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了一本書,無意中看到了一個讀者的留言——
小時候經常躺在床上想:如果我以後死了怎麼辦,我死了會去哪裡,我是不是會看不到爸爸媽媽了……想著想著就哭了。
然後我在他下面留言:你不是一個人。
還有人留言:
現在奔四了,想到死還是會很痛苦。不知道怎麼勸慰開導自己……
原來不止我們小時候會有這種無奈的想法,原來長大了也會有跟小時候一樣的煩惱。
有人說年紀越大,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
不單單是那些真心待你的朋友,更是你身邊那些你認為不會、不可能離開你的親人或朋友們,他們會在某個不經意間與你永遠別過。
所以,趁我們還好好的時候,一定要珍視真正值得珍視的東西。
一、越怕死,是越對這個世界更留念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于娟:海歸,博士,原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2009年確診乳腺癌晚期,寫下一年多病中日記,是在生死交叉點上對生命的反思。
我曾在瑞金醫院斷斷續續住院長達半年之久,半年之內接觸了大概三五十個病友。開始住院那陣兒癌痛難忍本命不顧,後來不是那麼痛了,就開始在病房聊天。
我讀了兩個碩士一個博士的課程,社會統計、社會調查這兩門課,我不知道前後重複修了多少遍。有功難廢故伎不棄,自覺不自覺的在病房聊天裡,我就會像個社會調查人員一樣,以專業且縝密的思維開始旁敲側擊問一些問題。
這是自發的科研行為,因為我一直想搞明白,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會得癌症。
初次聽說于娟的事情,是在一本周刊上看的一篇專訪。她的一大串頭銜,什麼博士,拿到了什麼學位,工作是什麼性質之類,並沒有太多的關注。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是她笑意盈盈的從前照片,健康、開朗、陽光。
兒子兩歲多,名叫土豆。她叫自己的丈夫為「光頭」,在她患乳腺癌晚期的所有日子裡,她的父母與丈夫對她不離不棄。她寫博客,大刺刺地無畏精神感動了多少的人。住院,八次化療,無數的治療方案沒有把她打垮,她曾是多少病人甚至護士、醫生讚賞並崇拜的人……
所有的這些,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勵志的動人故事來推崇、解讀,例如與絕症頑強抗爭,生命不息、母愛不止。
讀完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果真是未完成,她原想一直寫下去),她的文字並不屬於特別感性、動人這一類。相反,她俏皮,蠻不在乎,善於自我調侃,好幾個片段甚至都得笑了出來。
在于娟的遺稿裡有這樣一段話。
「時間一點點地熬過去,漢字真是博大精深,『熬』這個字再確切不過。『熬』的本義是把你放在鐵鍋裡用水燉,鍋下是熊熊烈火,等到水都熬幹了,你還在幹烤。」生活不過一個「熬」字,我們以不同的方式熬過頭。
書的副標題是一個母親、妻子、女兒的生命日記,我覺得,恰如其分。每一篇文字,都飽含了對生的眷念以及內在的堅強與感恩。
我始終相信,只有繁華落盡歸於平靜之後才能體悟到于娟文字裡的真誠,我不願也不能愧對這份真誠。
于娟的文字清秀而平和,字裡行間表現出的是對是內在的從容和對生命無限的熱愛。
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你也許會習慣性晚睡,暴飲暴食,平時偷懶,最後時間拼命加班......。還有購房,買車,帶孩子等這些壓力推著我們往前走。
然而,功利,金錢,地位等在我們的生命中到底有多重要?每天疲於奔波,晚上睡不著覺,頭髮一抓一大把的時候,有沒有問自己:「人,為了什麼而活著?」
也許,關於人生真相的答案就藏在于娟的《此生未完成》這本書中。
豆瓣上給了這本書很高的評分,9.2分。我無意吝嗇對這本書的溢美之詞,她配得上五星的讚譽和所有的褒獎。但是,我終於不忍心去給這本書下個判斷。
從書中,我讀出了一個女人、一位母親、一個妻子和一個女兒對生命無限的留戀,對親人無盡的愛,更多的,我感受到的是于娟內在的從容和勇敢。如此從容的告別,即便在生命的最後,也不放棄生的希望,也不放棄對生活終極意義的求索。
如果那一天真的要來到了,我希望可以從容不迫的說,我的一生,用來追求信仰的安放、內心的寧靜和生活的幸福,我沒有可後悔與遺憾的。 抓緊生活,愛和成長,此生要完成。
很開心遇到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多感觸、感動。 作者說通過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病席捲了她的全部,揚塵散吐、洗沙留金。只需要靜靜躺著閉眼養神,便可以分...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管有錢沒錢,都要花錢保養好自己,身體健康才吃得嘛嘛香。且活且珍惜......
在《此生未完成》的序言中,周國平教授提筆寫道:「我感到的不只是欽佩和感動,更是喜歡,這個小女子實在可愛,在她已經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樣子的軀體裡,仍蘊藏著多麼活潑的生命力。」
是啊,這個可愛的小女子,明明在最燦爛的年華裡,被確診了乳腺癌四期,卻依舊大笑出聲。
這個可愛的小女子,明明被體內的腫瘤細胞給摧殘得下不了床,依然和病友們歡聲笑語的討論哪種「義乳」最好用。
這個可愛的小女子,明明已經極度虛弱了,卻還堅持著更新博客,鼓勵更多和她一樣的人,在生命的寒冬裡,咬牙奔跑,從一重重逆境中突圍出來。
請大家千萬要加強鍛鍊,注意身體健康,不定誰給誰打工。
一部高檔手機,70%的功能是沒用的;
一款高檔轎車,70%的速度是多餘的;
一幢豪華別墅,70%的面積是空閒的;
一大堆社會活動,70%是無聊空虛的;
一屋子衣物用品,70%是閒置沒用的;
一輩子掙錢再多,70%是留給別人花的。
生活簡單明了,享受人生守住30%便好。
我把此書推薦給你們。
「我們究竟希望怎麼樣地活著?」
關於這個問題,看《此生未完成》,卻有一種共同的很深的感觸。
「如何過好我們的人生」這樣的話題依舊直戳社會的痛點,是選擇996還是陪伴家人?或許當你讀完這本書,或許你心中就有了屬於自己的答案!
點擊下面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