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終也是一種權利——過度搶救無異於對親人的「凌遲」

2021-03-05 中國醫學論壇報

生命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是一場無人陪伴的旅行。面對生死,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和選擇。有人追求長度,有人追求品質。但是,每個人對於生命的自主選擇權都應得到尊重。

近日,臺灣知名作家瓊瑤發表一封公開信,表達了選擇「尊嚴死」的意願。她囑咐兒子和兒媳,自己無論生什麼重病,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不需要急救措施,只要沒痛苦地死去就好。「你們無論多麼不舍,不論面對什麼壓力,都不能勉強留住我的軀殼,讓我變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臥床老人!」瓊瑤的生死觀,引發了網上網下熱議。

生命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是一場無人陪伴的旅行。當生命臨近終點時,絕大多數人都是「被安排」進醫院的,全身插滿管子,手腳無法動彈,身邊只有監護儀和陌生的白大褂。有的病人痛苦不堪,希望早日回家,但家屬堅持搶救到底。他們認為,無論花多大代價,一定要讓親人活著。即便醫生已經宣布沒有搶救價值,家屬依然不肯放棄,其理由就是:「如果他死了,我就沒有這個親人了。」家屬把搶救生命視為「孝道」,醫生把救死扶傷視為天職。但是,兩者都忽視了病人的自主權利。事實上,徒勞的過度搶救,往往只是增加病人的痛苦。即便生命在延續,也是沒有尊嚴的。這種做法,無異於對親人的「凌遲」。著名文學家巴金曾插著呼吸機,在病床上熬了整整6年。巴金想放棄這種生不如死的治療,可是他沒有選擇的權利。因為每一個愛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哪怕是昏迷著,哪怕是靠機器,只要活著就好。他說:「長壽對我來說是一種折磨。」

面對生死,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和選擇。有人追求長度,有人追求品質。但是,每個人對於生命的自主選擇權都應得到尊重。對臨終親人的最好關懷,就是把死亡的權利還給親人,使其按照自己的願望度過最後時光。我國著名外科專家、北京醫院名譽院長吳蔚然在臨終前留下遺願,懇請醫院尊重自然規律,不必採用插管、透析、起搏器等創傷性治療拖延生命。最後,家人尊重他的自主選擇,陪伴他平靜地走到生命的盡頭。

近年來,不少醫學界人士致力於推廣「生前預囑」,鼓勵「尊嚴死」,提倡「我的死亡我做主」。「尊嚴死」不同於安樂死,是指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放棄搶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讓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後,而是自然來臨。在這個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尊重本人意願,儘量使其有尊嚴地告別人生。「尊嚴死」不把挽救生命作為首選,而是將無痛、無懼、無憾地離世作為目標,讓「生死兩相憾」變成「生死兩相安」。

人生最無奈的事是既不能選擇生,也不能選擇死。善終既是生命的最高追求,也是生命的基本權利。尊重生命,就是要尊重患者對生命的自主權利。2016年臺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並將於2019年正式實施。這部法律強調尊重病人的醫療自主,保障病人的善終權益,確保病人有知情、選擇或拒絕醫療的權利。根據規定,病人可以預立醫療決定,選擇接受或拒絕醫療;醫生履行告知義務的對象是患者本人,醫生必須以適當方式將病情告知病人;醫生執行患者善終指示,可以免除法律責任。這部法律為「尊嚴死」提供了有力保障,維護了每個人本該擁有的「善終權」。

死亡也許只是一個短暫的瞬間,但與疾病共存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尊重患者的生命自主權,並不是鼓勵放棄治療,而是要讓臨終者體面而有尊嚴地離開人世。遺憾的是,全國開展舒緩治療的醫療機構極少,很多晚期癌症病人無處可去,疼痛難忍,有的甚至絕望自殺。目前,大多數醫院更傾向於選擇有治療價值的患者,對於沒有治癒希望的患者往往予以拒絕,這使得不少臨終者得不到醫療機構的專業照護,身心煎熬,抱憾而終。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如果說生命是一條航船,每個人都是這條航船的掌舵者。讓生命完美地謝幕,不應成為一種奢望。

