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的「五不翻」指的是什麼?

2021-01-11 平常新語

玄奘法師(602-664),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佛學翻譯家和佛學理論家。他不僅以其豐碩卓著的譯經成果在中國佛教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筆,而且以其「五種不翻」譯論在中國翻譯史上留下了永恆的一頁。

玄奘法師的所謂「不翻」,並非指跳過原文省略不翻,而是指在目的語與來源語之間不需要或不存在完全吻合的對應詞,有時將直接採用音譯,而不採用意譯。因此,「不翻」指的是「音譯」。「音譯即不翻之翻」。

所謂「五種不翻」,指的是佛經由梵文翻譯成漢文時,在五種情況下,應該採用「不翻」原則,即「音譯」原則。這五項原則依次為:秘密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此無故不翻、順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五種不翻」是玄奘譯經理論的重心,也是他為「翻語」設立的法則。

■ 秘密故不翻

意思是說,具有神秘色彩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

佛經中有大量的「秘密」,如「咒語」等。而「陀羅尼」在梵語中的意思就是「咒語」,漢譯為「秘密語」、「真言」,是佛、菩薩、諸天的秘語,總括佛、菩薩的功德、誓願及佛法精義的簡單語言符號。

這些秘密咒語具有神秘莫測的特點,通過念誦的聲音形式來體現其神秘之處,因此宜採用音譯的方式。「經中諸陀羅尼系佛之秘密語,微妙深隱,不可思議,故不以義譯之」。如果保留這些咒語的梵文音譯,朗讀時就會產生一種神秘感應,獲得字面意義之外的效果,深刻領會佛意,保持佛語的神秘、莊重和典雅;但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成漢語,則會失去這種神秘感,失去原有的佛意。

例如:

「阿彌陀佛」意為「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為「哦,蓮花裡的珠寶!」。

《大悲咒》共84句,全部採用音譯,第一句「南無喝羅怛那哆羅夜耶」意為「皈依三寶」。

《般若婆羅蜜多心經》「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意為「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度到彼岸,願正覺之法終成就」。

諸如此類的「陀羅尼」均採用音譯,世代口耳相傳,其所體現的神秘力量便形成了強大的心理震懾力。如果按照字面意思來翻譯,則意趣全無。其實,不光是佛教咒語對佛教徒具有特殊的魅力,其他宗教咒語對其信徒也同樣具有神秘莫測的魅力。

■ 多含故不翻

意思是說,具有多種含義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佛教經典中有些詞語含義非常豐富,而漢語中找不到與之完全對應的詞語,如果使用其中一個含義的詞語,則會造成信息與意義缺失。

例如,「薄伽梵」具有六種意義:「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漢語裡不存在同時包含這六種意義的對應詞彙,如果採取意譯,在一定的語境中只能譯出其中的一個意義,而其餘五種意義都會缺失,故此只能選擇音譯。

又如,「阿羅漢」意思是「無生、應供、殺賊」;「比丘」意思是「乞士、破惡、怖魔」。這些詞語含有多種意思,如果只翻譯其中的一種,就會丟失其他意思,不能完整表達原義;如果全部意思都翻譯,又顯得累贅,所以只能選擇音譯。

■ 此無故不翻

意思是說,目的語文化中沒有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

例如,「閻浮樹」又名「勝金樹」,只產於印度等地,中國沒有這種樹,所以採用音譯。同樣,「檳榔」是印尼語的音譯,「葡萄」是大宛語的音譯,「西瓜」是女真語的音譯,「茉莉」和「曇花」是梵語音譯,等等。

這種彼有我無或彼無我有的文化局限詞,即只存在於一種文化當中,而另一種文化中沒有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採用音譯的方式,保持原文化的形態和精神。

■ 順古故不翻

意思是說,對以前已經存在並廣泛使用的約定俗成的音譯詞語不用意譯,而應遵循習慣沿襲其原有的音譯。

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從東漢佛教傳入我國以來,歷代佛經翻譯家都採用梵語的音譯,所以玄奘法師認為不需採用意譯,而應保持其約定俗成的音譯。

■ 生善故不翻

意思是說,有些詞語用音譯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否則容易等閒視之,所以對這類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

例如,「般若」跟漢語裡的「智慧」的意思差不多,但有著輕重之分。因為「所謂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因此,音譯為「般若」顯示出對佛經的尊重敬仰,而意譯為「智慧」則顯得輕淺世俗。實在要譯的時候,「般若」往往被譯為「大智慧」、「妙智慧」、「真智妙慧」之類。

