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讀書人,絕大部分都在漫漫科舉之路中逐漸墮落與迷失,像周進、範進這樣的還算好的,雖然有些迂腐、麻木,但本心還是善良的;像匡超人、牛浦郎這樣的就徹底完蛋了,禮義廉恥全然不顧,一門心思只想升官和發財。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馬靜馬純上,也被稱作馬二先生,他鑽研科舉幾十年,卻堅守住了自己的底線,成為了《儒林外史》中一個獨特的人物形象。
通過枕箱案,我們可以看到馬二先生身上獨特的品質,真正是為了朋友可以兩肋插刀。馬二先生與蘧公孫之間,也就是剛認識不到一個月,一起吃過飯聊過天而已,絕不算是生死之交。然而當訛錢的差人找到馬二先生,要以枕箱來威脅蘧公孫的前途與性命時,馬二先生卻絲毫沒有推諉,不惜付出自己全部的積蓄,來拯救蘧公孫於危難之中。再對比後文中匡超人是怎樣對待落難的朋友,馬二先生與匡超人,君子與小人高下立判。
通過假神仙案,我們可以看到馬二先生的善良與厚道。洪憨仙是一個江湖騙子,給馬二先生表演了兩場點石成金的好戲,實際上是洪憨仙自己把金子弄成石頭的模樣,以此來讓馬二先生相信。假如洪憨仙成功騙了胡三公子,馬二先生也就會成為洪憨仙的替死鬼,因為在此案中他原本就是洪憨仙的幫兇。洪憨仙一心想著騙人,遲早會害死馬二先生,馬二先生卻選擇善待不幸身死的洪憨仙,他的善良與厚道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的。
然而這樣重情重義、善良、厚道而且有點可愛的馬二先生,卻也沒有完美的結局,他在故事最後對於匡超人的幫助,竟然成了抹黑自己的一處敗筆。因為匡超人最終成為了《儒林外史》中典型的一個利慾薰心、厚顏無恥的小人,而馬二先生對於匡超人的幫助與指點,卻直接導致了匡超人的蛻變。
匡超人原本只是一個農村青年,孝順、純樸、勤奮,對於科舉考試的意義並沒有太多了解。馬二先生是遠近聞名的大選家,科舉考試的資深研究者,他知道怎樣寫好科舉文章,也知道科舉的意義何在。所以當衣衫襤褸的好學青年就站在面前時,馬二先生立即就產生了幫助匡超人的念頭,還要在科舉路上給他指出一條捷徑。誰曾想到,正是馬二先生好心給匡超人指點,卻導致了匡超人的墮落與沉淪。
如果馬二先生只是幫助匡超人解決了眼前的困難,給他十兩銀子、一件舊棉襖、一雙鞋,讓他能夠順利趕回老家與母女團聚,或許這才是更好的結局。可惜馬二先生實在太善良,在他看來光解決眼前的困難還遠遠不夠,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道理都告訴匡超人,讓他在科舉之路上也同樣獲得成功。聰明乖覺的匡超人在後來的生活中逐漸領悟了馬二先生所說的道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金錢、食物、美女成了匡超人讀書參加科舉所追尋的目標,很明顯他所理解的科舉與馬二先生想要告訴他的科舉並不相同。
所以短短數年以後,儒林之中少了一個純樸真誠、勤勞刻苦的好少年,卻冒出來一個利慾薰心、厚顏無恥的極品小人。雖說這不是馬二先生有意為之,但是匡超人的蛻變的確與馬二先生有很大的關係,這也是事實。馬二先生的一世美名,也因為幫助匡超人後留下了汙點,可見助人為樂也是應該有所選擇的,否則做了好事還要遭受非議,這就有點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