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解讀李煜的「亡國之音」

2021-03-01 冬廿七

【內容摘要】南唐後主李煜在亡國後的軟禁生涯中,寫下的詞無不充滿著一種塵世的苦難氣息,「亡國之音哀以思」,他以泣血的絕唱,抒發亡國之恨和懷古傷今之情,風格沉鬱,營造了一個極為濃厚的悲劇氛圍。

【關 鍵 詞】李煜;亡國之音;悲劇情結

 

        李煜(公元937年-公元978年),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徐州(今屬江蘇)人,一說湖州(今屬浙江)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繼位,史稱後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今開封),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

        「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主」。李煜在政治上雖然沒有建樹,但卻有著非凡的藝術才華,他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詞現存約30餘首,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在中國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影響甚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後人的共鳴。

        有史學家批判李煜庸駑無能,是個只知賞花弄月、填詞唱曲的君主。孰不知,在五代十國那樣的亂世中,要想有一番作為,需天時地利人和方能造就一個英雄。而李後主顯然不是那樣一個政治、軍事之才。儘管如此,即便在降宋之後,他也不願只做一個平凡的屈辱的亡國之君臣服於趙匡胤的腳下,被淹沒在厚重的二十四史中,不希望史家如此簡單地描述他:「李煜,南唐之主,亡於宋。」於是,在經歷了國破家亡之痛和自身社會地位的急劇變化之後,他用血淚寫下了一首首流光溢彩的傳世佳作。

        李煜亡國後的作品,寫不盡的身世零落的哀嘆和國讎家恨的悲傷,如杜鵑啼血,似雁唳長空,字字句句無不感受到他肚腸寸斷、撕心裂肺的哀痛。不管是「幾曾識幹戈」的悔恨,「垂淚對宮娥」的悲切,「朝來寒雨晚來風」的悽苦,「人生長恨水長東」的嘆惋,「燭殘漏斷憑欹枕,起坐不能平」的彷徨,「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的哀傷,「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的空茫,「一桁珠簾閒不捲,終日誰來」的孤寂,「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的追悔,「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的麻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感嘆,還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悽涼酸楚,無不是飽含著血和淚吟出的字字珠璣的傑作。

        李煜的詞是絕望者的哀鳴,是強權高壓之下弱小者的痛苦呻吟,在他的詞中回不到過去,找不到未來。這種悲楚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骨子深處的血淚文字和生命悲歌。儘管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但情感真摯而不刻意雕縷,纏綿悱惻卻又非無病呻吟,抒發著人類的無常的悲慨,氣象開闊博大,使其詞不再限於描寫閨閣園亭、離別相思這一狹窄的範疇,對於詞之發展的整個過程都具有開拓的意義。

        一、李煜的故國之思

        亡國之後的李煜由帝王之尊而降為臣虜,過著朝不保夕、耽溺於悲哀的囚徒生活,這樣的切膚之痛,使他的詞風轉入沉哀、徹骨的悽涼。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浪淘沙令》

        從這首《浪淘沙令》低沉悲愴的基調中,透露出這個亡國之君綿綿不盡的故土難返的哀思,我們看到他仿佛林間的落花敗葉,在風雨中無助地迴旋飄轉,婉轉悽苦,而這就是不能改變的宿命。

        五更夢醒,簾外雨聲潺潺,春意將盡,薄薄的羅衾擋不住晨寒的侵襲。孤寂寒苦,這是現實的悽然之景,儘管是春天,卻有著深秋的悲涼和落敗。詞人在這樣悽婉的夢中,全然忘記了自己的囚徒之身,依然去追尋著往日的歡樂光陰。然而詞人的心中仍不免有些自責傷懷,並由此而引出對江山故國的感懷之情。無限的江山,無法再見,無法追回,過去的一切也如那流水落花,一去不返,因此總總,後主不敢憑欄,憑欄只能引起內心無限的痛楚和無比的空寂。一句「天上人間」,透著不可言傳的呼號、感慨、激憤和無人訴說的悲哀,可謂「語語沉痛,字字淚珠,以歌當哭,千古哀音。」

