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長春】
一起穿越,品讀長春城市歷史,共同感受,發現長春生活精彩。
【閱讀更多內容】
點擊首頁屏幕下方菜單「老長春」
今天,坐落在長春市紅旗街1118號的長春電影製片廠,就是「滿映」的舊址。「滿映」一個許多現代人都不知道是何物的名字,承載的卻是一段厚厚的歷史。
一、不動刀槍的侵略者——「滿映」
電影作為一種綜合藝術,歷來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宣傳性,尤其對別有用心的侵略者來說,每一部電影都要塗抹上一層濃厚的政治色彩,使其成為殖民統治的工具。為了達到長期對東北進行殖民統治的目的,日本帝國主義在長春成立了一支不動刀槍的「奴化教育先鋒部隊」——「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簡稱「滿映」),上演了一幕幕宣傳殖民主義思想文化的醜劇。
據長春市政協出版的內部刊物《議政》介紹,1937年8月2日,偽滿國務院正式通過了「滿洲電影國策案」,投資500萬元,設立「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8月21日,「滿映」正式成立。
「滿映」成立之初,總部設在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的日本毛紡織品株式會社(日毛)的二樓上,暫借寬城子二道溝的一座鐵路倉庫(今長春機車廠院內)作臨時攝影棚。此時已開始著手修建新的辦公樓和攝影棚。
「滿映」辦公樓和攝影棚佔地面積16393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原計劃為16892平方米,實際完成了20294平方米。建築群包括辦公樓1座,攝影棚6個,錄音室、洗印室各1間,還有大道具廠等附屬建築。「滿映」的設備當時是最為先進的。從拍攝、照明、編輯、洗印、錄音、放映到銀幕合成,設備質量精良,性能優異。嶄新寬大的6個攝影棚,可以同時容納很多攝製組拍攝內景使用,為各片種的生產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加上先進的拍攝設備,使攝影的電影效果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可以非常明確地說,「滿映」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帶著強烈的殖民主義政治色彩。這一點從它所從事的「掛羊頭賣狗肉」一切活動都可以看出——「滿映」是由日本關東軍及其控制的偽政權,為了達到向中國人民灌輸殖民主義思想和文化的目的而建立的「輿論媒體」當時東北境內的電影內容一直受到日本殖民主義者的嚴格審查。有損於日本帝國主義和偽滿政府的,有損於日本「皇室」的,有損於日偽官吏的,特別是有悖「皇軍」「聖戰」思想內容的影片,均被查禁。代之上映的是由「滿映」精心炮製的影片。日偽統治機構又藉助強權,控制了「滿映」,完全獨霸了東北的電影市場。
1941年以後,為了滿足日本侵略政策的需要,「滿映」把拍攝影片的內容進行調整,分成三類:「啟民電影」、「娛民電影」、「時事電影」。所謂「啟民電影」主要是通過電影形式向日本人民灌輸軍國主義思想,在中國人民面前製造「躍進滿洲」的假象。著名電影史學家、「長影」廠辦原主任胡昶曾多次表示,日偽當局就是利用電影從不同的側面頌揚「王道政治」,美化其殖民統治,以此對東北人民進行奴化教育。所謂「娛民電影」,就是故事片。主要是通過黃色、恐怖的內容來毒害中國人民。如《蜜月快車》、《富貴春夢》、《冤魂復仇》、《鐵血慧心》都是「滿映」的國策片,赤裸裸的宣傳「日滿親善」、「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的殖民統治思想。《東遊記》是醜化中國人民的影片,極力宣揚日本帝國主義的所謂文明。