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透一穴,膽囊炎、膽結石、膽息肉統統搞定!大多數人不知道!

2021-02-12 艾灸知識大全學堂

戳藍字關注,學艾灸養生知識


有一次跟朋友聚會,幾個朋友難得一聚,大家都很高興,吃肉喝酒,盡情狂歡。正在大家玩得忘乎所以的時候,突然有個朋友捂著肚子,不停叫疼,頭上直冒汗,看上去很痛苦的樣子。大家一時慌了手腳,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好在大家還知道先問一問怎麼回事?那個朋友艱難地訴說他的病情,原來,是他的膽結石又犯了。

看他那麼痛苦,突然想起來,老師講過一個膽結石的特效穴,膽囊穴,於是就給他按揉兩側的膽囊穴,很快他的疼痛就慢慢減輕了。慢慢地,他也能比較流暢得描述他的病情了。以前腹痛去醫院檢查,醫生說膽囊有結石,給他開了化石的藥,又囑咐他少吃魚肉,少喝酒,少喝奶。他一直都挺注意,但是疼痛還是經常會發生,每次發作都疼痛難忍。他都想把膽囊割掉了。

這時候,另一個朋友趕緊跟他說,膽囊的事情要慎重。我的膽囊就拿掉了!然後就講了自己的故事。那時候也是腹痛檢查出來得了膽結石,膽結石發作的時候太疼了,疼的打滾,真的忍受不了。當時就恨不得馬上把膽囊拿掉,就不疼了。但是想想畢竟是自己身上的器官,拿掉就沒了。可是一次比一次疼,吃藥也只能緩解,最後沒辦法,只好切了。現在就覺得身上少了膽囊,很多東西都不敢吃。還經常偏頭痛。

後來還聽說,如果膽囊沒了,結石沒地方排,就會堆積在膽總管,膽總管如果再拿掉,就會堆積在肝上,時間長了,肝臟的部位就會被結石堵塞,形成肝病,到時候就更難治了。

從切了膽囊,一般十五年的時間,肝病就會發作。到時候就更難治了,我這手術做了好幾年了,我現在就在擔心,等到十五年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所以,我建議還是用中醫的方法調理。

這個朋友說的很有道理,一般膽囊切除的人,會經常偏頭痛,因為膽經循行於頭部兩側,膽囊有問題的人,一般膽經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一般都會有偏頭痛的問題。

聽那個朋友講完,很多朋友都在問,那得了膽結石,又不能切膽囊,那老這麼疼怎麼辦呢?然後就有人反應過來,說,剛才按的是什麼穴位?怎麼這麼有效?按一會就不疼了?其他的朋友也趕緊問,對啊,是什麼穴位啊?長期按能把膽結石按好嗎?

這是個經外奇穴,叫膽囊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直下2寸。選取此穴時,可使患者正坐位或側臥,於陽陵泉直下2寸左右之壓痛最明顯處取穴。就是專門針對膽囊的疾病。什麼膽囊炎、膽結石、膽息肉長期按揉都有效果,如果針刺或者艾灸效果更好。

有個人,他的老婆得了膽息肉,他每天給她按揉膽囊穴,按了一年多,再去體檢的時候,息肉竟然沒了,醫生都不敢相信。

為了加強效果,除了艾灸膽囊穴,還可以艾灸膽俞、日月穴、陽陵泉這些穴位,另外還可以敲膽經,膽經通暢了,膽囊的問題就慢慢解決了,還可以調理偏頭痛。

膽俞是膽的俞穴,是膽的精血輸注於後背的穴位,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日月穴是膽的募穴,在第七肋間隙,胸骨旁開4寸的位置,是膽的精血輸注於胸腹的穴位。

只要是膽經淤阻的問題,像膽囊炎、膽結石等,日月穴都會有很明顯的痛點。多揉揉它,就可以防治。

陽陵泉,是膽經的合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陽陵泉有清利肝膽溼熱、肝鬱氣滯、肝膽實火作用,是肝膽保健治療的主要穴位。膽囊炎、膽結石急性發作時按摩此穴,有即時鎮痛作用,長期規律按摩陽陵泉可以有效減少發病次數,降低發病頻率,從而起到防治膽囊炎、膽結石、膽息肉的作用。

