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好到不相信是自己做出的節目了。」第三季的《脫口秀大會》總決賽上,李誕感慨道。
作為老觀眾,我認可這種說法。比起前兩季,節目質量明顯提升了一個檔次。
新的一季明星作壁上觀,把主舞臺留給了喜劇演員。優勝劣汰輪番上演,比真人選秀還慘烈。競技化改造的結果就是——你能感覺到選手們更看重勝負了。
楊笠說她想贏,程璐說這是他最緊張的一次,呼蘭認真到決賽的前一夜把主稿改掉了60%,王建國「叒」得了亞軍反而喜笑顏開……殘酷賽制帶來的高壓,逼出了選手們高水平的同臺競技。
剝離了明星直接參與的賽制後,脫口秀變得更加純粹。從第一場到最後一場,每場都有令人記憶深刻的表演。尤其是初賽和總決賽,優質段子的密度宛如高峰時刻的日本電車,包袱多到令人窒息。大會催生了無數金句,更有不少選手拋出的議題「出圈」引發熱議。
毫無疑問,這是一季叫好又叫座的《脫口秀大會》。
但節目收官後,李誕在微博上寫下了名為「一切都未到慶祝之時 」的短文。他說,人們容易產生「過了今天,過了今年,過了這件事,就都好了」的錯覺,但實際上並不會。總決賽只是一場「精彩卻也絕沒有那麼重要的比賽」。
常說當局者迷。眾人的歡呼聲中,時常醉酒的李誕,這份清醒更顯得彌足珍貴。演員成名後快速凋零、人才培養的長周期、段子素材的枯竭、語言類節目的審核壓力等等,方興未艾的中國脫口秀面前,仍是一條光明卻不平坦的路。
在中國,不少外來詞被廣泛誤用而「將錯就錯」。
原意為搭訕達人的「PUA」,現在多用於表述精神控制;原意為幻覺記憶的「既視感」,現在等同於……的樣子。
「脫口秀」一詞同樣屬於誤用。
音譯自talk show 的脫口秀,原本指的是《鏘鏘三人行》《康熙來了》那種清談類節目。而《脫口秀大會》上的表演則是典型的stand-up comedy,正確稱呼其實應叫「單口喜劇」或「站立喜劇」。
憑藉犀利的話題以及主持人之間的默契互動,《康熙來了》在脫口秀談話節目的地位曾一時無兩
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本文沒有糾偏的目的,故繼續採用「脫口秀」來稱呼這一喜劇形式。
作為一種舶來物,脫口秀雖中西有別,但有一點挺相似的——演員大都很窮,僅靠劇場表演的收入很難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脫口秀門檻很低,人人都能講。但也正因如此,一場表演能讓觀眾心甘情願買門票,並不容易。大部分演員都是兼職的,正職之餘,下班和周末來開放麥練練手。普通人靠脫口秀養家餬口,並不現實。
偶有創作力驚人者,段子又多又好,才會專職做脫口秀。李誕、王建國、程璐都是因為創作能力強,做了脫口秀的編劇。
表演行當,出名才能致富。僅搞創作,別人講著你的段子吃上了肉,幕後的你可能都喝不上一口湯。想要出名,就得尋求更多的曝光機會。這是行業現狀,也是「首席編劇」們拼了命地也要往臺前拱的原因。
歐美的喜劇文化成熟,人才儲備充足,想混出頭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練習,《Joker》中的亞瑟就是典型的落魄喜劇人形象。相比之下,中國的脫口秀事業尚處藍海。
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要你參加《脫口秀大會》,在線上成功表演過兩三次,混個「臉熟」,事業已經算有所小成了。從業五年的周奇墨,按照美國的行業標準尚屬稚嫩的新手,放在中國已被捧到了OG的級別。
被《脫口秀大會》捧到OG級別的周奇墨,按照美國的行業標準,可能只是個青銅選手
