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寶寶會在夜間某個很規律的時間點醒來,比如晚上23點左右、凌晨1點左右、凌晨2點左右、凌晨3點左右、凌晨5點左右,這是怎麼回事呢?寶寶自帶鬧鐘麼?
7個月大的小W(真實案例,就不使用寶寶真實名字了)就是這樣一個寶寶,這段時間把媽媽折騰的夠嗆,每天晚上能醒來5、6回,並且醒來的時間點很有規律,掐著點差不多就醒了,我們來看看小W媽媽提供這份夜間睡眠數據:
從這個表格裡可以到的信息是:
1、小W寶寶確實是夜醒頻繁啊,平均每天晚上醒來4-5次,按照小W媽媽的原話,這幾天數據已經是相對友善的,有時候一晚上醒來7次。
2、小W寶寶醒來的時間點非常有規律,分別是23:00左右、01:00左右、02:00左右、03:00左右、05:00左右,後半夜醒的次數相對比較密集。
3、小W寶寶還有夜間醒來1h左右不睡的情況。
這麼看來,小W寶寶一晚上的睡眠幾乎呈現碎片化,媽媽肯定是一夜沒怎麼合眼,可能剛犯困寶寶就醒來了,然後開始哄睡,如此反覆。
寶寶夜間醒來是很正常的,但是總是在某個時間點醒來,一定藏著什麼玄機。
01為什麼寶寶夜間總在差不多的時間點醒來呢
寶寶6個月大以後,睡眠形態基本上和成人差不多了,在這之前,其睡眠模式都是不成熟的,但是寶寶們還是不能和成人一樣一覺到天亮,他們依舊會夜醒,並且會呈現出某種規律。
先來看看這張6個月以上寶寶的夜間睡眠模式圖:
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到:
1、寶寶一晚上會經歷兩段深睡眠階段,一段是從入睡後到23:00之間,一段是05:00到06:00之間,在這兩個階段,寶寶睡得比較沉。
2、寶寶入睡後到23:00之間,會有兩個半甦醒階段,這個階段也叫非正常覺醒,夜驚通常會發生在這個階段,如果寶寶沒有出現夜驚,也沒有其他幹擾夜間睡眠的情況出現,那麼我們就會擁有短暫的悠閒的3個小時左右的時光。
3、在23:00之後,快速眼動睡眠期和較淺的深睡期循環交替,由此開始做夢,在每一次較淺的深睡結束後開始做夢,做夢結束後就會短暫清醒,所以一晚上大約清醒7次,分別在23:30左右、01:00左右、02:30左右、03:30左右、04:30左右、05:00左右、06:00左右,其中發生清醒次數的頻率比較高的時間段就是後半夜02:00-05:00之間。
ps:這個表是6個月以上的寶寶20:00入睡,次日06:00醒來的時間為例,如果你家寶寶入睡時間比20:00早或者晚,那麼把圖中的各個階段提前或者推後即可。
第3點就是寶寶會在固定的時間段醒來的生理基礎,再碰到下面這些睡眠幹擾因素,夜醒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飢餓、口渴、冷了、熱了發燒、過敏、溼疹、感冒、鼻塞等一切讓身體不舒服的疾病出牙期分離焦慮期依賴單一的入睡方式(奶、抱、搖)大運動發展期做夢夢到白天不開心的事情白天沒有小睡導致的過困所有這些睡眠幹擾因素都會在覺醒點的時候,讓寶寶醒過來,又因為自己不具備獨立再次入睡的能力,所以需要家長幫助繼續入睡,這種自己再次入睡的能力並不是每個寶寶都具有的,大多數寶寶都需要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
當今社會使我們覺得「正常的寶寶都是從2歲的時候才能睡整個晚上,但我在研究中發現,大部分寶寶在3歲之前,都會在夜間醒來,需要父母的照顧-------《寶寶不哭》
所以,首先我們得坦然接受寶寶會夜醒這個事實,如果你的寶寶不能一覺到天亮,不要著急,也不要有壓力。
但坦然接受不代表著毫不作為,如果像小W寶寶這樣總是一晚上醒5、6回,對寶寶自身的生長發育是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的。
02如何應對寶寶夜間固定醒來的情況
