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菜根譚》中寫道:「文章做到好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
全則必缺,極則必反。
凡事把握恰到好處的分寸,既是一種人生哲學,也是一門處世藝術。
人生成敗興衰,濃淡緩急,分寸之間,丈量著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
分寸,不僅是界限,更是智慧。
- 01 -
言談深淺有度
《荀子.非十二子》中有這樣一句話:「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口者,心之門戶。慎言,立身之本。
點到即止,話不說穿,是知曉禁忌的涵養,更是『逢人只說三分話,還有七分話自賞』的境界。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年少時為餬口要過飯,出過家。機緣巧合之下,終在亂世成就了一番霸業。
朱元璋稱帝之後,兒時的一位玩伴前來拜見,雖然想念曾經共患難的夥伴,卻又擔心對方目不識丁,在眾人面前口不擇言,但思量再三,最終仍是命人傳喚。
金鑾殿上,此人匆忙跪拜大呼萬歲,隨即說道:「吾皇萬歲,當年臣隨駕掃蕩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
少時窘迫的境遇竟被說的如此含蓄,朱元璋聽後,心中感慨萬千,當即重重賞賜了此人。
另一人得知了消息,也去拜見朱元璋,大殿之上手舞足蹈,激動地說道:
「您還記不記得,那時咱們一起放牛,餓得不行偷了許多豆子,在蘆葦蕩裡用罐子煮著吃,沒想到還沒煮熟就被人追了過來,罐子被打翻了,你只顧在地上抓著吃卻被紅草葉卡住了喉嚨,當時是我出的主意,吃了青菜葉子,你才轉危為安啊!」
大殿之上,朝臣在列。朱元璋羞辱難耐,呵斥一聲:「這哪裡來的瘋子,拖出去斬了!」
《詩·大雅·抑》中說:「白圭之玷,尚可糜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聰明的人,根據經驗說話;更聰明的人,根據經驗不說話。
在這個張揚個性的時代,很多人都提倡有話就要說出來,要懂得傾訴,要知無不言。
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隨著年歲增長,經驗累積,我們逐漸發現,點到為止比直言不諱更被認同,談吐適度比言無不盡更為適用。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訾議從興。」
體會過仗義執言後的冷漠,感嘆過傾心相訴後的涼薄,在禍從口出的坑裡爬出來,才明白了言多必失,謹開言,慢開口的意義。
《墨子》中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
子禽問:「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蝦蟆蛙蠅,日夜恆鳴。口乾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實夜而鳴,天下震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
直言無隱,終非有福之人。
人情世故,有一半是在話裡。言語適度,是分寸,卻更是人生在世不可或缺的涵養與能力。
- 02 -
處事藏顯有道
《莊子》中有一個「吳王射狙」的故事。
一次,吳王乘船過江,途經一座猴山。
眾人所行之處,山中猴子驚慌四散。吳王忽然發現一隻猴子不僅不逃,反而在眾人面前上躥下跳,挑釁賣弄。
吳王舉箭而射,卻被猴子極為敏捷的躲開了。
一怒之下,吳王隨即命眾人羽箭齊發,猴子終被亂箭射死。
吳王轉身對顏不疑說道:
「這隻猴子,賣弄技巧,倚仗敏捷而在我面前炫耀,以至於被誅殺,要引以為戒啊!」
古人云:「不可以一時之得意,而自奪其能;亦不可以一時之失意,而自墮其志。」
人生境遇浮沉跌宕,不強出頭,不硬開口,風和日麗時學會藏鋒不露,風波乍起後懂得含蓄內斂。見好就收,迴旋有度,這是行止之間的學問,亦是安身立命的本事。
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楊子備受關注。
一次偶遇老子,還未等開口,便聽見老子仰天嘆息,徐徐說道:「以前我還特別看好你,覺得你前途無量,必將有所作為。可是,現在看來,我錯了。」
楊子一聽愣在了那裡,說:「多謝您對我的指點,只是我還是不明白,哪裡有所不足,還請您指點迷津。」
老子回答道:
「君子的德才並不是要表露在外,你面帶驕傲之氣而渾然未覺,若不捨去,何來作為?」
楊子聽後恍然大悟,深深拜別。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藏顯有道,體現了一種豁達處世的人生態度,胸有成竹卻又低調收斂,世事洞明偏偏大智若愚。
清末曾國藩組建湘軍,發展到三十餘萬人,頗為朝廷忌憚。曾國藩意識到問題,開始自削兵權,從而解除了朝廷的顧慮,依舊得到了信任與重用。
歷史上有不可盡數的英雄人物,立下絕世功勳卻未能逃脫『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而曾國藩卻將自己作為一個朝臣的分寸,把握的恰到好處。
《中庸》第四篇中說: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做人是做事的開始,做事是做人的結果。把握不住這兩點,永遠都是邊緣人。
命運浮沉,終究,也不過分寸之間。
- 03 -
人生進退有餘
《康家家訓》中講道: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中國畫講究留白,因此而意境深遠。作畫如此,做人亦然。
進退之間留有餘地,才能方圓自在,遊刃有餘。
《韓非子·說林》中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雕刻大家桓赫被問到如何才能雕刻出精美的作品,望著眾人,桓赫說:「其實沒什麼秘訣,要雕刻出一件好作品,做到兩點就可以了,一是把鼻子雕的大一點,二就是把眼睛雕的小一點。」
眾人不解,桓赫繼續說道:「鼻子雕刻的大一些,可以改小,雕刻小了卻無法改大;眼睛雕刻的小一些,可以改大,雕刻太大便不能改小了。」
做事也當如此,留有修補的餘地,自然就很少失敗。
《小窗幽記》中寫道:
「凡事留不盡之意則機圓,凡物留不盡之意則用裕;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言留不盡之意則致遠;凡光留不盡之意則趣多,凡才留不盡之意則神滿。」
萬事留有餘地,進退自如,張弛有度,方是安身立命的智慧。
如急流勇退幾度散盡家財的範蠡,如功高蓋主不知進退的韓信。
進退,對成年人來說,是江湖秘訣,不曉得知難而退,都會萬劫不復。
五代後梁有一位高僧,俗稱布袋和尚,他曾作過這樣一首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進退有餘,是審時度勢後的智以保身,也是量力而行後的趨利避害。
麥家在《人生海海》中說:
「人生的高度,不是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輕了多少事。心靈的寬度,不是認識了多少人,而是你包容了多少人。做人如山,望萬物,而容萬物。做人似水,能進退,而知進退。」
世間萬物,瞬息萬變。人生就是無數次進退的選擇。
如何進,如何退,是謀略;何時進,何時退,則是分寸。
- 04 -
《一代宗師》裡有句臺詞,說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
「做羹要講究火候,火候不到,眾口難調,火候過了,事情就焦,做人也這樣。」
人生一世,一是做人,二是做事。
何謂分寸?
言談知深淺,謹言慎行,藏鋒收斂;
行事知藏顯,外圓內方,潤物無聲;
做人知進退,張弛有度,修心保身。
分寸,是原則,亦是境界;是尺度,更是高度。
它容納了歷世的學問,同樣,丈量著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