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復旦抗癌教師,臨死前的反思,守住人生的30%

2020-12-22 歷史知心人

前兩天,看了一本書,無意中看到了一個讀者的留言——

小時候經常躺在床上想:如果我以後死了怎麼辦,我死了會去哪裡,我是不是會看不到爸爸媽媽了……想著想著就哭了。

然後我在他下面留言:你不是一個人。

還有人留言:

現在奔四了,想到死還是會很痛苦。不知道怎麼勸慰開導自己……

原來不止我們小時候會有這種無奈的想法,原來長大了也會有跟小時候一樣的煩惱。

有人說年紀越大,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

不單單是那些真心待你的朋友,更是你身邊那些你認為不會、不可能離開你的親人或朋友們,他們會在某個不經意間與你永遠別過。

所以,趁我們還好好的時候,一定要珍視真正值得珍視的東西。

一、越怕死,是越對這個世界更留念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于娟:海歸,博士,原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2009年確診乳腺癌晚期,寫下一年多病中日記,是在生死交叉點上對生命的反思。

我曾在瑞金醫院斷斷續續住院長達半年之久,半年之內接觸了大概三五十個病友。開始住院那陣兒癌痛難忍本命不顧,後來不是那麼痛了,就開始在病房聊天。

我讀了兩個碩士一個博士的課程,社會統計、社會調查這兩門課,我不知道前後重複修了多少遍。有功難廢故伎不棄,自覺不自覺的在病房聊天裡,我就會像個社會調查人員一樣,以專業且縝密的思維開始旁敲側擊問一些問題。

這是自發的科研行為,因為我一直想搞明白,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會得癌症。

初次聽說于娟的事情,是在一本周刊上看的一篇專訪。她的一大串頭銜,什麼博士,拿到了什麼學位,工作是什麼性質之類,並沒有太多的關注。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是她笑意盈盈的從前照片,健康、開朗、陽光。

兒子兩歲多,名叫土豆。她叫自己的丈夫為「光頭」,在她患乳腺癌晚期的所有日子裡,她的父母與丈夫對她不離不棄。她寫博客,大刺刺地無畏精神感動了多少的人。住院,八次化療,無數的治療方案沒有把她打垮,她曾是多少病人甚至護士、醫生讚賞並崇拜的人……

所有的這些,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勵志的動人故事來推崇、解讀,例如與絕症頑強抗爭,生命不息、母愛不止。

讀完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果真是未完成,她原想一直寫下去),她的文字並不屬於特別感性、動人這一類。相反,她俏皮,蠻不在乎,善於自我調侃,好幾個片段甚至都得笑了出來。

在于娟的遺稿裡有這樣一段話。

「時間一點點地熬過去,漢字真是博大精深,『熬』這個字再確切不過。『熬』的本義是把你放在鐵鍋裡用水燉,鍋下是熊熊烈火,等到水都熬幹了,你還在幹烤。」生活不過一個「熬」字,我們以不同的方式熬過頭。

書的副標題是一個母親、妻子、女兒的生命日記,我覺得,恰如其分。每一篇文字,都飽含了對生的眷念以及內在的堅強與感恩。

我始終相信,只有繁華落盡歸於平靜之後才能體悟到于娟文字裡的真誠,我不願也不能愧對這份真誠。

于娟的文字清秀而平和,字裡行間表現出的是對是內在的從容和對生命無限的熱愛。

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你也許會習慣性晚睡,暴飲暴食,平時偷懶,最後時間拼命加班......。還有購房,買車,帶孩子等這些壓力推著我們往前走。

然而,功利,金錢,地位等在我們的生命中到底有多重要?每天疲於奔波,晚上睡不著覺,頭髮一抓一大把的時候,有沒有問自己:「人,為了什麼而活著?」

也許,關於人生真相的答案就藏在于娟的《此生未完成》這本書中。

豆瓣上給了這本書很高的評分,9.2分。我無意吝嗇對這本書的溢美之詞,她配得上五星的讚譽和所有的褒獎。但是,我終於不忍心去給這本書下個判斷。

從書中,我讀出了一個女人、一位母親、一個妻子和一個女兒對生命無限的留戀,對親人無盡的愛,更多的,我感受到的是于娟內在的從容和勇敢。如此從容的告別,即便在生命的最後,也不放棄生的希望,也不放棄對生活終極意義的求索。

