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豐太郎,一個日本右翼團體的激進主義者,大家都說他無腦,我認為不見得,一般來說,激進主義者都擁有很強的目的性,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使用任何手段,這樣的人你怎麼能夠說他無腦呢?為了阻止中日停戰,小山豐太郎不惜通過刺殺李鴻章,促使中日談判破裂,進而使戰爭繼續。
無獨有偶,19年後的1914年爆發了「塞拉耶佛事件」,直接導致第一次事件大戰的爆發,作為極端民族主義者,刺殺裴迪南大公的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的目的達到了,第一次大戰後,奧匈帝國瓦解,塞爾維亞同其它民族組建起南斯拉夫聯盟國。不過,刺殺李鴻章的小山豐太郎並沒有達到使中日戰爭繼續的目的。
有人認為小山豐太郎是日本政府刻意安排的戲碼,其目的就是迫使李鴻章接受日方提出的各項條件,實際上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李鴻章在前往日本和談時,日方就已經佔據了相當有利的條件,在軍事上日方取得節節勝利,一度已經攻入遼東地區,甚至打算直接進攻北京地區。但是伊藤博文這樣做就會失去把清政府作為合法的勒索對象的有利條件,從而使得列強介入幹涉。
因此,在籤《馬關條約》以前,清政府害怕打,而日本也不願意打,伊藤博文希望通過談判桌獲得更高的利益,「待春暖時清廷猶躊躇而無向我請降之意,則再進攻北京也不遲」。
因此,當慈禧太后派遣戶部侍郎張蔭桓和湖南巡撫邵友濂作為全權代表前往日本求和時,日本方面藉助現階段的有利條件故意拖延,並將兩人驅逐回國,又指明要求恭親王或李鴻章作為談判代表。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鴻章進入日本作為和談代表,提出了「割地賠款」的議和條件,在獲得光緒皇帝「以商讓土地之權」的授權後,李鴻章開始同日方開始談判割地賠款的具體事宜。
應該說這時候的一切條件都是有利於日本的,在前三輪的談判中,李鴻章都表現的十分小心,幾乎可以說是委曲求全,而日方由於佔據了主動權從而顯得咄咄逼人。
隨著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在回到接引寺的途中遭到小山豐太郎的刺殺,傷及左眼,刺殺事件爆發後,國際輿論譁然,西方列強開始在輿論向日方施壓,這讓伊藤博文很緊張,生怕李鴻章因此回國求助西方列強,以便讓他們介入。
所以,日方一時之間失去了原先的主動權,起初,伊藤博文原本建議判決小山豐太郎死刑,但負責審理此案的法官最終只判了他一個無期徒刑。
經過小山豐太郎這麼一鬧,伊藤博文不得不承認:
「由於此次兇變,帝國不得不立於甚為困難之地位,反之,清國卻因此對各國得到最好的口實,清使或將立即歸國。而當其向各國哀訴時,各國將向彼表示同情,且難保不轉而以其聯合之壓力抑制我方」。
不過伊藤博文的擔心並沒有實現,李鴻章並沒有藉機回國,或許他也是打算通過這次事件作為籌碼來換取日方在談判桌上的讓步吧,結果正如李鴻章所料,日方不得不做出稍稍的退步,小山豐太郎這一槍幫助清帝國節省了1億兩白銀。
而小山豐太郎在坐了12牢後,在日本天皇大赦的背景下被放了出來,並於1947年病逝,也就是在日本投降後的兩年,作為見證了一個時代的人,日本的「軍國夢想」也伴隨著小山豐太郎的去世一起化為雲煙。
親,如果對這篇文章滿意的話,點讚收藏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