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致殘,命運多舛……這名樂清人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2020-12-23 浙報融媒體

吳思林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上寫下自己的名字。

「非常感謝你為社會公益事業做貢獻,也替那些需要接受人體器官移植的人感激你!」5月14日,在樂清市鳳凰醫院,吳思林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書上鄭重地寫下自己的名字,樂清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對他無私大愛的精神表示感謝。

27歲的時候意外受傷,脊柱受損,高位截癱。忍受重創後,他用勤勞的雙手讓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然而人到中年,又遭遇妻子難產而死,留下嗷嗷待哺的嬰兒。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又一個的玩笑,但是他卻依然對社會充滿感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報社會。

禍從天降 小夥意外致殘

1958年出生的吳思林是虹橋鎮小烏石村人,27歲的時候跟隨生產隊到湖北做工,遭受意外事故,他半身癱瘓,那時候他老婆23歲,女兒才10個月大。

醫治半年後,吳思林回到了家,出走時還是個健壯的小夥子,回到家卻雙腿盡廢、身負重傷,靠坐在輪椅上度過下半輩子。

半年時間,從天堂到地獄,吳思林痛苦過、彷徨過、絕望過,他作出一個艱難卻執著的決定:離婚!

「她年紀還這麼輕,跟著我一輩子都沒好日子過了,我不想再拖累她。我告訴她:有好的人家就重新嫁了,孩子給我,你一個女人家帶著孩子不好改嫁。」吳思林第一次跟妻子提出離婚,妻子不肯。

第二年,吳思林偷偷地找來了村裡的領導,並寫好了離婚協議書,堅決要跟妻子離婚。

妻子撲通一聲跪在他腳邊,說:「哪怕你一輩子站不起來,哪怕一輩子跟著你吃苦,只要讓我陪在你身邊,我就足夠了。你不要擔心,我一定會把你照顧好,不會放棄你的。」這一幕讓所有的人都紅了眼圈。最終,吳思林牽著妻子的手回了家。

雪上加霜 妻子難產致死

心若篤定,何懼風雨。妻子的不離不棄讓吳思林有了繼續奮鬥的力量。

在殘疾朋友的提醒下,吳思林定製了一輛柴油三輪載客車。按照吳思林的要求,這輛載客車的剎車、油門和離合器都是手動的,後座還能躺,沒生意的時候,他可以躺在摺疊板上休息。

一天十多個小時開下來,吳思林的褥瘡越來越嚴重。「一天都有兩三百元收入,我怎麼能停下來不開呢?」他咬著牙挺過去,就是想要讓老婆孩子能過上好日子。

幾年後,他把家裡的小平房加蓋了樓層,眼看著日子越來越好。

「我老婆說現在房子也蓋了,生活也好起來了,想再生個孩子。」39歲的高齡產婦通過人工授精,終於懷上了。

2000年的大年夜,妻子臨產。「還記得那天的夜裡特別冷,我一直在外面守著,忐忑不安,她說自己已經打了催生針,很快就要生了,生了回家過年。」那一夜的風和夜,吳思林記得無比深刻。

兩個小時後,妻子大出血致死,所幸孩子被搶救了回來。哪怕致殘也沒有掉過一滴眼淚的吳思林,這時候崩潰了。

「說好一家四口一起過年的,她卻再也沒有回來。」吳思林說,「她跟著我苦了一輩子,每天摸屎摸尿給我護理了15年,沒享過一天的福。」

帶大兒子 完成妻子遺願

妻子突然離世,讓吳思林覺得沒有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了,他想隨妻子而去。但是看到一出生就沒了媽媽的兒子,他必須重新振作起來。「這孩子是他媽媽拿命換來的,我必須要把他拉扯大,不能辜負了他媽媽。」

由於自己沒有照料的能力,孩子5歲前都託給別人照顧。到了孩子讀幼兒園的時候,吳思林把他接了回來。「苦點、累點我都不怕,就怕孩子生病。」吳思林說,記得有一次孩子生病了,燒了6天。「不敢讓他睡在樓上房間裡,我們爺倆就在一樓將就,我把他睡在一張小桌子上,然後我就坐在輪椅上守著。」吳思林說,自己行動不便,睡一樓方便送醫。孩子小的時候,這樣的夜晚不知道守過多少個。

