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想必大家都也非常熟悉。這首詞寫於宋神宗熙寧八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10月間,當時蘇軾39歲左右,他正在擔任的官職是密州知州。大家可能會問,蘇軾什麼時候又跑到密州去了呢?這樣說來就話長了。蘇軾科舉考試之後在地方做過一些小官,後來又到中央做官,他在中央為官的時候,正是王安石變法的時期。在變法這個問題上,蘇軾和王安石有不同的主張和見解。蘇軾與司馬光並不是一味的反對變法,他只是在如何變法、如何用人、變法的目的這些問題上,跟王安石存在著巨大分歧。蘇軾不僅跟王安石的見解有出入,與包括司馬光、他的弟弟蘇轍在內的舊黨也有很大差距。
這樣一來,蘇軾在朝廷為官就非常不舒心,做起事情來也都會受到阻礙,為了能夠躲避開因變法而發生的矛盾,也為了使自己冷靜冷靜、清閒清閒,蘇軾自請外放為官。蘇軾一開始在杭州,後來又來到密州做知州。但是密州這個地方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而且蘇軾去密州的時候,密州經常發生各種自然災害。總的來說,一方面由於蘇軾的變法主張不同,受到了朝廷排擠;另一方面,到了密州之後各方面的生活條件也都不盡如人意。所以雖然蘇軾在密州期間擔任的是知州,比之前在杭州做通判算是提拔了,但他的心情卻並不是毫無掛礙。
蘇軾和同事們去當時密州的常山祈雨,通過祈禱希望老天爺降雨,能夠緩解密州的旱災。在祈完雨之後,他和他的同僚們在回來的路上,在鐵溝這個地方打獵,於是就寫下了這首非常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密州出獵」是詞的題目。密州在什麼地方呢?密州就是在現在山東的諸城市。據說現在那個地方還有一些蘇軾活動的遺蹟。
這首詞起筆就不凡,「老夫聊發少年狂」,蘇軾一個還不到40歲的人,怎麼能叫老夫?這其實就是古人的一種自稱。我們在很多的詩詞和很多的小說、散文中都會看到,古人往往喜歡自稱為老夫,有時有點託大的意思。但其實蘇軾自稱為老夫,一方面是他現在的心境不好,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襯託這個少年狂這個關鍵詞。「老夫聊發少年狂」,意思是說雖然我年紀大了,但是我發起那種狂放的勁頭、豪放的勁頭,一點都不減於少年, 甚至我就是一個少年。讀這首詞時,抓住了這個「狂」 字,就抓住了全部這首詞的詞眼。詩有詩眼,文有文眼, 詞也有此眼。
那麼蘇軾是怎麼個狂法呢?「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左手牽著這個獵狗黃犬,右臂上架著這蒼鷹,這一看就是打獵的範兒。身上什麼穿戴呢?那是一身獵裝,「錦帽貂裘」,價錢還不小是吧?身上穿的這皮大衣,帽子上紋飾著錦繡。「千騎卷平岡」, 這肯定是誇張了,和同事們去祇雨不可能帶了一千兵馬,對不對?言其多也。他這一干人等,快馬加鞭,一陣風的功夫就越過了山崗的那一邊,看上去像是大風席捲而過一樣。這是為了說明人馬眾多,快馬如飛,渲染尚武、剛烈的打獵的高昂氣氛。
從平岡上越過之後怎麼樣呢?緊接著說「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這調子是越起越高,為什麼這麼說?「傾城」是什麼意思?有一種解釋認為「傾城」指的是「傾城傾國」的女子,意思說這裡邊可能有女性朋友參與其中;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傾城」是滿城的人,全城的人都出來看太守去打虎。一般多同意第二種說法。太守其實是漢代的官職,宋朝時候沒有設太守只有知州,這裡用太守實際上是借古說今。
一般來講,打獵的時候打到虎的機率比較低,打獅子打大象的機率都比較低,我估計打個兔子、麋鹿什麼的可以。那蘇軾為什麼非得說「親射虎」呢?首先,這首詞不就是在寫一種豪放的氣概嗎?詩歌不能全都落實了,如果都落實了,那就成了寫報告文學了。其次,這裡是運用了孫權的典故,當年東吳的孫權打獵時騎馬射虎, 這老虎翻過來就把他的馬給咬傷了,於是孫權就落了馬躺在了地上。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還不趕緊逃?孫權可不是一般人,他雖然落了馬卻毫不畏懼,他把手中的雙戟投向了猛虎,老虎居然讓他給嚇跑了。作者用了個典故來展示自己的勇氣。合起來看,這句的意思就是說:「為了要報答全城的人跟隨我去打獵,我今天就給眾人亮一亮我的本事,我去射虎,我要讓人們看一看,我就是當代的英雄。」
