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那個刺殺李鴻章的日本憤青,後來結局如何?

2020-12-23 世間人說

小山豐太郎,一個日本右翼團體的激進主義者,大家都說他無腦,我認為不見得,一般來說,激進主義者都擁有很強的目的性,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使用任何手段,這樣的人你怎麼能夠說他無腦呢?為了阻止中日停戰,小山豐太郎不惜通過刺殺李鴻章,促使中日談判破裂,進而使戰爭繼續。

無獨有偶,19年後的1914年爆發了「塞拉耶佛事件」,直接導致第一次事件大戰的爆發,作為極端民族主義者,刺殺裴迪南大公的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的目的達到了,第一次大戰後,奧匈帝國瓦解,塞爾維亞同其它民族組建起南斯拉夫聯盟國。不過,刺殺李鴻章的小山豐太郎並沒有達到使中日戰爭繼續的目的。

有人認為小山豐太郎是日本政府刻意安排的戲碼,其目的就是迫使李鴻章接受日方提出的各項條件,實際上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李鴻章在前往日本和談時,日方就已經佔據了相當有利的條件,在軍事上日方取得節節勝利,一度已經攻入遼東地區,甚至打算直接進攻北京地區。但是伊藤博文這樣做就會失去把清政府作為合法的勒索對象的有利條件,從而使得列強介入幹涉。

因此,在籤《馬關條約》以前,清政府害怕打,而日本也不願意打,伊藤博文希望通過談判桌獲得更高的利益,「待春暖時清廷猶躊躇而無向我請降之意,則再進攻北京也不遲」。

因此,當慈禧太后派遣戶部侍郎張蔭桓和湖南巡撫邵友濂作為全權代表前往日本求和時,日本方面藉助現階段的有利條件故意拖延,並將兩人驅逐回國,又指明要求恭親王或李鴻章作為談判代表。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鴻章進入日本作為和談代表,提出了「割地賠款」的議和條件,在獲得光緒皇帝「以商讓土地之權」的授權後,李鴻章開始同日方開始談判割地賠款的具體事宜。

應該說這時候的一切條件都是有利於日本的,在前三輪的談判中,李鴻章都表現的十分小心,幾乎可以說是委曲求全,而日方由於佔據了主動權從而顯得咄咄逼人。

隨著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在回到接引寺的途中遭到小山豐太郎的刺殺,傷及左眼,刺殺事件爆發後,國際輿論譁然,西方列強開始在輿論向日方施壓,這讓伊藤博文很緊張,生怕李鴻章因此回國求助西方列強,以便讓他們介入。

所以,日方一時之間失去了原先的主動權,起初,伊藤博文原本建議判決小山豐太郎死刑,但負責審理此案的法官最終只判了他一個無期徒刑。

經過小山豐太郎這麼一鬧,伊藤博文不得不承認:

「由於此次兇變,帝國不得不立於甚為困難之地位,反之,清國卻因此對各國得到最好的口實,清使或將立即歸國。而當其向各國哀訴時,各國將向彼表示同情,且難保不轉而以其聯合之壓力抑制我方」。

不過伊藤博文的擔心並沒有實現,李鴻章並沒有藉機回國,或許他也是打算通過這次事件作為籌碼來換取日方在談判桌上的讓步吧,結果正如李鴻章所料,日方不得不做出稍稍的退步,小山豐太郎這一槍幫助清帝國節省了1億兩白銀。

而小山豐太郎在坐了12牢後,在日本天皇大赦的背景下被放了出來,並於1947年病逝,也就是在日本投降後的兩年,作為見證了一個時代的人,日本的「軍國夢想」也伴隨著小山豐太郎的去世一起化為雲煙。

