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取得法律制度規定

2021-01-18 法律小主

大家晚上好,我是法律小主,經常有讀者朋友私信我,關於善意取得法律制度相關問題,因此今天晚上我整理了關於部分善意取得的法律規定。希望各位讀者朋友轉發出去,讓更多的朋友知道法律,更好的維護好我們的合法權益。話不多說,各位讀者君趕快來圍觀吧。

一、善意取得的相關法律及司法解釋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一百零六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第五條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第六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債權行為與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第十五條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五條 受讓人受讓不動產或者動產時,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的,應當認定受讓人為善意。真實權利人主張受讓人不構成善意的,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

第十六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不動產受讓人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

(一)登記簿上存在有效的異議登記。

(二)預告登記有效期內,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

善意取得漫畫

當事人以物權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方式交付動產的,轉讓動產法律行為生效時為動產交付之時;當事人以物權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的方式交付動產的,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有關轉讓返還原物請求權的協議生效時為動產交付之時。

法律對不動產、動產物權的設立另有規定的,應當按照法律規定時間認定權利人是否為善意。

第十九條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第二項所稱「合理的價格」,應當根據轉讓標的物的性質、數量以及付款方式等具體情況,參考轉讓時交易地市場價格以及交易習慣等因素綜合認定。

第二十條 轉讓人將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交付給受讓人的,應當認定符合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善意取得的條件。

善意取得漫畫

第二十一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受讓人主張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取得所有權的,不予支持:(一)轉讓合同因違反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被認定無效;(二)轉讓合同因受讓人存在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等法定事由被撤銷。

3、《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一百三十二條 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 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二、善意取得的概念及保護

1、概念

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善意取得的適用前提是無權處分。物權法通過善意取得制度對無權處分情形下的受讓人加以保護,這就是市場經濟中的價值衡量以及對相關交易中的第三人的信賴利益的保護。在市場經濟中,保證一個本著誠實信用原則而進行交易的市場主體能在一個社會公認的交易環境下依法實現其交易目的,是經濟社會對法律提出的基本要求。

善意取得漫畫

這裡交易中的第三人實際上除了指向某一個獨立的人之外,而更重要的還包括穩定的社會經濟秩序本身。

當原權利人與信賴不動產登記或者動產佔有為主的公示公信制度所反映的權利狀態的不特定的第三人之間發生價值利益衝突時,如果否認不動產登記或者動產佔有的公示公信權利狀態而只由第三人承擔交易風險,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交易相對方將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各種調查,用以確保其交易對象的物權狀態的正確性,這樣一來,不僅對維護交易安全無益,也將會導致交易效率的低下。綜上所述,善意取得制度解決的正是無權處分下善意第三人的信賴利益保護問題。在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發生衝突時,法律保護誰及如何保護的問題,這必須價值衡量,對這種信賴利益的保護,正是對交易安全的保護。

2、保護

第一、交易中存在無權處分,才有善意取得的可能性。

也即是說有權處分不可能產生善意取得的法律後果。比如不動產善意取得中的無權處分應當採納不動產登記權利人在登記錯誤的情況下,依其登記權利人之名義處分了該不動產的行為。

第二、合同必須有效。

如果合同無效或被撤銷,則不存在善意取得的可能性。

三、常見的善意取得情形

1、不動產的善意取得。

夫妻一方是房屋的登記權利人,但是一方未經配偶一方同意將房屋賣了收到房屋價款並辦理了房屋過戶登記,受讓人符合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五及第十六條不知情的規定。