碰到周末孩子不上學的時候,吳思林就帶著孩子去載客,風餐露宿,孩子也就一天天長大了。

「長大後叛逆、學習不好、老師同學告狀,別人說這孩子這麼調皮你也不用管他了,但是我不能放棄,我相信他遲早有一天會懂事的。」吳思林說,撫養孩子,最怕孩子走彎路,讀書成績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做人品行要端正。

如今,兒子已經21歲了,在樂清某料理店工作。「兒子跟我說過一句話讓我特別感動。他說爸爸,咱們倆先把溫飽問題解決了,以後的路順其自然,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你不要擔心。」那一刻,吳思林覺得兒子突然長大了。

志願捐器官 真誠回報社會

在當天的捐獻協議籤訂現場,吳思林承諾將自己的眼角膜等所有有用的人體器官及遺體無償捐出。「社會上這麼多人關心我、照顧我,其他我也沒有能力回報社會,這可能是我唯一能回報社會的。」吳思林說,自己致殘後,得到了政府和很多愛心人士的幫助。

「溫州好人」金春芬幾十年來的默默照料、連建華得知輪椅小輪子故障後特地跑到樂清找遍了所有店給他配對、好心人每個月輪流給他奔波解決治療費缺口問題……坐在輪椅上的36年,吳思林受惠無數,心存感激。他在載客過程中,也經常行舉手之勞做善事,將路邊的老人送回家、免去困難顧客的車費等。

「我是去年才聽說器官捐獻這件事,聽到後我就立即提出申請。」吳思林說,自己這麼一個殘疾的軀殼,如果能給社會做一點貢獻,何樂而不為呢。

吳思林的這一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身邊很多人都參與類似的公益活動,比如樂清市「獻血達人」吳謙就是他的女婿。吳謙已累計獻血148次共計60600毫升,是溫州市第29例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還曾為北京一患者捐獻了286毫升造血幹細胞懸浮液。

「我們殘疾人生活都不方便,一輩子都需要他人的照顧,我希望社會多些愛心人士參與到人體器官和遺體捐獻中來,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也為醫學界研究貢獻一點力量。」吳思林說。

