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葫蘆葫蘆文化絲路行」走進山東聊城

2020-12-22 齊魯教育報

——告訴你一個不同凡響的葫蘆

山東聊城,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串聯起南來北往的文明,也成就了這座江北水城。它不僅是運河古都,還是中國葫蘆產業、葫蘆文化的一方重鎮。多年來,扈魯將聊城作為研究葫蘆文化、傳承葫蘆藝術、發展葫蘆產業的一個重要支點,在這片葫蘆沃土上深耕細作,讓「最葫蘆」文化品牌綻放出奪目璀璨的光彩。

「最葫蘆」綻放運河古都

「葫蘆畫社」落戶東昌府

辛卯年八月十七,扈魯攜「最葫蘆」走進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聊城)第五屆中國葫蘆文化藝術節,在聊城中國運河博物館隆重舉行「儒風雅韻·扈魯寫意葫蘆國畫作品巡展」。著名畫家陳玉圃先生專門為畫展作了題賀,這也是該葫蘆文化藝術節慶活動創辦以來,首次以葫蘆為題材的專題畫展。

出席活動的領導嘉賓為畫展剪彩

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王宗廉,文化部外聯局原局長、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遊琪,山東省旅遊局副局長周曉明,聊城市委常委、副市長侯軍,聊城市政協副主席李福祥等出席了開幕式,並為畫展剪彩。

侯軍在畫展開幕式上講話,對畫展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對蒞臨畫展的領導專家和各界朋友表示歡迎,侯軍高度評價了扈魯的藝術造詣,並祝願扈魯在葫蘆繪畫和文化研究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扈魯致答謝辭,向藝術節主辦方、向聊城市東昌府區區委區政府給予畫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扈魯希望以此次畫展為契機,增進藝術同仁的交流與切磋,共同推進葫蘆文化藝術的創作與傳播。

扈魯陪同領導嘉賓參觀畫展(一)

扈魯陪同領導嘉賓參觀畫展(二)

本次畫展由聊城市東昌府區區委區政府主辦,共展出扈魯寫意葫蘆作品近百幅,展覽將葫蘆繪畫、葫蘆民俗、葫蘆文化融為一體,展現了一個清新雅致、別開生面、不同凡響的葫蘆世界。《聊城日報》專門刊發專版,以《尋常事小葫蘆翰墨大文章——記孔子故裡的寫意葫蘆畫家扈魯》為題,全面深入介紹了扈魯的藝術成就,同時刊發文章《告訴你一個不同凡響的葫蘆》,對畫展進行預告。山東新聞網、齊魯晚報、聊城日報、聊城電視臺等各大媒體對畫展進行了報導。展覽現場,廣大觀眾在悠揚的葫蘆絲背景音樂陪伴下觀看了寫意葫蘆畫,許多觀者駐足籤字留言,紛紛表達了對扈魯畫作的肯定。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評價,成為本屆葫蘆文化藝術節的一大活動亮點。

各界朋友紛紛為畫展留言

我國當代著名國畫大師、扈魯恩師陳玉圃先生專門為本次畫展作了題賀,他評價扈魯的作品:構圖嚴謹、蒼勁有力、耐人品讀。本次展出的作品都是扈魯近年來的精品力作。如:《一岸秋風瓜熟時》曾得到楊象憲先生的讚賞,專門題跋鼓勵;《禪光》陽光如瀑布般宣洩而下,創作靈感源於在葫蘆園仰視藤蔓的凝望;《葫蘆韻》表達了扈魯的童心和童趣;《致虛守靜》用蠟進行創作,風格獨具;《秋色賦》曾參加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毛葫蘆·三人行》在表現手法上進行了大膽嘗試,具有開創性的美學價值;《醉卮圖》則體現了扈魯作為中國傳統文人的真性流露。

扈魯畫作《毛葫蘆·三人行》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扈魯的葫蘆畫創作技藝日漸成熟,風格漸成一派。他的葫蘆創作既關照變化,又體現統一,從構圖疏密、色彩濃淡、線條粗細、寓意層次等各個方面,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呈現出獨到的色彩感和節奏感,充分體現了對傳統繪畫藝術的新探索。著名畫家、美術評論家康徵先生對扈魯具有開創式意義的藝術嘗試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扈魯將中國傳統花鳥畫技法與西方繪畫創作技法巧妙融合,進行了多角度、多領域的大膽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果,是當代葫蘆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

扈魯畫作《葫蘆韻》

乙未年十月初二,受第九屆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聊城)中國葫蘆文化藝術節邀請,扈魯再次創作匯集精品力作,讓「最葫蘆」二度精彩綻放在這座運河古都。

在盛大的開幕式後,嘉賓們在東昌府區副區長王懷華的陪同下,來到聊城水上古城樓北展廳,觀看「最葫蘆」扈魯寫意葫蘆畫展。此次畫展,展出了扈魯先生的36幅經典寫意葫蘆繪畫作品,這些繪畫作品不單運用傳統的筆墨技法,更在構造性色彩、作品的機理等方面運用了新的創意,充分體現出了扈魯先生將葫蘆繪畫、葫蘆民俗、葫蘆文化融為一體的藝術造詣。現場扈魯應邀還即興創作了一幅充滿福祿吉祥寓意的寫意葫蘆畫作,受到大家一致好評。

