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殯那天,他的《卡門》開始變得舉世聞名 | 喬治·比才誕辰180周年

2021-02-17 新京報書評周刊

撰文  |  安安

改編自喬治·比才《採珠人》詠嘆調《你的歌聲依然在我耳邊迴繞》的古典吉他音樂作品《採珠者之歌》。

比才之死

「我活得像狗一樣痛苦」

喬治·比才是一桿重度「老煙槍」,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裡,他總與喉嚨的病痛抗爭不息。1868年,他在給友人愛德蒙·加拉伯特的信中寫道自己氣管裡的膿腫已經非常嚴重:「我活得像狗一樣痛苦。」他的身體或許是在1860年代中後期被繁重的工作拖垮了,那時比才每天要為出版商謄寫樂譜超過16個小時。

1875年6月3日凌晨,比才驟然離世,還未滿37歲。那一天恰好是他與妻子、恩師雅克·阿萊維的女兒熱納埃維夫·阿萊維六周年的結婚紀念日。八年前的比才還沉醉在愛情的甜蜜之中——1867年秋天,比才和19歲的熱納埃維夫訂婚,他興高採烈地寫信告知朋友:我遇到一個我愛的可愛的女孩!兩年後她將成為我的妻子!

熱納埃維夫·阿萊維。比才的求婚似乎受到了阿萊維一家的反對,據說是因為比才身無分文,還是一名無神論主義者。但據比才傳記作家克裡斯託夫·施萬特所述,上述反對也許並不存在。比才並非窮困潦倒,他出身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比才當時最大的汙點,應該是已與管家瑪麗(1861年,比才的母親因病逝世,瑪麗給予他很大的安慰)有一名私生子。這件事阿萊維很可能並不知情。

《比才》

作者: 克裡斯託夫·施萬特

譯者:刁承俊

版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4年6月

喬治·比才傳記。

1875年,比才的猝死震驚了巴黎音樂界,一時間滿是關於他自殺的流言。他當時的精神狀態確實不好,既失望又憤怒,「整夜在全城漫無目的地蕩來蕩去」。(克裡斯託夫·施萬特語)1875年《卡門》首演並沒有得到評論界的認可,公眾的反應不冷不淡,連比才自己都認為,《卡門》失敗了。

失意的作曲家因為公眾的不理解抑鬱而終,死後作品舉世聞名,人們似乎習慣了這樣天才隕落式的敘事。然而嚴肅的音樂史學家並不接受這一悽婉的說法。比才早逝的直接原因在於他糟糕的身體,死於喉疾、風溼等舊病復發導致的心力衰竭。

1875年6月5日,在比才合上雙眼的第三天,超過4000人參加了他的葬禮。比他年長二十歲的朋友、法國作曲家夏爾·古諾致悼詞,在演講快要結束的時候,古諾崩潰了。

就在出殯當天的晚上,《卡門》舉行了特別演出並大獲成功。幾乎所有人——包括之前詆毀他的批評家——都認可了比才的才華。人們對於《卡門》的興趣與日俱增,在短短幾年內風靡各大洲,並成為上演率最高的歌劇作品,《卡門序曲》《鬥牛士之歌》《哈巴涅拉》的曲調人盡皆知。

然而這時的比才,已經和莫裡哀、拉封丹、蕭邦、巴爾扎克一起,長眠於巴黎二十區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之中。

天才鋼琴家與創作者

「讓我們擁有幻想、勇敢、意外和魅力」

如果喬治·比才選擇以鋼琴演奏為生,他可能會過上更好的生活。

比才是一名「音樂神童」,在鋼琴演奏上有極高的天賦,幼年時只要聽一遍樂曲,他就能跟唱彈奏。父親通過私人關係,讓還未滿十歲的比才成為了巴黎音樂學院的學生,師從皮埃爾·齊默爾曼。當時齊默爾曼的女婿夏爾·古諾偶爾會幫他代課,這位後來以《聖母頌》聞名的作曲家,與比才建立起父子般的情誼。

 

夏爾·古諾(Charles Gounod),法國作曲家,1818年6月18日生於巴黎﹐1893年10月18日卒於聖克盧。

在音樂學院還不到第四個年頭,比才學習了巴赫、貝多芬、亨德爾、莫扎特等人的作品。雖然他沒有能在學院中以鋼琴演奏拔得頭籌,但他的技術水準有目共睹。1861年比才曾到弗朗茲·李斯特家做客演奏,並得到了李斯特的認可。李斯特是鋼琴技巧巔峰的代表人物,他創作的《超技練習曲》《唐璜的回憶》《鍾》等作品難度之高讓絕大多數的鋼琴學習者望而卻步。