        此時的李後主,是經歷著大悲大痛的傷心人,所作之詞都是用淚水寫成的。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子夜歌》

        《子夜歌》寫夢歸故國和夢醒後的悲哀。開篇「人生愁恨何能免」直抒胸臆,蕩出滿懷的恨愁。曾經貴為人君,享不盡富貴榮華,而今山河破碎,身居囹圄,飽受凌辱的李煜,獨上高樓,孤獨悽涼,過去的一切都已成虛幻,唯有夢中依然有他的紅牆金瓦,鳳冠霞披,明明知道這是水中月,鏡中花,只能平添傷痛,但是他無法把這段記憶從腦海中抹掉。作者五內摧傷,無可奈何,只有悲嘆「故國夢重歸」,這悲嘆的本身就是對過去的眷戀,他無時無刻不因這眷戀而傷心流淚,直至最後在淚水中結束了他的生命。「雙淚垂」讓人讀來心碎腸裂。「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寥寥數字,就把那種孤寂,無奈和痛苦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高樓依舊,只是記不得當時是和誰一起攀援看那遠處的美景,只是依稀記得那秋日晴空的曠達與靜謐,還有那雲捲雲舒的恬淡,而這一切變成了泡影。最後,以「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結句,悽絕哀婉,卻盪氣迴腸。後人云:「後主《子夜歌》調,有悽然故國之思。」

        就這樣,日夜湧動的故國之思撕扯著失國之君李煜,一次次夢回故國,卻難回故國,心中的痛楚,凝結著血淚,滲入到字字句句之中,充滿了對故國的懷念和對人生愁恨難免的無奈慨嘆。

        二、李煜的孤寂之境

        亡國前耽於享樂,亡國後溺於悲哀,這就是李後主的一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相見歡》

        這首詞名「相見歡」,寫的卻是幽囚的愁苦滋味。首句「無言」又加上「獨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內心充滿痛苦、踽踽獨行的身影,悽涼地徘徊在「西樓」之上。他舉頭望月,殘月如鉤,這缺月不正象徵著人事的缺憾嗎?他向深院望去,梧桐疏影,寂寞深院,重門深鎖,多麼悽清的秋夜啊!一個「鎖」字,點出了自己被軟禁的遭遇。「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之景如此之狀,人何以堪?詞人直抒胸臆,千絲萬縷的離愁和無法排遣的哀思,緊緊纏繞著人,撕扯不斷,掙脫不開。這種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酸楚,正是一個亡國之君經歷離愁之苦的最真切的「滋味」了。

        此詞由對天道自然的探詢轉向對內在的生命體驗與領悟。月亮作為自然的存在,啟迪著作者由對個人和王朝命運的思考轉向整個人類、轉向蒼穹。在自然、人生、歷史中認識到個人生命與現實世界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後豁然開朗。人類的離愁別恨,在具象中獲得生命意義。後主用這樣的詞提示著自己的靈魂,表現著人世的悲哀,呈現出了濃重而深沉的悲劇意識。宋人評論道:「此詞最悽婉,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也」。

        李煜的另一首詞《浪淘沙》通過一系列景物的描寫,同樣也表現了囚居後孤寂的生活情景。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桁珠簾閒不捲,終日誰來!

