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4萬軍隊西徵歸來遇到了什麼?讓人們為之忌憚!

2021-02-19 溜溜車薪

在翻閱大唐相關歷史故事的時候,偶爾間在網上發現了這麼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呢,對於我這個歷史迷來說,可是徹底顛覆了三觀了呀,那就是有關於唐軍一夜之間成為4萬冰屍的故事,這件事情的真相是什麼,讓我們拭目以待

對於大唐帝國這個國家來說,那可是充滿了傳奇性色彩,單單從它的政治、軍事、和經濟角度來講,那可是幾天幾夜都講不完的,所以對於一些熱愛歷史的朋友們來說,這裡有大筆的財富可以挖掘,正如我們今天講到的唐軍4萬冰屍的故事。

玄宗怒討小勃律

話說玄宗年間,有個叫左思順的人給唐玄宗獻了一條五色玉帶。唐玄宗一看就特別喜歡,心想,這種好東西我以前怎麼沒發現。趕緊讓負責內事的人盤點倉庫。結果只找出了一隻五色杯。自家的寶貝庫房裡的東西,哪能比別人差了?結果現實打了玄宗的臉,我泱泱大國,萬國來朝,上供的東西,那可是世上罕有,怎能只找到了一個五色杯?這位在歷史上爭強好勝的帝王不開心了,便問及手下,這是怎麼一回事,結果一查,下面的人說,進貢的五色杯材質,只有西域進貢,但是如今的西域這塊道路被阻斷了。

玄宗一聽,不禁龍顏大怒,想天下敢於徹底得罪我大唐的,幾乎還沒有存在過,一問才知道,這個國家叫做小勃律,這個玄宗皇帝自然也是有所耳聞的,要說起這小勃律,也是一個牆頭草的小國。當然有小勃律當然有大勃律,大小勃律原本就是一個國家,在現在的克什米爾一帶。這個地方很關鍵,是中亞的中轉站。到了唐朝的時候,這個國家就開始不太規律了,被吐蕃按在地上摩擦了一番,外加了一點政治佐料之後,這個國家一拍兩散,分成了大勃律跟小勃律。

本來在唐朝,絲綢之路一直是國家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方向,絲綢之路不安寧,自然會影響到大唐的發展,尤其是小勃律,是大唐安西四鎮的門戶。說白了要是小勃律沒了,大唐的西域通道就等於沒了。這大唐自然不幹了,就這樣大唐帝國跟吐蕃就勃律展開了較量,總的來說,大小勃律都願意跟著唐朝混,理由很簡單,離唐朝遠嘛,只要掛個號就可以了,自己還是獨立小王國。而且經常還可以得到大唐帝國的一些經濟軍事上的援助,要是跟著吐蕃這個野蠻的窮鬼混,那事情就麻煩了。

當吐蕃攻小勃律時,大唐就派兵去救。但是人家吐蕃一出家門口就是小勃律,就這樣拉據了好多年,唐朝也是無奈,西北有吐蕃,東北有高句麗和太宗曾經留下來的一些外族勢力鬧事兒,倆頭顧不過來,小勃律就被吐蕃拿下。小勃律王娶了吐蕃的公主。從此不跟唐朝混了。這一來,唐朝的西門就等於關上了。什麼五彩玉這些寶貝當然就進不來。要知道,在唐玄宗晚期啊,一些權臣為了達到個人目的,很多消息,唐玄宗是聽不到的,這也是自己的惡趣味使然才讓其得到了一絲訊息,所以小勃律倒黴了。最後在唐玄宗的受意下,安西都護府派出4萬大軍,領軍的是王天運。這個人在唐朝不出名,不過他後來的故事,我們靠後一點會講到。

4萬唐軍徵西化冰屍

當然從這次西徵的領軍之人當中不難看出,大唐似乎也不是很重視這次軍事行動,因為大唐帝國對西域的作戰,很多的小國一聽到唐軍兵臨城下,會立馬投降。結果這場事件正如我們所料,小勃律投降,而王天運卻不吃這一套,下令屠城!抓了三千俘虜以及所有的珠寶回去,結果這個時候,勃律國的一個術士說道:將軍無義,不祥,天將大風雪矣。

在歷史上,往往相信迷信的多為一些文官,而武官則多為唯物主義者,畢竟嘛這些人都是在刀尖添血上過日子的,你迷信了還打打殺殺毛線啊,所以他也不怕啊,依然上路。路上果然就碰到了大風雪。結果事件應驗了,大軍行走了四百裡,就走到了一個大湖的旁邊,湖水湧岸,仿佛高原海一樣。就在這時,風雪頓起,氣溫驟降。鵝毛大雪飄飄灑灑。就連大湖的浪水也被寒風颳成了冰柱。半天的時間,這四萬大軍連帶三千俘虜全部凍成了冰棍,立在了湖邊。只有兩個人逃了出來。