親,如果對這篇文章滿意的話,點讚收藏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

相關焦點

  • 李鴻章赴日談判時被刺殺,當年那個日本刺客,後來是何下場?
    在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率代表團赴日本談判,與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在籤約期間,他還遭到了日本激進分子的刺殺。當他的黃馬褂被鮮血染紅時,李鴻章大呼:「此血可以報國矣!」而李鴻章的那一槍也沒白挨,清政府為此少付出了一億兩白銀的代價。那讓日本損失一億兩白銀的刺客,最後是何下場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125年前,那個刺殺李鴻章,讓清朝少賠1億兩的日本人,結局如何?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如此評價過李鴻章: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李鴻章在1895年3月遠赴日本談判,商量割地、賠款等一系列具體事宜。然而,不知是嘲諷還是怎樣,連續3輪談判下來,李鴻章沒有在伊藤博文手中佔到任何便宜,在伊藤博文提出要清廷賠償3億兩白銀的那一刻起,李鴻章的臉上就沒有綻放過笑容。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然而日本輸了對李鴻章可不是好事。雖然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政府命令李鴻章總管對日作戰事務。但是實際上在開戰前,李鴻章是唯一一個認識到日本在軍事實力上已經超過中國,不能和日本開戰的大臣。因此在戰前李鴻章就主張和平解決。
  • 長崎事件,清朝鴉片戰爭後首次勝利,一日本人卻影響甲午戰爭結局
    鐵甲艦在外長途航行後,需回港塗油維護。李鴻章遂決定由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鎮遠、定遠、威遠、濟遠四艦前往位於日本長崎的三菱造船所進行檢修,並展開對日本的「親善訪問」。這是中國鐵甲艦隊首次訪問日本。但事件發生後的第三天,李鴻章竟然授意全艦官兵放假一天,並允許450名水兵自由觀光。丁汝昌當時明令禁止水兵執軍械上岸,結果被早有準備的數百名日本警察分割包圍,街邊日本市民也展開攻擊。事後統計:北洋水兵有5人死亡、44人受傷、5人失蹤。日本警察也被打死5人,30人受傷,長崎市民亦有多人受傷。
  • 甲午戰爭結束前,李鴻章收到一封信,學者:日本人的野心太可怕
    公元1895年的1月23日,被日本海軍圍困在威海衛的水師提督丁汝昌收到了一封勸降信,這封信是用英文寫成的,而寫信者則是甲午戰爭時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的伊東祐亨。由於當時正處於甲午戰爭時期,因此這封勸降信只能由英國人的軍艦轉交給丁汝昌,在收到這封信僅僅十九天後,丁汝昌便自盡身亡,甲午戰爭不久後也宣告結束。
  • ...刺傷李鴻章,為清朝減少1億兩白銀賠款,那麼這個青年的結局如何?
    1895年,正在日本下關進行談判的李鴻章在回驛館時,遭到一名日本狂徒的刺殺。子彈射入他左臉臉頰,子彈嵌在他的顴骨之中,所幸並未傷及性命。因李鴻章年事已高,考慮到手術的風險性,這顆子彈留在骨頭裡並沒有取出,直至李鴻章壽終蓋棺。巧合的是,李鴻章後來訪歐期間,恰逢倫琴發現X光射線,李鴻章也拍了一張,骨頭中的子彈纖毫畢現。
  • 走向共和:為什麼甲午戰爭必敗?看看李鴻章用的這些人就明白了!
    正是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不僅賠了銀子,還搭上了土地,甚至自己的主權。也正是這場失敗,讓國人醒悟過來,才會出現變法派,出現義和團,出現革命派。社會生活節奏也徹底被打亂,走了太多彎路後,中國陷入了長時期的分裂與鬥爭。
  • 甲午戰爭後,日本那艘「吉野號」軍艦怎麼樣了?結局讓人解氣
    公元1894年7月25日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正式開始,由於日本已經蓄謀已久,而清朝則是倉皇應戰,因此在這場戰爭的最後以清廷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結束。在這一戰過後,日本已然成為了亞洲的暴發戶,僅戰爭賠款就高達兩億三千兩白銀,其收穫的戰利品更是多達上億日元。要知道,當時的日本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只有八千萬日元而已。由此可見日本在此戰中收穫頗豐。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日本入侵朝鮮,大清如何應對?其實,甲午戰爭本可以避免發生的,只是,在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及帝師翁同龢等人的盲目樂觀下,將大清引入戰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中日甲午戰爭的開打,是始於日本入侵大清的附屬國朝鮮。大清同治年間,日本明治時代初期,日人以西方為師,推行了一系列重大復興舉措。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文/商學野在清末的列強侵略戰爭裡,甲午中日戰爭是史學界公認的對晚清影響最大的戰爭,其地位可能在後來的「庚子事變」之上。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
  • 甲午戰爭中為何清軍63萬兵力,日本僅24萬兵力,卻毫不還手之力?
    上期,我們聊到李鴻章就是大清朝的「賣國賊」,其實最本質的原因是大清內部已高度糜爛,李鴻章只不過是慈禧太后與西方列強進行斡旋的工具,李鴻章當然只能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旨行事。1894年7月的甲午戰爭,清政府被迫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
