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初夏》這首七言絕句是宋朝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所寫。在詩中,他通過對初夏時節的景色描寫,尤其是對柳絮和葵花之間的對比,暗示自己決不投機取巧,隨聲附和,而是像葵花那樣對皇帝忠心不二的堅定政治抱負。詩的前兩句「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是對雨後初晴的景色描寫;後兩句「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是寄託抒情。從詩的字面來看,平白如話,既無險字,也無麗詞,似乎一覽無餘,而實則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託物而言志,筆法委婉含蓄。作為政治家的司馬光決非如此淺薄的,甚至用不著我們細細咀嚼,便可知其所指、所託、所寄寓著的深意:我永不會像柳絮一樣沒有固定的操守,而會永遠像葵花一樣忠於國家,也暗含了他對王安石變法的不滿。司馬光託物言志典型表現手法的運用,也使這首詩聞名於後世。
首聯,描述了四月初夏天和暖的天氣,恰又是雨過天晴的時候。通過描淺白的語言,在春盡夏初之際,一幅雨後乍晴清明和暖的秀麗畫面躍入讀者的視野。
頷聯,描述了下過雨後,正對門的南山變得更加明淨,青翠怡人了。詩人調動讀者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個清明和暖的氣氛,使整首詩充滿了雨和夏的味道。
頸聯,通過描述眼前沒有隨風飄蕩的柳絮這一情景。這句是有寄託的,寄託出詩人不是因風起舞的柳絮,意即決不在政治上投機取巧,隨便附和。
尾聯,指出了向日葵向著太陽開放這一景象,也是有寄託的。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隨風轉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陽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
整首詩描述了變化的畫面,詩人不喜雨絲蒙蒙的南山,也不贊隨風飛舞的柳絮,而把獨鍾給了葵花,不難發現詩人非獨愛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詩人久在官場,自是看夠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願詩人本人"摧眉折腰"隨風飄擺,終而選擇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陽光,這也許才是葵花的可愛之處。詩人託物言志,意即對皇帝忠貞不貳,會永遠像葵一樣忠心於國家。
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曾在洛陽閒居15年之久,但他不氣餒不妥協,不忘國事,積極撰寫《資治通鑑》。這首詩就是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寫成的。詩中用變化的畫面,表達自己不愛雨絲蒙蒙的南山,不贊隨風飛舞的柳絮,而是對葵花情有獨鍾。足見其耿直的個性,堅定的政治立場——絕不做摧眉折腰人云亦云隨風飄擺的柳絮。借用葵花懂得珍惜陽光,積極樂觀的可愛之處,來表達自己對朝廷對國家的忠貞不二。
司馬光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經學家,還是品行高潔的中國古代史苑上空升起的一顆罕見的巨星。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帝,在種種磨難下耗時十九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是一部文字最精煉、史料最豐富、考證最準確、敘事最生動的編年體史書。每個人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都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因此,變化是人生的常態。至於結果如何,就看一個人對待人生的態度了。常言說:「積極的人像太陽 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葵花即是樂觀的代表,它總是向著光,向著熱,向著快樂生長,成為自己獨特的風景,見證著世事滄桑。生若為花,司馬光選擇了葵花,年輕時,它心向陽光,用圓美碩大的花盤給世間增添一抹亮色;垂暮之年,謙虛低頭,用沉甸甸的花盤獻出豐碩的果實,捧出一生的奉獻。
【鑑賞提示】
此詩題作《客中初夏》,描寫的是作者出門在外、旅居作 客期間所見的初夏景色。詩人要表現的是大自然中一個靜 止的畫面,一種靜態的和諧的美。雨後新霽,天色晴朗,門對 南山,歷歷可見。因為入夏了,楊柳飛花的迷濛景象已經過 去,天地間一派清明和安靜的氣氛,只有葵花向著太陽開放 出金色的花朵……
就詩論詩,其意大抵如此。
自然景物是客觀存在的,但詩中展現的自然景物卻是 作者對自然界感知的結果,其間滲透著作者的意向、情趣等 思想感情的因素,當然又是主觀的產物了。中國古詩向來有 興寄的傳統,所謂「託物寓情」,藉此言彼,所以前人解釋此 詩時又不滿足於景物描寫的表面現象,而是認為詩中的「葵 花向日」是「喻新主當陽,小人道消,君子道長也」。如此說 來,詩中所寫就是一場政治風雨過後雲散日出的「可喜」形 勢了; 聯繫北宋中期改革與反改革鬥爭的反覆和司馬光本 人的政治態度,那麼,此詩便是暗喻王安石變法失敗和保守 派重新得勢了。
這樣理解,是從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政治態度方面尋求 解釋,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詩中又難以找出明顯 的根據來。若單純看作一首寫景小詩,表現的也只是作者一 時一地的某種喜悅而舒暢的心情,認作寫實並無寄託也未 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