「我曾經認為只有兩個人能克服這個(演奏)困難……現在有三個了,最年輕的這位也許是最無畏、最聰慧的……」

——李斯特評價比才的鋼琴演奏

但比才的抱負不止於演奏。他在創作上極具天賦,13到15歲之間,尚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的比才就已經創作了一批鋼琴曲,從中已經能看到蕭邦、巴赫技法的影響。1854年9月,15歲的比才創作出第一首完整的鋼琴作品《音樂會華麗圓舞曲》。此時比才已經能為他人進行歌劇譜轉鋼琴譜的縮編工作,同年10月,夏爾·古諾將自己的歌劇作品《嗜殺成性的修女》的縮編工作交予比才,對比才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激勵。他的創作才華,也幫助他在1857年獲得了嘉獎全法最優秀的藝術學生的羅馬大獎。

比才第一首作品:《音樂會華麗圓舞曲》,1854年。©《比才》(版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4年6月)

因為羅馬大獎,比才得到一筆為期五年的津貼,這筆錢讓比才短暫告別生計的煩憂。他遊歷義大利,住在美第奇別墅中,這座別墅是法國的國家財產,保護年輕的藝術家。

「遠離那些過早就向他們洶湧而來的、生活的憂愁和操勞,免遭可鄙的利慾的引誘,避開那些有失身份、轉瞬即逝的虛名所得到的俗不可耐的勝利……」

——夏爾·古諾

轉引自《比才》(版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4年6月)

無憂無慮的比才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喉疾和風溼,他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計劃到德國的旅行。年輕的藝術家的歌劇草稿得到了巴黎方面的認可:「輕快、朝氣蓬勃、敢作敢為……」,他埋頭於喜歌劇中,腦海中滿是對創作的遐思——歌劇版《哈姆雷特》、喜歌劇《巴黎聖母院》、輕鬆愉快的《堂吉訶德》……

當時的歌劇創作有大歌劇和喜歌劇之分。大歌劇即嚴肅歌劇,多為歷史題材,追求舞臺的奢華,採用大合唱和大樂隊等宏大場面。喜歌劇則取材於日常生活,輕快幽默,多為大團圓結局。比才的創作自然傾向於後者,比才不喜歡教堂音樂,也不喜歡一板一眼的大歌劇,年輕人的朝氣怎麼可能會讓自己自願受制於秩序和古板?

「讓我們擁有幻想、勇敢、意外和魅力,最重要的是,是溫柔,morbidezza(義大利語,溫柔)!」

——比才致信好友愛德蒙·加拉伯特

然而比才的作品一直反響平平,儘管這些作品被後世視為將法國歌劇從膚淺、浮誇的作風中解救出來的傑作。《採珠人》《帕思麗珠》《阿萊城姑娘》……比才正式創作歌劇之後的作品都沒有得到評論界和觀眾的認可。

作曲的收入不能滿足日常開支,比才只好臨時接了很多為出版社將歌劇縮編為鋼琴譜的工作。他還為各種舞臺作品的排練、試鏡擔任伴奏,當作短暫的音樂評論員,廢寢忘食的作曲和零散工作進一步搞垮了他本就不算健康的身體。

《卡門》:悲劇結尾的喜歌劇

若壓制狂熱和邪惡,則再無創作之法

在創作《卡門》前,比才參加了國民自衛軍。作為羅馬大獎的得主,他放棄享受免服兵役的特權,然而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在他身上留下的似乎只有「傷痕」:

「今天正是拯救國家之時!可是在此之後呢……那就是我們貧困的哲學和我們對普遍和平、對世界博愛、對人道聯盟的夢想!……然而取代這個夢想的卻是眼淚、鮮血和支離破碎的肉體。沒完沒了無數的罪行!親愛的朋友,我無法跟您講,所有這一切把我推入何等悲傷的境地。我是法國人,……可我又怎麼能夠忘記,我是人!」

比才很少表露自己的政治傾向,在殘酷的巴黎巷戰中,比才在信裡書寫了對物質匱乏和暴行的擔憂,但看不到他的政治立場。也許他並沒有政治偏向,他只是一名秉承 「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者。

1870年-1871年,巴黎圍困之時。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1870.10.1,來自©維基百科