        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靜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

        「秋風」、「蘚階」、「無人」、「空照」,如此悽清之境,對於曾經過著「春殿嬪娥魚貫列」的李煜來說,有著兵敗國亡的哀嘆和人去樓空的慘然,心境的悽涼悲苦是不言而喻的。

        首句便開門見山地道破了詞的主旨,「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景」是眼前景,「哀」的是以往事,「往事」與今日之境兩相映照,昔日貴為天子,今日賤為俘虜,這簡直是天堂與地獄之差。然而,即便如此,後主仍對外界敏感著,期盼著,「蘚侵階」的久無人跡抵擋不住傾聽足音的渴望,「終日誰來」的絕望背後是翹首以待的希冀。而此之後,則是依舊的荒涼蕭索,依舊的寂寞消沉。秋夜晴空,月華如洗,當年的金粉豪華卻一去不返,無邊的月色中,只能掬一把辛酸之淚。這裡面有悔恨,有悵惘,百無聊賴而又眷戀無窮。末句的「空」字,在無比空虛中投下了無比悽惶。

        三、李煜的悔恨之情

        李煜永遠都是以「赤子之心」真誠地面對自己的靈魂,在展示自己苦難的同時,對自己的靈魂也進行著深層的反省和拷問。他從來不掩飾什麼,真誠地把自己的淚水、自責和深深的懺悔,毫無保留地袒露給世人看。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

        這首《烏夜啼》起句「林花謝了春紅」,便是借「林花」、「春紅」這兩種美的事物,象徵人生和自然的美好。而美無論是對自然或對於人生,總是轉瞬即逝的,即託出詞人的傷春惜花之情。以「太匆匆」 道出內心的痛悼和忱惜之情,不僅如此,更難堪的是,當生命十分美好的時候卻倍受摧殘,使這種傷懷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正如後主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一般,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殘破的春夢,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詞人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無奈朝來寒雨晚上來風」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而謝是因為風雨的侵襲,而詞人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也是自嘆。「無奈」一詞充滿不甘聽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存環境的悲愴。然而,無論自然界,還是人世間,總是希求美的存在和永恆。「胭脂」這美好的顏色,無論是指代「林花」、「春紅」,還是象徵紅顏、青春、家國,儘管飽含著熱淚,卻依然不肯離去。「留人醉」是絕望之餘的希望,是一種對美的深深挽留。至此,詞人才恍然大悟,生命原本短促,而人生所追求並為之沉醉的美麗其實只是一種悽豔,就像是那混合著淚水的胭脂,更何況這種悽美也是彈指即逝的。緊接著,「幾時重」又是當頭一棒,給詞人留下的仍然是深深的絕望,人生終究是痛苦的,那麼人生的慰藉何在?人生的歸依何在?在這痛苦的思索中,詞人悲痛地喊出了「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樣的無可奈何的悵嘆,一氣呵成愈見悲慨,寫盡了生命的短暫無常、挫傷苦難以及多情的哀悼和無法挽回的遺恨,表現了一種滔滔不絕、往而不返的氣勢。

        雖然李後主作為一個亡國之君,此詞也包含了家國之恨,但是這其中所包含的絕不僅僅是家國之恨。「人生長恨」的失意情懷,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楚的人生體驗的浩嘆,同時也有著對自己人生的反省和思索,繼而擴大為對人類命運的一種思索,一種對人生的尋根問底。

        四、李煜的亡國之痛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破陣子》

        每讀這首詞,總感覺在刻骨的傷痛之下,竟赫然有著盛世大唐的長風浩蕩和盪氣迴腸。《破陣子》為唐教坊名曲,多豪爽大氣。亡命天涯的李煜為什麼會選擇《破陣子》這樣充滿殺伐之音的詞牌呢?在世人眼中的李煜似乎總難脫昏庸懦弱、胸無大志之名,這樣的詞牌是被江南的薰風花雨泡軟了的李後主可以駕馭的嗎?非也,軟玉溫香中成長起來的李煜在即位時,應該也和所有的熱血男兒一樣,多少還做過奮發圖強的強國夢的,他為自己改名為「煜」,取其「日以煜乎晝,月以煜乎夜」之意,想來也是希望有所作為的,讓這個如風中之燭的國家能夠在自己手中重新光亮起來。然而,在五代十國那個極度動蕩的亂世,南唐國窮兵弱,朝中又無棟梁之臣,後主以何去對抗厲兵秣馬的大宋壓境?因此,儘管李煜在這首詞裡有著無力回天的長嘆,但仍不失開闊博大之氣。