相關焦點

  • 海寧60歲醫院護工安排「身後事」 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
    老楊會跟對方點點頭算是打招呼,然而,他們不知道,這位個頭不高、其貌不揚的男人,最近做了一件讓人敬佩的事,並擁有這樣一個身份——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原來,顧晨程曾經是一名援鄂護士,同時也是一位器官捐獻志願者——今年9月,她收到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從北京寄來的志願登記卡。在顧晨程的指導下,老楊通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相關平臺提交了申請。在上面,老楊選擇了器官、眼角膜、組織這幾項。「您志願在逝世後捐獻器官(遺體、角膜/組織)的意願已成功登記,歡迎您成為人體器官捐獻的志願登記者。」
  •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生死「擺渡人」(組圖)
    從四川趕來的父母悲痛過後,決定把孩子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圖為家屬籤署捐獻相關協議書。 為尋找到更多的人體器官捐獻來源,在山西省紅十字會、山西省衛生計生委主導下,「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在山西應運而生。2014年,經過嚴格培訓和考核的閆娟成為其中一員,同時也成為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的工作關乎捐獻是否成功。「接到電話,一秒也不能等,不管白天黑夜,無論颳風下雨,節假日更是奢談。」
  • 新聞1+1|人體器官捐獻,「大愛」下的法治
    2020年11月7日,「生命接力·救在身邊」 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宣傳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辦。11月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1+1》播出專題節目《人體器官捐獻,「大愛」下的法治》。中國公民逝世後自願無償器官捐獻已啟動十年,2010年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只有34例,2019年達到5818例,增長了170多倍。截至2020年11月14日,志願登記人數為257萬,累計實現捐獻31610例,捐獻器官92685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成效顯著數字的背後,是器官捐獻事業十年來的成績,更體現了國人觀念的變化。十年,對於器官移植受者和這項事業來說是一個起點。
  • 深圳市開展 「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宣傳月」系列活動
    為進一步推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普及人體器官捐獻知識、傳播人體器官捐獻理念,營造全社會支持參與人體器官捐獻的良好氛圍
  • 生日那天,我登記了中國器官捐獻志願者
    雖然不會一直惦記,但時不時這個念頭會閃現出來。可能並不是很緊急的事情,生活總是被眼前的事佔據著,結果遲遲沒行動。直到上個月,我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位父親去年在車禍中失去了16歲的兒子,他捐獻了兒子的心臟。
  • 南平市今年實現7例器官捐獻 歷年來捐獻最多
    記者昨日從南平市紅十字會獲悉,2020年,南平市實現7例人體器官捐獻,挽救了24名患者的生命,為8名患者帶去了光明。今年是南平市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以來,實現捐獻最多的一年。  器官移植是生命的接力,在每一個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體內,都蘊含著另一個生命的光輝和使命。近年來,南平市各級紅十字會廣泛宣傳普及器官捐獻知識,傳播器官捐獻理念。
  • 人體器官捐獻:因愛而生,為愛而捐 - 中國城市報-人民網
    掙扎與渴盼:  供不應求的器官捐獻  在葉沙為他人帶來第二次生命的同一年,19歲的北京女孩何思穎在網上登記成為了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我其實很早就知道公民可以自願登記器官捐贈意願,但當時太小,不符合登記標準。」何思穎告訴記者。
  • 馬玉琳成為東營區第100位遺體(角膜)或器官捐獻志願者
    12月27日上午11時許,隨著馬玉琳的成功籤署申請書,東營區遺體(角膜)或器官捐獻志願者達到了100位。馬玉琳也成為了東營區2019年第38位籤署捐獻申請的志願者。提到馬玉琳,不得不提他的妻子孟祥磊,孟祥磊是2019年1月4日籤署的捐獻器官申請書,是東營區2019年首位籤署的志願者。如今,丈夫馬玉琳在妻子的感召下,也申請籤署捐獻。不得不讓人感嘆,這是一對心中有大愛的夫妻。在談及為什麼想到籤署捐獻申請時,馬玉琳開門見山:「2019年年初,我愛人要籤署的時候,說實話,儘管有點心疼和不舍,但她是做好事,我必須支持。
  • 安陽退休女工身後捐獻器官 為五人送去重生希望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通訊員 餘華「看到了嗎,媽媽,您挽救了這麼多生命,我真為您感到驕傲!我感覺您還在世界上某一個角落裡生活著,還在我身邊,希望您的生命能在他人身上得到更好的延續!」12月7日下午,在鄭州人民醫院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室內,來自安陽的夢涵對剛去世的媽媽說。她的媽媽突發疾病去世了,捐出了5個器官拯救他人。
  • 中國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新聞發布會在杭州舉行
    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平首先通報了中國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工作情況,隨後與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副主任侯峰忠、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代表曹燕芳共同回答了記者提問,發布會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組織宣傳部部長邵鋒主持。來自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中國青年報、中國紅十字報等二十餘家媒體參加了發布會。
