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分寸,才是最頂級的自律!

2020-12-24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菜根譚》中寫道:「文章做到好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

全則必缺,極則必反。

凡事把握恰到好處的分寸,既是一種人生哲學,也是一門處世藝術。

人生成敗興衰,濃淡緩急,分寸之間,丈量著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

分寸,不僅是界限,更是智慧。

- 01 -

言談深淺有度

《荀子.非十二子》中有這樣一句話:「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口者,心之門戶。慎言,立身之本。

點到即止,話不說穿,是知曉禁忌的涵養,更是『逢人只說三分話,還有七分話自賞』的境界。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年少時為餬口要過飯,出過家。機緣巧合之下,終在亂世成就了一番霸業。

朱元璋稱帝之後,兒時的一位玩伴前來拜見,雖然想念曾經共患難的夥伴,卻又擔心對方目不識丁,在眾人面前口不擇言,但思量再三,最終仍是命人傳喚。

金鑾殿上,此人匆忙跪拜大呼萬歲,隨即說道:「吾皇萬歲,當年臣隨駕掃蕩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

少時窘迫的境遇竟被說的如此含蓄,朱元璋聽後,心中感慨萬千,當即重重賞賜了此人。

另一人得知了消息,也去拜見朱元璋,大殿之上手舞足蹈,激動地說道:

「您還記不記得,那時咱們一起放牛,餓得不行偷了許多豆子,在蘆葦蕩裡用罐子煮著吃,沒想到還沒煮熟就被人追了過來,罐子被打翻了,你只顧在地上抓著吃卻被紅草葉卡住了喉嚨,當時是我出的主意,吃了青菜葉子,你才轉危為安啊!」

大殿之上,朝臣在列。朱元璋羞辱難耐,呵斥一聲:「這哪裡來的瘋子,拖出去斬了!」

《詩·大雅·抑》中說:「白圭之玷,尚可糜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聰明的人,根據經驗說話;更聰明的人,根據經驗不說話。

在這個張揚個性的時代,很多人都提倡有話就要說出來,要懂得傾訴,要知無不言。

但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隨著年歲增長,經驗累積,我們逐漸發現,點到為止比直言不諱更被認同,談吐適度比言無不盡更為適用。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訾議從興。」

體會過仗義執言後的冷漠,感嘆過傾心相訴後的涼薄,在禍從口出的坑裡爬出來,才明白了言多必失,謹開言,慢開口的意義。

《墨子》中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

子禽問:「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蝦蟆蛙蠅,日夜恆鳴。口乾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實夜而鳴,天下震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

直言無隱,終非有福之人。

人情世故,有一半是在話裡。言語適度,是分寸,卻更是人生在世不可或缺的涵養與能力。

- 02 -

處事藏顯有道

《莊子》中有一個「吳王射狙」的故事。

一次,吳王乘船過江,途經一座猴山。

眾人所行之處,山中猴子驚慌四散。吳王忽然發現一隻猴子不僅不逃,反而在眾人面前上躥下跳,挑釁賣弄。

吳王舉箭而射,卻被猴子極為敏捷的躲開了。

一怒之下,吳王隨即命眾人羽箭齊發,猴子終被亂箭射死。

吳王轉身對顏不疑說道:

「這隻猴子,賣弄技巧,倚仗敏捷而在我面前炫耀,以至於被誅殺,要引以為戒啊!」

古人云:「不可以一時之得意,而自奪其能;亦不可以一時之失意,而自墮其志。」

人生境遇浮沉跌宕,不強出頭,不硬開口,風和日麗時學會藏鋒不露,風波乍起後懂得含蓄內斂。見好就收,迴旋有度,這是行止之間的學問,亦是安身立命的本事。

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楊子備受關注。

一次偶遇老子,還未等開口,便聽見老子仰天嘆息,徐徐說道:「以前我還特別看好你,覺得你前途無量,必將有所作為。可是,現在看來,我錯了。」

楊子一聽愣在了那裡,說:「多謝您對我的指點,只是我還是不明白,哪裡有所不足,還請您指點迷津。」

老子回答道:

「君子的德才並不是要表露在外,你面帶驕傲之氣而渾然未覺,若不捨去,何來作為?」

楊子聽後恍然大悟,深深拜別。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藏顯有道,體現了一種豁達處世的人生態度,胸有成竹卻又低調收斂,世事洞明偏偏大智若愚。

清末曾國藩組建湘軍,發展到三十餘萬人,頗為朝廷忌憚。曾國藩意識到問題,開始自削兵權,從而解除了朝廷的顧慮,依舊得到了信任與重用。

歷史上有不可盡數的英雄人物,立下絕世功勳卻未能逃脫『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而曾國藩卻將自己作為一個朝臣的分寸,把握的恰到好處。

《中庸》第四篇中說: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做人是做事的開始,做事是做人的結果。把握不住這兩點,永遠都是邊緣人。

命運浮沉,終究,也不過分寸之間。

- 03 -

人生進退有餘

《康家家訓》中講道: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中國畫講究留白,因此而意境深遠。作畫如此,做人亦然。

進退之間留有餘地,才能方圓自在,遊刃有餘。

《韓非子·說林》中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雕刻大家桓赫被問到如何才能雕刻出精美的作品,望著眾人,桓赫說:「其實沒什麼秘訣,要雕刻出一件好作品,做到兩點就可以了,一是把鼻子雕的大一點,二就是把眼睛雕的小一點。」

眾人不解,桓赫繼續說道:「鼻子雕刻的大一些,可以改小,雕刻小了卻無法改大;眼睛雕刻的小一些,可以改大,雕刻太大便不能改小了。」

做事也當如此,留有修補的餘地,自然就很少失敗。

《小窗幽記》中寫道:

「凡事留不盡之意則機圓,凡物留不盡之意則用裕;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言留不盡之意則致遠;凡光留不盡之意則趣多,凡才留不盡之意則神滿。」

萬事留有餘地,進退自如,張弛有度,方是安身立命的智慧。

如急流勇退幾度散盡家財的範蠡,如功高蓋主不知進退的韓信。

進退,對成年人來說,是江湖秘訣,不曉得知難而退,都會萬劫不復。

五代後梁有一位高僧,俗稱布袋和尚,他曾作過這樣一首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進退有餘,是審時度勢後的智以保身,也是量力而行後的趨利避害。

麥家在《人生海海》中說:

「人生的高度,不是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輕了多少事。心靈的寬度,不是認識了多少人,而是你包容了多少人。做人如山,望萬物,而容萬物。做人似水,能進退,而知進退。」

世間萬物,瞬息萬變。人生就是無數次進退的選擇。

如何進,如何退,是謀略;何時進,何時退,則是分寸。

- 04 -

《一代宗師》裡有句臺詞,說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

「做羹要講究火候,火候不到,眾口難調,火候過了,事情就焦,做人也這樣。」

人生一世,一是做人,二是做事。

何謂分寸?

言談知深淺,謹言慎行,藏鋒收斂;

行事知藏顯,外圓內方,潤物無聲;

