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讓一個人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博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分享哈佛大學精神精髓,看看這所全球頂級名校是如何幫助孩子構建健全人格的。

艾倫·布盧姆在《美國精神的封閉》中說:「對於一個十幾歲初次離開家門,行將踏上通才教育徵程的青少年來說,今天一所第一流的高等學府將給他以什麼樣的印象呢?

他將有四年的時間去自由地發現自己一一他步入到一個空間中,以往貧乏的知識荒漠被他逐漸拋在了身後,而獲得學士學位後那種乏味的專業訓練尚未來臨。

在短短的四年中,他必須了解,在以往他所知曉的那個小小的世界之外還存在著更為廣闊的天地,親自領略它的樂趣,充分汲取知識的營養,以支撐自己去徵服那片註定要穿越的知識荒漠。

只要他想要獲取任何高水準的生活,他就必須這樣去做。

如果他的選擇不僅僅限於那些當時流行的或者是職業發展所提供的內容,而是關注那些能夠使他自身全面發展的選擇,那麼大學生活是令人神往迷醉的,他可以成為自己所期望成為的一切,去觀照和思索自己的種種選擇。

對於一個美國人來說,大學歲月的重要性是怎麼估計也不會過分的。它們是使他文明開化的唯一途徑……面對這樣一個行將接受教育的人,我們必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他能夠被稱為受過大學教育,他應當學習什麼?」

作為美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流的高等學府,哈佛大學讓本科生們學什麼?哈佛傳統的「自由教育」的基本元素是什麼?他們的通識教育又經歷著怎樣的變化呢?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畢業生參加畢業典禮

1、哈佛人都在學什麼?

據說,在每個哈佛人的一生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時刻,他或她突然意識到哈佛的魅力。我想很多人的那個瞬間是在拿到長達上千頁的選課單,為自己選擇在哈佛的第一門課的時候。

2013年哈佛新的通識教育計劃正式推行,重新劃分了學生需要涉獵的八大知識範疇領域,藝術與詮釋、文化與信仰、經驗推理、倫理推理、生命系統科學、物理世界科學、世界中的社會、世界中的美國,共計400多門課程。

如果說,大學教育的價值在於為一個人的一生提供一個時間段,在此期間,他的求知慾最為旺盛,心智最為開放,並得以遠離社會求速成的壓力,學習如何發問,去懷疑既定的前提,學會天馬行空的思考,那麼,當幾乎全人類的知識一起擺在他的眼前,而他必須從中選出32門值得花費四年時間的課程時,除了對於這場知識的盛宴充滿興奮之外,恐怕還有巨大的困惑與不安。

桑德斯劇場旁的安納伯格餐廳,擁有9000平方英尺的就餐大廳

2、通識教育:何謂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21世紀前25年,何謂『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這是哈佛文理學院院長威廉·科比在2003年一次通識教育改革會議上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當一所走過了近400年歷史的大學回頭審視自我時,這是一個最簡單,卻也最艱難的問題。從2013年開始,哈佛的本科生全面推行一套新的通識教育計劃(Gen Ed),以取代20世紀70年代末設計的「核心課程」(Core-Curriculum)。

對哈佛學生來說,沒讀過莎士比亞更可恥,還是不知道染色體與基因的區別更丟人?哪些知識是重要到必須教給每個學生的?比如足夠多的經濟學知識讓他們看懂華爾街的財務報表,足夠多的科學素養讓他們讀懂《科學美國人》上的每篇論文,還是足夠多的幽默感讓他們看懂《紐約客》上的笑話?

「受教育」與技術訓練不是一回事。尤其在西方「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視野之內,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必須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文化的與自然的——從而追求一種富有意義的人生。它要求一種歷史性的視角,讓一個人不至於陷溺於一時一地的現實考量,活得像一隻「夏天的蒼蠅」(埃德蒙德·博克)。

這樣的「教育」必然包含英國19世紀著名的詩人和學者馬修·阿諾德所說的「曾經被了解過的與被述說過的最好的一切」。

它必須理解整體——人類世界與它的歷史,我們的文化與那些不同於我們的文化,自然世界與探究的方法,量化的與語言的技巧,還有活潑的藝術。

就像校徽上刻著的「真理」二字一樣,「自由教育」——在自由探究精神指導下的不預設目標、不與職業相掛鈎的教育,是哈佛大學在近400年的歷史中一直堅持的一個理想,儘管在越來越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今天,這種堅持已經變得越來越艱難。

有一種說法是自由教育就像教堂,專業教育則像醫院。大家都知道醫院是幹什麼的,但說不清楚教堂到底有什麼用,但它確實還有某種深遠的影響和作用,比如慰藉和回答人的真正需要。