此外,「釋迦牟尼」、「阿耨菩提」、「菩提薩埵」分別被意譯為「覺悟者」、「能仁」;「正遍知」;「道有情」、「大道心眾生」,但音譯和意譯之間體現出尊卑之別。這些意譯都是用儒家和道家的概念與術語擬配佛學的概念與術語,即所謂「格義」或「歸化」,從而不僅混淆了佛學與儒道之間的區別,而且降低了佛陀和佛學的地位。因此,應採用音譯以保持佛經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典雅莊重的風格。

玄奘大師的「五種不翻」譯論,距今已經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語言的變化,音譯這一翻譯策略也經歷了很大改變,變得更加豐富且多樣。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玄奘大師的「五種不翻」譯論的基本原則和總體精神不但沒有過時過,反而更加彰現其不凡的意義和價值。

相關焦點

  • 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大劫」、「小劫」、「阿僧祇劫」指的是什麼?
    在佛學中,形容極短的時間,往往會用「剎那」來形容,而形容極長的時間,則常常會用「劫」來描述。劫是梵文劫波(kalpa)的略稱,古印度人在很久之前就已經用劫來描述很長的一段時間了,劫的概念在印度教裡面也有,不過具體的時間長短和佛教的描述不太一樣。佛經中的「劫」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分。一般如果沒有特別說明的話,提到劫的時候就是指大劫。
  • 什麼是咒語,佛經中的咒為什麼不翻譯?
    其中,有關「咒語」部分,面對父親的發問,兒子回答說:咒語的意思是「保護著心的東西」——不是害怕心會遭遇什麼災難,而是擔心心會被幹擾,會混亂。念誦能夠幫助我們讓心的表層運動平息下來,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表層下的本質。對於一位在西方環境成長起來的藏傳佛教僧侶而言,這樣的回答可謂一語中的;而且也不至於「激怒」身為哲學家的父親。
  • 佛經中說的授記到底是什麼意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完全知道
    皆仁讀過《法華經》的大家也許對「授記」一詞不會感到陌生,那麼授記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又分為幾種呢?授記和懸記又有什麼差別呢?上回在聲聞、闢支佛、菩薩和佛的十地分別是什麼?了解一下?一文中也曾提及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說明一下關於授記的含義。所以,大家別著急,下面我們一一分別來了解一下。一、授記到底是什麼意思?
  • 佛經中說的天龍八部到底是哪八部?許多人都不知道
    還有些人對天龍八部代表什麼,表示傻傻分不清。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天龍八部是哪八部?在佛經中所敘述的四天王所率領的八部眾,又和普通常說的天龍八部有何區別?先來說說天龍八部是哪八部?天龍八部,略稱為八部眾,是指天神、龍、蛇等護持佛法的八種守護神。
  • 《佛經》中的禪韻十足的好名字
    佛門聖地乃不染紅塵之處,僧人參得禪意,悟到人生的真諦,著成佳作在世廣為流傳。書中內裡豐富,用作取名即是絕佳。男孩一定仙風玉骨,女孩也是仙氣十足。名字是家長們送給孩子的第一件禮物,也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用佛經中最有禪意的句子起名,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寓意
    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 01、龍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
  • 常識 | 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寓意
    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在諸尊龍王中,以五大龍王及八大龍王最為著稱。
  • 《六祖壇經》是唯一一部中國人的佛經嗎?怎樣的才能稱為佛經呢?
    在我們討論《六祖壇經》是不是佛經的問題之前,應該先要弄清楚佛經的定義是什麼,才好回答這個問題。甚至還可以引出另一個問題:中國為什麼只有六祖才可以寫出一部佛經,其他人不可以嗎?為什麼沒有第二、第三?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不喜歡囉裡囉唆的,他只想知道一個簡單直接的答案:是?還是不是?簡單明確的回答,確實能夠快速的抓住痛點,不僅直指人心,簡直就是大快人心。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寓意
    下面就佛經的一些動物的寓意略作闡解。龍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
  • 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寓意!
    在佛經中,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溼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另外有一類「非法行龍王」,由於不順法物,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所以常受到熱沙燒身的苦果以及被迦樓羅捕食的苦惱。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