做人知進退,張弛有度,修心保身。

分寸,是原則,亦是境界;是尺度,更是高度。

它容納了歷世的學問,同樣,丈量著人生的智慧。

相關焦點

  • 《何以笙簫默》:不與異性玩曖昧,才是婚姻中最頂級的自律
    01 懂得避嫌,才是打開婚姻幸福最正確的方式《何以笙簫默》電視中的男主何以琛,把避嫌做得淋漓盡致。他在劇中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律師,能言善辯,法律界大才子,是很多女生夢寐以求的夢中情人。知分寸、懂得避嫌,是維持幸福婚姻的基礎。在婚姻中,不管你是妻子還是丈夫,都應該知道自己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婚姻賦予你的責任,你都應該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做出一些讓另一半懷疑和猜測你的行為。
  • 來自歐洲的SAUGELLA賽吉兒——最懂分寸的女人私處護理的頂級保養品
    說起林依晨,在為人處事上,應該算是最懂分寸,最不會矯情的臺灣女演員了。畢竟所有和林依晨合作過的男星們,清一色都給她亮出了五星好評。  別看臺灣盛產這麼多嬌滴滴的嗲妹妹,能讓所有合作男星心甘情願地打出滿分好評的女藝人大概只有林依晨了。
  • 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他人的欲望
    來源:正和島作者:劉潤來 源:劉潤(ID:runliu-pub)小孩子才談對錯,成年人只談利益。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是向下兼容,克制糾正他人的欲望。攝影師:Andreas Hemb)小孩子才談對錯,成年人只談利益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在於認知。每個人看到的只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我以前經常舉一個例子。今天很熱,是不是事實?這不是事實。今天30度,這才是事實。
  • 夜讀| 存錢,才是一個人的頂級自律
    能夠堅持存錢,才是一個成年人的頂級自律。存錢,是給未來存底氣有人說:錢重不重要,並不在於你,而在於你什麼時候需要用到。前段時間,好友方瓊突然發了一條朋友圈,上面只有簡單的一句「請大家幫忙救救我父親」和一個大病籌款連結入口。我急忙問她怎麼了。
  • 王一博被稱「已婚人士」,分寸感跟自律背後,少年依舊單純
    不過這個孩子確實有種少年老成的大爺範,源於人家骨子裡的自律跟分寸感!帶著這個問題,好奇心作祟我看了網友留言,突然有點小感動,原來王一博真的如此自律!這種已婚人士的既視感,源於王一博做事穩妥,說話張弛有度,態度成熟穩重。
  • 45歲李玟近照曝光,身材完勝少女:自律,是一個人最頂級的魅力
    >都說中年最容易發福「自律女神最美麗「最重要是運動>「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容貌和氣質,更會營造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狀態,成為一個人最頂級的魅力。
  • 《知否》原著嫁人當嫁盛長柏:「完美」的背後是頂級的自律
    做臣子能做到這個地步,這不僅僅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還真正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尊重,這才是真正令人敬佩的。  長柏的「完美」,有一個核心的原因,我把它歸結為:頂級的自律。而這種自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 自律到極致的人,才是最可怕
    2020-11-18 18:56:02 來源: 萌音小軟妹 舉報   自律
  • 顏如晶一頓早飯做2小時:一個人也能好好吃飯,才是最頂級的自律
    有人說過:最簡單的幸福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照顧自己。一句再簡單不過的話,卻有很多人做不到。你問他們為什麼不能好好吃飯,他們總回答『太忙了,哪有時間顧得上吃飯?』『沒有喜歡吃的,不想吃飯』。可是生活真的把你壓榨到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嗎?不!這要看你的態度。
  • 馬尚龍:四季分明即分寸
    最後,深圳朋友給上海天氣下了定義:上海的四季,讓人覺得是有分寸的。這位深圳朋友沒有想到的是,她不經意的「黃梅分寸」說,幾年後卻是決定了我新書的書名《上海分寸》。不妨說,上海的四季,恰如上海的分寸。蘇東坡在對杭州西湖感嘆時,寫了這麼一句:淡妝濃抹總相宜,完全也可以用來形容上海的四季。