所謂「時事電影」,主要記錄偽滿時期的各類時事,當然,這類電影表現的內容,依然是粉飾太平,為日偽政權歌功頌德。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政策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滿映」的國策影片更是充滿了「決戰必勝」的戰爭氣味。這一時期的電影,都是為迎合日本帝國主義對外侵略而拍攝。如《蘭花特工隊》對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赤裸裸地表達了讚頌之情,《大地逢春》、《黃河》、《碧血豔影》、《銀翼戀歌》等都是極其反動的「國策片」。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殖民統治的十四年裡,電影完全成為法西斯殖民統治的工具。因此,「滿映」只不過是日本侵略者手中的玩偶,也註定了他最終滅亡的命運。「滿映」作為一個藝術作品生產基地,也曾培養出了很多明星,我們姑且把他們稱之為「滿映」的「鮮花朵朵」吧!比如:「古典美人」鄭曉君、「活潑美人」夏佩傑、「永遠青年」浦克、「喜劇青年」王啟民、「金魚美人」李香蘭等等。
這些演員都是閱讀了刊登在《康德新聞》、《大同報》的招生廣告後,經過考試而走上演藝道路的。據相關史料記載,當時的招考地點就在「新京」長春的「日毛」株式會社樓上。報名費一塊錢。那時候,18歲的王啟民是偽滿洲國中央銀行小職員,名字還叫做王福春;那時候,鄭曉君才16歲,是稅捐局的打字員……1945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首先在「滿映」建立起了「東北電影公司」(「長影」前身)。很多「滿映」的演員也實現了自我的救贖。在黨的領導下,成了人民的藝術家。這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劉三姐》裡的莫進財,由賀汝瑜飾演,他還因為這個角色獲得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配角獎。還有《平原遊擊隊》和《橋》的攝影李光惠,《上甘嶺》、《黨的女兒》的美術師劉學堯……
二、「黑夜皇帝」甘粕正彥
1939年11月1日,「滿映」歷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開始粉墨登場了,臭名昭著的甘柏正彥出任協會理事長。對於這個人物,在日偽統治時期曾有這樣一種說法:「在滿洲白天是關東軍的天下,晚間是甘粕正彥的天下。」因此,甘粕正彥也就有了「滿洲國黑夜皇帝」的外號。
1891年生於日本仙臺市的一個士族家庭的甘粕正彥,從小的志願就是當一名軍人。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期間,從師於東條英機。畢業後當上了憲兵。1923年9月,在他任職東京某憲兵分隊長時,在關東大地震的混亂中殺死了日本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和他的妻子及7歲的外孫。因此被判有期徒刑10年。在服刑2年10個月後獲釋,於1929年秋來到中國東北,同日本關東軍參謀板垣徵四郎等,成了策劃侵略我國東北的急先鋒,專門從事陰謀活動。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甘粕正彥就迅速趕到吉林市,同當地特務機關相勾結,秘密炸毀日本僑民住房,反誣中國人所為,以此作為侵華的藉口。9月21日,他又竄至哈爾濱,採取同樣的手段,炸毀了日本領事館。由於他在九一八事變中做得出色,深受日本關東軍的讚賞。他參加了日本關東軍密謀策劃成立偽滿洲國的活動,在他的秘密串聯下,把溥儀從天津帶到遼寧湯崗子,後經由旅順護送到長春。在策劃成立傀儡政權時,日本關東軍採納了他提出的主張:「滿洲國」作為「大日本」附屬國,不能實行總統制而應實行帝制。偽滿洲國成立後,他被任命為偽民政部警務司司長,以偽滿洲國警察最高頭目的身份殘害和鎮壓東北人民,可謂罪大惡極。