2、動產的善意取得。

動產經過交付,受讓人善意不知情並且收到價款。

3、股權的善意取得。

股權的轉讓如果符合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也是可以比照適用善意取得的法律規定。

四、常見的不屬於善意取得的情形。

1、佔有人是通過搶劫或盜竊等行為取得動產的佔有,那麼不存在善意取得的可能性。

2、不動產的登記權利人是通過詐騙的犯罪手段取得物權登記,那麼也不存在善意取得。

3、合同的交易價款不是市場價或符合交易習慣。

4、受讓人知道物權或股權的真實狀態。

5、交易損害國家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

6、合同無效或因欺詐、脅迫或者乘人之危被撤銷。

7、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8、違反法律及行政法規的強制效力性規定。

法律小主

2020年2月8日

相關焦點

  • 學習《民法典》之25:如何認定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構成要件是什麼
    我們這種交易受不受法律保護呢?這種交易的行為就叫做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是受法律保護的。【善意取得】一、什麼是善意取得?如果受讓人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無權轉讓該財產,而在交易完成後因出讓人的無權處分而使交易無效使其善意第三人退還所得的財產,從而造成當事人交易的不安全。法律為了避免這些不安全因素的幹擾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二、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1、主體。
  • 股權和票據權利可以善意取得嗎?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指無處分權人將其佔有的動產或者錯誤登記在其名下的不動產轉讓給善意第三人或者為善意第三人設定他物權,在符合一定條件的前提下,善意第三人依據法律的規定取得動產或者不動產所有權或者他物權的制度。
  • 《民法典》善意取得中的「轉讓」行為
    其中,《物權法》第106條在基本法律層面確立了善意取得規則,《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21條規定了「轉讓合同」效力瑕疵阻斷善意取得適用的情形,《合同法》第51條規定無權處分行為效力待定,《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條反而規定無權處分行為有效,同時《民法總則》中將無權處分行為從法律行為效力待定的事由中刪除,似在支持無權處分行為下「轉讓合同」有效的立場。
  • 法律概念科普第五彈:善意第三人
    善意第三人,這裡的「善」並不是善良的意思,而是不知情的意思,通俗來說,善意第三人是指未直接參與雙方合同法律關係,對雙方的合同關係不知情的合同第三方。善意取得的法條依據是《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 善意取得最值得參考的15條典型案例要旨
    因此,善意取得應當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一、受讓人受讓該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受讓;三、受讓的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機動車雖然屬於動產,但存在一些嚴格的管理措施使機動車不同於其他無需登記的動產。行為人未在二手機動車交易市場內交易取得他人合法所有的機動車,不能證明自己為善意並付出相應合理價格的,對其主張善意取得機動車所有權的請求,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股權糾紛中的善意取得適用
    公司接受無權處分財產出資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出資人用自己並不享有處分權的財產進行出資時,該出資行為的效力不宜一概予以否認。因為無權處分人處分自己不享有處分權的財產時,只要第三人符合《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條件,可以構成善意取得,該財產亦可以認定屬於第三人所有。
  • 聊民法典33:善意取得的「善意」怎麼認定,在打官司時還挺難的
    合夥指南| 作者:李立律師這是李立律師博客和合夥指南公眾號第432篇文字聊民法典33:善意取得的「善意」怎麼認定,在打官司時還挺難的第九章 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第三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 「民法典」善意取得是什麼意思?
    「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將其受託佔有的他人的財物轉讓給第三人的,如受讓人在取得該財物時系出於善意,則受讓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原權利人喪失所有權。根據《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條規定,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是: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 房屋被前夫出售 第三人善意取得房產
    謝某將房屋出售給劉某,劉某支付了28萬元,並辦理了產權登記,取得房屋的所有權,系善意取得。法院作出判決,何某對該房屋無權佔有,應予以返還。  法官說法  本案中,劉某系公開購買房屋,且支付了市場對價,出賣人謝某是登記產權人,劉某又完成過戶登記,符合一般善意第三人的條件。