  • 健身勵志正能量語錄,頂級的自律就是開始健身,戰勝自己就是勇士
    頂級的自律開始健身你會想死掉(肌肉關)但是你知道撐過是天堂放棄是地獄健身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你可以選擇忍受也可以選擇離開但是每一個留下來的人都將是戰勝自己的勇士健身是這個世界上最公平的事從來不騙人你能把自己吃胖就能讓自己減回來身體和靈魂都在路上好身材看過來[機智]健身是一個和自己死磕的事你的身材透露著你的自律和生活習慣
  • 鞏俐的輝煌源自內心頂級自律 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如果桃么妖提議鞏俐是頂級自律的典範,估計不會有人持反對意見。 鞏俐的頂級自律,不僅體現在電影事業上登峰造極,還體現在感情上揮灑自如、拿得起放得下。這不,這幾天鞏俐攜手71歲老公讓·米歇爾·雅爾亮相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又引發全網熱切關注,當然,紅毯秀上的氣場逼人的女皇裝更是霸氣十足。
  • 一個人的頂級自律:斷舍離(深度好文)
    最好的自律,是斷舍離我身邊有位朋友,很喜歡定期整理自己的衣櫃。每一次,她都會把衣服全部放置出來,再整理出不經常穿的衣服,捐到有需要的機構。而捐出去的衣服,有些僅僅穿了幾次,還是嶄新的樣子。漸漸地,她也成為了一個很自律的人。
  • 自律,才是人生的高級活法
    1缺乏自律的人生是什麼樣的清晨刻意早起,想要開啟人生努力奮鬥的模式。睡眼朦朧中,看看手機,才6點整,再躺一會兒,突然被手機鬧鈴驚醒,又睡過了10分鐘。穿好衣服,坐在床沿,想看看今天的天氣。6點40了,才急急忙忙去洗刷,然後吃早點,已經7點20了。離出門上班還有20分鐘,看書又看不了幾頁,心想,算了,明天再看吧,索性又打開手機,消磨那20分鐘。到了第二天早晨依然如此,制定的早起一小時讀書計劃就這樣一推再推,一年過去,也沒看完幾本書。
  • 自律的人生才精彩,但明星的自律我們還是別學了吧?
    最近看了好多明星們為控制體重在飲食上高度自律的文章或新聞。在綜藝節目&34;中,鍾漢良和郭麒麟一起吃飯,鍾漢良一頓只吃一片麵包和一口魚肉就不肯再吃了。一片麵包就飽腹,可以看出他平時在飲食上的高度節制。不管是早餐午餐晚餐從來沒有人看見過他的桌上有高熱量食物。超人啊!章子怡1.65的身高,平時體重從來不過百,最重的時候也只有98斤左右。
  • 趙露思拍吻戲怕被「欺負」,一番話不點明憂慮,卻讓林雨申知分寸
    年齡差仿佛成了他們之間溝通的屏障,直到慢慢熟悉後,趙露思才「暴露本性」,也才敢在林雨申面前開玩笑但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顧勝男這個討喜的角色,也才讓顧勝男這個角色更加有趣。正因如此,觀眾才更相信顧勝男這個角色,也更相信這部劇所講的內容。
  • 再好的關係,也要懂得分寸!
    人與人之間要有分寸,人與事之間也要有分寸,尤其說話更要有分寸,如果沒有分寸,就會有衝突,就會有是非,就會不歡而散。做人要明理,明理先要懂得彼此之間的分寸。因為理是軌則,應該是連接在一起,是保持雙軌運行的。
  • 掌握好七情六慾分寸,福報財源才會旺
    我們來談談七情六慾,怎麼掌握這些讓我們煩惱的東西,分寸好福報就大,就容易有財運,財源就是很廣,反之就會鬱悶,躊躇滿志依舊感覺生不逢時啊!都是青燈不歸客,何苦因濁酒戀紅塵!掌握好七情六慾分寸,福報財源才會旺。
  • 楊天真自爆要做切胃手術:自律,才是人生中最昂貴的奢侈品
    楊天真要做切胃手術:自律,才是人生中最昂貴的奢侈品前兩天,內娛著名藝人經紀人楊天真女士,在直播中親口宣布,她要去做切胃手術了。她解釋說,自己是為了治療二型糖尿病才去做這個手術的。並且,她還在回應朋友們讓她採取節食運動的方法減肥時,說出了「金句」:每個人的自律都是有額度的,我的自律都用在了工作上,所以,對於身體這方面,就是零信用,實在是無能為力,只好藉助外力。
  • 乘風破浪總決賽,48歲寧靜再次驚豔全場:自律不痛苦,「偽自律」才痛苦
    且不說這些小貼士和數據的來源是否可靠,就說這種「一周饑荒周末放縱」的自律方式,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藉口。換上精緻的運動服,到健身房隨便跑兩步,對著鏡子自拍半小時,然後發個朋友圈。看到身邊的朋友都開始控制飲食、堅持運動,於是約定了每天一起,但最終又找了各種理由一推再推。擺拍、跟風、自殘……這些「偽自律」代替了自律,欺騙著人們自己,日復一日,無限循環,最終都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