哈佛通識教育委員會主席J.哈裡斯在接待兩位前去取經的中國學者時說:「自由教育的特點是又寬又深。所謂寬,是教給學生的整個知識範圍『寬』,深則意味著要深入各個專業,每一門課都講究深度。」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哈佛就把本科生的課程分成三個部分:主修課、選修課、通識課(此外還有寫作課與課外活動)。按照J.哈裡斯的說法,這些都是哈佛式「自由教育」的基本元素。

主修課致力於培養學生對某一學科的深入理解,這是專業化時代的要求——只有當一個人深入鑽研了某一複雜學科之後,不僅學會分析問題,還要能合理地解釋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明白真正的智力探究與探索是什麼意思。

即使一個人學生時代選擇的專業與他未來的事業之間毫無關聯,或者20年後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全部忘光,他至少懂得精通一門專業是怎麼回事。

哈佛學生正在上一堂天文課

選修課佔四分之一,是為了讓學生按自己的興趣自由探索主修專業之外的知識,比如一個文科生偶爾也會仰望星空,追問宇宙大爆炸是怎麼回事;或者一個滿腦子代碼的計算機系學生可能也願意欣賞一點貝多芬、莫扎特或印象派。

剩下四分之三則是通識課(General Education)。所謂通識課程,就是學校提供給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礎課程,學生必須從中選出幾門作為必修課,無論他們的專業或興趣是什麼。

3、哈佛通識課怎麼變遷?

在哈佛,主修課可以任意選、任意換,連專業也可以換,唯有通識課屬於校方指定必修的,非選不可。這是大學主動為一個年輕人的4年求學生涯開出的一張關鍵處方,代表了一所大學對於知識與教育最基本的哲學與態度:一個人在大學期間應該學些什麼?什麼知識或方法是每個學生都應掌握的?大學最希望培養的是什麼樣的人?

比如哥倫比亞大學認為有些書是每個人畢業之前都應該讀過的,不是任何一本書,而必須是荷馬、柏拉圖、索福克勒斯、奧古斯丁、康德、黑格爾、馬克思、伍爾夫的著作……為什麼?因為這些是最戲劇性地建構了「西方」的著作者,他們的書是一些最直接的涉及什麼是人以及人可以是什麼的書,它們應該成為每個人的教養的一部分。

哈佛中心校園

哈佛大學則認為,比起古典名著或者最前沿的科學知識,某些學問的方法才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比如你可以沒讀過莎士比亞的作品,但必須在教授的指導下以評論和分析的方式研讀過經典文學;你可以不了解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但你得懂得如何將歷史作為一種探究和理解的方式,觀察和分析當今世界的主要問題;你可以沒上過「經濟學原理」,卻不能沒修過一門探討社會問題基本原理的課程。

一個哲學系的學生應該能理解物理學的基本觀點:這個世界是一個理性的、可預知的系統,我們可以通過經驗發現其規律;而一個穿著白大褂在實驗室裡搗鼓細胞的生物系學生應該具備最基本的道德推理能力,以應對未來可能遭遇的道德困境。

這是哈佛運行了30多年的通識教育系統——「核心課程」的基本觀點: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本科教育的重心必須從具體知識的獲取轉化到「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

哈佛著名的「正義課」就是一門「核心課程」。在第一節課的末尾,桑德爾教授就對學生發出了警告:這門課並沒有教給你任何新的知識,而是通過將你原本熟知的事物變得陌生,給予你另一種看待事物的方法。「這是一種風險:一旦那些熟悉的東西變陌生了,就再也不會和以前一樣了。」他說,「自我知識就像失去的天真——無論這讓你多麼不安,你也不可能再回頭。」

30年前,哈佛「核心課程」的設計者亨利·羅索夫斯對於「何謂一個受過良好教養的人」有著明晰的界定: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寫作;在某些知識領域具有較高的成就;對宇宙、社會及人類自身有深邃的理解;勤於思考倫理道德問題,具有明智的判斷力和抉擇力;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對於世界各種文化及時代有深刻的認識。

今天,哈佛認為,「核心課程」已經過時了——既然只有10%的哈佛學生會選擇以學術為業,而60%會進入商業、律師、醫學等職業領域,為什麼還要花費那麼多的精力試圖把他們塑造成學者、教授呢?但對於未來的律師、醫生、商人們,這個匯聚了世界上最多天才的大學,卻無法為21世紀前25年的「良好教育」開出一份明確的清單。

對此,哈佛通識教育改革委員會的成員之一、英語系教授路易斯·梅納德(Louis Menand)是這樣分析的:

在知識專業化愈演愈烈的時代,絕大部分教授都是專門學科的專家,他們在自己的領域有足夠的權威,他們能告訴你,如何才能成為英語教授、物理學家、經濟學家等等,但對於一個『普通的知識核心』,或者『所有人都應該知道的知識』,他們一樣困惑,不可能在任何具體的內容上達成共識,這不是他們的慣常思維。