  • 發起甲午戰爭的伊藤博文 到中國後為何受到朝野禮遇
    1894年——1895年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慘痛的回憶。以至於到了1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提起中日甲午戰爭來,依然是義憤填膺,恨不能時光倒流,回到1894年重新與日本大戰一回。伊藤博文,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發起人。站在中國人的角度來看,他就是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
  • 李鴻章籤訂賣國《辛丑條約》,晚年痛哭:全國人民拖了我的後腿!
    即使外國人如此重視李鴻章,但中國人依然很不待見他,天天罵他是「賣國賊」。可是後來,著名的社會賢達梁啓超,卻在病重時,固執己見的要為李鴻章,這個全國人民眼中的「賣國賊」翻案,是梁啓超病糊塗了?還是李鴻章另有隱情?而李鴻章自己也在晚年時放聲痛哭,嘴裡念叨著,是全國人民拖了他的後腿,這到底是為什麼?
  • 從幕僚到北洋大臣,李鴻章是如何做到在晚清官場屹立40年不倒
    他所創辦的中國第一家輪船運輸企業「輪船招商局」,這個企業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收購、改革、重組等,演變成了如今的招商集團,這個百年企業的創始人就是李鴻章。 但李鴻章知道北洋水師與日軍海軍的差距,所以他內心是不希望發生軍事衝突的,他一直在想辦法調停戰爭,希望能通過談判的方式解決問題。但他的行為並沒有得到國內的認可,大家都認為他是縮頭烏龜,不敢迎戰,還故意延誤戰機。無奈之下李鴻章只好讓北洋水師硬著頭皮出戰,結果大家也都知道,北洋水師戰敗,李鴻章親自前往日本談判,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
  • 1896年風燭殘年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仰天長嘆?
    甲午戰爭證明了當時中國軍力還是落後,舊軍必須改造,光緒皇帝接受德國軍事教習漢納根的提議,準備新建一支10萬人的新式軍隊,朝廷就命令淮系將領廣西按察使胡燏芬練兵,胡燏芬接手後,招募了十個營的士兵,稱作定武軍,之後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方也組建了一支軍隊自強軍,1895年10月袁世凱接管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
  • 能臣幹吏之李鴻章 驅虎吞狼日俄戰爭
    甲午戰敗後大清已經是一個任人欺負的國家。日本狼子野心,一定會捲土重來。大清如何自保?李鴻章的策略是聯俄抗日,驅虎吞狼。對大清而言,日俄其實都不是什麼好鳥。既然俄國也垂涎東北,尤其是旅順這個遠東第一優良不凍港,不能忍受日本人霸佔東北,那就讓俄國人來對抗日本人。
  • 甲午戰爭前中日兩國海軍對比,以及統治者在態度上的差異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時的清政府主要的假想敵還是西方各國,對於鄰國日本,始終還抱著天朝上國的自尊,這就導致了後來的甲午之敗。清政府洋務運動興起之時,正值日本的明治維新。以當時的綜合實力而言,中國的國力顯然勝過日本,經濟、軍事實力也都遙遙領先。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中國的統治者認為,日本不過是個島國,對中國構不成直接的威脅,這一點在甲午戰爭前尤為明顯。
  • 甲午戰爭時,清軍陸軍裝備到底如何?武器真是奢侈,但歸結:真亂
    甲午戰爭中最為人矚目的是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的海戰,而陸地上的戰鬥,從朝鮮到遼東、山東,一直以來都不受重視。在歷史記載當中,自從日本沿朝鮮半島進入中國,幾乎在陸戰之中就沒有失敗過,一路將中國軍隊追著打。甲午戰爭時清軍已經進行過武器換裝,很多軍隊算是當時的精銳,就這麼一敗塗地讓清朝上下舉國震驚。那麼甲午戰爭中的清軍,在陸軍的裝備上到底跟日軍差別多大呢?
  • 甲午戰爭中的一個逃兵,先當了總督,後當了大總統享受國葬
    ——米·左琴科(蘇)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895,閱讀約2分鐘清朝末年,中日之間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海戰--甲午戰爭。這場戰爭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然而,在這場海戰中,一名逃兵平步青雲,成為總統。後來,黎元洪進入天津水師學堂學習海軍知識。當時,李鴻章正在培養大批海軍人才,並向海軍學堂教授西方知識,以期打造一支堪比西方的大清海軍。黎元洪因學習優秀被李鴻章看中,獲贈六件頂衣。1890年,黎元洪被調到廣嘉艦任三管艦,巡邏瓊崖,虎門,汕頭一帶海域。次年,黎元洪升任前宗,官至五品。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
  • 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戰敗的背後,與洋務派的內鬥分不開
    "攘外必先安內",當趙普對宋太祖趙匡胤說這句話的時候,他應該想不到這句話會在幾百年後的清代末年得以驗證。1888年,清朝政府建立北洋海軍,北洋的實力在當時的世界排在第八,亞洲第一,可隨著甲午戰爭在1894年的開啟,曾經的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卻被敵軍打得潰不成軍,抱憾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