  • 廣西28歲小夥腦死亡,捐獻6個器官+2個角膜「復活」多人
    這名青年捐獻的心肝肺腎胰腺6個器官和2個角膜,分別移植給了4名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並給2名失明患者帶來光明。 前言 雖然每年都有志願者捐獻器官,但是供需差距依然嚴重。 目前,同一供體多臟器的移植手術越來越多。孫煦勇介紹,國內外在這一領域,同一供體捐獻更多器官進行移植,是追求的方向和發展的主要目標,這也體現一個團隊的綜合實力,「捐獻者大愛捐獻,讓他們的器官得到最大的作用,也是對捐獻者最崇高的紀念」。
  • 鵲華秋色——致敬抗疫英雄,器官捐獻公益跑在濟南舉行
    10月31日, 由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聯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山東省紅十字會、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水滴公益等單位主辦的 「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宣傳暨馬拉松比賽」在濟南開展。120餘名醫務工作者匯聚美麗的華山腳下,活力奔跑,以「生命接力·救在身邊」為主題,讓慈善博愛的種子傳播成林,弘揚器官捐獻人間大愛。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副主任侯峰忠,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質量與評價處杜冰致辭。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黨委書記袁魁昌、院長王傳新出席活動。
  • 「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珠江醫院 受捐者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
    近日,珠江醫院器官移植科護士於媛媛在與病魔抗爭40多天後,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3歲,但她的大愛留在了人間,她捐獻的兩個腎臟器官使兩位腎衰竭患者重獲新生,她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不同的人生。媛媛的事跡得到了各大媒體的關注和報導,感動了無數人。
  • 福建省紅十字會「五抓五促」 規範推動人體器官捐獻事業高質量發展
    2014年以來,全省人體器官捐獻報名登記人數達38711人,特別是2020年1—10月新增18399人,克服了疫情影響,報名登記數已超過上年度15%。2011年以來成功實現人體器官捐獻327例,其中今年以來已實現84例,是上年度的2.5倍;共捐獻大器官985個,眼角膜213片,讓1200餘名器官衰竭患者等重獲新生,紅十字「生命接力」工程品牌逐步形成。
  • 奔走於生死之間:我在人體器官獲取組織工作這十年
    劉紅是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用她的話說,她是一個奔走在生死之間的人。今年是我國開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十周年,也是劉紅從事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的第十年。「2010年7月,我參加全國第一期人體器官捐獻知識培訓班,當時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雖然開展這項工作很有難度,但是凡事總得有個開端,總得有先行者。」
  • 王海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公眾想捐獻器官挽救他人的生命,但如果這涉及逝世後捐獻器官,他們當然希望確保器官捐獻發生在其親人確已死亡後。這不僅僅是法律的問題。即使我們有腦死亡立法,有些人仍然可能會說:「只有在心臟停止跳動後,我才捐獻器官。」這不是中國社會特有的問題,其它國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這樣的現象。問:中國如何定義死亡,並如何應用死亡定義開展遺體器官捐獻工作?
  • 生命之約·大愛傳遞——河北邯鄲舉辦系列器官捐獻宣傳活動
    01為愛跑團——以奔跑運動宣傳人體器官捐獻知識「為愛跑團」是一個專門宣傳人體器官捐獻知識的奔跑隊伍。曾多次在全國馬拉松賽事上舉旗奔跑宣傳器官捐獻知識。這是一支移動的宣傳隊伍,反響特別好。截至目前,「為愛跑團」已舉辦了三期公益跑活動。
  • 浙江「生命禮讚」主題文化公園開園 頌揚器官捐獻大愛
    浙江「生命禮讚」主題文化公園開園 頌揚器官捐獻大愛 2020-12-24 20:58:08浙江省紅十字會供圖    中新網杭州12月24日電(錢晨菲)24日,浙江省紅十字會在杭州舉辦「生命接力·救在身邊」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主題宣傳暨浙江省紅十字「生命禮讚」主題文化公園開園活動。在杭州的各移植醫院代表、器官和遺體(組織)捐獻者家屬、志願者、遺體(組織)接受單位負責人等100餘人參加,頌揚器官捐獻大愛。
  • 安徽衛視主持人王小川在公益慈善之夜為角膜捐獻志願者呼籲
    《超級新聞場》、《男生女生向前衝》、《周日我最大》等一個個創收視率新高的節目,將他送到全國觀眾的面前,而其犀利幽默,如一泓清泉的主持風格,則將「王小川」這個名字深深烙在很多人的心上。    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再次讓我們對王小川刮目相看:    2015年11月27日,在2015年合肥普瑞眼科公益慈善之夜的晚會上,王小川通過VCR現場宣布:自己已經是一名角膜捐獻志願者,並呼籲希望更多人加入,用愛傳遞更多光明!    「我只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 廣西男子意外離世,捐獻6個器官+2個角膜救了多人!
    這名青年捐獻的心肝肺腎胰腺6個器官和2個角膜,分別移植給了4名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並給2名失明患者帶來光明。截止下午6:00,心腎聯合移植病人甦醒,向救助他的醫護人員豎起大拇指、握緊拳頭,這對器官移植團隊以及聯合協作的學科團隊是莫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