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時候很難入定,做到這兩點,你就能快速入定

2020-12-24 法妙明心

無論在道家中還是在佛教中,都是要求講究打坐實修的。目的是通過打坐讓自己的內心快速地靜下來,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才能進入定中,勘悟世間。有人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那就是自己打坐的時候都沒有辦法入定,不打坐思想還挺清淨的,一旦打坐各種想法如同萬馬奔騰,根本就沒有辦法壓制。

那麼怎樣才能夠讓自己入定呢?實際上能夠入定就已經是一種高境界的體現,如果你入定困難,實際上做到這幾點你也能夠做到快速入定。

一、心無所住

有佛偈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一物實際上表達的就是「空」的概念,這個是非常關鍵的問題,直接關係到人能不能入定。上面的佛偈就是告人們世間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又何必花心思去執迷呢,反而讓自己陷入其中。所以寺院又叫做空門,不僅僅還是告訴寺院中的僧人,也同時告訴進入寺院的人,一旦進入此門,外面的一切將和你沒有任何的關係的,不要再去執迷任何東西,因此叫做「入空門」。

一個人的心如果是空相,那麼世間的一切東西都不能夠讓他動心,心若空了,什麼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若是想抓得越牢,就好像手中的流沙一樣,失去的越多。也就讓自己過得更累,過得更苦。所以佛陀在佛經中就開示如何降伏自己這樣的內心,就應該「心無所住」,讓自己的心不要在任何的事物上面停留。

那麼你的心就會變得空起來,你就很容易生出清淨之心來,人一旦有了清淨心,就不會為外物所動,那麼他的思想自然也是如如不動的,這個時候他再去打坐的時候,自然而然地進入一種空的狀態,很快就定了下來。

二、行善

這個條件可能就讓很多人不是很贊同,認為行善和打坐沒有任何的關係,實際上行善和打坐的關係非常大。我們知道行善不但可以使別人歡喜和快樂,同時也會讓自己心安。

在世間生活,人的大腦無時無刻的在思考,那麼一旦打坐的時候,以前在大腦中思考過的東西都會反映出來,那麼你日常的所做所為就非常的關鍵了,你如果總是行善,自己的內心就會非常的心安,也就能夠讓自己快速的入定,那麼你就能夠在這樣的狀態之下感悟到更多的東西,這個就是「心安理得」。

我們知道佛陀一輩子都是用善在感化他人,他不但不計較自己的堂哥多次陷害自己,甚至是給他授記成佛,這樣的善舉,也讓提婆達多走入了修行,同時也讓佛陀證悟了更多的東西。當一個人行善為他的時候,他的境界就已經是到了菩薩鏡,那麼他就能夠做到「五蘊皆空」,自然而然度一切苦厄。

