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602-664),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佛學翻譯家和佛學理論家。他不僅以其豐碩卓著的譯經成果在中國佛教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筆,而且以其「五種不翻」譯論在中國翻譯史上留下了永恆的一頁。
玄奘法師的所謂「不翻」,並非指跳過原文省略不翻,而是指在目的語與來源語之間不需要或不存在完全吻合的對應詞,有時將直接採用音譯,而不採用意譯。因此,「不翻」指的是「音譯」。「音譯即不翻之翻」。
所謂「五種不翻」,指的是佛經由梵文翻譯成漢文時,在五種情況下,應該採用「不翻」原則,即「音譯」原則。這五項原則依次為:秘密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此無故不翻、順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五種不翻」是玄奘譯經理論的重心,也是他為「翻語」設立的法則。
■ 秘密故不翻
意思是說,具有神秘色彩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
佛經中有大量的「秘密」,如「咒語」等。而「陀羅尼」在梵語中的意思就是「咒語」,漢譯為「秘密語」、「真言」,是佛、菩薩、諸天的秘語,總括佛、菩薩的功德、誓願及佛法精義的簡單語言符號。
這些秘密咒語具有神秘莫測的特點,通過念誦的聲音形式來體現其神秘之處,因此宜採用音譯的方式。「經中諸陀羅尼系佛之秘密語,微妙深隱,不可思議,故不以義譯之」。如果保留這些咒語的梵文音譯,朗讀時就會產生一種神秘感應,獲得字面意義之外的效果,深刻領會佛意,保持佛語的神秘、莊重和典雅;但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成漢語,則會失去這種神秘感,失去原有的佛意。
例如:
「阿彌陀佛」意為「無量壽佛」或「無量光佛」,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為「哦,蓮花裡的珠寶!」。
《大悲咒》共84句,全部採用音譯,第一句「南無喝羅怛那哆羅夜耶」意為「皈依三寶」。
《般若婆羅蜜多心經》「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意為「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度到彼岸,願正覺之法終成就」。
諸如此類的「陀羅尼」均採用音譯,世代口耳相傳,其所體現的神秘力量便形成了強大的心理震懾力。如果按照字面意思來翻譯,則意趣全無。其實,不光是佛教咒語對佛教徒具有特殊的魅力,其他宗教咒語對其信徒也同樣具有神秘莫測的魅力。
■ 多含故不翻
意思是說,具有多種含義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佛教經典中有些詞語含義非常豐富,而漢語中找不到與之完全對應的詞語,如果使用其中一個含義的詞語,則會造成信息與意義缺失。
例如,「薄伽梵」具有六種意義:「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漢語裡不存在同時包含這六種意義的對應詞彙,如果採取意譯,在一定的語境中只能譯出其中的一個意義,而其餘五種意義都會缺失,故此只能選擇音譯。
又如,「阿羅漢」意思是「無生、應供、殺賊」;「比丘」意思是「乞士、破惡、怖魔」。這些詞語含有多種意思,如果只翻譯其中的一種,就會丟失其他意思,不能完整表達原義;如果全部意思都翻譯,又顯得累贅,所以只能選擇音譯。
■ 此無故不翻
意思是說,目的語文化中沒有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
例如,「閻浮樹」又名「勝金樹」,只產於印度等地,中國沒有這種樹,所以採用音譯。同樣,「檳榔」是印尼語的音譯,「葡萄」是大宛語的音譯,「西瓜」是女真語的音譯,「茉莉」和「曇花」是梵語音譯,等等。
這種彼有我無或彼無我有的文化局限詞,即只存在於一種文化當中,而另一種文化中沒有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採用音譯的方式,保持原文化的形態和精神。
■ 順古故不翻
意思是說,對以前已經存在並廣泛使用的約定俗成的音譯詞語不用意譯,而應遵循習慣沿襲其原有的音譯。
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從東漢佛教傳入我國以來,歷代佛經翻譯家都採用梵語的音譯,所以玄奘法師認為不需採用意譯,而應保持其約定俗成的音譯。
■ 生善故不翻
意思是說,有些詞語用音譯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否則容易等閒視之,所以對這類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
例如,「般若」跟漢語裡的「智慧」的意思差不多,但有著輕重之分。因為「所謂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因此,音譯為「般若」顯示出對佛經的尊重敬仰,而意譯為「智慧」則顯得輕淺世俗。實在要譯的時候,「般若」往往被譯為「大智慧」、「妙智慧」、「真智妙慧」之類。
此外,「釋迦牟尼」、「阿耨菩提」、「菩提薩埵」分別被意譯為「覺悟者」、「能仁」;「正遍知」;「道有情」、「大道心眾生」,但音譯和意譯之間體現出尊卑之別。這些意譯都是用儒家和道家的概念與術語擬配佛學的概念與術語,即所謂「格義」或「歸化」,從而不僅混淆了佛學與儒道之間的區別,而且降低了佛陀和佛學的地位。因此,應採用音譯以保持佛經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典雅莊重的風格。
玄奘大師的「五種不翻」譯論,距今已經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語言的變化,音譯這一翻譯策略也經歷了很大改變,變得更加豐富且多樣。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玄奘大師的「五種不翻」譯論的基本原則和總體精神不但沒有過時過,反而更加彰現其不凡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