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裡讓人淚目的西點,有現在上海人也不知道的故事!

2021-02-26 大眾點評網

看完電影《八佰》,戰爭的殘酷以及英雄的無畏在時間的衝刷下變得更加清晰。平日裡溫柔婉轉的蘇州河,曾經也是生死的分界線,南岸是無憂天堂,北岸是戰場地獄。

要說片中最溫馨的場景,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七月給小湖北送西點的畫面。小湖北吃到的『洋玩意兒』也勾起了不少上海人的味覺記憶。「大人們都說,吃這個長的快。」說的就是大上海羅威飯店(後改名為紅房子西菜館)的三明治。

獨特的租界歷史將西方文化引進了上海,也讓上海很早就有了西餅屋。除了曾經的羅威飯店,還有很多上海人記憶中的洋果子店,都有一段段歷史悠長的過往。

在點評的首頁上,我們也總能看到不少老字號點心店,每一家的西點都是經過了時間的檢驗。不得不說,吃過這些才算真正來過大上海。

吃西菜,到「紅房子」。紅房子西菜館在老上海人的心中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劇中提到的「大上海羅威飯店」指的就是紅房子西菜館的前身「羅威飯店」。20世紀30年代的霞飛路是上海法租界的黃金地段,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義大利籍猶太人路易·羅威在這裡開設了「羅威飯店」,經營法式西餐。

由於這家店的門樓是獨特的紅色,所以後來在梅蘭芳先生的提議下,店名改為了「紅房子西菜館」,而紅房子西點則是紅房子西菜館的西點部。

紅房子作為海派西餐的代表,不僅受到眾多名人的偏愛,也出現在不少影視文學作品中,據說當年張愛玲最愛的上海西餐廳就是紅房子。現在的上海人除了喜愛紅房子的西餐,對紅房子的西餅也是愛不釋手,經常可以看到紅房子西餅門口排著長長的隊。



杏仁排絕對是紅房子西點的靈魂之作了。想要徵服老上海人挑剔的味蕾,只靠老字號的名頭是不夠的,還得要真材實料,口感到位。杏仁排入口就能感覺到濃鬱的黃油醇香,表層的杏仁烤的酥脆,混合著黃油甜漿,口感細膩豐富,底部的蛋糕吃起來也很紮實。想要買杏仁排一定要趁早,在紅房子散裝食品櫃的杏仁排經常不到下午就售光了。


吃過了甜蜜的杏仁排,不妨來一塊鹹口的苔條餅,烤的焦黃的千層酥脆配上厚厚的海苔粉,再撒上白芝麻,甚是好看。拿在手中就能感受到海苔的清香,入口後下層餅乾微甜,更能襯託出上層苔條的鹹香,絕對是鹹口餅乾中的寶藏。


看顏值就相當滿意,不過小蛋糕類的產品在散裝櫃檯裡比較少,只有紅房子西菜館的西點門面才能吃到。慄子部分很可口,微微的甜味中還有一絲酒味,底部的餅乾也很酥脆香甜。下午茶來一塊蒙布朗,配咖啡或者紅茶都很棒,老上海獨特的小資情調就藏在這些甜甜蜜蜜的西洋點心裡。

上海的老牌西點店就像是記憶的碎片,記載著過去時光中的悠閒與精緻,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而凱司令無疑是這些記憶碎片中最明亮的一顆。

創辦於1928年,「凱司令」的名字本來就包含著一段歷史,1928年兩個年輕人為了紀念北伐軍凱旋勝利給自己的新店取名「凱司令」。開業之初「凱司令」原本是一家酒吧,後來老闆才改了西菜西點,並找來了當時上海灘有名的德系糕點師傅凌慶祥父子,在德式西點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結合本地的材料和口味做出了特有的海派甜味。

老一輩的上海人,記憶中都會有一種名為「凱司令」的香甜,香而不濃,甜而不膩,一如凱司令矜貴又安靜的氣質,讓人想起在李安的《色戒》中,女主角喝著咖啡,靜靜坐在「凱司令」中獨自等待的場景。

時間過去了一個世紀,但世人對於凱司令的喜愛卻從來沒變,現在在凱司令門店裡享受甜蜜的顧客不光有上了年紀的爺叔阿姨,也有不少年輕的面孔。吃過一口就能知道這裡興盛至今的秘訣,從麵粉、奶油、慄子到裱花,凱司令的每一處細節都是時光積累出的經典。