        亡國之痛,臣虜之辱,使得這個本來工愁善感的國君身心俱敝了。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李煜身心俱憊,心裡積聚了太多的亡國之恨,因此而凝聚成了一個情結,可謂是他在絕境中唱出的生命之歌。李煜若非亡國之君,大概也不能有如此綿綿不絕的離愁,也不可能拋灑一把國破家亡的辛酸熱淚,也不可能寫出意味深長的佳作。以濃鬱的情感震撼人心,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無比豐厚的情感審美空間,反映了李煜詞「以一己之悲苦體會眾生的哀痛」,由自我個體的悲劇命運上升到對整個人生命運的思索和感悟,由個人的痛苦而感悟到整個人類人生痛苦的不可避免性,使其所抒發的情感具有深廣的涵蓋性和包容性,增強了其詞的情感深度,升華了其詞的精神境界,由是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

        這首《破陣子》正是他被虜後的辛酸寫照。詞的開頭便追述了南唐先王所創下的宏偉基業,「四十年」、「家國」、「三千裡」、「山河」、「鳳閣龍樓」、「玉樹瓊枝」……排空而來的美好,曾經的國勢鼎盛,曾經的國力殷實,曾經的國運興旺,轉眼歸為灰燼。身為亡國之君的李後主,當他以沉痛的心情回首往事,當他聽到曾經鍾愛的教坊音樂,更加深了別離的悲涼,千愁百感無從說起,正所謂「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這不僅展示了後主亡國之時的悲苦情懷,而且追悔了自己當年的安逸生活,飽含著一種沉痛的悔恨之情。「幾曾識幹戈」,這一短短的五字句,飽含了他心中多少深層的悔恨和懊惱。可是悔又何用?恨又如何?國破家亡,江山易主,無處可歸,錐心之痛唯有「垂淚」以對不知所終的「宮娥」。此詞,將李煜的悲涼和對故國極度的思念描寫的淋漓盡致,苦澀而沉重,悲痛而隱忍。

        978年7月7日晚,李煜在自己生日的時候,寫下了一首悲涼深沉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

        通篇掩飾不住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據說此詞是促使宋太宗下令賜牽機藥毒死李煜的原因,也即李煜的絕命詞。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悽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衝決而出之勢,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李煜在對故土的頻頻回望中,環思宇內,對生命展開思考,對人生展開探索,孜孜以求,悲苦而又執著,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對李煜來說,人生所剩下的只有一江滔滔滾滾無窮無盡的哀愁,情何以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千古名句,寫盡人世愁緒之致,讀之無不慨然嘆之,正如後人評道:「末以問答語作結,吐露心中萬斛仇恨,令人不堪卒讀」。

        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 李煜在經歷了極盛之榮與絕悲之辱的巨大生命落差之後,失去了生活的自由,生命遭壓抑、圍困,毀滅的痛苦時時吞噬著他,他的靈魂倍受煎熬,他在絕望中苦苦掙扎。這首亡國亡命之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的詞,飽含著後主的鬱積、怨懟與撕心裂肺的痛,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

        五、結語

        縱觀李煜的一生,嘗盡帝王的尊貴,也受盡階下囚的屈辱。失國被俘是李煜一生最大的悲劇,「人生之痛,莫過於此。命運之悲,於此為甚。」正是因著這些不幸,刺激著後主的靈魂,影響著他的詞作。亡國之痛無奈而又悲楚,深沉而又悽涼,亡國之音哀哀欲絕,滴滴血淚,筆底下儘是痛入骨髓的家愁國恨,凝結成了李煜最鮮明的生命意識特徵,從而成為其獨創的風格。其題材廣闊,含義深沉,兼有剛柔之美,直抒胸臆,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唱出了感發人心的千古悲歌,讀來令人愁腸百轉。無論在思想內容還是藝術風格上都達到了詞創作的最高境界。