如果那一天真的要來到了,我希望可以從容不迫的說,我的一生,用來追求信仰的安放、內心的寧靜和生活的幸福,我沒有可後悔與遺憾的。 抓緊生活,愛和成長,此生要完成。

很開心遇到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多感觸、感動。 作者說通過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病席捲了她的全部,揚塵散吐、洗沙留金。只需要靜靜躺著閉眼養神,便可以分...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管有錢沒錢,都要花錢保養好自己,身體健康才吃得嘛嘛香。且活且珍惜......

在《此生未完成》的序言中,周國平教授提筆寫道:「我感到的不只是欽佩和感動,更是喜歡,這個小女子實在可愛,在她已經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樣子的軀體裡,仍蘊藏著多麼活潑的生命力。

是啊,這個可愛的小女子,明明在最燦爛的年華裡,被確診了乳腺癌四期,卻依舊大笑出聲。

這個可愛的小女子,明明被體內的腫瘤細胞給摧殘得下不了床,依然和病友們歡聲笑語的討論哪種「義乳」最好用。

這個可愛的小女子,明明已經極度虛弱了,卻還堅持著更新博客,鼓勵更多和她一樣的人,在生命的寒冬裡,咬牙奔跑,從一重重逆境中突圍出來。

請大家千萬要加強鍛鍊,注意身體健康,不定誰給誰打工。

一部高檔手機,70%的功能是沒用的;

一款高檔轎車,70%的速度是多餘的;

一幢豪華別墅,70%的面積是空閒的;

一大堆社會活動,70%是無聊空虛的;

一屋子衣物用品,70%是閒置沒用的;

一輩子掙錢再多,70%是留給別人花的。

生活簡單明了,享受人生守住30%便好。

我把此書推薦給你們。

「我們究竟希望怎麼樣地活著?」

關於這個問題,看《此生未完成》,卻有一種共同的很深的感觸。

「如何過好我們的人生」這樣的話題依舊直戳社會的痛點,是選擇996還是陪伴家人?或許當你讀完這本書,或許你心中就有了屬於自己的答案!