白脫蛋糕絕對是凱司令最經典的產品,說它經典並不光是因為好吃,更因為從1928年傳承至今,白脫蛋糕採用的都是紐西蘭純天然奶油,連供應商都沒有換過。「白脫」就是英文中的奶油「butter」的音譯,所以蛋糕最重要的就是上面的奶油,凱司令採用的奶油乳脂含量在八成以上,口感香醇,最符合老上海的口味。


慄子蛋糕是凌氏父子在凱司令最重要的創新,傳承至今一直都是凱司令的招牌。正宗的慄子蛋糕是沒有麵粉的,內裡全部用慄子泥堆成,底部有一層薄薄的玉米餅,外面是醇醇的奶油。上海雖然不是慄子的產地,但這塊慄子蛋糕卻讓上海人記住了慄子的味道,慄子果仁加糖研磨成慄蓉,濃鬱的慄子香氣讓人根本停不下來。


裡面的奶油紮實,但是味道又不會過於甜,表皮酥鬆香甜,內裡香濃軟糯,兩者口感對比明顯,入口有一種別樣的幸福感。



和紅房子一樣,老大昌也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霞飛路上西點店的翹楚。老大昌這三個字,用上海話念起來往往更有味道,「老(lao)大(da)昌(cang)」聽起來雖然很中式,其實最早的時候是由法國人鵲格利開的,起初名為「鵲格利麵包房」,後來因為轉手給了中國老闆,才改名叫老大昌,店裡原本的法式口味也在中國老闆的手中進行了改良,更符合中國人的口味。

曾經的老大昌就像現在的哈根達斯,不僅是年輕人追逐的時尚美食,也是很多作家筆下老上海味道的代表,張愛玲在《談吃與畫餅充飢》就提到過老大昌的麵包,吃起來「微妙可口」。

對甜口情有獨鐘的上海人在夏天說起老大昌,最先想起的是他家的冰糕,冬天最想念的則是奶味十足的各式圓蛋糕。老大昌在上海的分店也很多,不過最好去淮海中路的門店,品種更豐富一些。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蛋糕還不太普遍的時候,上海人就已經吃到了這種新鮮奶油打發製成的乳製品,那時候的摜奶油也是上海人甜蜜生活的象徵。上海做摜奶油的蛋糕店不少,如果要說最經典的,絕對是老大昌的摜奶油,奶油清甜不膩口,口感蓬鬆,用小勺舀入口中,仿佛將一片奶味的雲朵含在嘴巴裡。

想嘗試上海的冰糕,來老大昌肯定不會有錯,冰糕可以看作「摜奶油」做的冰淇淋,有一種古早手做雪糕感,口感也比摜奶油更加清新。老大昌的冰糕有很多味道,最受歡迎的應該是他家的核桃果仁冰糕,核桃的量給的非常足。


哈鬥是老上海差點絕跡的經典法式甜品,好在老大昌又讓這種味道延續了下去。哈鬥一般有三層,酥皮包裹起香鬱蓬鬆的奶油,外面再淋上巧克力漿,一口下去,巧克力、麵包、奶油都能吃到,口感豐富,尤其受小孩子的喜愛。


上海灘的國際飯店現在也是去上海旅遊的必到景點之一,不過老上海人認為,國際飯店可不是去觀光的,各種西點才是這裡的招牌特色,以至於每到節假日,國際飯店西餅屋的門口就會排起這樣的長隊。

國際飯店在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一直是整個上海乃至遠東最高的建築,所以有「遠東第一樓」、「遠東第一大廈」的美稱,對面就是繁華熱鬧的跑馬場,可以說當時國際飯店和外灘的建築一樣,都是上海的標誌性建築。

不少名人來到上海都要在此處下榻,梅蘭芳、蔡元培、魯迅都曾光顧這裡,當時在國際飯店吃甜點喝下午茶是上海灘紳士名媛們中很流行的活動,這麼多年來雖然裝修變了,國際飯店的經典口味卻一直沒變。


上海的爺叔阿姨們年輕的時候,能來國際飯店吃份蝴蝶酥,就是當時最浪漫,最時髦的事情了。國際飯店的蝴蝶酥與一般店裡的不同,個頭較大,而且做工及其講究,做酥的麵團要經過不斷的摺疊、擀平,最後一塊黃油麵團竟然能達到256層,每一層裡都有均勻細膩的黃油和白糖。