所以說打坐時的狀態,與平時的為人息息相關的。以上就是兩個能夠讓大家快速入定的方法,基本上和自己的日常行為脫離不開,只要你做到心無所住和多行善,那麼你就能夠入定,證悟到更多的東西,感恩閱讀和分享,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打坐許多年,你還無法入定?
    打坐入定是一件「神奇」的事,能讓人進入一種「惚兮恍兮」,似空非空的狀態。有人說,打坐只有真正能入定,才算是入門。對於許多人,打坐能入定,或許是「終生追求的目標。」佛教道教打坐,都講究入定。因為都對入定很新奇,就想:是不是入定後,就能「魂遊太虛」了或者入定後,能像佛陀那樣,去忉利天?有的人甚至直言:如果真能做到那樣,哪怕能入定去一次,這一輩子也值了。打坐到底能不能去忉利天我們不知道,但是一般入定後,能「魂遊太虛」,則是有可能。不過,前提是,你打坐能進入定中。如果無法入定,其它的都是虛妄。
  • 打坐入定,有這三個目的,看看你知道嗎?
    也有的入定時間稍微長一點,但是也超不過三分鐘。這是因為,你平時能完全控制自己心念的時間,也超不過三分鐘。即便如此,一個人能進入定中,也是一件值得可喜可賀的事。因為它證明你的境界,已經超越了98%以上的人了。打坐能入定,確實值得可喜,那麼,是不是入定,就是打坐的「最終」呢?其實還不是的。打坐入定,也是有目的的。
  • 打坐時怎樣入定
    打坐,如何讓心靜下來,如何才能少一些雜念,如何才能不想東想西,這是許多打坐人的想法和目的。心靜,是安定、覺照的狀態。讓心靜下來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種。這裡是從佛經記載的「心一境性」角度,而說的靜心入定的方法。
  • 打坐入定的三種狀態,你出現的是哪一種?
    打坐時,會出現的狀態千奇百怪。有的人感覺全身發熱,但是不感覺燥,一種很舒服的那種熱。有的人感覺身體某處像有螞蟻蟲子爬的感覺,但是用手一摸,那裡卻沒有任何東西。還有的人打坐時,感覺身體某處一「震」,但是卻不是自己主動讓它「震動」的。
  • 入定參照
    「粗住」要下塌一次,「細住」又會下塌一次,同時頭腦裡的妄念相對減少了 一些,某些人認為這就是「定」,其實這跟入定還差了很遠。9.所有剛才打坐時的身體不適立即消失,即使剛才腿已經麻了,這一刻也忽然不麻了。如同氣脈通了,或者打了麻藥,瞬間無痛感了。10.呼吸立即變得微細,有時感覺不到身體存在,有時覺得身體存在但感到體內非常乾淨、清爽。對周邊的動靜感覺很清晰,能像平常一樣聽到各種聲音。
  • 莫欞鷹:論冬眠與入定
    要入定,身上的元氣不足,你就不能入胎息,胎息入不了,是很難入大定的。要是能入定,也充其量是欲界定,初禪以上根本就入不了。要有充足的元氣,就要心靜,心無所住,處處不執,時時不迷。無欲無求,心如止水。這是一切修行人的基本功,基本功沒煉好,莫談修道。這一基本功是所有修行人所應重視的內容,不要好高慕遠,輕視基本功,莫老是追求什麼秘法。
  • 入定之前有個名字叫「有尋有伺」
    禪學之門,修行者以定相為成就最殊勝義,沒有具足的法上定相,很難有一個平臺讓我們提升,但是佛學在學習和踐行方面,精細有別,入定的次弟涇渭分明,讓初修很難搞清楚
  • 一組百年前道士的實拍老照片:道骨仙風,圖七道士正打坐「入定」
    今天我們很多人對於道教的認識大多來源於影視劇,不過真實的道士與影視劇中表現的想像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今天我們就通過這組老照片帶著大家看看百年前的道士長什麼樣。這張照片就是清末民初的道士。道教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興於漢代,到南北朝時期基本完善。在魏晉時期道教分化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間符水道教。
  • 打坐時,「看見」周圍白茫茫一片,是怎麼回事?
    很多人以為打坐入定,就是境界就非常高了,其實,當你出現入定的狀態,只是真正打坐修行的開始。但是有一點要提醒出現入定的人,入定之後,已經可以說是修行的開始了,所以一定要培植自己的福德,也就是要多行善積德,否則境界會退轉。這也是有的人出現過一次或幾次入定之後,再也無法進入定中的原因。就是沒有修德,境界出現退轉造成的。
  • 高僧故事:廣欽法師感化猛虎 一次入定長達四月
    相傳廣欽法師找到巖石洞後,就在洞中打坐,這樣坐了幾天,突然聽到老虎的吼叫聲。老虎沒有直接進洞,而是站在洞口,看到洞裡有人,先把尾巴伸進來掃一掃,然後大吼一聲,意思是說:「這是我的地方,你為什麼坐在這裡?」廣欽法師身形瘦小,但他聽到老虎吼叫,不但沒有畏懼,還把老虎叫住:「阿彌陀佛,老虎莫嗔!
  • 二十個讓你能堅持打坐入定的建議,實用!
    如果一切順利,每次只增加一點點,你會在第二個月每天打坐10分鐘,這是驚人的!但先從小事做起。2、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做這件事。說「我每天都要打坐」很容易,但是卻忘記去做。相反,你應該在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設置一個提醒,並在某個你能看到它的地方寫下「打坐」。3、不要糾結於怎麼做,只管去做。大多數人都在擔心坐哪兒、怎麼坐、用什麼坐墊……這些都很好,但開始時並不那麼重要。