        王國維先生對後主詞發出這樣的感嘆:「尼採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相關焦點

  • 【夜空中國】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美麗的天文,2013年7月19日攝於浙江省嵊州市華堂村。佳能5D3 + 適馬15mm魚眼鏡頭,ISO 640,f/3.2,單張曝光60秒,多張疊加。
  • 尋找南唐,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從小就是在這樣寬鬆的文學藝術環境中長大,他的老師就是寫那個「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馮延巳。提到李煜就要提起大小周后,大周后叫娥皇,是揚州大司徒周宗的長女,不但容貌出眾,且通書史,善歌舞,會譜曲,彈得一手好琵琶。當時娥皇19歲被選進宮裡,很得當時在位的中主李璟的喜愛,經常把她留在身邊伴宿,還把自己心愛的燒槽琵琶賜給她。因為當時後周大舉入侵,國難當頭不能封她做妃子。
  • 賞析李煜的思念故國系列——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我要解讀的第一首是《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何能:什麼時候能夠。銷魂:經過離開了肉體的狀態,這裡指哀愁到了極點。
  • 王槐珂 |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掬水月在手》之「月」
    觀看影片《掬水月在手》,從開場到落幕,畫風唯美,光影搖曳,拍攝技巧高超,但這種畫風是悽清的,始終是落葉飄零的感傷基調,加上優美的配樂,或吟誦,或吟唱的營造,我的腦海裡一直縈繞的是南唐後主李煜的詞《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
  • 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有什麼含義?
    這句詩出自於南唐後主李煜的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最著名的一首詞,據說這首詞傳到宋太宗耳朵裡不久,李煜就被鴆殺了。當然,單單一首詞,並不是李煜悲劇結局的原因。
  • 宋詞鑑賞:李煜 · 虞美人 · 春花秋月
    鄧麗君:虞美人·春花秋月·李煜胡婷婷唱古文:虞美人·春花秋月·李煜李煜:虞美人(韓旺辰講解)李煜·虞美人虞美人·春花秋月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昨夜小樓外又吹來陣陣東風,使我思念起故國那不堪回首的往事。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那裡的雕梁畫棟也許還在吧,只是人們的面容都改變了。✦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問君能有幾多愁?
  • 李煜悔恨欲絕,在中秋節寫下一生最悲憤的詞,道盡人生悽苦!
    公元978年的一個中秋,悔恨欲絕的李煜寫下了人生最後一首詞《虞美人》,這首詞既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煜的絕命詞。因為這首詞中有懷念故國的情感,因此宋太宗認為李煜有復國之念,於是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 〔五代〕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宋詞欣賞: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
    鄧麗君:虞美人·春花秋月·李煜小樓昨夜又東風,昨夜小樓外又吹來陣陣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使我思念起故國那不堪回首的往事。雕欄玉砌應猶在,那裡的雕梁畫棟也許還在吧,✦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只是朱顏改。只是人們的面容都改變了。
  • 成語 不堪回首 詳解
    成語出處唐·戴叔倫《哭朱放》:「最是不堪回首處,九泉煙冷樹蒼蒼。」成語例子誠有令人不堪回首者,則我今日之臨眺於此,雖百年之久,曾不能以一瞬爾(清 無名氏《杜詩言志》)。  這時統治南唐的是李煜(yu),世稱李後主。他在政治、軍事上昏庸無能,但在文學藝術方面很有才能,詩詞、音樂、書畫等無所不能。他從小在深宮裡長大,過著奢侈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都描寫宮廷生活的情景。李煜的妻子周后娥皇,容貌出眾,擅長書畫歌舞,但不幸早逝。後來,李煜又與娥皇的妹妹小周后相愛,在花前月下飲酒作樂,而把國家大事置之腦後。
  • 李煜的傷愁: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說起詞,就肯定繞不過一個人,他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李煜一生精於詩詞書法,代表作頗多,有「詞帝」之稱。知名度最高的,流傳最廣,就是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落魄帝王李煜筆下的一首詞,抒發對故國的懷念,道出亡國的悲哀