路過國際飯店西餅屋的門口,隔著老遠就能聞到烘烤黃油的香氣,非常誘人,所以想吃蝴蝶酥一定要早點來,就算不是節假日,可能也會很早就售光了。

酒醉蛋糕也是經久不衰的海派小點,只有老上海人才熟悉的神秘美味,蛋糕用白酒做成,在上海也已經很少見了,只有國際飯店才能找到。

雖然叫國際飯店,但這裡也不全是外國的美食,比如這道銀絲卷,就是地道的京幫點心。雪白的饅頭看似平常,實際上內裡絕對不普通,香軟的饅頭衣下包裹的是銀絲狀的饅頭絲,味道也跟一般的饅頭不同,加了糖、豬油、麻油,吃起來甜蜜又油潤。

這些「年輕」的西餅屋同樣值得記憶

除了上面這些歷史悠久的百年老店,還有一些「年輕」的後起之秀也是上海人記憶中不得不提的小辰光。

雖然說「年輕」,紅寶石也有30多年的歷史了,創始人是英籍華裔過秉忠先生,當時國內多是人造奶油,為了讓國人也能吃上國外司空見慣的鮮奶油蛋糕,過秉忠先生與靜安商委成立了紅寶石食品廠。

1987年第一家紅寶石門店在華山路開業,同年10月,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首次訪華,慶典上出現的蛋糕就來自於紅寶石,從此紅寶石的名號也在上海灘響亮了起來。

對每一個上海囡囡來說,華山路的紅寶石是小時候最嚮往的地方,去那裡吃蛋糕一定要穿著自己最好看的小裙子,才顯得有儀式感。三十多年過去了,當時的小朋友已經變成了大人,紅寶石的好味道卻一直沒變,周末牽著外公外婆去紅寶石吃一塊當年的小蛋糕,滿滿都是回憶的味道。

和國際大廈用高度稱霸上海一樣,奶油小方一度也一直站在上海蛋糕界的最高點。那段時間裡,奶油小方就是上海最好吃的蛋糕代表。和店裡經典的紅格子桌布一樣,三十多年來,奶油小方的味道也一直沒變過,鮮甜的奶油加上一小顆櫻桃,就是最簡單又甜蜜的美好。


顏值和奶油小方一樣都是簡簡單單的風格,卻也讓人百吃不厭,上面的奶油是打好的摜奶油,口感蓬鬆,下面還有清香的慄子蓉,吃完感覺甜度剛好,一點都不覺得膩。


同樣開業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上海市靜安賓館和一家香港企業共同創辦,創辦之初主要承接各類政府招待工作的麵包供應,還專程從法國請來了知名麵包師坐鎮。

開業第一天靜安麵包房只賣一種產品,就是法棍,但烤制麵包特有的香味還是吸引了一大群顧客前來排隊。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靜安麵包房都只賣法棍、法式方包,羊角三種麵包,雖然類別少,但是紮實的用料和工藝仍然讓靜安麵包房的生意非常火爆,新鮮的法棍甚至一度成為了老上海人過年過節的送禮佳品。


白脫別司忌是不少上海人童年的最愛。麵包幹烤至脆脆甜甜,入口還能聽到清脆的響聲,甜度也剛剛好,多吃幾片也不會感到甜膩,早餐拿來配咖啡最好不過。


走進店裡撲面而來的烤麵包香氣,濃厚的黃油在高溫的烤制下發出誘人的氣息。現在的靜安麵包房還保持著嚴格的麵包工藝要求,傳統的羊角麵包仍然能做出酥鬆又有嚼勁的口感。


這些經典的西點不光承載著老一輩上海人從小到大不可或缺的甜蜜,也在魔都五光十色的生活中繼續煥發著新的光彩。去上海玩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打卡這些經典老店,肯定能發現最正宗的上海甜。

| 本文圖片來源於大眾點評用戶素材

海量商戶信息、各類特色榜單盡在大眾點評,引領吃喝玩樂、衣⻝住行最新潮流,更多有老字號西點的介紹,等你來大眾點評App發現哦!