詞一般分上下兩片的,又叫上下闕,這是跟音樂有很大的關係,一片唱完了,過了頭再唱下一片。《密州出獵》這首詞上一片主要是說去打獵的氣派,下一片就開始在打獵的基礎上說人生理想和英雄膽派了。「酒酣胸膽尚開張」這是什麼意思?喝了酒之後作者的狀態完全不一樣了,酒氣上壯,豪氣凌雲,於是「胸膽開張」就是說胸襟和膽量全打開了。
「鬢微霜,又何妨!」是啊,我已經年近不惑,世間多難,我兩鬢已經染上了霜色、長出了白髮,但又能怎麼樣呢?白了也無妨,只要有一腔英雄意氣,就不怕年華老去。接下來一句「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又用了一個典故,雖然這首詞的風格非常的狂放,卻不止於風格疏狂,作者還在使用著各種典故來加強內涵。
這裡用的什麼典故呢?漢文帝的時候,雲中太守魏尚戍守北境抗擊匈奴有功,但他在一次上報戰表時虛報戰功,原本殺敵一千,結果上報了一千零六人,就被削去了官職。後來有個大臣叫馮唐,就勸漢文帝說,您這是不會用人啊,他立功是主要的,他固然虛報了一點戰功,您應當懲罰他,但您不能一下把他的功勞全都抹殺了,這是不利於將士上陣殺敵的。漢文帝從諫如流,就派馮唐持著使節去赦免了魏尚,依舊讓他做雲中太守。
現在你知道,蘇軾在下半闋為什麼要用這典故了吧?你別看我頭髮白了,有什麼要緊呢?想當年廉頗老矣,魏尚犯了錯誤,漢文帝還能赦免了他,還讓他繼續為國建功,何況我還沒犯錯誤,言下之意是我希望能夠做魏尚,我希望朝廷能任用馮唐這樣的識人之人來舉薦我,能夠像漢文帝一樣發現和愛惜我這個人才,能夠啟用我這個人才。「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朝廷要是用了我,我會怎麼樣呢?字面上是說,我將滿弓搭箭,望向西北,射下天狼星。
我們知道在蘇軾的時代,當時的北宋王朝依然受到了西夏和遼國的襲擾,但北宋朝廷抵抗襲擾的方法不是像漢代一樣強硬,北宋朝廷每年都要掏銀子供奉給西夏、遼國,就是所謂的貢獻歲幣,實際上是用金錢來買和平,這是非常屈辱的。天狼星在古人眼中代表著侵略者,在這首詞中即喻指遼和西夏。這句詩意思就是說,西北方向的戰事依然緊張,如果朝廷用了我,我就會把這個弓拉滿如同圓月,朝向西北的侵略者射去。
我開始說了這首詞的詞眼是「狂」,那麼「狂」的根本歸旨和含義是什麼?「左牽黃,右擎蒼」是狂,「千騎卷平岡」是狂,射虎打獵也是狂,但歸根到底這種狂氣是要報國的志向。然而報國又無門,所以蘇軾心裡非常的憋悶,用了馮唐和魏尚的典故,期盼朝廷早點使用我這樣的幹才,早點讓我為國報效。
在這首詞之前,很少有文人士大夫用詞這種文體,來寫如此豪放和彪悍的題材。在此之前,要麼是李煜的詞「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要麼是晏殊的詞「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要麼是柳永的詞「畢竟不成眠,一夜長如歲」等等,總而言之在蘇軾之前大部分的人寫詞都是「豔科」。所謂豔科,就是常常寫男情女愛的愛情題材,寫女性的裝束,寫女性的起居,總之那種詞的姿態是無比的溫婉而嫵媚的,但蘇軾這首詞卻是頗為壯觀。
大家可能會問,詞的主流好像就是寫兒女情長的,就是寫愛情的,蘇軾為什麼要寫這種創新風格的詞呢?蘇軾給一個朋友的信中說:我最近也寫了一些詞,雖然趕不上柳永柳七郎那麼別有風味——我們知道柳永寫詞傳播很廣,到達了「凡有飲水處皆能歌柳詞」的程度,因為他的詞大部分都是那些風流女子和像柳永這樣的風流才子之間的風流韻事——而我蘇軾的詞跟柳七不一樣。
蘇軾接著說,前幾天我跟同事們在郊外打獵,收穫很多, 其中就包括我寫的這首《密州出獵》。這首詞要「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我們知道詞在當時是打著紅牙板或者彈著琴、吹著小曲的那些二八少女演唱的,誰聽說過詞是讓一個鬍子拉碴的關東大漢敞著懷、跺著腳、拍著掌、擊著鼓、 吹著笛子來唱的嗎?沒有啊,當時沒有人這樣寫詞,所以蘇軾說了我這種詞「自是一家」,我自成一派。這是什麼派呢?這就是豪放派的。
