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當善良的馬二先生,遇上心機少年匡超人,結局令人惋惜

2020-12-28 小Q大話

《儒林外史》中的讀書人,絕大部分都在漫漫科舉之路中逐漸墮落與迷失,像周進、範進這樣的還算好的,雖然有些迂腐、麻木,但本心還是善良的;像匡超人、牛浦郎這樣的就徹底完蛋了,禮義廉恥全然不顧,一門心思只想升官和發財。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馬靜馬純上,也被稱作馬二先生,他鑽研科舉幾十年,卻堅守住了自己的底線,成為了《儒林外史》中一個獨特的人物形象。

通過枕箱案,我們可以看到馬二先生身上獨特的品質,真正是為了朋友可以兩肋插刀。馬二先生與蘧公孫之間,也就是剛認識不到一個月,一起吃過飯聊過天而已,絕不算是生死之交。然而當訛錢的差人找到馬二先生,要以枕箱來威脅蘧公孫的前途與性命時,馬二先生卻絲毫沒有推諉,不惜付出自己全部的積蓄,來拯救蘧公孫於危難之中。再對比後文中匡超人是怎樣對待落難的朋友,馬二先生與匡超人,君子與小人高下立判。

通過假神仙案,我們可以看到馬二先生的善良與厚道。洪憨仙是一個江湖騙子,給馬二先生表演了兩場點石成金的好戲,實際上是洪憨仙自己把金子弄成石頭的模樣,以此來讓馬二先生相信。假如洪憨仙成功騙了胡三公子,馬二先生也就會成為洪憨仙的替死鬼,因為在此案中他原本就是洪憨仙的幫兇。洪憨仙一心想著騙人,遲早會害死馬二先生,馬二先生卻選擇善待不幸身死的洪憨仙,他的善良與厚道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的。

然而這樣重情重義、善良、厚道而且有點可愛的馬二先生,卻也沒有完美的結局,他在故事最後對於匡超人的幫助,竟然成了抹黑自己的一處敗筆。因為匡超人最終成為了《儒林外史》中典型的一個利慾薰心、厚顏無恥的小人,而馬二先生對於匡超人的幫助與指點,卻直接導致了匡超人的蛻變。

匡超人原本只是一個農村青年,孝順、純樸、勤奮,對於科舉考試的意義並沒有太多了解。馬二先生是遠近聞名的大選家,科舉考試的資深研究者,他知道怎樣寫好科舉文章,也知道科舉的意義何在。所以當衣衫襤褸的好學青年就站在面前時,馬二先生立即就產生了幫助匡超人的念頭,還要在科舉路上給他指出一條捷徑。誰曾想到,正是馬二先生好心給匡超人指點,卻導致了匡超人的墮落與沉淪。

如果馬二先生只是幫助匡超人解決了眼前的困難,給他十兩銀子、一件舊棉襖、一雙鞋,讓他能夠順利趕回老家與母女團聚,或許這才是更好的結局。可惜馬二先生實在太善良,在他看來光解決眼前的困難還遠遠不夠,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道理都告訴匡超人,讓他在科舉之路上也同樣獲得成功。聰明乖覺的匡超人在後來的生活中逐漸領悟了馬二先生所說的道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金錢、食物、美女成了匡超人讀書參加科舉所追尋的目標,很明顯他所理解的科舉與馬二先生想要告訴他的科舉並不相同。

所以短短數年以後,儒林之中少了一個純樸真誠、勤勞刻苦的好少年,卻冒出來一個利慾薰心、厚顏無恥的極品小人。雖說這不是馬二先生有意為之,但是匡超人的蛻變的確與馬二先生有很大的關係,這也是事實。馬二先生的一世美名,也因為幫助匡超人後留下了汙點,可見助人為樂也是應該有所選擇的,否則做了好事還要遭受非議,這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相關焦點