相關焦點

  • 故事在「八佰」裡,現在又被電影點燃了,遊客們絡繹不絕
    曾有幾部電影排期,現在已經排得滿滿的,電影院也有了暴發前的熱鬧氣氛,但要說最近最火爆的電影,那一定是《八佰》了,不少人都把它當作暴發後的第一部電影,或許在過去的許多年裡,我們回顧一下,也會覺得這顛沛流離的一年,其實也是挺有意義的,而且《八佰》這部意義重大的電影,還將原來的故事原著帶上了火花,去參觀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
  • 電影《八佰》背後的真實故事,這「八百人」結局如何?
    蔣同意了孫元良的請示,畢竟讓自己的嫡系精銳部隊全部留在上海等死也不合適。原本孫元良準備留下一個團下來,左思右想之後,又打了一個折扣,最後只留下一個加強營,共計四百人。這四百人就是上級一層層篩選留下來「表演」的精英們,成為政治的犧牲品。這留下來的四百人就是電影《八佰》中的英雄們,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四百人卻要叫八佰呢?
  • 電影《八佰》憑什麼扣人心弦,讓人慾哭有淚的?
    歷史背景: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戰役進行到最後階段,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8師第524團400餘人(報界宣傳稱&34;),在副團長謝晉元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
  •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這幾日去電影院看了正在熱播的電影《八佰》,感觸頗深,今天把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是疫情以來,第一次重返闊別大半年的電影院,想不到是如此催淚的一部片子,本風箏平時的「人設」雖不敢以「硬漢」自居,也絕對信奉「男兒有淚不輕彈」的至理名言,但這部片子……慚愧啊,淚如潮水。
  • 《八佰》到底有多震撼?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中日雙方激戰已持續三個月,上海瀕臨淪陷。第88師262旅524團團附謝晉元(杜淳飾)率420餘人,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 。與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實際人數四百人而對外號稱八百人 。「八百壯士」奉命留守上海閘北,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鏖戰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獲令撤往英租界。
  • 《八佰》裡的抗戰名將—陳樹生,原來是利川人
    如果不是管虎拍攝《八佰》這部電影,我們並不知道當年四行倉庫保衛戰中有一位叫陳樹生的英雄,是利川人。 電影《八佰》講述了淞滬抗戰中著名的上海四行倉庫四天四夜保衛戰。取消電影節首映、撤出暑期檔、重新定檔8月21日,電影《八佰》顛簸了近463天。
  • 《八佰》戰爭電影的目的都是反戰
    《八佰》上映四天,目前票房已超9億大關,去影院看過《八佰》的觀眾,很大一部分人對影片質量是肯定的。我也首映當日就先睹為快。確實被戰爭的殘酷和悲壯所震撼到。從上映幾日的趨勢看《八佰》無疑是2020年國產電影最有價值的一部。
  • 《八佰》,讓人無法抑制的潸然淚下,同時又轟轟烈烈讓人熱血澎湃
    管虎導演新作《八佰》以四行倉庫的歷史故事為背景,將戰爭殘酷無情冷血的末日情境描述的催人淚下。《八佰》裡,日軍的自殺式攻擊和緊守四行倉庫的「小人物」們,在僅隔著蘇州河的另一側,上演著風雲激蕩的時局。「蘇州河」一邊是烽火連天的四行倉庫,另一邊則是自由、安全又充斥著各國政商名流的上海公共租界;國民革命軍們正用血水和汗水或是分不開的眼淚誓死捍衛最後一道防線。
  • 《八佰》:唯有銘記,不負犧牲
    這部電影的熱映,讓上海蘇州河北的四行倉庫再次進入大眾視線,相信不少人看過電影後都悄悄去看了一下現在的四行倉庫。這部電影如若從歷史角度來看是不嚴謹的,但也不失為一部好片。當年淞滬會戰全線潰敗後,蔣介石對國際調停與援助依舊心存幻想,希望上海留有部分部隊繼續打給國際上看。
  • 《八佰》編劇葛瑞:故事是從「動物」到人的過程,不是從人到英雄
    但,輿論不允許,因為輿論的評判並不公平。所以,我們才轉嫁到這些同樣在《八佰》創作上發力,但或許隱藏在背後默默無聞的人。讓那些默默無聞,變成具體可見的工作過程。這樣的側面描寫,火引子沒那麼容易被敵人發現,但炮聲依舊響亮。廢了這些話,這最後一次聊《八佰》,和誰聊?就是《八佰》編劇,葛瑞。