丘墟:是膽經的原穴,在外踝尖前方凹陷處。

清肝明目,通經活絡。可緩解腳踝與關節疾病,適用於腳扭傷、腳跟痛、坐骨神經痛、足踝疼痛、足部肌肉血液循環不良、小腿抽筋。對於肩頸僵硬疼痛、胸部疼痛、暈眩等疾病也有改善的功效。此外,指壓此穴若感到劇烈疼痛時,則表示可能患有膽結石,如果經常按壓此穴時可稍微緩解膽結石引起的疼痛。

有的人說,我膽囊拿掉了,再敲膽經和艾灸這些穴位是不是沒用了?

正相反,這時候更有用。原因是手術只是把局部有形的病灶切掉了,但不能保證不再形成淤阻,因為淤阻是肝臟裡面的毒素排不出去造成的,所以您更應該疏通膽經。

還有,膽囊雖然拿掉了,但膽經還仍然相通,經絡並未受到損傷,所以不僅可以接著敲,而且還更應該多敲。

多灸這幾個穴位,還可以預防膽結石等膽囊病的發生!



有疑問,請諮詢艾灸知識大全學堂執業中醫師!

謝謝您的點讚與傳閱,文章僅供交流,不做臨床處方!


艾灸專家張醫生,科學調理方案20元起,紅包發微信18131075396,一切為了解決您的問題!

艾灸知識大全學堂:專注、專攻、專業於:中醫艾灸養生知識的傳播和技術培訓;艾灸產品介紹及艾絨鑑別;艾灸功效及注意事項禁忌症;分享艾灸經典案例和排病反應,辯證配穴施灸,全力打造國內最權威的艾灸養生知識交流和學習平臺,讓更多的人因「艾」而美,因「灸」而健!                       

