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創作時一般講究「平腕豎掌」。唐代書法家韓方明說:「平腕雙苞,虛掌實指,妙無所加也。」康有為說:「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豎其鋒。」(《廣藝舟雙楫》)
那麼,書法創作中的「平腕豎掌」是什麼意思?
康有為的老師朱九江在教康有為「腕平」時說:「腕平,當使杯水置上而不傾。」很顯然,他說的腕平是指腕的兩個骨節與桌面保持水平的狀態,或者說類似於掌心向下手臂自然伸直時的腕部狀態。
不過,這樣的「腕平」有一個問題——筆桿就會向右傾斜!於是朱九江又教康有為「食指、中指、名指層累而下,指背圓密……大指橫撐而出……大指所執愈下,掌背愈豎,手眼骨反下欲切案,筋皆反紐,抽掣肘及肩臂」。但是,這樣做雖然能做到「腕平而筆正矣」,但是使用起來手筋「反紐」,頗不自然。
那麼,「腕平」究竟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腕平」應該是與「壓腕」和「豎腕」相對而言的,並非是腕的兩個骨節與桌面保持水平。香港書法家協會主席黃簡說:「手腕上下動作,中心位置是放平,即平腕。往下是壓腕,往上通常稱為豎掌。」這個解釋應該比朱九江的解釋更為合理。這樣的「腕平」,書寫起來不必「使筋反紐」,會更為自然。
「平腕」書寫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站著書寫,那麼很多時候無須豎掌。比如,晚清畫家、上海《點石齋畫報》主筆吳友如,所繪的一位婦女站立俯身寫字的圖畫,其中執筆人手伸出很遠,手腕自然放平書寫,即無「豎掌」。
概括來講,「平腕」寫大字時不宜豎掌;站著書寫,桌面很低,寫字位置距離很遠時,不宜豎掌(可手臂前伸,手腕放平,使掌心下覆)。此外,紙張是斜置的,毛筆也要斜過來,以垂直紙面,這時候,手腕也要跟著上下調節,找出最舒適自然的角度。
第二種情況是坐著書寫。這時距所寫的字距離很近,為了保持正鋒就得「豎掌」了。這時手腕向上,掌心向前,稱為豎掌。豎掌可使毛筆更容易保持正鋒。正鋒就是筆鋒四面對稱,垂直紙面。這樣的「豎掌」古人稱為「豎腕」,唐太宗在《筆法訣》中說:「大抵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實則節力均平。次拳虛,拳虛則運用便宜。」
康有為非常推崇其師所傳執筆法,他說:「欲用一身之力者,必平其腕,豎其鋒,使筋反紐,由腕入臂,然後一身之力得用焉。或者乃謂撥鐙法,始自唐人,六朝無不參指力者,可以《筆陣圖》說證之。」不少人效法其說,認為豎掌就是手背要垂直於手腕,把筋抽緊,加大力量。黃簡認為這樣做會拘攣不適,且使筆桿貼近掌心會使掌心變實,所以「豎掌的時候,手背這一條線」與手腕之間「有一些傾斜」即可。
最後,怎樣執筆還是以自然舒適、方便書寫為宜。康有為的女弟子書法家蕭嫻認為康氏所傳執筆法不便,就改掉了,她說:「先師康南海教我五指爭力法,後在實踐中覺得,四指層累而下,掌虛指實,更適我用。久之便操縱自如,尤便於捻管,篆隸行楷皆宜。惟不作草書,未知此法適用否?我以為,書者執筆,猶農工執器,以便利操作為準。似不必多所探索,徒耗時間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