  • 立德與樹人——以《儒林外史》匡超人為例
    在拉斯蒂涅形象出現前近一個世紀,中國文學就出現了「被引誘者」「從善良走向墮落」的青年形象——《儒林外史》的匡超人。  匡迥,字超人,是溫州府樂清縣鄉下的貧寒農村青年,「上過幾年學」,是小知識分子,跟商人到省城杭州謀出路求發展,結果流落街頭,衣食無著,又無盤費回家,靠測字算命騙錢度日。
  • 《儒林外史》裡一名少年,開始還是位孝子,考取功名後卻無惡不作
    親愛的讀者朋友,感謝您的持續關注,上篇文章中我們提到,《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對周進這種形象的「科舉狂人」十分鄙視,把此人描繪得十分可笑,跟著商隊路過了貢院,就要痛哭,就要嘔血。除了這種人以外,吳敬梓對另一種人也非常鄙視。
  • 儒林人物丨匡超人
    在小說第十五回中, 馬二先生為洪憨仙送殯回來, 看見「茶室傍邊添了一張小桌子, 一個少年坐著拆字。……手裡卻拿著一本書看, 馬二先生心裡詫異, 假作要拆字, 走近前一看, 原來就是他新選的《三科程墨持運》。」要注意此時的匡超人是「因家境貧寒……去年與人來杭州賣柴, 在柴行中記帳, 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錢, 不得回家, 才流落在此。前日一個家鄉人來, 說我父親在家有病, 於今不知個存亡, 是這般苦楚。」
  • 儒林百態——《儒林外史》讀後感專輯
    但在這樣虛偽刻薄的社會中,總還是有善良正直的人。家庭貧困,賣畫放牛為生的王冕,聽取母親的建議,忠孝兩全,隱居會稽山,不願為官。雖然致力於科舉,但不同於範進周進那種尖酸虛偽、痴迷官位的馬二先生,找一個寄生的職業,樂觀向上,不被科舉制度迫害,堅守自我磊落正義。不談及這些知識分子,也還有一些平民百姓,認識到科舉制度的黑暗,看清世道。
  • 《儒林外史》馬二先生遊西湖:食、色,性也
    《儒林外史》中,著名的文章選家馬二先生就不同,他遊了一回西湖,眼中不見美景,只見兩樣——吃食、女人。下面以馬二先生遊程為序,節選幾處,讓大家看看這次非同一般的西湖遊。這回,馬二先生看沿湖酒店的羊肉、蹄子、海參,沒錢買,便吃麵,不飽,就喝茶吃處片(處片就是處州筍片,馬二先生是處州人,即今浙江麗水人);吃完喝完,馬二先生又開始看女人,這回是看船上女人換衣服,看了十幾個人換,然後「低著頭走了過去,不曾仰視」,好像啥也沒看。
  • 葉楚炎:匡超人原型人物考論
    16除了菊之外,與陶淵明關係最為密切的意象自然是「柳」,不僅《縣誌》中載有陶淵明所寫的《五柳先生傳》,「如陶靖節五柳之居」17也是時人每每在談到東流時的津津樂道之語。在小說中,匡超人剛出場時做的是拆字的營生,馬二先生對此頗不以為然,認為拆字與算命一樣,都是「下等」18。
  • 匡超人,今晚有人盯上你了
    文霖潛心讀《儒林外史》,研究之餘,更添創作。我們將看到一篇3000餘字的人物述評,還有匡超人之故事新編。共計5300字,全部出自一個14歲的初二男生之手,用時兩個周末。我只能慨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剛出場的匡超人是一落魄的拆字先生,以卜算為生。在馬二先生的眼中「那少年雖則瘦小,卻還有些精神;卻又古怪,面前擺著字盤筆硯,手裡卻拿著一本書看。」
  • 儒林外史:匡超人的墮落,除了交友不慎,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匡迥,號超人,是《儒林外史》中非常典型的一個人物形象,吳敬梓旨在諷刺封建科舉制度,而塑造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匡超人無疑是其中墮落速度最快最徹底,同時也是最令人惋惜的一個。青年時期的匡超人為什麼說匡超人的結局令人感到惋惜?
  • 孝子匡超人,讀《儒林外史》第十五、十六回
    馬二先生在西湖遇到一個落魄的拆字少年,少年衣服襤褸,卻捧著書讀。經過一番交談,馬二先生得知少年是浙江樂清縣人,名叫匡超人,跟著一個賣柴的客人到杭州做生意,客人折了本,匡超人無錢回鄉,只得流落在此。交談之中,匡超人提起父親在家生病臥床不起,他不能在眼前伺候,眼淚如雨下。馬二先生聽了,心裡實在同情,又看他讀的書正是自己選的八股文,對少年又多了一份好感。
  • 從《儒林外史》到《匡超人》:裂片時代的小說書寫 | 直播預告
    《儒林外史》中汲汲於名利的匡超人,在現代世界又象徵怎樣的隱喻?我們還能在迷霧重重的奇異小說世界裡,找到關於生命的真相嗎?「我們用自己都不相信的誠懇表情,和平庸的人肝膽相照」,好似《儒林外史》中那個一開始淳樸善良,最後卻陽奉陰違、汲汲營營的匡超人。對駱以軍來說,美猴王是他精神世界的引領。「齊天大聖是中國文學中,和林黛玉一樣最純真的靈魂」。他雖然搗蛋、總是偷拐搶騙、跳脫仙規,但他忠誠純真,百折不屈地應付一個又一個妖魔鬼怪,直到西天。