相關焦點

  • 人體有一個不起眼的穴位,偶爾灸了灸,膽囊炎、膽結石、膽息肉統統搞定!大多數人不知道!
    大家一時慌了手腳,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好在大家還知道先問一問怎麼回事?那個朋友艱難地訴說他的病情,原來,是他的膽結石又犯了。看他那麼痛苦,突然想起來,老師講過一個膽結石的特效穴,膽囊穴,於是就給他按揉兩側的膽囊穴,很快他的疼痛就慢慢減輕了。慢慢地,他也能比較流暢得描述他的病情了。以前腹痛去醫院檢查,醫生說膽囊有結石,給他開了化石的藥,又囑咐他少吃魚肉,少喝酒,少喝奶。
  • 艾灸這個穴位,膽囊炎膽結石膽息肉都搞定
    有一次跟朋友聚會,正當大家玩得忘乎所以的時候,突然有個朋友捂著肚子,不停叫疼,頭上直冒汗,看上去很痛苦的樣子。大家一時慌了手腳,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原來,是他的膽結石又犯了。看他那麼痛苦,突然想起來一個對付膽結石的特效穴——膽囊穴,於是就給他按揉兩側的膽囊穴,很快他的疼痛就慢慢減輕了。他表示,由於每次發作都疼痛難忍,他都想把膽囊割掉了。
  • 關於膽囊炎,膽結石,膽管結石
    新鮮的金錢草今天又看到一例由於膽囊炎發作,而引起的痛苦場面。回來後網絡搜集了一番歸類整理髮給大家,希望能幫助到需要的人。回歸人體從中醫來看,就是不規律的生活加上肝膽氣鬱,溼熱體質的人就容易導致膽分泌膽汁粘稠,膽汁在膽囊或膽管形成結石有的會伴有炎症。《中藥大辭典》:治肝膽結石,金錢草60~250克,每日一劑,煎服。以上為一劑的量,打粉內服,3~5g每次,每日3次,飯前或空腹服。
  • 艾灸是否有效的標準——灸透!看看你灸透了沒?
    顯然,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必須建立在灸透穴位的基礎之上,唯有灸透,才能得氣、有灸感、有排病反應,進而取得療效。艾灸體現在效果上,就是要透過穴位及人體找到那個"活"的感覺。活的和死的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呢?死的就像石頭一樣,摸上去涼的、硬的、僵的、死沉沉的。用火一灸,火的溫氣一點點透進去,上手一摸有彈性了、柔軟了、柔和了、順了,這就叫有變化了。
  • 人有十二井穴,1穴勝10穴,不灸太可惜!
    艾灸配穴一覽表艾灸雖好不要盲目灸,超全艾灸知識大普及!(收藏)最全艾灸排病反應,艾灸愛好者必收藏!五腧穴是人身上最重要的一部分穴位,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學習一下,五腧穴中的「井穴」。我們知道,古人對天地的認知十分超前,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人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天地,通過觀察萬物的變化,用來反映人體的變化。劃分經絡也是一樣,古人把身體比作大地,經脈就是大地上的江河,經脈中的血液比作河水。
  • 艾灸的知識:什麼是灸透?
    灸透有兩個重要前提:「火足」與「氣到」,「火足」就是灸量到位,「氣到」就是氣至而有效。生活中,多數灸友在灸至皮膚紅暈時,便認為穴位灸透了。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因為如果經絡瘀堵嚴重的話,皮膚再怎麼紅暈,經絡還是不通。
  • 艾灸一個穴位,怎麼才叫灸透.
    顯然,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必須建立在灸透穴位的基礎之上,唯有灸透,才能得氣、有灸感、有排病反應,進而取得療效。艾灸體現在效果上,就是要透過穴位及人體找到那個"活"的感覺。活的和死的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呢?死的就像石頭一樣,摸上去涼的、硬的、僵的、死沉沉的。用火一灸,火的溫氣一點點透進去,上手一摸有彈性了、柔軟了、柔和了、順了,這就叫有變化了。
  • 春夏灸透任督二脈,秋冬百病不犯!收藏了先~
    究竟什麼是任督二脈呢?督脈一共有28個穴位,起自後腦的前頂穴,沿百會穴、風府穴、啞門穴、大椎、懸樞,止於尾椎骨的長強穴。「艾灸督脈可以補陽氣不足,艾灸任脈可以恢復人的元氣。艾灸是一個長期的自我保健和治療,只要能一周堅持兩次,每次10分鐘左右,就有很明顯的效果。」艾灸督脈對於不孕不育、月經不調、腎臟不好,甚至痔瘡問題,都非常有用;而艾灸任脈對於腸胃問題、女性的子宮乳房問題也有效果。
  • 如何才能「灸透」?
    就像敲鼓,一敲即響。顯然,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必須建立在灸透穴位的基礎之上,唯有灸透,才能得氣、有灸感、有排病反應,進而取得療效。,不僅通體舒泰,甚至整個人都神清氣爽,跟脫胎換骨一樣,精氣神十足,甚至對艾灸產生了依賴,到了「不灸就不舒服」的狀態。
  • 一穴開,百穴開!
    一旦喚醒靈蛇,它就會噴發出一股強盛的「靈熱」(又稱拙火、靈力),使人得到健康的身體和過人的精力,還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各種功能。故瑜珈云:「如果領悟了這火的秘密,這種人才是真正的覺者。」據李旺華先生介紹:內功修練能使這股能量不斷增強。在這股能量未被喚醒之前,內功修煉完全依賴每個人的努力和意志。
