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亮古詩詞|司馬光:客中初夏

2021-03-01 家國學

《客中初夏》這首七言絕句是宋朝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所寫。在詩中,他通過對初夏時節的景色描寫,尤其是對柳絮和葵花之間的對比,暗示自己決不投機取巧,隨聲附和,而是像葵花那樣對皇帝忠心不二的堅定政治抱負。詩的前兩句「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是對雨後初晴的景色描寫;後兩句「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是寄託抒情。從詩的字面來看,平白如話,既無險字,也無麗詞,似乎一覽無餘,而實則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託物而言志,筆法委婉含蓄。作為政治家的司馬光決非如此淺薄的,甚至用不著我們細細咀嚼,便可知其所指、所託、所寄寓著的深意:我永不會像柳絮一樣沒有固定的操守,而會永遠像葵花一樣忠於國家,也暗含了他對王安石變法的不滿。司馬光託物言志典型表現手法的運用,也使這首詩聞名於後世。

首聯,描述了四月初夏天和暖的天氣,恰又是雨過天晴的時候。通過描淺白的語言,在春盡夏初之際,一幅雨後乍晴清明和暖的秀麗畫面躍入讀者的視野。

頷聯,描述了下過雨後,正對門的南山變得更加明淨,青翠怡人了。詩人調動讀者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個清明和暖的氣氛,使整首詩充滿了雨和夏的味道。

頸聯,通過描述眼前沒有隨風飄蕩的柳絮這一情景。這句是有寄託的,寄託出詩人不是因風起舞的柳絮,意即決不在政治上投機取巧,隨便附和。

尾聯,指出了向日葵向著太陽開放這一景象,也是有寄託的。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隨風轉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陽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

整首詩描述了變化的畫面,詩人不喜雨絲蒙蒙的南山,也不贊隨風飛舞的柳絮,而把獨鍾給了葵花,不難發現詩人非獨愛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詩人久在官場,自是看夠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願詩人本人"摧眉折腰"隨風飄擺,終而選擇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陽光,這也許才是葵花的可愛之處。詩人託物言志,意即對皇帝忠貞不貳,會永遠像葵一樣忠心於國家。

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曾在洛陽閒居15年之久,但他不氣餒不妥協,不忘國事,積極撰寫《資治通鑑》。這首詩就是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寫成的。詩中用變化的畫面,表達自己不愛雨絲蒙蒙的南山,不贊隨風飛舞的柳絮,而是對葵花情有獨鍾。足見其耿直的個性,堅定的政治立場——絕不做摧眉折腰人云亦云隨風飄擺的柳絮。借用葵花懂得珍惜陽光,積極樂觀的可愛之處,來表達自己對朝廷對國家的忠貞不二。

司馬光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經學家,還是品行高潔的中國古代史苑上空升起的一顆罕見的巨星。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帝,在種種磨難下耗時十九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資治通鑑》是一部文字最精煉、史料最豐富、考證最準確、敘事最生動的編年體史書。每個人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都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因此,變化是人生的常態。至於結果如何,就看一個人對待人生的態度了。常言說:「積極的人像太陽 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葵花即是樂觀的代表,它總是向著光,向著熱,向著快樂生長,成為自己獨特的風景,見證著世事滄桑。生若為花,司馬光選擇了葵花,年輕時,它心向陽光,用圓美碩大的花盤給世間增添一抹亮色;垂暮之年,謙虛低頭,用沉甸甸的花盤獻出豐碩的果實,捧出一生的奉獻。

【鑑賞提示】 
        此詩題作《客中初夏》,描寫的是作者出門在外、旅居作 客期間所見的初夏景色。詩人要表現的是大自然中一個靜 止的畫面,一種靜態的和諧的美。雨後新霽,天色晴朗,門對 南山,歷歷可見。因為入夏了,楊柳飛花的迷濛景象已經過 去,天地間一派清明和安靜的氣氛,只有葵花向著太陽開放 出金色的花朵…… 
        就詩論詩,其意大抵如此。 
        自然景物是客觀存在的,但詩中展現的自然景物卻是 作者對自然界感知的結果,其間滲透著作者的意向、情趣等 思想感情的因素,當然又是主觀的產物了。中國古詩向來有 興寄的傳統,所謂「託物寓情」,藉此言彼,所以前人解釋此 詩時又不滿足於景物描寫的表面現象,而是認為詩中的「葵 花向日」是「喻新主當陽,小人道消,君子道長也」。如此說 來,詩中所寫就是一場政治風雨過後雲散日出的「可喜」形 勢了; 聯繫北宋中期改革與反改革鬥爭的反覆和司馬光本 人的政治態度,那麼,此詩便是暗喻王安石變法失敗和保守 派重新得勢了。 
        這樣理解,是從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政治態度方面尋求 解釋,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詩中又難以找出明顯 的根據來。若單純看作一首寫景小詩,表現的也只是作者一 時一地的某種喜悅而舒暢的心情,認作寫實並無寄託也未 嘗不可。

