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首次在《Nature》子刊發表中國AI全景論文,背後有哪些故事?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在7月9日下午舉行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科學前沿全體會議上,中國團隊在《Nature》子刊發表的中國AI全景論文正式發布。

這篇於6月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發表的全景論文,名為《Towards a new gene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hina》(中文譯名:《新一代中國人工智慧》,簡稱「AI in China」),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關於中國AI發展的全景論文,展現了人工智慧的主要發展方向和國家層面的規劃。

據介紹,論文由在首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成立的AI青年科學家聯盟·梧桐匯牽頭,聯盟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作為通訊作者,12名來自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國科學與技術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帶頭學者和氪信科技、字節跳動、Momenta、美團點評等各領域AI企業創始人和AI研發負責人共同撰寫。

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成為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首個系統性戰略規劃。論文從《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NGAI)出發,對中國產學研合作經驗以及實際應用成果進行深入解讀,描繪了中國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生態系統的藍圖。「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AI in China提到,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發展是建立在大學、政府、產業間的合作基礎上的。科技部在過去幾年裡建立了包括百度(自動駕駛),阿里巴巴(城市認知)、騰訊(醫學影像)、科大訊飛(語音智能)在內的15個基於應用驅動、企業主導、市場導向原則的國家開放式創新平臺。論文也指出,高技術人才的缺乏、人工智慧生態系統的不成熟以及人工智慧倫理問題是人工智慧在中國的廣泛應用的阻礙,培養本土人工智慧人才、規範人工智慧道德、支持基礎學科的長期發展和探索勢在必行。

論文還闡述了AI在日常消費、金融、自動駕駛、醫療等行業的發展,中國AI在產業應用方面居於國際領先地位。

「2019年初的時候,潘雲鶴院士跟我們開了一個閉門會,大家討論說,既然我們是代表了中國AI最強的力量,應該把整個工作做個總結。」論文撰寫人之一,氪信科技CEO朱明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講述道。他表示,《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是《Nature》在計算機工程領域的第一個子刊,也是很有紀念意義的,所以他們選擇在這個子刊上發布文章。

他介紹稱,在論文的內容方面,高校(撰寫者)更多的是從AI中國的人才培養、基礎研究等方面進行梳理,比如當前中國的AI究竟是個什麼情況,下一代人工智慧如何發展,AI發展將去往何方等。而AI尖端企業(撰寫者)則重點研究了技術在中國相應領域上面落地的情況。

「論文前前後後也被來回改了好多次,今年5月份的時候《Nature》通知我們說論文終於被接受了,6月10日正式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發表。」朱明傑說。