相關焦點

  • 《走進比爾》:真正的「貴族」教育,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母親瑪麗希望比爾可以保持房間的整潔,希望他吃飯不要拖拖拉拉,希望他不要在寫作業的時候咬鉛筆,但這些嘮叨都成為了母子倆爭吵的導火線。美國作家唐·艾裡姆說:「掌握好責罵與訓斥的方法與技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與效果。不當的責罰,不知不覺中會傷害孩子。」所以每到這個時候,老蓋茨就來充當和事佬,在兩個人中間「和稀泥」。但是在蓋茨12歲的一天裡,母子的爭吵還是發展到了高潮。
  • 《嗝嗝老師》:教育是讓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在媽媽的堅持下,在校長的鼓勵下,她一路前行到擁有了理科碩士和教育碩士雙學位的研究生;在爸爸的軟硬兼施下,她依舊拒絕所謂的好工作,堅持對「教師」職業的追求;在5年來十八次碰壁之下,她依舊在堅持,「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教師」。故事裡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教育溫暖的傳遞。校長給了她學習的支撐,學成後,她亦想要用自己的成長力量去影響更多的孩子,傳道受業,教書育人。
  • 每天了解一個人——吉蓮·琳恩,做最好的自己
    同一個路口,卻選擇了不同的方向——每天了解一個人教育,自古以來都是不得不談的話題。兩千多年前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據《論語·先進篇》記載:子路、冉有,同時向孔子詢問,關於「聽到的道理是否可以立刻執行?」
  • 心理學:一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往往是從這一點開始的
    一個人學會自我定位,他的人生必定不簡單。因為每個人都是屬於社會人,我們不可能脫離群體而存在,我們既需要忠實於自己內心,發揮自己價值。另一方面我們又需要懂得社會,我們才能如魚得水,越來越好。1.你的定位決定了你的自信與底氣一個人能到達的高度取決於自我定位,自我期許。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座高山,即使不會高聳入雲,你也會巍然屹立;如果你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土堆,那就只能被別人踩在腳下。我曾經認識一個女人,她或許長相有點兒怪,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覺得她不漂亮,而這主要是因為她自己覺得自己漂亮。
  • 「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停止喋喋不休」,如何成為「智慧父母」?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日本很有名的育兒專家山崎房在《不急不吼做媽媽》中提到這樣一句話:「教育就是幫助孩子獲得成長的動力,滿足孩子的重要感和歸屬感,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停止喋喋不休。」
  • 一個人最好的人脈,就是優秀的自己
    當一個人認識了各行各業的朋友,那麼他在任何領域,都可以站穩腳,可以有所作為,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事實上,你自己不優秀,別人是不會和你做朋友的。人與人交往,是互相幫助,不是「嗟來之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喜歡做什麼,就會交往到同類型的朋友,你一事無成,就別指望別人高看你一眼了,你是爛泥巴糊不上牆的人,誰拉你都沒有用,誰也不會拉你。
  • 乘風破浪收官,女人做自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結果令人震驚:99%的女人不滿意自己的生活。一個不幸福的媽媽,怎麼培養出幸福的孩子?我們給予孩子最好的愛,不是做一根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孩子,而是活出自我,用愛照亮孩子。愛與自我,應成為媽媽角色的新形象。02 媽媽做自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鍾麗緹在一次採訪中說:我有了自己的女兒,但我還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生活,我還喜歡漂亮的衣服。辣媽和女神只是我在每一天的不同角色。
  • 最好的愛情,就是彼此成為最好的自己
    張愛玲曾說過: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可是愛是雙方的,感情是相互的,你單方面付出那麼多,他卻什麼也不做,這人就不值得你愛。婚後,安安靜靜拍自己的戲,過自己的小日子。如果一段愛情能讓你變成更好的自己,那麼這段感情是美好的;如若一段愛情讓你只付出,卻沒有回報,愛的沒有了自我,甚至還會受到傷害,只能說明你沒有遇到對的人,你可以和他分手,及時止損,直到那個對的人出現。貳好的愛情是,就是兩個人惺惺相惜,勢均力敵。
  • 成為最好的自己,是為了更好的遇見!
    人們常說,遇見最好的自己,而遇見的前提是努力成為。「成為」不意味著一定要達到某個位置,或者達到某一個特定目標,相反,「成為」應該是一種前進的狀態,一直不斷向更完美的自我奮鬥的過程。現代女性,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擁有選擇,主導自己人生的自由和權利,也比以往任何時代面臨更多的角色和更大的壓力。
  • 人民日報:最好的教育是這樣的!
    無數父母希望 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學校 接受最好的教育 拼盡全力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教育環境 但是卻往往忽略了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 成為最好的自己,要這樣做!