相關焦點

  • 8首有關柳絮的古詩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8首有關柳絮的古詩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1、《巴陵夜別王八員外》賈至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到三湘。世情已逐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柳絮飄落時節,我離開了洛陽,梅花開放之後,到達了三湘。2、《客中初夏》司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四月裡天氣清和,最好是雨後初晴的時候,望到南面的這座山,對著人家的門戶,更覺得格外分明了。時當初夏,更沒有楊柳樹上的花絮,隨著春風飛舞,只有黃色的葵花,向著太陽低頭開放呢。
  • 描寫立夏的詩句古詩詞 立夏節氣怎麼發朋友圈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交節時間為每年公曆5月05-07日,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五首描寫初夏的雋永小詩
    初夏時節,各色野花都開了,紅的、紫的、粉的、黃的,像繡在一塊綠色大地毯上的燦爛斑點;成群的蜜蜂在花從中忙碌著,吸著花蕊,辛勤地飛來飛去。初夏,石榴花漸漸開放了,綠葉襯紅花,美麗極了。遠望,它像一片烘烘燃燒的烈火,又像黃昏升起的紅豔豔的晚霞。
  • 包拯劇裡的大反派龐太師,竟然是司馬光的恩師?
    唐詩宋詞古詩詞
  • 試試用古詩詞表達,立馬改變!
    ——司馬光《西江月》她挽了一個松松的雲髻,化上了淡淡的妝容。青煙翠霧般的羅衣,籠罩著她輕盈的身體。作為一個化妝師,不僅要考慮化什麼樣的妝,更要考慮整體!——司馬光《西江月》她的舞姿就像飛絮和遊絲一樣,飄忽不定。飛燕皇后輕身舞,紫宮夫人絕世歌。——李白《陽春歌》趙飛燕皇后輕輕掌中起舞,紫宮夫人高唱絕世歌曲。
  • 《清平樂》中司馬光的幾副「嘴臉」
    而更有一組精彩的鏡頭,司馬光正變本加厲參奏公主時 公主披散著長發,手提一提線木偶,不顧內侍們的阻攔,來到朝堂之上吟誦的司馬光早年的《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遊絲無定。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質問司馬光「這首詞你是為誰寫的?你也有過情愛嗎?她在哪兒?
  • 司馬光和王安石的故事!(看完恍然大悟)
    唐太宗問許敬宗:我看滿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賢能的一個。但還是有人不斷地在我面前談論你的過失,這是為什麼呢?這也應該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人處世的借鑑和參照。只要自己路走得直,無愧於心,完全不必去理會他人的評說。02北宋曾經有兩個宰相,一個叫司馬光,一個叫王安石。兩人的主張相差十萬八千裡,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改革派。後來王安石獲勝掌握了實權,司馬光從宰相寶座上被趕了下來。
  • 「詩詞鑑賞」初夏心情無可說 隔簾惟愛棗花香,古詩詞裡的棗花!
    清代詩人潘內召在《詠棗花》中讚嘆道:「忽憶故鄉樹,棗花色正新。枝營盍鞝婦,香惹賣漿人。纂纂飛輕雪,離離惙素珍。祗今秋漸好,頻撲任西鄰。」棗花,在古詩詞中開得正濃,正香!陝西道中清-譚嗣同曾聞剝棗舊風流,八月寒蟬四野秋。翻恨此行行太早,棗花香裡過豳州。
  • 被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是誰?他又是怎樣對待司馬光的,真相在這裡
    相信「司馬光砸缸」的歷史故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即便是不知道,也會有所耳聞,然而那個被司馬光救出來的小孩是誰,如何報答司馬光的,卻所知者甚少!這就是歷史所特有的偏見,對待普通人太過無情,寧可在「司馬光砸缸」的原文中,佔用大量篇幅,來描繪司馬光如何聰明機智,喜歡閱讀、學習《春秋》一書,也不對被救者是如何報答司馬光的行為,進行記述。
  • 每天一首古詩詞|司馬光: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155首古詩詞。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遊絲無定。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每天一首古詩詞|李涉: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每天一首古詩詞|溫庭筠: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那些閃亮的日子