相關焦點

  • 新聞觀察|善終也是一種權利
    生命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是一場無人陪伴的旅行。當生命臨近終點時,絕大多數人都是「被安排」進醫院的,全身插滿管子,手腳無法動彈,身邊只有監護儀和陌生的白大褂。有的病人痛苦不堪,希望早日回家,但家屬堅持搶救到底。他們認為,無論花多大代價,一定要讓親人活著。即便醫生已經宣布沒有搶救價值,家屬依然不肯放棄,其理由就是:「如果他死了,我就沒有這個親人了。」
  • 對明星的過度保護無異於傷害
    他的及時道歉當即被網友接受,一方面是因為他勇於認錯,態度誠懇,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事件的主因,主辦方對明星的保護明顯過度。無獨有偶。日前葛優在參加新片宣傳時遭遇同樣尷尬。護送他進場的工作人員頻頻作出「伸手護主」的誇張動作,葛優看不下去:「不用這麼攔著,沒有人。」
  • 武則天連親人都不放過,可卻讓狄仁傑得以善終,這其中有何隱情?
    武則天作為皇帝,為了手中的那份權力,他不惜殺死自己的親人,可是,有件事情卻讓人有點奇怪,武則天既然是這樣狠心的一個人,可她為什麼卻要對一個外人狄仁傑那麼好呢?莫非2人有著不可告人的關係?還是狄仁傑有她的把柄呢?
  • 從太平天國洪天貴福遭凌遲談生死
    那是太平天國的末代皇帝(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人凌遲致死的圖片(‍下圖),1864年殘酷的清代劊子手們要計劃要割他2000刀才令他斷氣的,最後割了1516刀即斷氣。而他綁在丨柱子上竟然是一種無比欣快的微笑,這是從來沒看到過的一種笑容。
  • 過度保護也是一種傷害(親子教育)
    ▲ 點擊「女人的後裔」,關注《聖經》真理導語:有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無論中外
  • 什麼是凌遲?中國古代酷刑之最,凌遲究竟有多可怕?
    所以「凌遲」意味著衰落的起始,此時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以防制度的崩塌。因此,這個名詞和刑罰系統沒有直接關聯,一直到遼代才用來指稱一種肉刑。「凌遲」二字最早出現指名為一種肉刑的名目,是漢人文字和草原民族契丹語的結合,在契丹語裡,「腐割」音同「凌遲」,漢族史官在寫《遼史·刑法志》時,第一次將其音譯為「凌遲」。凌遲刑由來很早,早在南朝宋後廢帝劉顯曾親手將人育割,北齊文宜帝高洋也常常用育割的手段來殺人。雖然五代時期凌遲沒有入律,但是關於歷史記載的凌遲事件還是很多的。
  • 過度直率也是沒教養的一種
    當然,這樣的人,不止寧靜一個,據悉那英也是這樣,好在我從來對她沒有任何好感,因沒有好感也不曾過度關注。人就是這樣,因為喜歡,皆可以原諒。因為不愛,無論對方做什麼你也是十分麻木的模樣。只是,無論是哪種情緒,都不會長久,都會改變。
  • 婚姻自衛過度,也有可能侵犯「小三」的權利
    可是不要忘了,維權也要講究法理,否則就有可能自衛過度。讓我們看看那種常州街頭的婚姻自衛,過度在哪裡?原配怎麼可以打人?沒有錯,小三破壞了別人的家庭,但先動手打人者就不對。哪怕真有破壞婚姻罪,但也不至於兵刃相見。這就象兩個人在一塊兒吵架,縱使某一方無理,但先動手打人者就越過了法律的界線。
  • 中國最後一個被凌遲處死的人,被凌遲時,一聲不吭!他是誰
    看過影視劇的小夥伴對中國的十大酷刑並不陌生主要內容有剝皮,腰斬,車裂,俱五刑,凌遲,縊首,烹煮等。十大酷刑,哪個最駭人聽聞?其中尤其以凌遲最為殘酷,無論哪一種都駭人聽聞,但由於封建時期的法律並不完善,統治並不到位,一些偏遠地區的官吏不作為、坑害百姓,除了法律的規整外,一些衍生的處罰也是必不可少的。
  • 張志超無罪釋放,只是冤案善終第一步
    如果通盤審視當年的案件,不難發現,相較於近兩年漫長且艱難的伸冤之路,張志超當年的悲劇命運,可以說是被一種草率的方式改變的——根據報導,偵查機關不僅未曾就屍檢和警方認定的作案現場中的表皮細胞、毛髮、指紋等進行提取和鑑定,該案還存在關鍵證據缺失、作案時間地點存疑、有利證據被隱匿、口供矛盾等諸多疑點。  這些在今天看來錯漏百出的疑點,有待進一步溯源。
  • 凌遲的殺人技術是如何實現的?
    但我們現代死刑的具體實現手段,如槍決、注射死刑等,卻跟舊時代的酷刑(凌遲等),有著根本的不同。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認為,酷刑就是在最終奪走犯人生命前,延長痛苦的一種刑罰方式。並且,整個過程中的痛苦施加,是可以計算的,是可以被精確化控制的。