唐軍化冰屍的真偽經不起推敲

當然這種氣溫驟降的事情其實在軍事界很多,在唐末年間,黃巢起義就碰上了秋天大雪的事情,很多士兵凍死。二戰的蘇聯衛國戰爭就是託了天氣的福。硬生生的將德軍給頂了回去,當然而這個更誇張了,畢竟是高原之上。天氣更為多變。逃生的兩個人逃了回去,報了信。唐朝這邊的玄宗皇帝根本不信啊,連忙派個兩個大太監去看。太監來到大湖邊。隔著湖就能夠看到一具具冰屍,四萬多,就像集體雕塑一樣。有坐的有站著的,全部都成了冰屍。這算是證實了消息。太監正準備回去的時候。怪事又發生了。冰突然融化,而隨著冰雪融化,那些屍體卻突然不見了。好像全部化成了水,流進了大湖中。

後邊還說,屠城的小勃律沒有被徹底打敗,最後由名將高仙芝出馬,再一次打服了小勃律。講到這裡的時候,一些喜歡大唐這段歷史的人們是不是有點驚疑,偶爾還為大唐威武點讚呢?其實不然,若是大家稍微動點腦子,翻閱一下資料,大家就會知道,這件事情根本經不起推敲。首先我們看一下這位領軍人物王天運,王天運在玄宗時期確實不出名,但是卻是有著幾分記載,那是天寶十年,唐玄宗命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大軍8萬進攻南詔的事件,最終大唐在吐蕃和南詔的夾擊下戰敗,主將王天運戰死,被懸首轅門,這是發生在天寶十年的事件,也就是公元751年,故事裡是高仙芝公元747年討伐小勃律之前的事情,4萬唐軍被凍死,逃回2人,這裡邊沒有特殊點名,估計這場事件當中王天運也是被凍死的,時間對不上。

這裡還有小勃律帝都被屠,新舊唐書皆沒有記載,4萬大軍就這麼沒了,新舊唐書竟然還沒有記載,反倒記載著高仙芝徵討小勃律之前,唐幾任安西節度使、大都護田仁琬、蓋嘉運數次派兵討伐,皆不勝一說?而且論官職,讓名不見經傳的王天運帶4萬唐軍,還是帶著安西軍,是不是有點太過了?要知道徵討小勃律皆是副節度使及以上的人物。後來高仙芝只用了一萬唐軍,就讓小勃律服服帖帖,這種出入,甚至沒有讓人懷疑,更有意思的是,竟然沒有人知道,在徵討小勃律的路上,有多麼的艱難,跨越帕米爾高原,還有無數冰峰山險,你都想像不到非戰鬥性減員有多麼的可怕,竟然王天運帶走4萬又神奇帶回4萬,所以說在看待歷史事件的時候,大家多品味故事的真實性,不過這種爽文,估計只有營銷號才能寫出來。