  • 《八佰》背後的故事:那年的四行倉庫裡,留下了298封遺書
    《八佰》這部劇主要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後期,在這場戰役中「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其戰鬥事跡之英勇,愛國氣節之豪壯,振奮國人,震驚世界。但是《八佰》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 「古時行軍,五人為伍,十人為什,百人為佰」——《八佰》
    所以說,《八佰》的主題絕對不愁沒有市場,因為這本來就是市場需求。但是,《八佰》一定會成為和《紅海行動》一樣的現象級大作,甚至超過後者的影響力。連續幾年虧損的華誼兄弟,仍為本片投了近6億元。不得不說,這是一次正確且必須的投資。《八佰》原定在2019年6月15日放映,本是作為上海電影節開幕電影的,卻在放映前一天突然宣布取消。
  • 電影《八佰》裡的「八百壯士」,到底有多少人
    「電影《八佰》,有約的嗎?」最近幾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這句話刷屏了。改編自1937年「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八佰》在全國點映後,口碑爆棚,而「八百壯士」用熱血和生命守家衛國的故事也深深感動和震撼了廣大觀眾。
  • 八佰!八佰!
    對電影《八佰》的一點看法。首先申明自己沒看過,就是瞎叨叨幾句。票房據說已超20億,肯定拍得很好。不看,只是個人不太喜歡太過於悲壯的敘事,不敢直面民族血淋淋的傷口。我去電影院惟一的目的就是想放鬆,所以無釐頭喜劇片更對我胃口。
  • 電影《八佰》被忽略的真相,414人只是棄子……
    實際上,把八佰勇士送到不可能贏得前線,蔣介石政府實際上還有一個主要目的——贏得西方國家的政治同情。很多人都知道八百勇士的倖存者,接到命令撤退出了他們守衛的倉庫。但很多人卻不知道他們之後去向了哪裡。如今,八百壯士的故事被搬上了銀幕,但老兵卻都已凋零。留給我們能記住的名字,已經不多了。我的生命已近黃昏,暮色已經降臨。我昔日的風採和榮譽已經消失。它們隨著對昔日事業的憧憬,帶著那餘暉消失了。昔日的記憶奇妙而美好,浸透了眼淚和昨日微笑的安慰和撫愛。我盡力但徒然地傾聽,渴望聽到軍號吹奏起床號的那微弱而迷人的旋律,以及遠處戰鼓急促敲擊的動人節奏。
  • 《八佰》中被人「遺忘」的上海青幫義士
    周圍的人都嚷著去刷八佰,當然包括我。當時去看的時候就已經大致知道劇情了,說是看得男人都猛虎落淚。電影八佰影片一開始營造的氛圍就很肅立,國破山河,滿目廢墟。看完整個片子確實很讓人感動,尤其是在壯士們跳樓當人肉炸彈以及用肉身護旗的時候,眼淚就不自覺的包起來了,雞皮疙瘩也起了一身。
  • 聊聊《八佰》相關和不相關的事
    關注我,故事從這裡開始昨天才去看的《八佰》,不為別的,因為窮,而且沒時間。總的來說,《八佰》作為我從去年就開始期待的電影,最終成品屬於中等。在管虎導演眾多優秀電影中,慣用的人性挖掘與諷刺,在這部電影中都成了一筆帶過。
  • 提問,有多少人把《八佰》裡的劉曉慶認錯
    上映四天,票房超過9億,《八佰》好像一針催化劑為今年低迷的電影市場迅速帶來了活力。它的故事原型為1937年發生於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上海瀕臨淪陷之際,四百二十位孤軍堅守最後的防線,留守上海四行倉庫。但為壯聲勢,對外宣稱八百人。就這樣,這「八百壯士」鏖戰四天。
  • 《八佰》:八佰的佰,是有血有肉,佰人的佰
    拋棄姓名,演員所塑造的角色更大程度上是某地區的縮影,以有限的群像刻畫去概括不同區域的人,所引起的,是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以某個人去反映某群人,這個人不需要有姓名,他可以是臺詞中無意的一句來自川蜀軍團,也可以是在籤下「生死狀」時,在地圖上自己家鄉所在位置留下筆跡,甚至可以是苦中作樂的皮影戲唱響時,趙子龍走過幕布上自己故土時朦朧的雙眼。
  • 《八佰》裡這群沒人記住名字的平民英雄故事,讓男人都忍不住掉淚
    導演管虎曾經自述過自己想要拍《八佰》的理由:他的父親曾經是抗戰中的一員,而他在40多歲才知道他父親當初經歷的一切是多麼慘烈。他想拍攝一部這樣的電影:讓更多人知道在那個最艱難的年代,那些&34;為抗戰所作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