對於夜醒,「防患於未然」是比較好的辦法,因為能夠形成夜醒的睡眠幹擾因素太多了,很難一下子抓住最根本的原因,況且還有一些情況是多種因素重疊在一起,加上晚上媽媽也很疲倦,寶寶醒來的時候唯一的念頭就是讓他趕緊睡著,所以大多數媽媽都會選擇塞奶快速解決問題,這沒什麼,畢竟半夜讓媽媽頭腦風暴、冷靜分析夜醒原因有點難。
防患於未然是指我們提前將那些能夠成為夜醒的睡眠幹擾因素解決掉,減少夜醒的次數,比如:
1、睡前吃飽、減少因為飢餓而導致的夜醒
寶寶夜間需要進食,但是需要進食的次數會因月齡段而發生變化,總體趨勢肯定是越來越少,至於什麼時候斷夜奶因人而異,先確保睡前吃飽來減少夜間餓醒來的次數。
我們可以採取睡前密集餵奶的方式,讓寶寶儘量多攝入乳汁儲存能量,也可以在23點的時候給寶寶餵個迷糊奶。
2、白天要規律小睡,減少因為疲勞過度而導致的夜醒
白天小睡是否合理、有沒有睡好會直接影響夜間的睡眠質量,因為白天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寶寶會將「疲勞」累積下來直到夜間爆發。
對於嬰幼兒來說,並不是越累睡得越好。
文章開頭那個小W寶寶的夜醒原因之一就是白天小睡沒有規律,總是在過困和睡前哭鬧的情況下進入夜間睡眠,就像地震以後的一波波餘震一樣,在每個覺醒點鬧騰一下。
當媽媽合理安排了小W寶寶的白天小睡以後,夜醒的次數自然就減少了1-2次。
所以,家長們要讓寶寶按照自己的月齡段完成白天的小睡:
0-3個月:白天小睡3-5次4-8個月:白天小睡3次9-12個月:白天小睡2次13-24個月:白天小睡1-2次24-36個月:白天小睡1次
3、妥善應對分離焦慮,減少因為想媽媽而導致的夜醒
分離焦慮期寶寶會出現睡眠倒退,在晚上的時候醒來確認媽媽在不在,這種情況對於重返職場的媽媽來說會更加頻繁。
因為分離焦慮,寶寶會出現「焦躁不安」的情緒,還會「惦記媽媽在不在」,當覺醒點到來的時候,大腦就會活躍起來,提醒寶寶「別睡了,快看看你媽媽」。
白天加強親子互動、提高陪伴質量是應對分離焦慮的根本辦法,具體詳見這篇文章媽媽重返職場,寶寶易變睡渣,4個技巧助寶寶積極應對分離這道坎
4、正確使用床鋪,減少因為不良睡眠環境而導致的夜醒
床對於寶寶來說是一種睡眠暗示,上床就是該睡覺了,如果總是讓寶寶躺在床上,玩、吃奶、睡覺都是在床上完成的,那麼寶寶在夜間醒來的時候可能會搞不清狀況,覺得得時候到了。
所以,建議家長要正確利用這個睡眠暗示:
玩的時候讓寶寶在其他地方玩耍,讓寶寶意識到上床的時候就是該睡覺的時候,同樣半夜醒來的時候也能意識到自己在床上,是睡覺的時候不是玩的時候。不要在床上放玩具,避免半夜觸碰到玩具勾起寶寶玩的念頭。我兒子有一次在覺醒點的時候摸到了放在枕頭旁邊的小汽車,然後就清醒了,要玩汽車,自那以後我再也不敢在床上放玩具,即便是睡前兒子非要拿上床,我也會在他睡著以後把玩具放在床尾,避免讓他摸到。
5、發展大運動,減少因為運動不足而導致的夜醒
大運動發展期間,會引起一定程度的夜醒,因為大運動的動作涉及到改變睡姿,比如翻身、坐起來再躺回去、站起來再躺回去等,如果寶寶不具備這些技能,在覺醒點改變睡姿的時候,控制不了自己的身體就會醒來。
大多數寶寶都會經歷翻身期、爬行期、學步期這幾個大運動發展導致的睡眠倒退,在這期間家長需要做的是:加強白天的練習次數和強度,讓寶寶儘快熟練掌握運動技能,避免寶寶自己晚上加練
當我們能做到上面這幾點的時候,就已經能規避一部分的夜醒了,由於「依賴單一入睡方式(奶抱搖)而導致的夜醒」解決起來相對複雜一些,我會另起文章詳細說明。
【墨仔媽媽寄語】
寶寶總是在夜裡差不多的時間點醒來有其客觀的生理模式,重點在於我們如何讓寶寶學會自己繼續睡過去,但是這是個任重道遠的過程,不要心急,在此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從容易突破的地方著手,減少引起寶寶夜醒的因素,先做好這些吧,剩下的交給時間,總有一天,寶寶會徹底做到「一覺到天亮」。
我是嬰幼兒睡眠顧問墨仔媽媽育兒,專注分享嬰幼兒睡眠、大運動發展、母乳餵養知識,感謝您的關注、點讚、評論及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