  • 夢參老和尚:我想修禪,怎麼入定啊?
    我想修禪怎麼入定啊?  我說:你在幹什麼?  她說:在勞動呢!  我說:在入定!  她嚇了一跳,她說:我在這勞動怎麼入定呢?  我說:心啊!你觀想,心不二用。勞動,你住在勞動上,這叫禪定啊!這叫善用其心。你幹什麼事情,就住在什麼事上,這個就是真如。  但是這個義理呀!一時你還轉不過來。什麼叫定?什麼叫三昧?
  • 打坐開任督二脈的原理(精彩)
    這都是能量影響到對方的一種現象。所 謂的「加持力」,譬如這個人修行很高,他身體的能量場比較大,他摸一摸你,就能改變你體內的能量場。甚至他用過的東西:杯子、筷子、碗、衣服上都有他的能 量。你一碰到他的東西,就能改變你自身的能量場。這就是佛教裡面千百年來講的所謂的「加持力」!
  • 打坐與修行,它們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看完你就明白了
    特別是那些想通過打坐來修行的人,要如何運用打坐來修心,會感覺到特別茫然。帶著這個問題,本章節就與大家重點分享一下,打坐與修行,它們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如果你能看完本章節內容,可能你就會真正弄明白。首先,我們來看看打坐的特點。
  • 一念一清淨,打坐最佳時間和靜坐誦讀時為何心氣不通?
    那麼,打坐時什麼時候才是最佳時間呢?一般來說,如果打坐或靜坐功夫深的人,不管什麼時間打坐都可能入定,古今往來這樣的高僧就有許多。但是,相對初學者更應該挑選好的時間。如此一來,自己的妄念就會少一些。說到最佳時間,就應該從我們生活習慣來談起。如果我們休息時間比較規律,都是早睡早起,早上三點到五點比較適合。
  • 打坐初期 身、息、心 調和法 摘自《天台小止觀》
    故云: 身安則道隆 飲食知節量 常樂在閒處 心靜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一、 調節飲食。 飲食的目的,是為了滋養我們的色身,以便修行各種道業。但若吃得太多,呼吸就會短促,身體也變得粗重,氣脈沒辦法暢通,心更容易昏沉,所以坐的時候,心念很難安定下來;如果吃得太少,身體又會非常虛弱,心也好像懸在半空中,很難安住在所緣境上。
  • 三個月打坐禪修的總體要求
    在上一章,我們已清晰地知道了三個月打坐的進程安排,知道了自己每個月、每周、每天的禪修目標。本章講解打坐的總體要求。打坐,是每個人進入佛法大門的必修課,是獲得佛法般若智慧的必經之路。打坐,不僅可以平靜自己的內心和情緒,不僅可以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僅可以改變睡眠,還可以徹底停止自己的所有念頭。不斷努力的禪修者,通過打坐可以實現入定,明心見性,證悟空性,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最終的正等正覺的覺悟和解脫。想要真正達到以上目的,必須掌握傳統、正確的打坐方法。
  • 打坐的境界,怎麼才能欲界定?
    要進入欲界定,第一步就要做到粗心住。粗心住的要求並不高,主要有四點要求。第一,規範自己的打坐姿勢,並開始固定習慣好自己的坐姿。至於單盤還是雙盤,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脊柱要保持正直,因為形正氣才順。通常來講,每天坐個半個小時時間,只要一兩周,就會產生習慣固定的姿勢。第二,雜念變少,能有意識地控制住雜念幾十秒。
  • 南懷瑾老師演示:最經典打坐教學視頻《如何靜坐》
    盤不了腿的人正坐也是打坐  靜為什麼重要呢?道家老子說過,「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是天地間不易的原理。宇宙萬物,不管哪種生物形態,它的生、發、茂、盛,都要歸元到本身根本的蘊藏,就像草木一樣,要有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就是恢復自己本有的靜態生命,這個宇宙究竟是「恆動」還是「恆靜」呢?這是最高深的哲學問題,暫時不在這裡討論。
  • 入定前行、四禪八定、滅盡定及若干禪定修習法門簡介
    二、入定的前行  坐禪要入定的前行可分成以下幾個步驟:  (一)粗心住  開始靜坐的人,心很散亂,越坐雜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時坐得腰酸骨痛,身體不正直,歪來歪去,那是因為他平時坐時身體彎曲慣了。有人的身體不會歪斜,是因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體矯正,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順暢,他得用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等等方法使心定下來。過了一定的時候,他的身體會慢慢地調好,呼吸也漸漸順暢,心念也就越來越細微。這種定稱為粗心住。進入粗心住時,雜念減少,但並不等於定,只是不再胡思亂想罷了,但是心念還會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門前跑來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