相關焦點

  • 蒙古帝國西徵之旭烈兀西徵
    成吉思汗之孫,拖雷第六子 ,忽必烈、蒙哥和阿里不哥的兄弟,母為唆魯合貼尼。 旭烈兀西徵,又稱蒙古第三次西徵,是由蒙哥汗之弟旭烈兀率領,是大蒙古國繼成吉思汗西徵花剌子模及長子西徵後的第三次大規模的西徵,亦是大蒙古國最後一次西徵。這次西徵蒙古佔領了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國及敘利亞的阿尤布王朝。
  • 從府兵制到募兵制,藏兵於民的方式讓唐朝有著更強的軍隊實力
    唐朝不愧為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封建王朝之一,但是歷經了隋末戰爭,使得當時的人口急劇下降。唐朝人口經歷發展以後,有了一定的回升。而在唐朝逐漸擴大的疆域之中,並沒有使得原本戰爭規模有多大的發展。對歷史研究發現,唐朝初年全國軍隊有超過60萬兵力。在唐朝初年的多次戰爭當中,最多的出兵人數也不過10餘萬人,這是為何?
  • 宋朝領土,不到唐朝三分之一,為何維持了170萬軍隊?
    但是,宋朝的武功遠不如前輩唐朝。宋朝鼎盛時期的領土,不足唐朝鼎盛時期的三分之一,大約四分之一多一點。但是,宋朝軍隊的總數卻是唐朝軍隊的3倍以上。唐朝的正規軍只有50多萬,宋朝的禁軍和廂軍,總計擁有170多萬。那麼,宋朝為何要維持這麼龐大的軍隊,這對宋朝有什麼影響呢?今天,我們就聊聊宋朝冗官冗兵的問題。
  •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大食的正面衝突,還是文明的交流?
    一方為大唐將領高仙芝率領的大唐軍, 另一方為黑衣大食將領齊亞德率領的大食軍。據《資治通鑑》記載: "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侯皆怒,潛引大食慾共攻四鎮。 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裡,至怛羅斯城,與大食遇。 相持五日,葛羅部祿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 蒙曼: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
    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先說題目吧,《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這個題目呢,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走馬川行」,一部分是「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我們之前說過,「行」字代表著歌行體,是從漢魏六朝樂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古體詩,音節格律都自由流暢,給人一种放言長歌、行雲流水的感覺。
  • 唐朝擁有60多萬軍隊,一個主力右威衛,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明朝的軍隊兵力更多,在明英宗時期,明朝的邊塞軍和衛所軍加在一起,足足有200多萬。清朝的疆域遼闊,清朝軍隊分為了八旗軍和綠營軍。綠營軍總計90多萬,八旗軍則分為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總計有20多萬。所以說,清朝軍隊的數量大約有110萬到120萬之間。至於唐朝的軍隊,很有意思,唐朝的疆域面積遼闊,軍隊數量卻少得可憐。
  • 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的4位名將,是被虛構出來的,卻都家喻戶曉
    第一位虛構的武將就是人們熟悉的李元霸,看過隋唐演義的人對他肯定是不陌生的。在小說中,李元霸的武功過人,完全可以說是大隋第一勇士,不過李元霸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這只是小說中虛構的人物。現如今很多人都把李元霸當成正史中存在的人物。李元霸力大無窮,有兩個金錘,一個重四百斤。可以試想一下四百斤是什麼概念。一個手要握住兩百公斤的重量,這樣的重量要比普通成年人還要重。
  • 唐朝攻滅西突厥之戰(下):決定性戰役以一敵十,還大獲全勝
    因為唐朝內部問題,西徵大軍在656年才正式出發。當年八月,西徵軍與歌邏、處月二部戰於榆慕谷,大破之,斬首千餘級;副總管周智度攻突騎施、處木昆等部於咽城,拔之,斬首三萬級。但在軍隊死傷很大的情況下揮軍冒進,是很可能打敗仗的,英雄遲暮、戰死沙場肯定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此,不進軍恰恰就是他的意見,當然這個意見也得到了西徵軍除蘇定方之外其他將領的認可。而在西徵軍結陣自保的這段時間,唐軍「士卒終日跨馬被甲結陳,不勝疲頓,馬多瘦死」,軍隊疲憊必然帶來的是士氣低落。
  • 蒙古西徵使得中世紀的歐洲徹底崩潰
    這次西徵為金帳汗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也給歐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德國、法國和波蘭的騎士等國共同組建了一支三萬人的軍隊抵抗蒙古軍,最終蒙古軍憑藉狡猾的戰術贏得了這場戰爭,三萬」聯合軍「軍隊中有二萬五千人陣亡。
  • 客觀地講,劉邦的西徵,要比項羽的北伐容易得多