點擊下面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此生未完成》:復旦抗癌女教師筆記,活著就是王道
    文/淳于朵復旦大學曾有一位名叫于娟的青年教師,她在患癌之後,筆耕不輟地記錄了求醫路上的所見、所思、所悟,這些文字在她去世後集結成書,一字一句,都是足以撫慰人心的箴言。當我捧起這本書,一遍遍讀來,又一次次淚流滿面時,是在不久前。我的姐姐,一個同樣年輕優秀的大學老師,被確診為肺腺癌之後。
  • 32歲女博士抗癌日記:別再熬夜了,真的會要命
    2020年9月21日上午,曲阜市石門山鎮丁莊村,65歲的舒平頭髮泛白,手握鋤頭在山腳下的林畔田間刨土勞作,這樣的勞作她已堅持九年。九年前,「抗癌女博士」于娟不幸辭世,留下一部《此生未完成》的遺著。為完成女兒遺願,于娟的母親舒平背起行囊,隻身一人走進荒山,租住民房定居下來,用愛與回憶作為支撐,用鋤頭與布袋作為信念,開始了艱辛的植樹造林生涯。
  • 32歲復旦女博士——于娟,臨終感言:活著的藝術!請深思!
    月21日上午,曲阜市石門山鎮丁莊村,65歲的舒平頭髮泛白,手握鋤頭在山腳下的林畔田間刨土勞作,這樣的勞作她已堅持九年。來源:新浪博客《復旦抗癌教師于娟的博客》「我相信,她就在我身邊」九年前,「抗癌女博士」于娟不幸辭世,留下一部《此生未完成》的遺著。
  • 復旦女神教師陳果結婚了嗎 陳果個人資料復旦大學視頻課程
    ●反思自我時展示了勇氣,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真實是最高的高貴,美只有真假之分「以真為美」。●自問:為什麼關懷他人?以何種方式?只為自我愛的奉獻。●浪漫不是虛偽、烏託邦,是罕見的美麗崇高甚至神聖的情感。●很多東西放到時間裡去就能看清。要麼越走越遠,要麼越走越近。●朋友是奢侈品,擁有就很滿足。
  • 凡人歌|于娟抗癌離世九年,母親種出一座青山:我相信她一直都在
    9月21日上午,曲阜市石門山鎮丁莊村,65歲的舒平頭髮泛白,手握鋤頭在山腳下的林畔田間刨土勞作,這樣的勞作她已堅持九年。九年前,「抗癌女博士」于娟不幸辭世,留下一部《此生未完成》的遺著。為完成女兒遺願,于娟的母親舒平背起行囊,隻身一人走進荒山,租住民房定居下來,用愛與回憶作為支撐,用鋤頭與布袋作為信念,開始了艱辛的植樹造林生涯。
  • 復旦女博士抗癌經歷:好好活著比賺錢重要
    可是這一切美好都被突如其來的癌症打敗,直到臨終前,她寫下了《此生未完成》這本書,反思了生活的意義,感動了無數人。為什麼說這個女博士是最不像讀書人的讀書人?于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女博士,在復旦大學教書育人。但她卻沒有讀書人的憨厚,反而有一個桀驁不馴的靈魂。
  • 33歲復旦女博士——于娟:人活一世,最應該看透的幾件事
    一個患了晚期乳腺癌的青年女教師在生命終結前對人生做出的懺悔和反思——這是我未接觸這本書前對它的唯一印象,也許是想看看一個臨終病人對人生會做出怎樣的反思,也許是希望它能夠解開自己對生命的迷茫和無助,我去圖書館借了這本書。初次拿到這本書,看著封面上的一句話:「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 復旦抗癌教師:「輕碰骨頭,都能讓我痛暈過去」
    48歲的骨腫瘤患者王先生初到醫院就診,聽到醫生這樣一句關切的詢問,忍不住熱淚盈眶:「謝謝您這樣問我,我現在就是希望能控制疼痛。每次痛感襲來真是生不如死,真像一死了之。」的確是這樣,大多得了癌症的人都會很崩潰、很無助,如果再伴有疼痛或劇痛,簡直是痛不欲生、雪上加霜,認為自己此刻已經到了生命「倒計時」的狀態,很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
  • 33歲抗癌女博士的生死遺言:打工人,別讓太努力,毀掉你的人生
    于娟生前是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的優秀講師,海歸博士,在她生命的前33年,她春風得意,一路順遂,功成名就,贏得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但是正當她像一個奮勇的鬥士一樣披荊斬棘地完成眼前的「項目」,在周圍人的豔羨中衝擊另一座事業的高峰時,病痛如晴天霹靂瞬間將她推入萬劫不復的黑暗深淵:一年多與癌症病魔的纏鬥
  • 復旦大學女神教師陳果個人資料經典語錄 陳果上課視頻在哪看
    /v_show/id_XMjk3MzI4ODY0.html  陳果 復旦_陳果[復旦大學教師] -個人經歷  1.學習經歷學生工作和社會活動;  1999年10月-2001年6月,復旦大學哲學系學生會主席。  陳果 復旦_陳果[復旦大學教師] -獎勵榮譽