戰後他回歸作曲工作,嶽母催促他去歌劇院謀個掙錢的職位,比才拒絕了,他認為那會影響他的作曲,他寧肯在家通過作曲、改編作曲掙錢,也不願意依賴他人獲得收入。1872年,他受舒曼《童年情景》啟發創作的《兒童遊戲》出版,並將其改編為管弦樂《小組曲》,首演獲得巨大成功;改編自都德小說的歌劇《阿萊城的姑娘》首演失敗,此後都德再也沒有為歌劇寫過作品,但比才的配樂才華受到了認可,成為知名的作曲家。這一年,比才和妻子的孩子雅克也出生了。

由卡洛斯·紹拉導演的電影《卡門》 (Carmen ,1983),講述了一對因比才《卡門》結緣的戀人故事。

時間輾轉至1873年,在比才的積極參與下,劇作家梅亞克和阿萊維完成了《卡門》劇本的創作。比才在後續作曲中,還經常改動腳本,因此《卡門》無論音樂還是劇情,都留下了比才個人的印跡。《卡門》改編自法國現實主義作家梅裡美的中篇小說《嘉爾曼》,講述了吉普賽女郎卡門與軍官唐·豪塞的愛情故事。熱情神秘的煙廠女工卡門能歌善舞,與唐·豪塞墮入情網,唐·豪塞為了卡門拋棄了情人,並因偷放與女工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出獄後唐·豪塞無法再重回舊日生活,與卡門一起走私,為卡門決鬥。後來卡門移情別戀鬥牛士,為了自由拒絕委身唐·豪塞,唐·豪塞親手殺死了她。

國家大劇院版《卡門》劇照。©國家大劇院

這樣的劇情,即使放在今天,也會被頑固的保守主義者所不容,何況當時。據比才傳記作家克裡斯託夫·施萬特所述,《卡門》首演當晚,形式傳統的第一幕表演獲得了熱烈的掌聲。然而當情節進一步展開,觀眾們迷茫了,他們無法理解這種新型的人物關係。資產階級男性代表唐·豪塞失去了道德示範的地位,他因為他的不成熟直接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卡門的形象則游離於傳統道德之外,她施展魅力時演唱的《哈巴涅拉》傳遞著熱烈倔強的自由。

愛情是一隻不羈的鳥兒/任誰都無法馴服/如果它選擇拒絕/對它的召喚都是白費……

 

湯普森現代鋼琴教程(「大湯」)第二冊中簡寫版《哈巴涅拉》,保留了原曲的節奏韻律。圖為局部。

比才會在他的歌劇作品中塑造出這樣一個角色,與他天性中自由和人性的嚮往有關,他在1866年寫給愛德蒙·加拉伯特的信中便顯露出類似的創作意圖:

身為一個音樂家,我告訴你,如果壓制了通姦、狂熱、犯罪、邪惡,便再也沒有創作任何一個音符的方法了。

道德的約束不應成為創作的限制。這一點,當時的人們並不懂得。柴可夫斯基為之流淚的《卡門》,在評論家眼中是傷風敗俗之作。新聞評論否定它,指責主演是不道德的誘惑者,是罪惡的化身,甚至有人批評音樂無聊沉悶,雖然也有人稱讚《卡門》中與比才一同工作的男女演員是真實的人,但比才自己卻被鋪天蓋地的負面評價擊倒了。

「我預見到了一個明確無望的失敗。」

《動物狂歡節》(組曲中以《天鵝》最為著名)的作曲者聖桑曾經這樣評價比才:「為什麼這位迷人的音樂家,這個既可愛又快樂的小夥子在自己的道路上遇到如此之多的障礙?」

夏爾·卡米爾·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1835年10月9日-1921年12月16日),法國鋼琴、管風琴演奏家,亦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重要的作品有《動物狂歡節》《骷髏之舞》《參孫與達利拉》等。

首演失敗之後在巴黎街頭遊蕩的比才,預想不到他只要能撐過6月,就能收穫屬於他的時代。流行的音樂家故事總是這樣感慨。克裡斯託夫·施萬特說,比才沒有生不逢時,雖然他並沒有優越的經濟保障,但他也沒有像華格納一樣債臺高鑄,也沒有像同時代的作曲家一樣被迫放棄自己的職業。雖然坎坷重重,但在知名音樂家中,比才不乏支持者。而他的死,也不能和《卡門》的失敗產生直接的關聯。

急性關節風溼病的心臟併發症,這是醫生對他死因的最終結論。

但假設比才撐過了1875年6月3日凌晨突發的心臟病,只要他能撐過去,他就能聽到聖桑和德彪西誇讚《卡門》十年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只要他能撐過去,他就能看到當初批評他的聲音轉投支持的陣營。