  • 說書 凌遲:隱秘而精細的「中國酷刑」
    在以上例詞中,前述幾種都是臟器性疼痛,發作時難以目辨,甘苦自知,它們所喚起的情感往往更多地與器官本身的文化涵義而非其損傷原因相關。唯有最後的「千刀萬剮」,割肉離骨,是一種可以通過直觀而感受到的「切膚之痛」。
  • 古代的一種刑罰叫「虎豹嬉春」,比凌遲還殘忍,是如何施行的?
    一個家庭在古代的時候是有家規有祖規的,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自然也是需要法律的制裁,在這法律之下,統治者用法律的準繩鞏固自己的地位,同時也能夠維護國家的長遠發展。在這法律之中自然而然也有著刑罰,那就是對一些犯罪的人施以嚴懲,從而也能夠震懾到其他犯罪的人,也稱得上是殺一儆百。
  • 中國古代酷刑:凌遲
    凌遲。   「凌遲」酷刑,亦作「陵遲」,是指山陵斜坡逐漸低下,含有慢慢之意,又俗稱為「剮」。因其規例在千刀之上,「凌遲」還可通稱為「千刀萬剮」。唐律尚無「凌遲」,五代才特置。馬端臨《文獻通考》說宋代中後期始用「凌遲」,但不常用。《宣和遺事》記章惇在越州時,專事慘刑,有「刀掊」、「釘手足」、「剝皮」、「斬頸」、「拔舌」,但不見「凌遲」。元代「凌遲」載於法典刑律,具體行刑較少。
  • 妲己發明一種酷刑,比凌遲還要殘忍10倍,犯人要遭受蛇蠍萬蟲鑽心
    提起古代酷刑,很多人腦海中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滿清酷刑,即剝皮、腰斬、車裂、俱五刑、凌遲、縊首、烹煮、宮刑、刖刑、插針、活埋、鴆毒、斷椎、灌鉛、彈琵琶、抽腸、騎木驢等。這些酷刑一個比一個殘忍,尤其是凌遲這一酷刑更是滅絕人性,當年袁崇煥被凌遲了三千多刀,最後只剩下一副骨架子。
  • 79歲瓊瑤發文囑託身後事:絕不搶救 笑看死亡
    如果活到老年,走向死亡是「當然」,只是,老死的過程往往漫長而痛苦,親人「有救就要救」的觀念,也是延長生命痛苦的主要原因!我親愛的中維和琇瓊,這封信不談別人,只談我——熱愛你們的母親,懇請你們用正能量的方式,來對待我必須會來臨的死亡。時候到了,不用悲傷,為我歡喜吧!我總算走完了這趟辛苦的旅程!擺脫了我臨終前可能有的病痛!
  • 79歲瓊瑤突然發文交代身後事:絕不搶救 笑看死亡
    那就是,活著的時候,考慮怎麼面對死亡,邁向善終。在醫療發達的前提下,越來越多人擔心,自己將陷入一個「不得好死」的年代。本身是醫師的前立委沈富雄,日前在臉書上發表「準遺言」,第一條就是:「不插管、不氣切、不電擊、不可成為植物人」。前衛生署長葉金川給兒子的遺囑更簡明:「如果我沒醒來,不要串通醫生來凌遲我。」同樣是拒絕無效醫療的執行。
  • 古代「凌遲」酷刑有多可怕?劉瑾被凌遲3357刀,袁崇煥只剩下骨架
    凌遲,封建社會最殘忍的酷刑之一,通俗來說就是劊子手用鋒利的小刀將犯人千刀萬剮。凌遲又稱「陵遲」,陵寓意緩坡,引申的意思就是讓犯人慢慢痛苦地死去。據目前可查閱的資料,凌遲始於五代時期,但沒有被法律所承認,直到元朝時,凌遲列入刑罰之一。 明朝建立後,凌遲的刀數由元朝的120刀上限,上升到1000刀,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千刀萬剮」。到了清朝時,凌遲來到了巔峰時期,晚清時期的老照片中,我們還能看到罪犯被凌遲的場面。那麼,凌遲究竟有多殘忍,其過程又是如何呢?筆者用兩個例子來說明。
  • 古代「凌遲」究竟是怎樣的?什麼人會被用此法
    在古代的諸多酷刑之中,「凌遲處死」絕對是一個令人談之色變的事情,在歷史上有很多被「凌遲」的名人,如明末名將袁崇煥就是被凌遲而死的。而歷史上最後一個被凌遲處死的人,是清末的一個劫匪,他的名字叫康小八,由於作惡多端,被朝廷凌遲處死。
  • 慶餘年裡陳萍萍最後被凌遲,可範閒卻哭成淚人
    其實葉輕梅也有很多的迷弟不僅有陳萍萍,還有如高深莫測五竹、假父親的範建等等,他們把葉輕梅當成了一種信仰,可是偏偏只有陳萍萍在她死後還不斷找尋線索,還原真相。劇中就有寫到,只要是她想要的花,我一定都會千方百計的幫她找到!直至了到了最後找到了慶帝的時候還都要報仇。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也覺得葉輕梅最幸運有陳萍萍這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