  • 什麼是五濁惡世?佛經這樣解釋五濁
    應該還是佛經,《文殊師利問經》中就有解釋。「文殊師利!有五濁惡世。云何為五?劫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云何劫濁?三災起時,更相殺害,眾生饑饉,種種疾病,此謂劫濁。云何眾生濁?惡眾生、善眾生,下、中、上眾生,勝、劣眾生,第一眾生、不第一眾生,此謂眾生濁。云何命濁?
  • 各種動物在佛經裡的寓意
    常以馬來比喻眾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馬」,即是指心意馳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馬。兔在《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記載,在佛陀的本生中,也曾經為兔王,為使佛法能久住於世,兔王自願投身火中,供養仙人,仙人因而悲傷地發願再不食肉。佛經中也以兔毛來表示極徽細的物質現象,如 「塵又有微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佛經還以「龜毛兔角」來比喻了不可得之事。
  • 西遊記中如來的「三藏真經」並非佛經,觀音菩薩不小心說出了真相
    按照通行的一百回本,除了前七回是悟空的個人秀以外,從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開始一直到全書結尾,一共九十三回的故事,統統是在描寫唐僧團隊取經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由此我們可以說,如來所傳的這個「真經」是整個《西遊記》的故事主線,它的地位甚至遠遠超過了紅樓夢中的「通靈寶玉」,這就造成了我們不得不花大力氣去仔細研讀原文中有關「真經」的一切細節,它到底是什麼?
  • 佛經中最經典的十句偈子,看看你知道幾句?
    今天,雲來就摘錄佛教中最經典的十句偈子,大家不妨看一看,這些偈子中,你知道其中的幾句。同時也可以看看,你對佛經了解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出自《心經》。原意是指修行的人,在觀心的時候,不要為外物所迷惑。看到外界的事物,要明白它是時刻發生變化的。當我們睜開眼睛看到了東西,等閉上眼睛,它就像不存在一般。
  • 「五雷轟頂」中的「五雷」是指什麼?看完再也不敢做壞事了
    我們生活中經常這樣說,這個詞語絕不是現代的產物,而是從古至今就有,但是其中的「五雷」是指什麼,是一種雷,還是五種雷?    「五雷轟頂」和古代所說的「五行」大有淵源,所以要了解什麼是五雷,先要知道什麼是五行,五行是中國古代一種哲學觀念,它把世間萬物的組成和聯繫用五種基本物質概括,分別是金、木、水、火、土,它可以描述世間萬物的運轉和相互關係
  • 佛經中的「五濁」是在講什麼
    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講到釋迦牟尼佛能在這樣的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直被稱為五濁惡世的地方,那五濁是在說什麼?它是怎麼形成的?還有什麼呢?例如,饑饉劫,刀兵劫,一一都會出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劫濁出現,都是因為眾生身見堅固所引生的,大家都貪著五陰中的色陰,沒有辦法接受這是虛妄的,所以就產生了劫濁。
  • 佛經中的「偈語」和中國古典的詩歌,境界有何不同?知道的人不多
    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佛經之中有很多的偈語,這些偈語不但文字優美,意境也很深刻,有很多首偈語甚至可以說是佛所講佛法的歸納和總結,如《金剛經》中的這首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心經》中的「苦厄」,到底指的什麼?為什麼要「度」一切苦厄?
    導語《心經》是佛教中重要的經典,從理論上說,它涵蓋了所有佛經的重要內容。所以稱之為三藏的核心,一點也不為過。話雖如此,一個人想要真正理解《心經》還是比較困難的。再加上牽涉的佛經眾多,到底哪一點與哪一部佛經有所對應,如果沒有通讀三藏,你也無法全部知曉。為什麼要「度」一切苦厄?很多人喜歡讀《心經》,認為即便不理解其中的內容,也能讓自己得無量福報。如果真的哪一天,遇到什麼事,忽然「開悟」,那麼自己就沒有白讀這部佛經。
  • 南懷瑾老師:大家研究佛經,知不知道這個世界有「三災八難」?
    大家研究佛經,知不知道這個世界有「三災八難」?佛學經常講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有「三災八難」,大三災是什麼?火水風。這個宇宙毀壞時,火災先來,譬如現在全世界科學家,擔心我們這個地球,北極的溫度高,冰雪化了,化了以後將來水災一起來,這個世界毀掉,這個地球翻了個身了。
  • 佛經中經典的四句佛語,句句發人深省,讀懂了有大好處
    閱讀佛經可以明悟佛陀的思想和學說,比起拈香禮佛來,翻閱經文才是領悟佛法的最佳途徑。在佛經中,有四句經典的佛語,句句發人深省,直指佛法的核心,讀懂了有大好處。什麼是五蘊?即構成人身之物,「色」是皮囊外相,而受想行識則是人生來而有的感受。什麼又是「空」?眾生流轉而不常住的屬性就是「空」,「色」會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是處不斷變化的,而其他四蘊也不是常住不變的,剎那間就會流轉。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眾生要牢記萬物無不處在變化之中,因而不能生出執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