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廖偉 聊城報導
12月15日,聊城市首屆網絡文化節「新動能·新聊城」中央、省級媒體聊城行活動正式啟動。12月16日上午,媒體行採訪團來到生態宜居的東阿縣,走進風景秀美的黃河位山溼地公園。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採訪團也完成了一場「時空穿越」,領略了一場由昔日「遍地黃沙」到如今「綠水青山」的華麗蝶變。
湖光山色,木棧交錯。「這地方真是美翻了!」採訪團中不禁發出這樣的讚嘆。走進東阿黃河位山溼地公園,參觀人群被眼前的美景徹底吸引,大家一步一停,紛紛拿出手中的相機和手機拍照取景,恐怕錯過每一個美麗的瞬間。但鮮有人知道,曾幾何時,這裡昔日黃沙滿天,寸草不生,就像電影中的無人區。
據介紹,位山灌區是全國第五特大型灌區,設計灌溉面積540萬畝,始建於1958年。半個多世紀以來,灌區引黃事業蓬勃發展,是全市農業、工業、城市生態水系、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支撐,為聊城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還承擔著引黃濟津、引黃入冀補澱跨區域調水的重要任務,多年來向天津、河北地區供水近200億立方米。此灌區中的黃河水每年有近幾十萬噸、上百萬噸泥沙堆積,導致沉沙池區土地次生沙化失調,形成風沙和區域性貧困。
為解決「引黃必引沙」的難題,聊城市政府實施「政策性主導、社會多元化融資、產業市場化運作、突出水文化特色」的生態治理模式,確定黃河灘區(沉沙池區)為扶貧開發重點項目,重點改善沉沙池周邊生態環境、發展池區溼地觀光旅遊,充分利用「水、林、沙」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遊,使昔日的沉沙池實現了從「遍地流沙」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蛻變,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典型。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換個視角看問題,包袱可以變財富。審時度勢,聊城市委、市政府另闢蹊徑解難題,將沉沙池生態改善與扶貧攻堅巧妙結合起來,徹底改變昔日引黃沉沙造成的黃土飛沙的惡劣環境,還沉沙池綠水青山,走出一條生態扶貧的新路子。
為此,聊城市制定了位山溼地生態旅遊扶貧開發規劃,依託沉沙池得天獨厚的溼地環境條件發展生態旅遊產業,帶動池區群眾脫貧致富。沉沙池旅遊開發總規劃面積3.6萬畝,2016年7月份正式啟動。市裡有關領導多次帶領聊城市有關部門和縣區政府負責同志現場辦公,經過多年奮戰,徹底解決了沉沙池區幾十年來沒有解決的問題,如今旅遊項目正式對外開放。
黃河位山溼地公園建成以後,改善了池區周邊百姓被沙土困擾的問題,形成了集防風固沙、護堤、文化旅遊和綠化美化於一體的生態廊道,也走出了一條治理沉沙的新路徑;另一方面公園的用工、維護,能有效解決當地老百姓的就業問題。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政府支持我們這裡,吸引了很多遊客到這裡遊玩,帶動了發展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目前,溼地公園遊客接待中心廣場、水車、棧道、碼頭、遊船、中心島等項目已建設完成,園區水渠、道路、停車場、綠化帶等基建設施已修建完畢。
下一步,聊城將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開發理念,做好水、林、沙三篇文章,將固沙與特色農林產業相結合,以旅遊帶動相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脫貧致富,使沉沙池區內的農村建設、旅遊開發、公共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融合,共同推進沉沙池區扶貧開發。
「今後沉沙池區還將建設水上森林、九堤紅河溼地、文化中心、蓬湖、月季園、觀光塔等景點,逐步把池區打造成融合健康、養生、休閒、娛樂多種功能,集黃河文化、農耕文化、灌溉文化和池區原生態民俗風情於一體的綜合溼地生態旅遊區。」黃河位山灌區有關人員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