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拍出了我們心裡默認嘴上否認的女排精神

2021-01-10 騰訊網

陳可辛的電影《奪冠》拍出了一種我們心裡默認嘴上否認的女排精神。

那麼什麼是女排精神呢?

女排精神的核心就是贏冠軍。

不能拿冠軍的女排,還能叫中國女排嗎?

中國人民是這麼想的,教練們是這麼想的,女排姑娘們也是這麼想的。

所以,電影的名字」奪冠"這兩個字取得好,它準確而犀利的擊中了女排精神的核心。

一、

女排精神誕生的標誌,就是第一次拿世界冠軍。從此,女排精神和冠軍融為一體。

1981年,中國女排和日本東道主的世界冠軍賽上,前四局中國女排均落後於日本女排。

當時的教練什麼也沒說,只是義正言辭的質問大家」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在什麼地方打球?」。一個運動比賽,教練卻要拿家國讎恨來激勵隊員們只能贏,不能輸。

為什麼我們把一場體育比賽看得那麼重要?

因為我們輸了太多次了。

翻開我們的近代史,那是一個長達兩百年的屈辱史,我們輸掉了一次次戰爭,我們也一次次失去自信。而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屈辱歷史,就是抗日戰爭,14年間,幾億中國人民被一個無論國土面積還是人口基數都比我們小得多的國家打得滿處逃。

日本的存在,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的恥辱。所以,無論在什麼競技場上,只要對手是日本,我們都很容易把這種比賽和家國讎恨聯繫在一起。

因為早已經是和平年代,我們不能通過武力洗刷我們的恥辱。那我們就會利用和平年代的一切競爭比賽,打敗對方,宣示我們贏了。只有這樣才能稍稍緩解歷史所帶給我們的屈辱感。

所以,在我們這種意識形態嚴重的國家,女排奪冠是一種手段,弘揚國威才是目的。

女排如此。娛樂文化亦如此。和女排同時代,以第五代導演為主的中國電影,每一次獲得國際大獎,每每都能從文化高度上升到政治高度。

二、

時代造就了郎平,郎平也被時代綁架。

奪冠,揚國威,就是時代加注在郎平身上的包袱。

她當初的出走國外,應該於此有關。她想逃避,也想甩掉這種包袱。所以,她有將近10年的時間一直在國外任教。

08年的奧運會,改變了她看似輕鬆而自由的職業教練生涯。

其實,她剛一回國就意識到了自己根本沒有甩掉那個包袱。

她所率領的美國女排還沒有和陳忠和帶領的中國女排決戰。她已經開始緊張,她怕萬一自己贏了,中國女排輸了怎麼辦。

事實,果然如她所料,中國女排輸了。

當美國女排隊員們為勝利喝彩的時候,她背著包在中國球迷的一片罵聲中,沉默的走出賽場。

相比陳忠和的如釋重負,郎平的心情是複雜的。而複雜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中國球迷的嘲罵,而是中國女排失去冠軍這個事實,讓她難以接受。

她一直放不下中國女排。

之後的女排成績越來越暗淡,在一次家庭聚會上,當家人抱怨電中國女排打得非常差,說現在體育賽事就是一場遊戲的時候,郎平顯然不同意這種說法,卻又不得不接受當前中國女排的現狀。

其實,那時候,她已經有了回國的想法。所以,才能在隊友的追悼會上,毫不猶疑的接過那個大家請求她回去的排球。

道德綁架也好,情感綁架也好,時代綁架也好,在這一系列綁架裡面,有郎平的身不由己,也有郎平自發的挺身而起。

她是和中國女排一起輝煌起來的,她沒有辦法看著中國女排逐漸沒落。

最後,她意識到了,這個包袱她退休之前也許都不能卸下來了,人民不讓她卸,隊友不讓她卸,甚至她自己已經習慣了負重前行。她終於擔起了自己的使命,成為中國女排的主帥。

三、

關於女排發展的專家研討會上,那些領導專家們的話,也可以看出體制內的一些問題。

專家們善於講一些正確而沒用的屁話,在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上繞來繞去,就是不提出解決關鍵問題的方法。當郎平打斷他們,提出自己具體的改革措施時,專家們驚呆了。聽著郎平大膽的改革措施,一位領導忍不住斥責她「郎平,你要想想自己能不能負起這個責」。這一句話,說明了很多問題,那些體制內的領導專家們,誰也不想承擔改革的責任。