    年紀,我們終會明白:別人怎麼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測地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須要用一種真實方式,度過在手指縫之間如雨水一樣無法停止下落的時間,你要知道自己將會如何生活。人到中年宜自斂。人生,要學會沉澱。
  • 最好的自己是成為你自己 - 百部治癒系電影之蒙娜麗莎的微笑
    影評最好的自己是成為你自己女性主義的影片女神(經)其實看過很多,《末路狂花》、《鋼琴課》、《祖與佔》、《時時刻刻》裡都能找到明顯的女性主義的影子。但是沒有一部能像《蒙娜麗莎的微笑》這樣撥動心弦。但是,婚後的貝蒂並沒有獲得幸福,這逐漸使她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轉變,也改變了她對凱薩琳的成見,開始接納凱薩琳的教育觀點。從最初的對立到離婚後的接受,無疑是對凱薩琳教育的肯定。貝蒂終於將自己從糟糕的婚姻及家庭中解放出來,重新思考自身的價值和未來,並且渴望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渴望得到老師的幫助。
  • 《嗝嗝老師》:教育是讓每個人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Photo by Krists Luhaers on Unsplash作者:孟效軻 新東方杭州學校在影片《嗝嗝老師》的最後,奈娜老師要退休了,她教了25年,頭髮已經有些花白,臉上也有了皺紋,離開學校的那天,她受到聖諾特克斯學生列隊歡送,她微笑著和每一個孩子告別,在那隊列的最後,是當年9F班的同學,時間過去了好久,他們還和當年一模一樣,卻已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 單職業版本傳奇推薦最好玩最好的傳奇單職業版本
    單職業版本傳奇推薦最好玩最好的傳奇單職業版本是哪個?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一款非常好玩的單職業版本傳奇推薦最好玩最好的傳奇單職業版本《龍皇傳說bt版》。單職業版本傳奇推薦最好玩最好的傳奇單職業版本《龍皇傳說bt版》一比一復刻端遊完美還原經典。在單職業版本傳奇推薦最好玩最好的傳奇單職業版本《龍皇傳說bt版》中玩家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傳奇經典體驗。
  • 《三十而已》——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了孩子之後,我越發明白育兒就是育己,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言傳而是身教,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身為父母就要努力去成為什麼樣的人用她自己的話說,有了孩子世界都不一樣了,然而,當你出了月子,你才會明白,顧佳已經死了,現在活著的是許子言的媽媽。從一個女人變成媽媽的那一天,她的使命似乎就變了,她要力所能及地讓眼下的孩子幸福,讓他享受最好的教育,讓他不被欺負,讓他能夠健康成長,然而,每一步都像打怪,每一步都走的異常艱難,顧佳是,你也是。那些30多歲已經抱娃的家長說:&34;,&34;。
  • 印度電影《嗝嗝老師》:教育是讓每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在媽媽的堅持下,在校長的鼓勵下,她一路前行,到擁有了理科碩士和教育碩士雙學位的研究生;她拒絕爸爸介紹的所謂好工作,堅持對「教師」職業的追求。在五年來十八次碰壁之下,她依舊在堅持,「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教師」。  故事裡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教育溫暖的傳遞。
  • 抖音最好用版本下載
    抖音最好用版本融入了全新的視頻社交新玩法,你喜歡的美女,帥哥,綜藝,體育等等精彩內容統統都有,帶你直接與網紅主播面對面0距離交流,玩轉掌上短視頻新潮流!
  • 鮑毓明性侵疑案:給女兒底線教育,給兒子陽光教育,是最好的保護
    對惡人的制裁要交給法律,但對孩子的教育,卻要親力親為。面對隨處可見的危險,我們所能做的,是從小讓女孩知道自己的底線,知道了底線,才保護的好自己,教會男孩堅持和勇敢,這才是他行走世界的底氣。所以,對女兒最好的保護,就是告訴她底線是什麼。底線,並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人的極限,忍耐的極限,也是身體的極限。養女兒方知社會險惡,這四條底線不能忘。第一,身體底線。
  • 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寫給孩子們,阜南鄉村一線教師的人生感悟
    運營總監:鮑安常LJ0072021年1月11日整理人生閱歷都是生命成長的精彩課程,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以家庭教育為根基,學校教育為主幹,社會教育為輔助,自我教育為根本,是一個全方位、全過程的主要內容,任何一堂課都不可以錯過。家校聯合共同教育和陪孩子是好的方法。那些只把孩子交學校交給老師的認識是不全面的。
  • 一個人最好的貴人,其實就是自己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想著要是能有位貴人來幫助自己一下,拉自己一把,助自己一臂之力,讓自己早點脫離苦海,從此能夠脫離貧窮,讓自己飛黃騰達起來。那該有多好啊!其實有這想法讓人覺得就是黃粱一夢,理想是好的,但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很殘酷很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