇冠三軍。
(陳錫聯上將)
不過小鋼炮很快改任政治工作了,當過營指導員、團政委。在一次戰鬥中,身為團政委的陳錫聯操起機關槍衝鋒,突然被一顆流彈擊中,這是一次要命的貫通傷,陳錫聯卻不下火線,繼續指揮作戰。
好一個勇敢的團政委!1935年,陳錫聯升任紅十一師政委。當時他也只有20歲。兩大紅軍主力會師,張國燾還專門向周總理介紹了陳錫聯說:
「這是我們紅四方面軍最年輕的師政委,叫陳錫聯,外號小鋼炮。」
周總理直誇獎說:「你們紅四方面軍的幹部真年輕啊!」
周總理估計也不會想到,眼前這位年輕人,會在新中國成立後成為開國上將,當了新中國的首任炮兵司令員,以及瀋陽軍區和北京軍區司令員,還給自己當了副手,陳錫聯當過副總理。
再說第二位,鄭維山
(年輕時期的鄭維山)
鄭維山,河南新縣人,大別山子弟,13歲參加少年先鋒隊,15歲光榮入黨。小小的鄭維山就是頂呱呱的孩子王。也是在15歲那年,鄭維山帶著70多位赤衛隊員參加了紅軍。
三年後,鄭維山當上了團政委。他遇到了一位好首長,那就是總指揮徐向前。徐向前很喜歡這位年輕人,教育他說,在戰場上,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咬緊牙關,硬著頭皮打。誰能硬著頭皮打到最後,誰就能勝利。
鄭維山牢牢記住了徐向前的話,真的成為打硬仗的高手。1933年,鄭維山升任紅二十七師政委。當時他只有18歲,比陳錫聯當上師政委還要年輕2歲。紅四方面軍真是英雄輩出,強中更有強中手。
第二年,鄭維山還當過紅八十九師政委,不過他最著名的還是擔任紅八十八師政委。紅八十八師集中了紅四方面軍的精銳,下轄的三個團都有屬於自己的榮譽稱號,比如「夜老虎團」、「能守鋼軍團」、「能攻鋼軍團」。
(鄭維山中將)
把三個虎狼之團交給鄭維山統領,那是對鄭維山的充分信任。紅八十八師關鍵時刻是要打硬仗的。很多人不知道師長是誰,卻記住了師政委鄭維山。紅四方面軍有一場惡戰就是強渡嘉陵江,鄭維山率領八十八師擔任渡江先鋒,成功搶佔渡口,為主力部隊打通了一條道路。
然後,鄭維山猛攻劍門關,打敗了川軍名將鄧錫侯。兩大主力紅軍會師後,發起包座戰役,鄭維山統領的八十八師又唱了主角,軍政委李先念嘖嘖稱讚說:
「鄭維山,你們打得真狠啊!」
紅四方面軍這位年輕的師政委,要不是因為西路軍的失利,恐怕也是一位開國上將吧。儘管最後只授了開國中將,鄭維山卻在建國後當了北京軍區司令員和蘭州軍區司令員,成就很大。
最後一位,杜義德
(杜義德中將)
杜義德,湖北黃陂(現屬於武漢市)人,16歲參加赤衛軍。杜義德苦大仇深,參加革命後,他的父親被反動地主殘忍殺害。紅軍攻打新集,屢攻不下,勇敢的杜義德帶領全排戰士挖地道,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一直挖到新集城下,然後埋下一口裝滿炸藥的棺材,一舉炸開了城牆。
非常巧合的是,杜義德和鄭維山同歲,他們都出生在1915年,都是在1933年當上了紅四方面軍的團政委,同年又升任師政委。杜義德擔任的是紅八十九師政委。那一年,他們都只有18歲。
比陳錫聯還要年輕的紅軍師政委。因為得罪了張國燾,杜義德被撤職,徐向前把他留在自己身邊擔任參謀,後來改任紅四方面軍直屬縱隊司令員。杜義德和鄭維山一樣,也參加了西路軍。
西路軍組建騎兵師,杜義德擔任師長。西路軍兵敗祁連山,杜義德掩護王樹聲一路突圍,歷經磨難,各自回到延安。相對來說,杜義德的名氣可能不如陳錫聯和鄭維山,但是他有一位名滿天下的搭檔。
(晚年杜義德)
那就是王近山了。王近山擔任劉鄧大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的時候,杜義德是政委。其實在紅四方面軍中,杜義德的職位比王近山要高,他當師政委的時候,王近山才是團長呢。
王近山的名氣太大了,以至於杜義德藏在他的影子裡。只不過呀,建國後杜義德的成就超過了王近山,雖然他們都是開國中將,王近山只當過大軍區副司令員,而杜義德卻擔任過蘭州軍區司令員。
紅四方面軍猛將如雲,三大師政委陳錫聯、鄭維山、杜義德,當年都非常年輕,大家忘記了和他們搭檔的師長是誰,卻記住了他們的名字。經過一二十年的浴血苦戰,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他們或在北京軍區,或在蘭州軍區,或在瀋陽軍區,都是大軍區司令員。對於一名開國將軍來說,這個成就是相當了不起的。
文/餘競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