在甘粕正彥任職的6年裡,他對「滿映」作了多次改革,廣泛從日本吸收大批專業人員,並起用了一部分中國導演,在故事片題材上較以前有所放寬,但他更主要的還是利用所謂的國策電影推行殖民主義文化,用電影大肆宣傳偽滿洲國各領域裡的「成就」,為日本殖民統治政策歌功頌德。可以說,在甘粕正彥的直接領導下,「滿映」所拍攝的影片完全是為了適應殖民政治的需要,根本無藝術性可言。但它卻造就出一顆閃亮的銀幕明星——李香蘭。「滿映」成立後,於1938年6月聘李香蘭為特約演員。她雖沒有嫻熟的演技,也談不上什麼藝術創作,但由於她形象出眾,具有東方美人的魅力,使她成為紅極一時的女明星。到偽滿洲國垮臺時,甘粕正彥也同其他侵略者一樣,猶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他從大陸科學院要來1000包氰化鉀,分給每個日本人一包以防萬一。他還在攝影棚裡安裝了引爆裝置,想在蘇軍進入長春時引爆,讓全體日本人「玉碎」。但是他的這些瘋狂的願望都沒有實現,那一包白色的粉面只留給了他自己。1945年8月20日凌晨,甘粕正彥服下了白色的粉面。一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以這樣悲慘的方式結束了他罪大惡極的一生。
甘粕正彥(1891-1945)
三、「滿映」頭牌——《夜來香》李香蘭
「滿映」的明星很多,但記者覺得僅就滿映而言,最大牌的明星當屬紅極一時的李香蘭。「滿映」成立後,李香蘭被聘為專職演員,並被大力包裝作為中國歌星與影星推出。李香蘭主演的第一部電影《蜜月快車》,就奠定了她「懂日語的中國少女影星」的地位。
此後,她又演出了《支那之夜》、《熱砂的誓言》和《白蘭之歌》等「大陸三部作」。迅速走紅為家喻戶曉的「超級巨星」,成為與周璇等齊名的上海灘「五大歌后」之一。李香蘭在日本奉天廣播電臺新節目《滿洲新歌曲》中演唱了《漁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國歌曲,更以一曲《夜來香》而聲名大噪。《夜來香》是唱片公司特邀作曲家黎錦光專門為李香蘭譜寫的。《夜來香》參考中國民間小調,但旋律和節奏完全採用了歐美風格,譜成了輕快的慢倫巴。很快,這首歌傳遍了燈紅酒綠的淪陷區。日本當局製造和利用了她這個明星,替日軍宣傳、粉飾侵略戰爭。
李香蘭原名山口淑子,1920年2月12日出生於中國遼寧省奉天(今瀋陽)附近的北煙臺,不久舉家遷往撫順。山口淑子出生在日本一個漢學世家,父親叫山口文雄,1889年生於日本佐賀縣,祖父是士族出身,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頗有研究。父親受其影響早年到中國學習,後任職於「滿鐵」公司。13歲時,山口淑子認了父親的中國同學、當時的親日派瀋陽銀行總裁李際春為養父,取名李香蘭。由於她天資聰慧,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能歌善舞,經常在電臺演唱歌曲。她也因此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李香蘭。
1934年,年輕幼稚的李香蘭滿懷著對中國和日本的愛,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來到北平(今北京),以「潘淑華」這個名字在北平翊教女中念書。「潘」是她的另一個義父——她父親的結拜兄弟,當時任天津市長的潘政聲的姓;「淑」是源於山口淑子之名;而「華」,則是出生於中國之意。