  • 膽結石對身體有什麼影響?誘發膽結石的原因、有哪些是不可逆因素
    導語:膽結石又被稱為膽石症,他是因為人體的腸道系統以及膽囊和膽管內部產生的結石而導致疾病產生而被稱為膽結石。若是病情加重的話就會導致膽道感染,但也是屬於非常常見的疾病了,且醫生會按照你發病的部位判斷你是膽囊炎還是膽管炎。01你還不知道膽結石是什麼?
  • 膽俞單穴治療膽道蛔蟲症、膽絞痛、膽囊炎
    (如圖)    【主治】(1)膽道蛔蟲症 (2)膽絞痛(3)膽囊炎    【機理】膽俞穴為膽的背俞穴,具有調理膽經之氣,解痙鎮痛之功。    【刺灸法】斜刺,可灸,點刺出血。膽絞痛及膽道蛔蟲症於發作時放血1-3次即可,每天1次,膽囊炎則隔天放血I次,共5-7次即止。    操作:以細三稜針點刺雙側穴位皮膚,拔罐各吸出血液5-10ml ,膽道蛔蟲症以小兒為多,雙穴放血共約2-5ml。
  • 三伏灸此穴多重要,可惜你不知道!行氣活血、補中養胃健脾、祛寒溼!
    各位有婦科問題的艾友,不知道現在明白了,我們要你們用2個方形4孔艾灸盒扣在肚臍部位及下腹部的重要性沒有?! 行氣活血、補中養胃健脾、祛寒溼 艾灸肚臍,不僅是有婦科問題的女性艾友要重視的;對身體虛寒的老年人和體虛瘦弱的小孩子都是首選的調養之法!
  • 周楣聲:十四經病理感傳途徑,艾灸怎樣才算灸透?
    」進 行 關 注導讀經常有朋友問,艾灸要「灸透」,那每個穴位需要灸多久才算灸透,還有怎麼樣的感覺才算灸透呢?因為每個人的經絡通暢程度都有所不同,達到「透」所需艾灸的時間、灸感也就不同,灸一個穴位有的人可能15分鐘就灸透,而有的人可能要灸30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那麼是否「灸透」,我們可以根據灸感分別在十四正經的感傳途徑,把經絡的感傳作為標準。
  • 三伏,灸一天少一天,如何才能更有效?
    每年的三伏灸大軍中,都會有不少年輕人的身影,他們中相當一部分是第一次知道三伏灸,因為平時沒時間運動,體質弱,一到冬天就很容易感冒,所以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了。最起碼的,要有灸感,身體出現灸感,是穴位灸透的一大標誌。中醫有一句話叫:「灸之要,氣至則有效」。很多人都艾灸,但每個人艾灸時的感覺都不一樣。有的人感覺很明顯經氣的在流動,這就是比較好的一種灸感,此時艾灸效果會很好。三伏天要提升艾灸效果,最好是灸透穴位。人身上大量穴位,很多一開始都是沒有灸感的,逐漸灸著灸著,灸感才慢慢出現。
  • 馬丹陽真人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北鬥降真機,金鎖教開徹,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三裡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腹瀉,腿腫膝胻酸,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後,針灸眼便寬,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痛,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 其實,你並不知道艾火的本質,也不知灸哪裡才是關鍵!
    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養生、關注艾灸,這是好事兒,但是很多人對艾灸治病去疾的本質並不了解,也不知道到底灸哪裡才是關鍵中的關鍵,今天為您細細道來~~
  • 逆來順受恭儉讓——膽結石、膽囊息肉的因|膽經,女性主義試金石
    所以,中焦一府,取決於膽,更多的是指膽經,特別合理。當然,中醫向來可以自圓其說,有點兒像佔星,即使紫微鬥數某顆星的四化不像這個人,但通盤總能找到合理的運算解答。說十一藏取決於膽,也沒啥毛病。說十一藏取決於心,其實也沒啥毛病。
  • 明日中伏,不懂規矩會吃虧!全家一定要這樣灸,百病全消一年不生病
    所以,中伏正是三伏灸需要添一把火的關鍵轉折點,灸得好,就能從亞健康轉向健康。 ①心包絡心包絡指心臟外面的一層包膜,膜上分布絡脈,為氣血通行的道路。作為心臟的外圍組織,心包絡有保護心臟的作用。疏通心包絡關鍵在於灸透羶中穴,羶中穴既是氣會之穴(宗氣聚會之處),又是心包絡的募穴(心包絡經氣聚集之處),能寬胸理氣,是調理冠心病、心絞痛等心臟疾病的第一要穴。
  • 艾灸一個穴位,怎麼才叫灸透
    因為這些量化標準都是表面功夫,真正決定一個穴位在施灸過程中有無變化、發生了什麼程度的變化,關鍵取決於這個穴位是否灸透!打個比方,這就跟蒸饅頭一樣,光時間夠了沒用,熟透才是關鍵。古人曾有「灸法效如桴鼓」的說法,認為艾灸就像敲鼓,一敲即響。顯然,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必須建立在灸透穴位的基礎之上,唯有灸透,才能得氣、有灸感、有排病反應,進而取得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