    客觀地講,西徵要比北伐容易得多,因為當時秦軍的主力都被項羽吸引和牽制在黃河以北。西徵途中所遇到的秦軍,一般都是秦統治者的地方武裝,因此,劉邦的西進與項羽相比,進程要快得多,劉邦一軍自彭城(今江蘇徐州)出發,沿途收集了不少陳勝和項梁的殘部,經過碭(今河南永城東北),轉向西北,直攻成陽(今山東鄄城縣境)。接著又與秦軍在槓裡夾壁對戰,擊破秦軍。這時正是項羽在巨鹿之戰中大敗王離之時。北伐與西徵遙相呼應,都相繼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劉邦軍西徵初期,可謂連戰告捷。
  • 唐朝的疆域遼闊,只有60多萬軍隊,到底擁有多少僕從軍?
    唐朝與西方鄰國吐蕃進行了長達一個世紀的爭霸戰爭,與吐蕃軍隊作戰的過程中,針對吐蕃軍隊的作戰特點,唐朝僱傭了大量的望蠻部戰士。依靠西南地區堅固的防禦工事,頂著了吐蕃一輪又一輪的進攻。吐蕃是唐朝最難對付的強敵,從唐太宗時期開始,一直延續到唐朝中後期,吐蕃與唐朝進行了長達100餘年的反覆爭霸。雙方動輒出動幾十萬軍隊的大決戰,在雙方大戰的過程中,唐朝自身的傷亡很大,而且有很多官兵被吐蕃俘虜。
  • 古代虎符能調動軍隊,為什麼沒人仿製?看了之後才知道難度有多大
    在古代,虎符的數量、形狀、刻文都有不同的變化,漢朝到隋朝的虎符材質均為銅,到了隋朝虎符則變為麟符,唐朝則因為諱虎,於是便改為兔符或者魚符,後來又變成龜符。這種情況直至南宋的時候才改了過來並恢復虎符的使用。虎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君王為了避免別人假令軍隊,於是便命人造出了虎符。
  • 羅馬名存實亡,蒙古帝國西徵三次為何不「摻一腳」,收了拜佔庭?
    東羅馬帝國當時是無法與蒙古軍隊對抗的,因為十字軍的第四次東徵已經將其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甚至,連君士坦丁堡也被毀滅的大半成了廢墟。而蒙古大軍三次西徵,偏偏繞過了這裡而去選擇了更加遙遠的埃及、匈牙利、耶路撒冷等。1.
  • 唐朝人為啥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
    唐朝的時候,稱呼阿拉伯帝國為大食。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地圖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強大的王朝,不僅僅是武力,還包括文化,影響了周邊很多國家。在唐朝強大的時候,西方強大的則是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形成,有著很特殊的歷史背景。
  •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千年前,在一個唐代墓葬的壁畫中,有這麼一幅《對弈圖》——一位美麗的侍女亭亭站立,手捧茶託端著茶。這一簡單刻畫的茶具卻有著複雜的身世,在唐人的歷史中頻頻現身,述說著那時飲茶風氣的盛行。
  • 老十四胤禵擁有24萬軍隊,為什麼也沒有能力推翻雍正皇帝?
    與老八不同,老十四手裡有軍隊,而且達到了20多萬。如果老十四造反有沒有機會成功呢?在康熙皇帝在位的中後期,準噶爾部一直是清朝的頭號威脅。準噶爾部不斷地擴張,甚至有能力主動挑戰清朝。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皇帝曾經御駕親徵對付準噶爾部。但沒有能力徹底滅掉準噶爾,到了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準噶爾部甚至佔領了西藏,準備染指青海和四川。到了這個地步,清朝不得不出兵。
  • 唐初渭水之盟,如何改變唐與突厥局勢,為唐朝疆域擴大奠定基礎
    公元626年,突厥突然對唐朝發起了猛烈的攻擊,由於太過突然,因此等唐朝統治者知曉消息之後突厥軍隊已經到達了距離長安僅四十裡地的涇陽。而在當時,長安的軍隊不過數萬人,於是李世民就親自率領軍隊抵禦,利用疑兵之計帶著房玄齡等人退其兵,最終突厥不敵,祈求投降,因而與唐朝方面進行了「渭水之盟」。
  • 蒙古帝國三次西徵以後,為什麼再也無力掀起大規模戰爭?
    成吉思汗西徵、拔都西徵、旭烈兀西徵,都是在蒙古大汗統籌下進行,各大宗王按慣例都派出自家軍隊支持戰爭。從最終的結果來看,三大西徵進行順利,取得顯著成效。蒙古三大西徵之後,全蒙古性的徵服戰爭再也沒有發生過,但局部的徵服戰爭還在進行。其中規模較大,且為中國人熟悉的,就是忽必烈徵服南宋之戰。
  • 唐朝時的軍隊同為士卒,為何軍餉不一樣?
    唐朝士兵的工資到底有多高?其實很多人都很好奇,唐朝士兵的工資其實得分兩個方面來看,也就是中央軍和地方軍的工資,這可完全不一樣。 唐朝中央禁軍包括禁軍六軍和神策軍。禁軍六軍由唐前期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四軍以及至德二年成立的左右神武軍組成。此時,禁軍兵額己遠不如過去的北衙禁軍,六軍共約萬人。
  • 紂王曾有一支令西周忌憚的軍隊,可為何至死,紂王都沒徵調?
    對於「紂王」昏聵無道的說法,有學者就嚴格的考察了帝辛(帝辛即為紂王)時的甲骨文資料,認為「紂王時期的製作、田獵、徵伐、祭祀,都整齊嚴肅」。且「紂王」應該是位英明之主,他敗亡的原因,則可能和爭戰過度及他開始衰老有關。針對這點,郭沫若先生也說:「武王克殷實僥倖,萬惡朝宗集紂軀。」並呼籲道:「殷辛之名當恢復,殷辛之冤當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