相關焦點

  • 張秀蘭團隊在Nature子刊率先發表青光眼人工智慧論著
    近日,Nature子刊NPJ Digital Medicine在線刊登了中山眼科中心張秀蘭教授與3個國際、12個國內單位共40個研究者共同合作完成的基於視野算法的青光眼人工智慧篩查平臺
  • 優秀:這位上海大學的博士在Nature子刊上以一作發表論文!
    NATURE子刊一作論文、3篇SCI論文、5項發明專利他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敢於探索未知,勇於開拓創新他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論文一篇(影響因子12.121),這也是我校在機器人領域的研究成果首次發表於該刊物,EI檢索會議2篇,參加2018年IEEE ROBIO會議並作匯報,申請發明專利5項,另有多篇論文在機器人頂級期刊審稿中,獲得2020方姚自強獎、2020年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8年獲得東洋電裝獎學金,連續三年獲得上海大學一等學業獎學金
  • 論文一作曾聯名抵制Nature子刊,而今卻發論文
    前不久,Nature新子刊《自然-機器智能》悄然上線。但在去年4月徵稿時曾遭到幾百位學者的聯名反對。  因它採取付費訂閱的形式是讓歷史倒車,而機器學習歷來有開放訪問的傳統。  然而今天,Reddit上一位細心用戶發現,該期刊有篇文章的第一作者竟然就是當年數百位聯名反對的學者之一:
  • 中國學者首次從Nature撤回封面文章:邢立達等人的文章描述不準確
    2020年7月22日,邢立達等人撤回了Nature文章,據iNature了解,這是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撤稿,這同時也要求對於學術的嚴謹性達到了更高的高度。
  • 國際首次!中國科學家成功揭示肺腺癌分子全景
    北京時間7月9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細胞》(Cell)正式發表了由中國科學家完成的大規模臨床肺腺癌蛋白質組草圖的繪製工作,該工作在國際上首次對肺腺癌開展了大規模、高通量、系統性的全景蛋白質組學研究。這一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研究員團隊,聯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賀福初院士團隊、汪宜研究員團隊,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程書鈞院士、肖汀研究員團隊,上海交通大學李婧教授等團隊共同完成。肺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這其中,肺腺癌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病理類型,約佔所有肺癌的一半。
  • 有個在 Nature 子刊論文致謝裡求婚的男友,是什麼體驗?
    過了 15 分鐘,我的男朋友還沒回復,我終於忍不住要炸毛了,這時,小琳突然驚訝地叫了聲,我轉頭就看到對象大步走來,沉聲說:「剛剛給最近幾天寫的 Nature 子刊裡的致謝都加了求婚,你想在第幾次答應我後來我人生升級,也當了 PI,同樣有學生問了我怎麼快速發論文。我輕輕地說:「你再想想,什麼是快速?」
  • 化學化工學院任天輝教授團隊博士後在Nature子刊撰文探究暗激子與...
    相較於通常可直接探測的亮激子,暗激子因為自旋封閉,不能弛豫到較低的能級,因而具有更長的壽命,使其在作為量子比特方面更有應用前景。但是有一個挑戰就是暗激子缺少谷自旋這一特殊的谷自由度,這也導致人們不能像探測亮激子一樣用光子來讀取其自旋態,也即無法了解量子比特所攜帶的信息。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1天在Nature子刊發表2篇論文,振奮人心!
    2019年伊始,學校的「雙一流」建設迎來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1月22日,生命學院許曉東課題組、鬱飛課題組分別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和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
  • 2020年中國地質大學在世界頂級綜合期刊NS創造兩個首次和「第一」
    來自中國的科研學者逐步在世界科研圈內獲得曝光度,2020年世界頂級綜合科技期刊《nature》和《science》共撤稿18篇論文,其中來自中國的論文有兩篇,佔比1/9,撤稿論文創造了兩個首次和第一,2020年7月22日,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邢立達教授團隊從《nature》撤稿,這是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撤稿,開創了一個第一,2020
  • 來自Nature子刊的最新發現
    來自Nature子刊的最新發現 2020-05-08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南昌大學高水平學術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
    作為著名的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Materials》是材料、物理、化學等交叉學科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期刊之一,2019年其影響因子高達38.887。舒龍龍副教授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南昌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高等研究院Gustau Catalan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蕪湖教授領銜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州大學、上海天文臺、中山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當今主流的星系等級成團理論預言宇宙中應存在大量的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然而,即便是經過了30多年的研究,天文學家僅在少數幾個活動的星系中找到了超大質量雙黑洞。
  • 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核酸檢測|研究所|中國...
    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的論文。
  • 那麼多人論文發表普刊、水刊,不會有什麼壞影響嗎?
    交錢即可安排發表實際上我國官方沒有對期刊進行「水刊」的定義,只是部分學校有頒發文件要求本校師生發表在某些刊物的論文不能用作評獎評職稱的材料,傳著傳著就導致某些刊物有了「水刊」的名號那麼,發表普刊會有什麼壞影響嗎?
  • Nature子刊發布撤稿聲明
    同時呼籲韓春雨團隊澄清疑問。然而在1月12日,韓春雨團隊發表聲明,表示從智慧財產權保護策略的角度,他們選擇採取國際專利向中國遞交的方式來保護中國國內專利。同樣不能重複該結果的報導也體現在中國科學家此前聯名在Protein Cell雜誌上發表的相關文章。BT編輯部已經與韓春雨等作者進行聯繫,並表示韓春雨他們還在調查這一系列缺少重複性的原因。相關作者已經知曉這份聲明,調查還在繼續中,韓春雨和沈嘯也同意了NBT編輯部的這一關切與聲明。但是論文的其他幾位作者高峰、Jiang Feng和Yongqiang Wu覺得這個時候發布關切不合適。
  • Nature子刊:騰訊程式設計師立功了,讓頭禿元兇首次暴露真面目
    、匹茲堡大學、新加坡A*STAR研究所和騰訊AI Lab的研究成果以:Structure of human steroid 5α-reductase 2 with the anti-androgen drug finasteride 為題,發表在了
  • Nature子刊:細菌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強者生存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了題為:Survival of the weakest in non-transitive asymmetric interactions among strains of E. coli 的研究論文,研究團隊對上述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設計了三株
  • 師從顏寧,發表華中農大首篇Nature,入選萬人計劃
    殷平(右)在實驗室 他是80後教授,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首篇登上《Nature》的研究論文,也是顏寧最早一批的學生,這位高顏值學術男神叫殷平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Nature子刊:「AI製藥」新時代!人工智慧預測更好的抗癌藥物組合
    2020年12月1日,芬蘭阿爾託大學、赫爾辛基大學和圖爾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上發表題為: Leveraging multi-way interactions for systematic predic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