只可惜這樣一個被上帝親吻過雙手的小夥子,在那樣年輕的年紀,就永遠閉上了眼睛。

相關焦點

  • 紀念喬治·比才誕辰180周年,重新審視他的不朽傑作《卡門》
    今年是喬治·比才誕辰180周年。「喬治·比才是何許人?《卡門》的作曲家。」這是當代德國作家、戲劇顧問和新聞評論家沃爾夫岡·維拉切克在他介紹50部經典歌劇的書中寫下的。這行文字令人想到年過八旬的理查·施特勞斯一次介紹自我時說的一句十分相似的話:「我是《玫瑰騎士》的作曲家。」
  • 比才《卡門--鬥牛士之歌》合唱
    喬治·比才(法語:Georges Bizet,1838年10月25日-1875年6月3日),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是世界上演出率最高的歌劇《卡門》的作者。是古典音樂浪漫主義中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九歲起即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後到羅馬進修三年。
  • 俄羅斯美女手風琴家Ksenija Sidorova演奏比才《卡門》
    法國作曲家 Georges Bizet(喬治·比才 1838---1875年)是古典音樂浪漫主義中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歌劇《卡門》是喬治·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完成於1874秋。該劇在比才死後才獲得成功,成為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
  • 比才:卡門
    劇情大致是:軍士長唐•何塞(Don José)愛上了色藝雙絕的吉普賽煙廠女工卡門(Carmen),為了卡門他不僅拋棄了自己溫柔善良的女友米卡拉(Micaëla),還犯了瀆職罪鋃鐺入獄,出獄之後他被迫加入了卡門從事的走私勾當。而此時卡門卻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洛,在人們為鬥牛士的勝利歡呼時候,卡門卻死在了唐•何塞的匕首之下。
  • 【今日歌劇】比才《卡門》
    該劇在比才死後才獲得成功。喬納斯·考夫曼(Jonas Kaufmann 1969—)德國男高音。凱特·奧德裡奇(Kate Aldrich 1973—)美國女中音。   《卡門》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 四幕歌劇 《卡門》主要塑造了一個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煙廠女工卡門。
  • 比才《卡門》
    本劇以女工、農民出身的士兵和群眾為主人公, 這一點,在那個時代的歌劇作品中是罕見的、可貴的。也許正因為作者的刻意創新,本劇在初演時並不為觀眾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此後變得長盛不衰。這部歌劇以合唱見長,劇中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 比才筆下的「卡門「丨正是歌劇才使人們真正認識到梅裡美小說的價值!
    紀念作曲家比才誕辰一百七十八周年Georges Bizet 1838.10.25 – 1875.6.3唐豪塞為救卡門而坐牢,當他獲釋以後,心存感激的卡門,為他熱情地載歌載舞,並且為他寧可放棄自己從事的走私活動而願意與他廝守。這樣的故事情節展現了卡門是個重情重義、知恩圖報的人物,同時也表現了她追求自由與愛情的情感傾向。此時此刻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嫵媚、溫柔、多情的動人形象,而不僅僅是那樣一個自由不羈、桀驁不馴的吉卜賽女郎。
  • 淺析比才歌劇《卡門》的藝術特色
    在他的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都德編劇,後配樂被改編為兩套管弦樂組曲)和《卡門》等九部歌劇作品。歌劇《卡門》完成於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也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  四幕歌劇《卡門》體現了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
  • 比才歌劇《卡門》中的《哈巴涅拉》是偷來的麼?
    可能真正需要討論的問題只是他是否是有意的。1875年,正在創作《卡門》的比才在拼命為他歌劇的女主角尋找一個開場詠嘆調。35歲的塞萊斯廷·加利·瑪麗(Célestine Galli-Marié)拒絕了他的十二首作品,她強調,「要有吉普賽味道」。這個要求翻譯過來,大約就是要有西班牙風情。
  • 比才《卡門》序曲,安德烈·裡約 733