小眾圈層的先發優勢、行業標杆的優質賽道、加上人口稠密的中國市場,很容易催產出超級新星。池子、思文、卡姆,笑果文化捧紅了一眾初出茅廬的新人,但回過頭來看,顯然不是所有人都做好了快速成名的準備。
搞喜劇創作,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敏銳的社會觀察不可或缺。美國知名的脫口秀演員,往往都有很長一段窮困潦倒的悲慘生活。《艾倫秀》的主持人艾倫,年輕時女友因車禍去世,長時間住在潮溼陰暗的地下室,在那間陰蝨密布的房間,她寫出了成名作《給上帝打電話》。
《艾倫秀》在美國家喻戶曉,歐巴馬級別的角色也經常是座上客
落魄的喜劇人缺乏關注,卻能從世態炎涼中汲取養分。而一旦成名,商演和代言即會接踵而至,變成了「一味輸出,輸入停滯」的狀態。段子的積累屬於「十年磨一劍」,老喜劇人還能撐得久一點,新人們則很快枯竭。
想像一下長期處於高壓商演狀態,段子儲備見底的演員生活吧。
準備的老段子大家已經聽膩,新段子還不成火候。觀眾的期待很高,指望著被逗笑。但演員忐忑不安,近幾場的走穴已現「江郎才盡」的評論。臺下是高期待,內心是退堂鼓。商業洪流裹挾著演員們前進,他們知道要潛下心來創作練習卻不可得。
說到這,你或許能對演員們時常表現的焦慮、逃避、藉助酒精藥物來解壓的行為多了一些理解吧。
普通人對於「段子需要打磨」的認知並不深。一段話,翻來覆去練習個幾次,怎麼著也能講好了不是?
還真不是。
脫口秀的確門檻低,但上限也非常高。面對眾人講話,向來是一門藝術。脫口秀通常還有大量表演的成分,這又進一步提升了發揮空間。
與演講不同,脫口秀得到的反饋往往很直接。一個段子拋出去,如果觀眾笑了,就是成功了。如果沒笑,就是失敗了。這種及時性反饋,非常影響表演者的信心。新手上臺,兩三個段子啞了,往往就講不下去了。
為了提高表現,脫口秀演員不僅要在私下練習,也得在開放麥不斷試錯。這段用什麼情緒、什麼語速,要不要留白,要不要加動作……一個段子要講好,可鑽研的地方永無止境。
線下說好了,搬到線上又是另一片山河。
我在廣州線下聽過小塊的脫口秀,對,就是《脫口秀大會》初賽說自己北京有幾套房的那個。效果非常好,文本質量高,搭配小塊獨有的「京腔」,倍好玩兒。
但到了晉級賽,同樣的段子,小塊演砸了。節目中,他的語速變得異常的快,缺乏停頓。文本質量雖然好,但觀眾明顯沒有跟上。幾次啞場後,他人也蔫了,越說越沒自信,表演後段草草了事。
其實這個本子他已經打磨了幾十遍,在北京廣州深圳都講過,效果都不錯。即便如此,線上表演還是緊張。緊張到節奏控制不佳,反饋一消極,最終整段垮掉。
不敢在眾人面前說話→ 在人前流利說話→ 娓娓道來段子→ 加入表演→ 加入互動→ 別人不笑也能堅持完成→把段子修正到更好笑。這裡的每一處提升都需要不斷地練習,一個普通的脫口秀演員,一年穩定產出30分鐘的優質段子,已屬不易。
而脫口秀演員的最高目標,是舉辦自己的專場。比如喬治·卡林的《這對你不好》、吉姆·傑弗裡斯的《一絲不掛》、黃阿麗《小眼鏡蛇》都是非常經典的專場。
上臺的演員,說的大都是自己的日常,就像你的好友分享糗事。也有人會把自己最不堪的過往拿出來開涮:Rock和程璐調侃著自己失敗的婚姻,楊笠自嘲著自己的子宮內膜息肉手術。
有人對此不理解,為何要在臺上說這些?殊不知,這正是脫口秀所推崇的。
知名喜劇人傑瑞·宋飛曾說,脫口秀是一種大聲的絕望。脫口秀就是要把表演者的內心世界,尤其是痛苦的世界,搬到舞臺上。
的確,編造故事和拼接網絡段子也能把觀眾逗笑,包括不少春晚的語言類節目也是這麼做的。但如果想成為一個自信的、具有持續創作能力的脫口秀表演者,Ta講的一定是自己的生活。
《脫口秀大會》今年的火爆,也和演員說的一些內容「出圈」有關。