蘇軾既然是豪放派,那麼蘇軾寫的詞就都是這種豪放風格的嗎?實際上,只用豪放這個說法是很難概括蘇軾全部詞作的風格的。蘇軾將作詩的題材、方法、情感引入了詞作中,拓展了詞的題材、手法和情感,這就是所謂的「以詩為詞」。譬如說,蘇軾還寫了一些鄉村詞,他是中國古代的詞史上第一個用詞表現鄉村題材的人。大家這方面也有好幾首詞是很熟悉的,比如「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說的就是走路時間長了口渴,敲人家門想討一碗茶喝,這些以前都不是詞裡頭能寫的內容。
他還寫過悼亡詞,他也是在中國詞史上第一個用悼亡題材寫詞的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結合起來來看,我們就有了一個領悟,蘇軾在那種兒女情長的婉約之詞之外,他擴大了詞的社會生活的內涵,可以用詞來寫作者自己的士大夫情懷,可以用詞來寫悼亡,可以用詞來描寫日常的生活,也可以用詞來寫城市的生活,這些都統稱為「以詩為詞」。
大家也許還會再問,為什麼是偏偏蘇軾第一個開始寫豪放詞和「以詩為詞」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蘇軾本人是一個學識非常淵博、知識面非常廣的人,同時他的生活閱歷又極為豐富,所以傳統的詞的題材是根本約束不住他的。你想想蘇軾這一生經歷了多少大事,經歷了多少坎坷,他閱讀了多少書籍,他又寫了多少東西?詩、文、詞、書、畫無不精通,廣泛的閱歷,豐厚的學養,使得他必然會對他接觸到的文學體裁做出巨大的改造。我們可以這麼說,蘇軾也許不是要有意地改造詞風和詞的內涵,但是他這種特殊的人生經歷和廣泛的知識面,使得他一旦接觸到詞的創作,就必然地拓展詞的形式和內涵,這是一條必然之路。
第二,這也與蘇軾的性格有關。蘇軾個性非常的飄逸、 非常的暢達、非常的通達。講兩個小故事。第一個故事,蘇軾有一個好朋友叫劉貢父,這個人跟蘇軾一樣, 也非常博學,喜歡開玩笑。劉貢父晚年得了一種奇怪的病,眉毛鬍子都掉了,鼻梁也沒原來高了。他有一次吃飯,蘇軾看著他這副怪模樣,不由得靈感乍現脫口而出:老兄,您現在這副模樣,真是大風起兮眉飛揚,安得猛士兮守鼻梁,你說你這不是貧嗎?好在劉貢父跟他是朋友也倒不在乎,但舉這個小例子能看出蘇軾這個人非常詼諧,喜歡開玩笑,性格非常的灑脫。
第二個故事,蘇軾是大書法家,北宋書法四大家蘇黃米蔡,他排第一,大家都很喜歡他的字。當時有一個官員很想得到蘇軾的字,他委託一個和蘇軾非常熟悉的好朋友,說只要你給我弄到一幅字,我就給你一隻羊腿。這朋友一聽,我跟蘇軾這麼熟,要一兩幅字還不很容易嗎?卻沒想到對方要的越來越多,他招架不住了,於是他想了個辦法,他天天給蘇軾寫信,蘇軾就要給他回信,一回信不就是一幅書法作品嗎?於是他就隔三差五地給蘇軾寫信,蘇軾也隔五差三地回信。這樣一來他得到了很多的羊腿,對方也得到了很多蘇軾的筆記。
後來蘇軾的學生黃庭堅聽說了這件事就跟蘇軾說,以前王羲之寫字可以換來一群白鵝,現在人家拿你的字去換羊肉,你的書信也可以稱為換羊的書信了。蘇軾滿不在乎,哈哈一笑就過去了。沒想到有一陣子蘇軾特別忙,沒時間再給這位仁兄回信,這位仁兄就著急了,叫了自己的僕人專門跑到蘇軾府上去說,我們家大人給您寫的信,您還沒回呢。蘇軾趕緊拿起筆,正將要落到紙上,忽然想起黃庭堅給他說的這件事,他把筆一放跟來的僕人說,回去告訴你們家老爺,本官今天不殺羊。我們聽到這兒,蘇軾的個性就大體明白了。總而言之,為什麼蘇軾能寫這樣的豪放詞,既是因為他卓越的才華,也是因為他不羈的個性。
我們讀了蘇軾的這首詞《江城子·密州出獵》,基本上弄明白了幾個知識。第一,中國詞史上的豪放詞派是怎麼來的?我告訴大家,就是從密州開始這次打獵開始的也未可知。同時以詩為詞,用寫詩的手法和理念來寫詞,這大大的拓展了詞的意境、內涵和外延,這在中國詞史上是有巨大的貢獻的。第二,這首詞也為我們展現出在當時改革變法時期,蘇軾在密州渴望報國、建功立業的高尚的理想。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這是宋人較早抒發愛國情懷的一首豪放詞,在題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開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