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內優輝不過是個愛跑步的公務員,但他在日本卻紅得像搖滾明星一樣。
當然,並不是因為帥,事實上,川內優輝最標誌性的就是衝線時刻的痛苦表情,猙獰得實在有些...
他最初為人所熟知,原因很簡單——快。
馬拉松史上,跑進過2小時10分鐘已經很了不起了,達到過「2:10」標準的業餘跑者幾乎只此一家了。
川內優輝的每一張衝線照片都面目猙獰。
「2:10」啥概念捏?
據《Runner’s World》統計,2013年、2014年,全美國每年也就一個人跑到過這一成績。而僅僅2013年一年,川內優輝就七次達成,PB為2小時08分14秒,在全亞洲可以列前十。
眾所周知,世界幾乎所有大型馬拉松賽都會重金邀請精英選手參賽(因為債務危機窮到請不起精英的雅典是個例外),但川內優輝卻從來沒拿過一份出場費。
因為作為日本政府僱員,他被禁止從其它工作中獲得收入,但完賽獎金不受影響。
戴上眼鏡,穿上西裝,川內優輝身上根本看不出馬拉松運動員的痕跡。
是的,你沒看錯。每周,川內優輝都要在辦公室裡待上個40小時,負責接電話、整理數據之類的瑣碎工作。
作為公務員,川內優輝福利不錯,每年都有25天年假,用處麼自然就是去國外跑馬。
與多數精英選手每年選2、3個比賽不同,川內優輝每年都要跑至少十次比賽。從半馬到全馬到百公裡的超級馬拉松,最誇張的一次,他曾連續三天背靠背跑半馬,全部拿到了冠軍。
川內優輝很小就展現出了長跑天賦。
說起來有些殘酷,川內優輝之所以能跑那麼快,得虧他那很不「日本」的媽媽——一個極其嚴格的、曾經的中長跑運動員。
讀小學之前,川內優輝就開始每天在公園裡跑,媽媽的要求很簡單:比前一天快。如果沒做到,那就只好再走3公裡路,才能回家。
最神奇的是,這種每天被折磨到吐的訓練方式非但沒有嚇退他,反而讓川內優輝愛上了跑步。
高中時候,川內優輝所在的校隊一周七練,每次超過兩小時,而他早就習慣了這種魔鬼訓練。每一次衝刺,他都能以一種看上去極其崩潰的狀態衝線...然後真的崩潰。
然而由於脛骨疼痛與左膝反覆發作的髂脛束綜合症,川內在高二的時候漸漸掉了隊。
沒有傳統的田徑名校(大學)想要他,而他每天還被安排做拎包拎水之類的工作。那段時間,川內優輝的情緒波動很大,日記上常常寫下「我是誰?人渣?」這樣的問題。
高三那年,更大的打擊不期而至。他那59歲的父親因心臟病離世,再也沒有人在他下班後為他按摩疼痛的大腿了。
最後,川內優輝進入了一所沒有田徑傳統,反而以教育日本貴族聞名的學校。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好教練——
不僅為他糾正了右腳落地時外翻的習慣,還告訴他如何享受訓練。
隨後的日子好似平步青雲,2005年,川內優輝實現了所有日本青年運動員的夢想,獲得了2006年箱根驛傳的參賽資格。日本人很為馬拉松狂熱,而這場裡程數共計134.9英裡的接力賽則是他們國內最受歡迎的比賽。
而在2011年的東京馬拉松的最後衝刺階段,他成為唯一的日本選手,並最終以2小時08分37秒的成績獲得季軍。
興奮的日本當地解說,不停叫喚著「明星市民跑者」,而這也成了他在日本跑圈家喻戶曉的外號。
如今,川內優輝已在日本贏得了大量粉絲,但他的出現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爭議與川內優輝本人無關,但很多專家通過他的案例,質疑那些拿著企業提供的經費來進行訓練的運動員。
在日本,幾乎所有頂尖跑步選手都代表企業隊參賽,拿著他們的薪水一天兩練。月跑量高達620公裡,幾乎翻了川內優輝的倍。
一個全職僱員完成了許多精英跑者們沒有完成的壯舉,這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讓部分業內人士不滿,但更多的則是一種激勵。
每次川內優輝參賽,賽道旁總有不少人想和他握手,謝謝他給他們帶來的鼓舞。甚至還有喜劇演員留了一頭川內常年不變的髮型,模仿他的樣子,讓那些沒能見到他的人也有機會握手。
「我希望能跑遍日本和世界的馬拉松賽,不論我多麼年邁,直至死去。」
說完川內的故事,小跑還想分享一張照片。
上周末的上海國際馬拉松賽後,一位叫Yiren Li的小夥伴在後臺傳來的一張照片。
照片中的老人背後寫著「人生有夢勇敢追,超越自我戰上馬」的字樣,也給了小跑很大的觸動。雖然他不像川內那麼快,但有的卻是同樣的對跑步的熱愛。
正如川內從說過的那樣,「比起跑得多快,能一直跑下去才是最幸福的事情吧!」
回復「專家」,看「專家講堂」欄目,獲得跑步知識。
回復「跑友」,看「跑友經驗」欄目,分享跑步故事。
回復「賽事」,看「近期賽事」欄目,了解報名信息。
回復「上馬」,看「上馬資訊」欄目,獲取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