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北方人而言,麵食是最重要的主食,其中包括饅頭、烙餅。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吃的就是媽媽用大鍋燒著乾柴,然後放上豬油烙出來的豬油蔥花餅,裹著蔥香味兒的大餅江然可口。而且用豬油烙出來的大餅格外的香還格外的軟,即便是用涼水和面,放涼後的大餅也是軟的。
但是現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很少在用豬油烙餅了。而且烙餅的時候也是使用方便的工具,比如電餅鐺。但很多人發現烙出來的餅一開始是暄軟的,但是放涼以後則會變硬,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最關鍵的一步在於和面的水,有的人烙餅和面用的是涼水,而有的人則是用溫水,當然也有一些人是用開水和面,也有的人是用半開水拌涼水來和面的,總之和面用的水簡直是五花八門,那到底是用什麼水活出來的面最好呢?
烙餅時,用冷水和面還是熱水?多數人第1步就錯,難怪餅硬不好吃
首先第1步當然就是材料的準備,想要烙餅無非就是麵粉水油鹽,若想要再好吃一些,再加上一把蔥花就可以了。對於多數北方人,比較喜歡吃死麵餅,也就是說不用酵母,不用發麵餅。
而對於這種大餅,建議胃不好的人要少吃,多吃發麵餅或者饅頭,花卷之類的發酵麵食,更有助腸胃健康。
第2步就是和面了。準備好熱水,要注意並不是涼水,也不是溫水,當然也不是開水。那究竟是什麼樣的熱水呢?其實就是微微有燙手感,大約五六十度左右就可以了,這個水溫能讓麵粉部分糊化,用這樣的水潑出來的面,烙出來的餅更加柔軟不發硬,不像開水那樣直接把麵粉完全糊化。
如果是用開水和面麵粉一幅畫,而是去膠性吃著口感發黏,若用涼水或者溫水的話,只要水量夠多,烙出來的餅也可以柔軟美味,但放涼後就難以保證了。
第3步用熱水和面,用水量同樣要多,這樣麵團才更加柔軟。比如說用500克的麵粉最少也得用350克以上的熱水來和面,這樣麵團和好後蓋上保鮮膜,靜置鬆弛,當然時間越長,活出來的面就越好用。
第4部將蔥花切好用熱油潑一下,激發出蔥花中的蔥香味兒。將活好的麵團展開成大寶片,然後撒上油鹽,再撒上準備好的蔥花。當然蔥花越多,蔥香味也更加濃鬱。
接下來就是將弄好的麵餅順著一邊捲起來,切記不可卷的太近,影響層次感,防止粘連。然後將捲起來的麵餅分成幾個面劑子,切口要捏住按扁平輕輕的打開兩面都要改房子層次厚度不均勻,保持用中小火烙熟就可以了。
第6部烙餅的火候掌握也非常重要,火小了,餅在鍋裡的時間延長,會使水分逐漸減少,烙出來的餅也會更硬,火大了容易使餅糊掉,影響美觀,所以使用中小火烙餅是最佳的火候。
最後一步是將烙好的餅如何保存的問題,丙出鍋後量之溫熱不燙手,然後用食品袋保存是最好的方式,這樣可以防止風乾,水分減少而使餅變硬。
由此可見,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但是麵團的鬆弛和烙餅的火候以及擀餅時的力度也是非常關鍵的,整個過程每一步都非常重要,這樣才能露出暄軟美味的大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