    每年初夏,很多個校園,會上演著各式各樣的別離故事。總有一些我相熟的小朋友,在這些日子裡,急急慌逃離學校,急慌慌各奔前路,從此萬劫不復地成為職場上無數「新鮮人」中渺小的一個,就跟我當年一個樣。但願你會記得,永遠地記著,我們曾經擁有閃亮的日子。」歌的旋律恬淡,節拍從容,詞句精短,屬於聽一遍能學會的那類歌。在今天,我完全不記得我是在哪年哪月第一次聽到它,但能肯定的是,幾乎從那時起,這個歌就能隨時在心裡某個角落鑽出來。第一次聽《閃亮的日子》,是羅大佑的演唱版本。那是一張羅大佑情歌專輯,收有他1974年~1981年部分作品,出品年份是1989年12月。
  • 你所知道古詩詞中最美的離別贈語是? 50首離別的古詩詞道盡多少纏綿
    你所知道古詩詞中最美的離別贈語是? 50首離別的古詩詞道盡多少纏綿時間:2020-07-11 13:44   來源:美文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你所知道古詩詞中最美的離別贈語是? 50首離別的古詩詞道盡多少纏綿 贈汪倫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 當司馬光砸缸遇上槓精
    人命關天,正經點,是司馬光砸缸。這一公案,出自《宋史》卷之一二五《司馬光傳》:「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
  • 【故事與智慧】• 司馬光的故事
    司馬光的光明磊落得益於孩童時父親的教育。司馬光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次,他要給胡桃去皮,他不會做,姐姐想幫他,也去不掉,姐姐就先行離開了。這時旁邊的丫環拿來一碗開水,把胡桃放進水裡。胡桃經開水泡後,皮就很順利地被剝掉了。司馬光的姐姐從裡屋出來,看見一大盤胡桃的皮都被剝完了,好奇地問:「胡桃皮是你剝的?」司馬光說:「當然是我剝的,我想了個辦法,用開水一泡,這皮就剝下來了。」
  • 司馬光:身前敗或勝,身後聲與名,是非功過相逢一嘆中!
    千年歷史中,最苦是女子,最難是公主。徽柔夜扣宮門的背後,是對婚姻的絕望。公主享了天下富貴,也走著最坎坷的路,福禍總相依。徽柔的最後一絲希望,父親給了,可臣子司馬光否了。就像是徽柔含淚質問:「是不是在你的眼中愛恨嗔痴都是錯?」在司馬光的堅持下,徽柔毀了,懷吉走了。可是司馬光,真的招人恨嗎?他的一生,功過幾何?
  • 司馬光砸缸救人背後的故事
    ——《宋史·司馬光傳》以上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說我們耳熟能詳,從小就聽說過這個故事,這段小文言文現在還入選了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但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司馬光的機智救人,卻忽略了被救的人。那麼這個被救的人是誰呢?他為何掉到缸裡出不來呢?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叫上官尚光。如果去網上搜索的話,很多網文說上官尚光也是北宋宰相。
  • 司馬光到底有沒有砸缸?真相應該是這樣的-歷史,司馬光,砸缸,甕...
    前日恰巧於某節目中看到兩位文博專家竟因為「司馬光砸缸」這一「常識」展開了唇槍舌戰:一位從文獻資料論證,司馬光確實砸了缸救了人,一位從考古文物考證,宋代壓根兒燒不出能淹死人的大缸,司馬光沒法兒砸缸。然後那位說砸了缸的: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湖北襄陽檀溪宋代壁畫墓中的壁畫有就有水缸的形象,這就可以證明北宋生活中儲水大缸的存在。
  • 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
    歷史上的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在我們的記憶中,「司馬光砸缸」應該是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司馬光。一天,他跟幾個小朋友在花園裡玩兒。有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大水缸裡。別的小朋友都慌了,但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兒砸那口缸。
  • 司馬光的故事不僅僅是砸缸,還有許多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鑑》、《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