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路口,卻選擇了不同的方向——每天了解一個人
教育,自古以來都是不得不談的話題。兩千多年前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據《論語·先進篇》記載:子路、冉有,同時向孔子詢問,關於「聽到的道理是否可以立刻執行?」,兩人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兩千年後,面臨著教育的革新,作為鄉村教師代言人的馬雲也說:「我們用原有的教育模式,未來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真正的教育是以培養一個獨立健全的,能夠為自己未來負責的,有情感、能感受和創造幸福的人,而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和失去自己思想的機器。
下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關於教育,可能會讓你打開教育限制的真實故事:
我們的主人公叫吉蓮·琳恩,當她在八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使她的整個人生軌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她的學習一直都很讓人頭疼,至少就她的老師而言。她上交的作業很晚,筆跡很差,而且測試不佳。不僅如此,她對整個班級都造成了幹擾,上一秒在凝視窗外,下一秒又在做些打擾她周圍其他孩子的小動作。吉蓮對此並不特別在意,並且實際上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艱難的孩子,但是學校對此非常關注,開始給他的父母寫信。
學校認為吉蓮患有某種學習障礙(1930年代並沒有多動症這個詞),因此讓她在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學校讀書可能更合適。吉蓮的父母非常關注學校的來信,並採取了行動。吉蓮的母親給女兒穿上最好的衣服和鞋子,紮成馬尾辮,並把她送到心理醫生那裡進行評估。吉蓮被邀請進入一間大橡木地板的房間,房間裡擺滿了皮革書本。站在大桌子旁的房間裡,是一個穿著粗花呢夾克的氣派男人,將她坐在一張巨大的真皮沙發上。吉蓮的腳沒有完全觸及地板,布景使她警惕。她對自己會給人留下的印象感到緊張,她坐在自己的手上,以免坐立不安。
心理醫生向吉蓮的母親詢問了吉蓮在學校遇到的困難以及學校說她造成的問題。儘管他沒有對吉蓮提出任何疑問,但他一直都在仔細地看著她。這使吉蓮變得極為不安和困惑。即使在這個年幼的年齡,她也知道這個男人將在她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她知道參加「特殊學校」意味著什麼,並且她確實不覺得自己有任何實際問題,但其他所有人似乎都相信她確實有問題。交談之後,心理醫生從辦公桌上站起來,對她說:「吉蓮,你一直很耐心,對此我表示感謝。」 「但是,恐怕您必須耐心等待一段時間。我現在要私下跟你媽媽說話。我們要出去幾分鐘。不用擔心 我們不會很長。」
吉蓮憂慮地點了點頭,但是當他離開房間時,心理醫生靠在他的桌子上,打開了收音機。他們一進入房間外的走廊,醫生就對吉蓮的母親說:「站一會兒,看看她在做什麼。」 房間裡有一扇窗戶,他們站在房間的一側,吉蓮看不見它們。吉蓮在房間裡跟隨音樂跳舞。兩位大人靜靜地注視著幾分鐘,最後,心理醫生轉向吉蓮的母親說:「你知道,琳恩太太,吉蓮沒有病。她是個舞者。帶她去舞蹈學校。」吉蓮的媽媽確實按照精神科醫生的建議做了。在舞蹈學校,吉蓮看到了許多像她一樣的人,不能坐著的人,那些不得不思考的人。」
她每周開始上舞蹈學校,每天在家練習。最終,她參加了倫敦皇家芭蕾舞學校的試鏡,他們接受了她。她繼續加入皇家芭蕾舞團,成為獨奏家並在全世界演出。職業生涯結束後,她成立了自己的音樂劇院公司,並在倫敦和紐約製作了一系列非常成功的演出。最終,她遇到了安德魯·勞埃德·韋伯,並與他一起創作了一些歷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作品,包括《貓》和《歌劇魅影》。
她只需要成為成為最好的自己。
關於孩子的教育,您有什麼好的看法或者好的經驗,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