  • 誰應該為匡超人的墮落負責?這事跟旁人可沒關係,只怪他甘於墮落
    匡超人的這些特點如果都用在正途上,那麼他就可能成為虞育德、莊尚志那樣的上等人物,如果用錯了地方,他就只能成為嚴貢生、牛浦郎那樣的下流無恥之徒。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匡超人的確只把聰明用到了歪門邪道上,因此贏得了全書第一等下流人物的惡名。環境對於匡超人的影響,其實可以歸結為三類人對於匡超人的指引與改變,即是分別對他有過幫助的馬二先生、杭城名士、潘三。
  • 人文齊魯|陳美林:用半生解讀《儒林外史》的偉大
    雖從事元明清文學的教學工作,陳美林的研究重心依然沒有集中到《儒林外史》。在特殊的年代,學者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道路本就不易。後來,陳美林到南京師範大學任教,又與詞壇名宿唐圭璋共事多年。然而,擁有如此令人豔羨的詞緣及請益名師的機會,陳美林卻沒有走上詞學研究的道路。
  • 可笑的範進、可惡的匡超人,卻都有令人感動的母親
    《儒林外史》以諷刺見長,重在描摹儒林百態,塑造了一批或可笑、或可嘆、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敬的讀書人和官場人形象。但書中有些著墨不多的普通百姓的形象,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今天,說說其間幾個令人感動的慈母。匡超人的母親由質樸孝順的鄉村青年變成虛偽狡詐、毫無廉恥的惡劣之徒,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壞蛋之一。但他的母親卻是個典型的慈母。
  • 馬二先生西湖遇「神仙」,讀《儒林外史》十四、十五回
    馬二先生去遊覽西湖,西湖自古是繁華之地,馬二先生食量大,口袋裡沒有錢,一路上對看到的各種美食羨慕不已,沒有錢買,只得咽唾沫。走得餓了,只能花幾個錢吃碗麵,吃不飽,再去買幾個錢的便宜小零食填飽肚子。西湖美景一個接一個,遊客人擠人,馬二先生毫無觀賞美景的悠閒心情,只在人窩裡亂撞,覺得路走也走不盡,甚是可厭。
  • 農家小子匡超人的蛻變之路
    從此,匡先生「一批成名」,此後不斷接選書坊各店的文章。2、偽造印信。在潘三的唆使下,「使女荷花案」和「施美卿賣弟媳婦與黃祥甫案」中,匡超人擔當主力,偽造婚書和縣衙的回批、趕回文書的硃籤,得了潘三的二十兩銀子,「匡超人歡喜接了」。此後,漸漸不走正道了,跟著潘三辦事分錢,儼然一個「公門」裡的人了,甘於充當黑衙役的鷹犬,與從前一塊唱和的名士也劃清了界線,沒了來往。
  • 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的創作
    前輩對科舉的熱衷追求,對經史特別是《詩經》的備加推崇,都對吳敬梓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從小就讀經習文,準備走科舉仕進之路。但是,他幷沒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縛,對詩詞歌賦以至野史雜書都饒有興趣,這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吳敬梓在少年時代過了幾年安逸的讀書生活,13歲「喪母失所恃」,14歲隨父到贛榆任所。
  • 名著導讀:《儒林外史》內容梗概
    《儒林外史》 1.王冕家境貧寒,善畫荷花。京官危素想見他,因不願結交官紳,又恐受害,遂遠走山東。 16.因匡超人的三叔要強佔他父親的宅子,一病不起,母親終日以淚洗面。匡超人回到家後,盡心盡力服侍父親,安慰三叔。並拿馬純上給的銀子做個小買賣,以補家用。村裡失了火,匡超人一家被迫搬到了租屋。一次知縣路過,見到匡超人辛勤讀書,很是賞識,自助銀兩命其去考試。結果連續考中,直至中了舉人。 17.匡超人進學之後,連續拜望了老師。
  • 匡超人結交鬥方名士,讀《儒林外史》第十六,十七回
    匡超人很驚異,景蘭江又一路大談和湖州名士都是詩友,待到了杭州,又遇到趙雪齋,大談御史,通政等官員日日邀請他一起作詩。匡超人告別兩位杭城名士,背著行李去書店找馬二先生,馬二先生已經回老家了,書店老闆認識他,留他住了,過了幾日請他幫忙批三百篇八股文,要在二十天內批完,刻出來帶到山東去賣,批出來會送幾兩銀子的選金,書上還會刻上他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