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學之門,修行者以定相為成就最殊勝義,沒有具足的法上定相,很難有一個平臺讓我們提升,但是佛學在學習和踐行方面,精細有別,入定的次弟涇渭分明,讓初修很難搞清楚,到底什麼是靜,什麼是定,什麼是粗相、什麼是細相,對於這些,修持者應了了分明,否則迷誤其中,很難有個結果。
依各人經驗,禪坐沒有幾年功力難以談定相,初修者,先當以靜為修學目標,先靜而後定。
開始打坐,怎麼樣才能漸漸入定呢?佛法中有定義:「有尋有伺」,好多同修都在這個成次裡面打轉轉,雖然大家都知道打坐入定,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如何進入這個定境,坐在那幹什麼?大家都知道「心一境性」為定,但其中身心感受很難知曉。
我今依自己的修持,淺說「有尋有伺」。上坐要先穩心神,依經詮釋,用意念去思維作意白骨,用自己的第六意識,將白骨造作出來,如同筆墨在宣紙上作畫一般,這個叫做「有尋」之意;「伺」是伺察的意思,如貓守鼠洞的行為,知道老鼠在洞中,蹲在洞口看守,也如同一副畫做完後,俯視觀賞一般。白骨作意出來,就觀察這副白骨境相而不離、不散、不死,但不是盯住一點而不動,這是伺察。
功夫的深淺在於尋伺過程中,以你瞎想的次數多少和想的內容來勘察你的定力,這個日後有機緣再細說。
我們伺察的越久,靜的質量就會有提到提升,會從「靜」過渡到「定」,這就是其中的道理,「尋」的過程都很容易,難就難在這個「伺」,這是真功夫。
有尋有伺,如擒賊,抓到本是不易,關起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