  • 復旦-華盛頓大學EMBA校友張章:人生「下半場」夢開始的地方
    當我們還在追熱播劇《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的時候,才霍然發現有一批尖尖上的80後,已經陸續開始邁入40歲的隊列,就連同感覺還未從魔法學院畢業的小孩兒「哈利波特」居然也剛過完40歲生日,驀然回首已經人到中年。轉眼間,原先被60、70後佔據制高點的EMBA,也開始慢慢湧入一批又一批的80後。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EMBA 15班校友張章,算是早早闖入項目的80後之一。
  • 33歲復旦女博士臨別留言:人活一世,最應該看透的幾件事
    學成歸來,又順利進入名校復旦擔任大學教師,沒幾年,和自己一生的摯愛邂逅,結婚,還有了一個天真浪漫,和她一樣天資聰穎的孩子。原本苦盡甘來,和父母家人一起盡享齊人之福的于娟,卻萬萬沒有想到,命運會在她人生最好的時刻,給她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一次職工例行體檢,經醫院檢查,于娟患上了乳腺癌,且癌細胞已經開始擴散。沒過幾年,于娟便進入乳腺癌晚期,與世長辭。
  • 復旦MBA「畢業季」系列之三 | 開啟人生新一頁,奔赴似錦前程!
    ,復旦MBA的學習也是最青蔥、最可貴的時光。籌備MBA申請到入學前正是我工作最忙的階段,2016 – 2017年是我做高級諮詢顧問的第一年,全年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外出差,總共飛行大約50次,平均下來每一兩周就要往返一次上海。
  • 慶祝第33個教師節 義烏市表彰優秀教師
    2017-09-08 17:33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龔望平 通訊員 陳樺澗 龔琴娟
  • 媒體解讀:復旦首任女書記是怎樣煉成的
    焦揚由此成為復旦大學史上首位女性黨委書記,也是繼2011年卸任的秦紹德之後,又一名出身復旦新聞系的「校友書記」 ——外界將焦揚的此番出任稱為「回歸」。「作為一個普通教師,誰當復旦黨委書記跟我幾乎無關。但作為一個復旦人,我歡迎了解復旦、有『復旦情結』的人領導復旦。因為,復旦有我等引以為傲的 傳統和風格。這樣的領導有利於復旦傳統和風格的繼承及弘揚。」
  • 30歲女歌手李明蔚公開求助!曾抗癌八年,如今半邊臉癱瘓變形
    30歲女歌手李明蔚公開求助!曾抗癌八年,如今半邊臉癱瘓變形9月20號下午,現年三十歲的香港歌手李明蔚今天在某社交平臺上發視頻,向網友求助,希望得到的幫助籌錢做免疫細胞治療。在李明蔚抗癌的八年中,經歷了4次電療以及30多次的化療,但是這並沒有讓她的病情好轉。
  • 歷時十個月、跨越半個地球:復旦外籍教師們的「返校」之路
    山本幸正是復旦大學日語語言文學系的一位外籍教師。2020年的「餘額」只剩下最後一個月,但是因為疫情,山本還是沒能回到上海。儘管他覺得線上授課已經不如上學期那般困難,但想到學生們已經恢復了校園生活,山本想要重返校園的心情變得愈發急切。
  • 守教書育人初心 重慶市兩江中學「最美教師」出爐 聽聽他們的教育...
    守教育初心,擔育人使命。今年教師節期間,重慶市兩江中學校(西政附中)舉行了第36個教師節慶祝活動,評選出第二屆兩江中學十大「最美教師」。  在教書育人路上,這群「最美教師」堅守三尺講臺,幫助學生進步,守望成長;他們心懷對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對學生的仁愛之心,主動擔當勇作為,已在教育這片廣袤的沃土上,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今天,一起走進每段「最美教師」背後的故事,傾聽他們的教育心聲。
  • 閻維文62歲 陪妻子抗癌30年不曾離棄 被稱為有情有義的好男人
    娛樂圈裡是一個開放的地方,在男女感情這方面閃婚閃離是家常事,大家也知道圈裡帥哥美女眾多啊,能經得起誘惑的男人真的不多,物以稀為貴,相信圈裡即使有這樣的男人,能把愛人娶回家情定終身的男人一定是備受寵愛,閻維文62歲,曾經放棄軍藝進修,只為陪伴妻子抗癌,抗癌時間長達30年,時光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有多少人在聽到《母親》這首歌會熱淚盈眶,當然我也只是其中之一。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圖據復旦大學網站)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1928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