正是因為這三個名字的先後使用,為李香蘭的人生埋下了一個性命攸關的伏筆。抗戰結束後,李香蘭這位紅極一時的影星、歌星以「漢奸罪」被「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逮捕,押上了審判臺。一度因為無法證明「山口淑子」、「李香蘭」和「潘淑華」三者是同一個人而險些被國民政府槍斃。但隨後鑑於李香蘭在法庭上出具了證實她真實身份的憑據,在證明了她的日本移民身份後,法官宣布「讓我們以德報怨」,李香蘭被無罪釋放,並於1946年2月遣送回日本。回到日本後,李香蘭改回原名山口淑子繼續其演藝事業。1951年,她曾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1956年離婚。1958年,山口淑子嫁給外交官大鷹弘後,冠夫姓成為大鷹淑子,並告別舞臺轉而從政。
1978年7月6日,「永遠青年」浦克接待了已是日本環境廳政務次官,日本環境代表團團長的李香蘭,重訪長春電影製片廠(「滿映」舊址)時,她這位「滿映」時期的「金魚美人」,還受到「古典美人」鄭曉君、「妖豔美人」白玫、「活潑美人」夏佩傑等舊日同仁的歡迎。
李香蘭(1920年2月12日—)
四、險些被處死的李香蘭何以脫險時至今日,還有人認為李香蘭是漢奸,起碼是一個「文化漢奸」。這樣的說法是否偏頗,答案毋庸置疑,因為李香蘭是日本人,何談「漢奸」之說。人們在歷史已經翻過了近70年的時候,還在議論當年的往事,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李香蘭身世的複雜,也就不難理解她當年險些被當做漢奸處死的原因了。
李香蘭是一名日本人,但是她卻生在中國、長在中國,還有「李香蘭」和「潘淑華」兩個中國名字及兩個中國乾爹。加之,她飾演的角色幾乎都是與日本男人苦戀的中國女子,表達的都是「中日親善」的主題。李香蘭的身上因此有著很濃的「中國味」,甚至很多日本人都認為她是中國人。1938年,李香蘭以「中日親善」代表的身份頭一次回日本。當她交驗了護照剛要下船時,卻突然聽到一聲粗暴的斥喊:「你回來!」她最初以為聽錯了,但是回過頭去,發現那個日本官員正怒視著自己,於是她指了指自己,意思是問:「是在叫我嗎?」
日本官員再次不耐煩地喊了句:「你回來!」她讓同行的女演員先走,隨後自己來到了那個日本官員的旁邊,按照要求再次把剛剛審理過的護照遞交過去。日本官員再次逐字核實了李香蘭的護照,隨後雙眼圓瞪,大聲呵斥:「你這東西還是日本人哪!一等國民卻穿三等國的支那服,說支那話,不覺羞恥嗎!」這無恥的話語裡既包含了當時的日本人瞧不起中國人的意思,也包含了普通日本人不知道李香蘭這樣大明星國籍的意思。
日本戰敗後,李香蘭這位紅極一時的影星、歌星,被押上了歷史的審判臺。作為偽滿洲映畫協會的主要演員,李香蘭被認定有協助日本侵略者做宣傳的罪行。檢察官最後判處她死刑,立即執行。罪名是「身為中國人,卻和日本人共同拍攝冒充中國的電影,協助日本的大陸政策,背叛了中國」。
李香蘭極力為自己辯解,她哭喊著:「我真的是日本人,真的是日本人啊!我叫山口淑子,父親山口文雄曾是撫順滿鐵的中國話教員,母親叫石橋愛子……」法官嚴厲地說:「你叫李香蘭,在北平翊教女中念書的時候,用的是潘淑華這個名字,這難道不是你作為中國人的證據嗎?你怎麼能證明,山口淑子、李香蘭、潘淑華,這三個人是同一個人?」要想解開法官的疑問,只有尋找到國籍證明。可是當時,身陷牢籠的李香蘭哪有這個能力啊!
就在李香蘭已經無力爭辯、準備赴死時,她兒時的俄羅斯籍女友——柳芭,出現了。柳芭當時已加入了蘇聯共產黨,成為領事館的一名工作人員。她問李香蘭:「有沒有一些身份證明能夠證實你是日本人呢?」在沒有得到確定的答覆後,柳芭隻身一人從上海來到北京,找到了李香蘭的父母。此時,李香蘭的父母已經找到了李香蘭日本身份的證明,只是無法將這份證明轉交到李香蘭的手中。他們甚至懷疑,自己的女兒是不是已經因漢奸罪,而離開了這個世界。
最後,在柳芭的幫助下,李香蘭得救了,法官最終宣布她無罪釋放。
——————《老長春》——————
作者簡介:
張賢達,長春晚報社《老長春》專欄記者,長春歷史研究者、傳播者。長春市政協文史專員、民進吉林省委社會法制委員會委員、長春市歷史保護專業委員會委員。著有《長春歷史話題》、《百年人民大街》等書籍,自2006年主筆《老長春》以來,發表近200萬字長春人文歷史作品。作者微信號:CCZXD831
(編輯: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