郎平和體制的矛盾,影片應該展開講,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理解郎平這個傳奇人物。很可惜,電影在這裡只是點到為止。

郎平見證了美國女排姑娘享受體育本身的輕鬆和快樂,她很想讓中國女排姑娘們也能快樂的打球。所以她才會在調查問卷上問大家「熱愛排球嗎?」。

興趣不僅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激情和快樂的來源。

很可惜,除了一位隊員明確表示自己不愛排球之外,其他人都默不作聲。

相比,郎平的那個年代,現在這個年代物質上要好得多,起碼大家都不用為溫飽問題發愁了。

所以,你能從90後姑娘們的對話中,看出她們更個性,更自我。

當時,當你真正問她們,自己想要什麼時,她們又回答不上來。

問題在於,她們得益於時代的背景,天然的反抗壓制自由,天然的想做自己,又對自己認識不清茫然無措。

這當然跟我們的教育有關。

被問到為什麼打排球時,朱婷說是為了爸媽。對朱婷來說,打排球是一種能最快擺脫貧窮的謀生手段。這跟之前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一遍遍告誡我們」知識就是命運「是一樣的。

那位主動退出女排的姑娘,說從小到大沒有一個人問過她愛不愛打排球。

說到底,我們的教育從來都是實用的,而長期忽略了培養個人的興趣愛好。我們從小就被扼殺了快樂的能力,等突然有一天被問及,怎麼可能輕易答的出。

鞏俐飾演的郎平,嘴巴緊閉,永遠一副嚴肅的模樣。這樣的一個狀態的郎平,當她去跟隊員們說放輕鬆,要快樂的打排球的時候,是沒有說服力的。

而且一到大賽的時候,她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其實,她心裡更在乎輸贏,還是放不下女排要奪冠的目標。

最後,中國女排在裡約奧運會上,重新奪回冠軍,奏國歌的那一刻,郎平撥通了陳忠和的電話,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曾經中國女排在她手上失去的榮耀,終於被她親手送回。這一刻,她不欠任何人,包括她自己。

四 、

影片重點應該放在郎平個人意識與集體意識之間的矛盾和掙紮上。

其次是,影片對90後表面上個性,實際上有不知道自己是誰的茫然無所也應該展開講。

因為只有聚焦到個體,電影才有靈魂。

那些看似是個體的掙扎,都描述的過於簡單而宏大,所以模糊不清。

太多的欲言又止,太多的點到為止,所以整部電影拍的有點浮面化,它看起來更像是一部紀錄片。

不過,我們也能理解,這樣的命題作文,以上說的兩點很少有深挖的空間。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客觀環境所造成的的。