    李煜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中公認最有才華的皇帝之一,也不知李煜是幸運還是不幸,幸運的是不費吹灰之力就登上了所有人做夢都想要的皇位,不幸的是他根本就無心政事,也沒有做帝王的才華。亡國之後的李煜被宋太祖俘虜,從一朝皇帝變成了階下囚,巨大的轉變讓李煜整日活在巨大的恐懼之下,這是他作為帝王的悲劇,但是這個時期恰恰是他作為一個詞人的高光時期,他在亡國後寫下的那些至情至性的詞作成為了不朽的經典之作。《望江南·閒夢遠》閒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淥,滿城飛絮輥輕塵。忙殺看花人!閒夢遠,南國正清秋。千裡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
  • 李煜最經典一闋詞:字字滴血,句句含情,很多人讀後溼了眼眶!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絕命之詞,當作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是時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相傳李煜於七月七日生日當晚,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此詞,宋太宗聞知而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
  • 《虞美人》賞析 || 作者及原作朗誦/朱建偉 原作/【五代十國】李煜 心銘/編輯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
  • 南唐後主李煜寫下了千古絕唱,也因此誤了卿卿性命
    這李煜是南唐第二位皇帝李璟的第六子,本來當皇帝的事是輪不到他的,再說他也不稀罕當皇帝。他的大哥李弘冀,頗有才幹,文武雙全,被立為皇太子,成了未來的皇帝人選。由於李煜的其他四個哥哥都天折了,李煜其實也就成了老二,弘冀對李煜很是不放心,生怕李煜威脅到他的皇位。上天總是戲弄人,想當皇帝的沒當上,不想當皇帝的卻偏偏被推上了皇位,李弘冀十九歲的時候,不幸病亡了。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們講李煜,講他的愛情詞,講他的亡國之音,不知不覺就講到了他的絕命之作——《虞美人》。詞云:「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問君能有幾多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想到李煜的命運,這樣的《虞美人》真是不堪卒讀(不堪:不能;卒:完畢,結束。
  • 【夜聽157】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
  • 李煜生前最後一首詞,4句話道盡人生痛苦,後世文人無一仿出精髓
    公元978年,李煜在生日之際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太宗看到這首詞後大發雷霆,認為李煜這是在懷念故國,於是以此為由毒死了他,這首《虞美人》也成了李煜生前的最後一首作品。李煜後期的作品在風格上大抵如此,總是透著一股離愁別緒,其實這與他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個亡國之君,李煜怎麼可能不追憶過往的繁華呢?
  • 李煜《虞美人》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想到李煜的命運,這樣的《虞美人》真是不堪卒讀。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評李後主詞,引尼採所言,說:「尼採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而李後主的這篇《虞美人》,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成就了李煜的盛名,造成了李煜的悲慘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李煜的一些小故事。李煜的大哥是李弘冀的最大特點是氣量小,生性多疑。他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總是感覺其他皇子會搶他的太子之位。他總是感覺李煜會搶他的太子之位,便處處針對李煜。即使李煜表現得很平淡,沉醉於詩詞歌賦,但是仍舊不能讓李弘冀放心。這使李煜的生活一度不怎麼好。
  • 李煜死前最後一首詞,將人生痛苦寫到了極致,催人淚下成千古絕唱
    宋太宗聽聞以後,雷霆大怒,不久便下令將李煜毒死。這首詩也成為了他的絕筆之作!據傳,李煜死狀極其悽慘,掙扎了很久才去世。在這首詞中,李煜撫今追昔,可以說將自己的人生痛苦寫到了極致,催人淚下成千古絕唱。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不難發現,李煜的詞後期大多寫的是離愁別緒,亡國哀怨,這當然與他的人生經歷是密不可分的。作為一個亡國之君,李煜怎能不追憶過去的榮華?怎能不感嘆時下的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