最典型的就是楊笠說的有關男性的內容,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從我個人而言,我是很喜歡楊笠的。她的表演既有觀察,也有觀點,夾敘夾議,像是一盤鮮辣刺激的四川料理。在相對保守的中國脫口秀領域,她顯得更為大膽。她敢發表「冒犯」性的觀點,她不羞於談及下三路,飈起車來速度也很快。
楊笠的表演質量很高,總決賽階段當她在止步於第四名的時候,幾個領笑員是很意外的。
但觀眾的行為不難理解,因為題材特別,所以受眾有一個脫敏的過程,剛開始抗拒接受是正常的。但她挑戰觀眾舒適區的行為,體現的是一種難得的喜劇精神。
OG周奇墨說過,不希望喜劇都是一團和氣,而要製造一種緊張感。如果觀眾的笑裡能帶一點不舒服,那才是每一個脫口秀演員都期待的效果。
前段時間,儲殷駁斥楊笠觀點的視頻上了熱搜。也許儲老師習慣了辯論,看到觀點就自然而然地想站到對面去,但在我看來其實是大可不必。
脫口秀集合了誇張、反諷等形式的表現手法,不熟悉脫口秀的人很容易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演員,但實際上,演員為了避免刻板地輸出觀點,多會把觀點誇張化,口吻反諷化。
如果去較這個真,就沒意思了。
成熟的喜劇市場,脫口秀內容往往百無禁忌。美國的脫口秀,題材包羅萬象,從生活小事,到政治,宗教,生死。既有老少皆宜的「乾淨喜劇」,也有黃暴的,屎尿屁的。它們受眾各異,卻都有一席之地。
有多種選擇的話,反而挑刺的人不多了,看不上low的你大可去看高雅上流的,覺得乾淨乏味的你就去找重口的。我猜測儲老師較這個真,可能也是因為選擇面太少了。
澳大利亞喜劇人吉姆·傑弗裡斯是典型的冒犯型演員,因為調侃內容得罪了太多人,他沒少被打。有人就問他,老是被打,你為什麼還這麼敢說?
吉姆回答,你要能調侃所有事情,否則就不能調侃任何事情。
經常被打()的澳大利亞喜劇人吉姆·傑弗裡斯
習慣了微博大V說話藝術的觀眾,往往希望臺上的觀點滴水不漏,左右逢源。但實際上,個人的觀點總是會局限於其見識和立場,寄希望於個人觀點的平衡,倒不如鼓勵多種觀點的相互制衡。
好的脫口秀,能引發參與度極高的全民討論。表演者的一些獨特觀察和觀點,以幽默的方式傳達出去,引起的共鳴和反思往往超出預期。
文化類綜藝勢微的當下,慶幸的是娛樂綜藝尚有一席之地。第三季《脫口秀大會》成功舉辦後,李誕的言行依然若履薄冰。因為他明白,語言類綜藝並不好做,製作人們都相當謹慎。
《脫口秀大會》像是一把披荊斬棘的大砍刀,直挺挺地蹚出了一條中國脫口秀演員的成名之道。但像第三季這樣強力的壓榨下,看得出來一些老演員已經有些疲軟了。
喜劇演員的創作力,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強如趙本山,一年也就出一個20分鐘精品小品。脫口秀演員培養,屬於十年磨一劍,快速成名的代價是快速凋零。
有人曾問擁有14個脫口秀專場的喬治·卡林如何保持旺盛的創作力。他分享道:我每年的目標就是講一個專場,講完以後就把內容全部扔掉,從零開始。
大師尚在孜孜不倦地鑽研,初出茅廬的新生代們還有很長的路。看到這裡,外人也就不難理解,為中國脫口秀事業操碎了心的李誕,為啥還在念叨「一切都未到慶祝之時」了 。
南風窗新媒體 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歡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簡歷:newmedia@nfcmag.com
『2021年·愈日曆』治癒上線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