想想,我們自己也有意識無意識的妥協在這種客觀環境中,所以,也就不能對電影的主創人員苛責太多。

喜歡請關注「時空記1994」,定期更新影評、書評、樂評。

相關焦點

  • 《奪冠》:將夢想變為現實,詮釋女排精神,陳可辛的又一力作
    》,在春節時撤檔,現於9月25日上映,該片講述的是我國女排從首次奪冠到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的故事,中間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淚水和汗水,以及女排一直堅持的精神,我們稱之為&34;。,後來前女排球員郎平在女排低谷時刻回來任主教練想要幫助女排走出低谷,雖然獲得了銀牌但是仍然未能奪冠,她們仍然擁有夢想,想要奪冠,女排精神仍在。
  • 《奪冠》金雞摘三獎 陳可辛:感謝中國女排與時代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奪冠》金雞摘三獎 陳可辛:感謝中國女排與時代
    由導演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重磅大獎。導演陳可辛表示「女排精神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了我們的電影最美麗的土壤。我很幸運能遇到這個時代,更幸運遇到這個題材。謝謝中國電影。」
  • 《奪冠》定檔9月30日,陳可辛發文:中國女排是精神,是信仰
    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今日官宣定檔國慶,將於9月30日全國上映。導演陳可辛發文:一月十九號,首映前,經歷了人生最煎熬的一個月。沒想到首映後再經歷了更煎熬的七個月。拍了三十年電影,以前歷盡的所有酸甜苦辣,在這都不算什麼。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國女排四個字。中國女排是精神,是信仰。謝謝所有的女排姑娘們,你們的故事,給了我莫大的能量,去完成這個光榮任務。
  • 想要看懂電影《奪冠》和陳可辛的「女排精神」,先要弄懂這些事
    與其說我們是在對《奪冠》這部影片進行評價和討論,不如說,是對中國女排這個特殊的群體,帶給我們的記憶與認知的評價和討論。《奪冠》包含了太多的東西,不止是情懷和感情,也不止是時代變遷與精神傳遞,幾乎我們所能想像到的一切關於中國女排的時代背景與運動要素,都可以和應該在這部影片體現。取與舍,是擺在陳可辛面前的大問題。
  • 導演陳可辛:《奪冠》拍中國女排,拍郎平,但更是講人性的故事
    ,頭髮有些長,文藝範兒十足,怎麼拍出的電影,就那麼接地氣呢?在泰國,陳父從事報業,陳可辛一直上的都是國際學校。畢竟,拍電影不實際啊。女排,本以為影響力很大的一個團隊,想拍的人會絡繹不絕,一問,竟然沒有。
  • 陳可辛,你真的曲解中國女排了
    不過真要讓我憑出個好壞,還真挺難辦,畢竟這部電影承載的精神早已經跳出了世俗的高度,不需要普通人的眼光去上下打量,毫無疑問,它就是好片。」,陳可辛是用了日復一日機械的訓練,一場教練力挽狂瀾的賽事來講述的,可這些,遠遠不足以代表那段輝煌的歲月,更不能完美詮釋「女排精神」的真正內涵。
  • 《奪冠》導演陳可辛:很幸運拍這部電影,沒留下任何遺憾
    我自己也喜歡看電影,很容易被情感打動,所以我拍電影會自然往那個方向拍。喜歡哭的人就會覺得好,也可能有些觀眾覺得是不是太煽情了」。「每個導演的戲就代表了他的人,我覺得我也改變不了。」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陳可辛說。在這個「國慶檔」,由陳可辛執導,張冀編劇,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奪冠》上映。
  • 徵文 | 陳可辛的隱性世界:從《中國女排》到《奪冠》
    ,《奪冠》作為他這次接下電影局與體育局的大擔子拍攝的體育片,在展現體育賽事與競技精神上,陳可辛做到了。這既是對陳可辛還原的肯定,沒有辜負他在電影界注重細節的盛名,但我們也從中聽出了對影片敘事斷裂性的不滿。換言之,影片藝術上造勢的動作與聲音割裂了影片的整體敘事結構,使之最終呈現了顯與隱的兩個世界。
  • 《奪冠》:給孩子講中國女排,家長先懂陳可辛,很重要
    作為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的導演,一年拍兩部片子,算是挑戰了能量的極限。2019年,57歲的陳可辛,再次一口氣拍了兩部電影,巧合的是,這兩部都是體育類型的電影。我覺得,他只不過是在滿足各方需求的基礎上,提煉出一種看似模糊的感覺。用鏡頭語言多層次講述人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還悄悄夾雜了很多自己的「私貨」。
  • 拍商業電影的導演挺多的,拍出電影質感的導演不多,陳可辛算是其中...