  • 林權轉讓合同效力及第三人善意取得
    為此,根據《物權法》第十五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的效力。根據上述法律規定,被告廖忠基與第三人朱明籤訂的《林權轉讓合同》已生效,只是物權未轉移,被告廖忠基應依約履行合同。被告廖忠基擅自處分山場造成三原告的損失,三原告可另行主張。
  • 以案說法:緩刑制度的適用和法律規定
    是刑法上的一種刑罰制度。法院在刑事審判中,根據被判處刑罰的罪犯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規定一定的考驗期,暫緩刑罰的執行。如在考驗期內,滿足一定的條件,原判刑罰將不再執行的一種制度。)受到司法行政機關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五)其他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監督管理規定,情節嚴重的。
  • 我國的行政法律制度
    從理論上講,行政法大致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關於行政權的授予和行政機關組織編制的法律規範,稱為行政組織法;二是關於行政權的行使和運作的法律規範,稱為行政行為法;三是關於對行政權的授予、行使、運作過程進行監督的法律,稱為行政監督法,又稱行政救濟法。以下我將分別從這三個部分來介紹我國行政法律制度建設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 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所有權取得的一般規定】所有權的取得方式按照是否以他人所有權為前提,分為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1、原始取得是指基於法律規定直接取得所有權。2.繼受取得是指基於法律行為而取得所有權。【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民法典》第二分編第九章規定了「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七種。包括:(1)善意取得,(2)拾得遺失物;(3)拾得漂流物;(4)發現埋藏物或者隱藏物的;(5)孳息(天然孳息;法定孳息);(6)加工、附合、混合而產生的物的歸屬。下面分別敘述。1、善意取得。
  • 經驗分享:原始/繼受/基於法律行為/非基於法律行為取得
    所有權的取得(根據不同的標準分為兩類)   1、判斷原始取得的關鍵——是否是基於法律規定直接取得所有權。  原始取得:時效取得、善意取得、添附、先佔、發現隱藏物、埋藏物、拾得遺失物、漂流物、失散的飼養動物、公用徵收、徵用、沒收財產、罰款、罰金;   繼受取得:買賣、互易、贈與、遺贈、繼承;   2、判斷法律行為取得關鍵——法律行為還是事實行為(是否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基於法律行為取得:買賣、互易、贈與、遺贈;   非基於法律行為取得
  • 中國的商事法律制度
    商事法律制度是一項古老的法律制度,但在我國還是一項年輕的法律制度。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也不可能有商事法律制度。在我國,商事法律制度的建立得益於改革開放,特別是得益於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中國商事法律制度的幾個基礎性問題(一) 商事法律制度與商法商法是商事法律制度的表現形式。
  • 我國應借鑑「逆權侵佔」制度
    「逆權侵佔」說白了,就是時效取得制度,時效,是指一定的事實狀態持續存在一定時間以後,即發生一定法律後果的法律制度,民法上按構成要件與法律後果的不同,將時效分為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取得時效,又稱時效取得,抽象而言,乃指無權利人以行使某權利之意思繼續行使該權利,經過一定期間之後,遂取得該權利的制度。
  • 關於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幾個問題
    企業法人是最主要的市場主體,如果放任企業法人任意設立或任意消滅,將嚴重損害交易對方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民法規定企業法人必須具備法定條件並經登記取得法人資格,企業法人的消滅必須進行清算。(二)民事行為制度民事主體取得權利和承擔義務,須通過自己的行為。例如訂立合同,訂立遺囑,設立公司,以及結婚、收養等。
  • 《民法典》關於所有權的取得的規定,從2021年1月1日施行
    所有權的取得,是指所有權因一定的法律事實的存在而與特定主體相結合的事實。一、所有權的取得方式所有權的取得方式,依是否以他人所有權為前提劃分為兩類:(一)原始取得是指非依他人既存的權利而是基於法律規定直接取得所有權。
  • 聊民法典38:地役權,法律規定不是必須登記,但是登記更有保障
    地役權與相鄰關係,在制度宗旨、調整方式等方面很相似,這也是在《物權法》出臺之前在現實中並沒有建立地役權制度的特別明顯的需求,因為相鄰關係的法律制度可以解決現實中大部分類似的糾紛。但是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
  • 《建築法》及相關法律對掛靠行為的規定亟待完善
    但由於我國建築行業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漏洞較多,相關監督部門執法力度太小,監管事項過於單一化、表面化以及相關司法部門專業性不強等原因,建築領域的掛靠施工現象逐漸發展並日趨嚴重。這種行為嚴重挑戰了我國《建築法》的資質準入制度和建築市場領域正常的經濟秩序,對建築活動有著很大的危害,對人民的生命健康權利有著很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