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道家中還是在佛教中,都是要求講究打坐實修的。目的是通過打坐讓自己的內心快速地靜下來,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才能進入定中,勘悟世間。有人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那就是自己打坐的時候都沒有辦法入定,不打坐思想還挺清淨的,一旦打坐各種想法如同萬馬奔騰,根本就沒有辦法壓制。
那麼怎樣才能夠讓自己入定呢?實際上能夠入定就已經是一種高境界的體現,如果你入定困難,實際上做到這幾點你也能夠做到快速入定。
一、心無所住
有佛偈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一物實際上表達的就是「空」的概念,這個是非常關鍵的問題,直接關係到人能不能入定。上面的佛偈就是告人們世間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又何必花心思去執迷呢,反而讓自己陷入其中。所以寺院又叫做空門,不僅僅還是告訴寺院中的僧人,也同時告訴進入寺院的人,一旦進入此門,外面的一切將和你沒有任何的關係的,不要再去執迷任何東西,因此叫做「入空門」。
一個人的心如果是空相,那麼世間的一切東西都不能夠讓他動心,心若空了,什麼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若是想抓得越牢,就好像手中的流沙一樣,失去的越多。也就讓自己過得更累,過得更苦。所以佛陀在佛經中就開示如何降伏自己這樣的內心,就應該「心無所住」,讓自己的心不要在任何的事物上面停留。
那麼你的心就會變得空起來,你就很容易生出清淨之心來,人一旦有了清淨心,就不會為外物所動,那麼他的思想自然也是如如不動的,這個時候他再去打坐的時候,自然而然地進入一種空的狀態,很快就定了下來。
二、行善
這個條件可能就讓很多人不是很贊同,認為行善和打坐沒有任何的關係,實際上行善和打坐的關係非常大。我們知道行善不但可以使別人歡喜和快樂,同時也會讓自己心安。
在世間生活,人的大腦無時無刻的在思考,那麼一旦打坐的時候,以前在大腦中思考過的東西都會反映出來,那麼你日常的所做所為就非常的關鍵了,你如果總是行善,自己的內心就會非常的心安,也就能夠讓自己快速的入定,那麼你就能夠在這樣的狀態之下感悟到更多的東西,這個就是「心安理得」。
我們知道佛陀一輩子都是用善在感化他人,他不但不計較自己的堂哥多次陷害自己,甚至是給他授記成佛,這樣的善舉,也讓提婆達多走入了修行,同時也讓佛陀證悟了更多的東西。當一個人行善為他的時候,他的境界就已經是到了菩薩鏡,那麼他就能夠做到「五蘊皆空」,自然而然度一切苦厄。
所以說打坐時的狀態,與平時的為人息息相關的。以上就是兩個能夠讓大家快速入定的方法,基本上和自己的日常行為脫離不開,只要你做到心無所住和多行善,那麼你就能夠入定,證悟到更多的東西,感恩閱讀和分享,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