    拍商業電影的導演挺多的,拍出電影質感的導演不多,陳可辛算是其中之一。 其中的含義大家也都明白,走到最後的導演一定靠的是堅持和默默付出,太看重票房的導演註定拍不出有質量的電影片子。 陳可辛執導的《奪冠》電影花費了7個多月的拍攝,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陳可辛不算一名商業價值的導演,更傾向於表達內心的想法。在如今的時代尤其不易,過多導演看重票房忽略電影的本質,守住本心不容易。
  • 陳可辛不拍小清新,和鞏俐、黃渤聯手中國女排誓言《奪冠》
    -19拿下,但中國女排接著連拿三局,分別以25-17、25-22和25-23的比分戰勝塞爾維亞,奪下中國女排史上第三枚奧運金牌。,終於以《奪冠》重出導演職位,而且還不是熟悉的愛情題材,而是轉向體育電影,看起來難度不低,但也相當令人期待。
  • 《奪冠》導演陳可辛:很幸運去拍這部電影,沒留下任何遺憾
    每次有人跟導演陳可辛說「我看你電影又哭了」,陳可辛都不知道這個評價的意思是褒還是貶。「情感,確實是我的電影很多時候很自然的、很本能的表達。我自己也喜歡看電影,很容易被情感打動,所以我拍電影會自然往那個方向拍很多情感的東西。喜歡哭的人就會覺得好,也可能有些觀眾覺得是不是太煽情了。」「每個導演的戲就代表了他的人,我覺得我也改變不了。」
  • 從《雙城故事》到《中國女排》,導演多年,陳可辛從沒讓我們失望
    再有就是2016年陳可辛監製的《七月與安生》,他用「加法」原則對故事進行加工,因為原本的劇本情節很少,為了尊重原劇情,他把情節延長,用更真誠的感情來講述青春、友情和愛情,同時又表現出青春帶給我們的陣痛和思考。
  • 陳可辛導演:《奪冠》是我拍過那麼多電影裡最難的一場戲
    就像我們平時報文章選題一樣,操作之前一般心裡都會估量一下,什麼樣的選題大概會匹配什麼樣的閱讀量。中國女排這樣的選題,無疑是體育垂類的頂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中國女排作為好幾代人的精神信仰,拍成電影很容易正負兩極化走向,不過現在看來,《奪冠》多半是立住了。
  • 陳可辛談女排電影:當初我很忐忑,就怕拍壞了,第一個電話打給鞏俐
    網易體育1月19日報導:今天下午,《奪冠》的導演陳可辛接受採訪時,談到了自己兩年來的拍攝這部講述中國女排電影的心路歷程。
  • 《奪冠》這部電影「搶檔上映」,女排精神敢當先
    有不少人對這部電影存在質疑,其中一個質疑點就在於導演陳可辛,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陳可辛導演能拍出亮眼的體育電影嗎?可體育電影不同於其他電影題材,它的拍攝難度非常高,特別是排球這類集體競技需要刻畫出不同的群像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再看電影《奪冠》,它不僅是要呈現給觀眾一套女排群像,它需要把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幾代女排群體都呈現出來。
  • 上映兩天票房破億《奪冠》講述「女排精神」的傳承
    >電影上映那天,導演陳可辛在微博上寫出了整個團隊的艱辛與付出同樣,如果僅僅只是把比賽拍得好看,那麼《奪冠》就成了一部體育紀錄片,無法傳達出影片想要表達的「女排精神」。郎平說:「不要因為勝利就談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們努力的過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競技體育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靠實力說話的。
  • 《奪冠》燃爆國慶,我們為女排中國女排喝彩,也為這部電影喝彩
    ,我們一次又一次為那種站在巔峰卻依舊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而感動和落淚。因為他不僅需要拍出「女排精神」,還需要拍出「中國精神」,帶出女排數十年發展背後,中國大時代的發展。同時,要將一個結局早已為人們熟知的故事拍出來並讓觀眾受到鼓舞和激勵,拍成個紀錄片是萬萬不可的。但陳可辛不虧是拍出過《甜蜜蜜》、《親愛的》和《中國合伙人》的導演,他很好地將影片落實到了「奮鬥」上。時代在變,但中國女排們團結奮鬥的精神始終在時間的打磨之下愈現光芒。
  • 保守主義者陳可辛
    在陳可辛的電影裡,保守主義的進步和維護之間出現了一種夾角與張力。陳可辛執導的體育片《奪冠》已上映了,《李娜》還沒有。李娜身上所表現出的個人主義,是當初吸引陳可辛拍攝的原因。陳可辛自己是在鼓勵個人主義的氛圍裡長大的,他很相信個人那一套。當然《李娜》也不是只有個人主義,從教練、團隊到國家體制改革,都有「集體」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