    歌劇《卡門》,法國作曲家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完成於1874秋。它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然而歌劇是在比才去世後才被認可。美國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聲電影和查理·卓別林的一部無聲電影更是擴大了這部歌劇的影響。 歌劇講述的是: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煙廠女工卡門,使軍士唐霍塞墮入情網,並拋棄了他在農村的未婚妻——溫柔而善良的米凱拉。
  • 激情、衝突、永不滿足、聽天由命——略談比才的歌劇《卡門》
    核心提示: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劇院,比才的歌劇《卡門》首次與觀眾見面。演出結束後,丹第前來,向作曲家表示祝賀。比才這樣回答他:「這是我聽到的最早的讚美,我想這也將是我聽到的最後的讚美了」。三個月後,比才逝世。《卡門》為比才的藝術劃上了句號,也使他一步登天:此前他是「傑出的作曲家」。
  • 國家大劇院製作法國比才歌劇《卡門》
    演出時間:2010年5月13日至5月17日、5月15日下午  演出地點:歌劇院    演出票價: VIP 680 480 380 280 180 元   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劇:  歌劇《卡門》根據法國現實主義作家梅裡美同名小說改編,這不僅是偉大音樂家比才短暫一生中最後一部作品,也是當今世界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數百年來久演不衰。
  • 比才:《阿萊城姑娘》組曲
  • 比才歌劇《卡門》——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與庫客音樂「K+現場」
    2017年,與全球著名的音樂殿堂——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引進頂級歌劇院演出直播節目,創辦「K+現場」,著力開展更多資源開放性合作。比才為了達到這種藝術效果,為這部作品創作了清新活潑、優美絢麗的旋律,並且使用了哈巴涅拉舞曲、色彩性打擊樂器、弗裡幾亞調式等具有典型異國情調的音樂元素。歌劇音樂語言的精緻、異域風味的大肆渲染,加上歌劇女性角色批判現實的意義,決定了這部作品經久不衰的價值。
  • 中央芭蕾舞團《阿萊城姑娘》&《卡門》,跨世紀演繹兩段不完美的愛情故事
    1872年10月1日,在巴黎,Léon Carvalho把這齣戲搬上舞臺,喬治·比才為該劇編曲。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卡門正在和女工打架,前來拉架的唐·何塞為卡門的美貌而著迷,他緊隨其後,很快兩人便墮入了情網。唐·何塞和卡門頻頻出入酒館,嬉笑舞蹈。小酒館中,三個走私犯來找卡門,相約去打劫路人,卡門要求唐·何塞必要時就殺人以表示對她的愛戀之心。
  • 「燃燒卡門 燃燒比才」之《卡門》的全曲錄音
    卡拉斯一生中從未在舞臺上飾演過卡門,所以這套唱片是她對卡門詮釋觀點的唯一記錄。她的厲害之處在於只要她一登場,戲劇張力立刻呈現,不過也有人認為她唱的個性太過強有力,不夠細膩。卡拉斯的崇拜者當然不會錯過這張唱片。貝爾岡扎(Teresa Berganza)阿巴多指揮,DG419636-2。貝爾岡扎在解說冊上親自闡述她對這個角色的思考,演出了最誘惑、最有感官美感的卡門。
  • 紅顏不是禍水 譚元元與梅裡美的《卡門》
    譚元元演繹了《吉賽爾》《天鵝湖》《羅密歐與朱麗葉》《胡桃夾子》等許多經典作品,她對卡門的詮釋同樣令人嘆為觀止。這是卡門在引誘唐·豪塞時,唱出的一個著名的詠嘆調,是一首有著西班牙舞蹈節奏的曲子,譚元元的芭蕾舞姿熱情而又有幾分野氣, 進一步展示了卡門性格中的直率和潑辣。在歌劇史上,演出最多的一部就是《卡門》,即使不了解歌劇的人,也都接觸過很多《卡門》的音樂選段,比如《卡門序曲》、《鬥牛士之歌》等。
  • 《卡門》,一生必看清單裡的首選歌劇
    1875年,當今全球上座率最高的歌劇《卡門》首演僅三個月後,音樂家比才因廣受差評抑鬱而終,年僅37歲。尼採對卡門毫不吝惜讚美之言:事實上每一個音符都恰如其分,增一個音符則嫌多,減一個音符則嫌少。然而因傷心而亡比才,卻不知道他的傑作永遠不會失敗。
  • 紀念柴可夫斯基誕辰180周年名曲
    他的音樂被視為「俄羅斯之音」,讓人們在他的音樂中領略到來自俄羅斯的異域風情。 ----柴可夫斯基 2020年 是偉大俄羅斯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誕辰180周年 古典樂界都在用各種方式 紀念這位偉大的作曲家 今天
  • 比才:生前身後名
    而把這種混亂局面加以整合的便是比才。比才,一八三八年出生於巴黎,父親是聲樂教師,母親是一名鋼琴演奏家。在如此良好的環境之下成長,比才自幼便展示出過人的音樂才華:九歲便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短短半年便獲獎無數;很快他就結束全部的音樂課程並以歌劇作曲家的身份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