扈魯創作寫意葫蘆畫

丙申年十月二十,在第十屆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聊城)中國葫蘆文化藝術節上,扈魯先生向聊城東昌府區捐贈個人葫蘆畫作30餘幅,捐贈儀式由東昌府區文廣新局局長史兆國主持。東昌府區副區長王懷華代表區政府接收了捐贈,並向扈魯先生頒發了收藏證書。同時,「葫蘆畫社」聊城分社成立,紐西蘭博亞傳媒集團董事長崔立寰和北京葫蘆烙畫大師張太嶺為畫社揭牌。

捐贈儀式上,王懷華代表東昌府區委區政府對扈魯先生表達了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他表示,多年來扈魯先生積極投身葫蘆文化事業,充分利用學術資源和智力優勢,為地方與高校之間搭建合作橋梁,為東昌府區葫蘆文化研究和葫蘆產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體現了一名學者的情懷和擔當。本次扈魯先生無償捐贈個人畫作,並設立葫蘆畫社聊城分社,是東昌府文化事業中的一件大事、喜事,必將成為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動力引擎,將東昌府乃至聊城的葫蘆文化、葫蘆產業、葫蘆品牌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王懷華向扈魯頒發收藏證書

「葫蘆畫社」揭牌

扈魯向嘉賓講解寫意葫蘆畫的意境

《葫蘆文化叢書》亮相聊城

為經濟社會發展激活文化動力

丙申年九月二十二,《葫蘆文化叢書》審稿會在山東聊城舉行。來自中國社科院、中華書局、南開大學、山東工藝美院、曲阜師範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雲南瀾滄、遼寧葫蘆島和聊城東昌府三地的有關政府部門、葫蘆種植加工和收藏界有關人士參加了審稿會。

《葫蘆文化叢書》審稿會在東昌府舉行

審稿會由叢書總主編、葫蘆文化研究專家扈魯主持,聊城東昌府區副區長王懷華出席審稿會並致辭,叢書各卷主編介紹了編纂進展情況,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葉濤教授、南開大學孟昭連教授、山東民俗學會劉德龍會長、山東工藝美院張從軍教授、紐西蘭博雅傳媒集團崔立寰董事長等審稿專家圍繞叢書樣稿進行深入交流討論,對各卷進行了逐一點評。

審稿專家認為,《葫蘆文化叢書》編纂工作進展順利,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各卷從不同角度深刻闡釋了葫蘆文化的豐富內涵,研究成果接地氣、有高度,小小葫蘆做出了學術大文章。專家們認為,叢書編纂人員為葫蘆文化補遺、存史,是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體現。

《葫蘆文化叢書》審稿會議與會專家合影

在《葫蘆文化叢書》規劃設計過程中,扈魯深刻把握聊城尤其是東昌府在我國葫蘆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獨特地位,決定單獨設立一卷,進行深入挖掘整理。扈魯組織多方面專家學者到聊城召開會議,制定編寫提綱,深入葫蘆種植鄉鎮進行走訪。該卷編委會成員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編寫方案,促進編纂進度,查閱資料100多萬字,田野調查30餘次,訪問葫蘆藝人100餘人,反覆修改稿件不斷完善,歷時三年時間完成。

戊戌年十月初二,《葫蘆文化叢書·東昌府卷》首發儀式在第十二屆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聊城)中國葫蘆文化藝術節隆重舉行。

出席儀式的有:《葫蘆文化叢書》總主編扈魯,南開大學教授孟昭連,河北省大成縣旅遊局局長劉愛民,山東工藝美術大師張冰,山西工藝美術大師陳勝,浙江省澄文院院長張明豔,河北省唐山市葫蘆協會會長徐寶玉,聊城市東昌府區委副書記李強,東昌府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郭海英、文廣新局局長劉學芳,東昌府區科技開發中心主任王濤、義珺軒葫蘆博物館館長賈飛,聊城市金正動漫董事長任家斌,聊城市東昌府區葫蘆非遺傳承人李玉成,聊城福祿緣葫蘆工藝製品有限公司經理於風剛,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樹峰等。

《葫蘆文化叢書·東昌府卷》發行儀式現場

郭海英主持了儀式,並代表東昌府區人民政府向扈魯先生和編纂團隊表達了深深的謝意。她說,《葫蘆文化叢書》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編纂團隊之權威、學術水平之高、涵蓋內容之廣,在葫蘆文化研究方面都首屈一指。她表示,東昌府區葫蘆文化和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各位專家的指導,《東昌府卷》的發行為本地區葫蘆文化又增添了一抹靚麗的風採,這是對東昌府區葫蘆文化最全面的總結梳理,為葫蘆文化產業發展留下了寶貴資料,更為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扈魯講話

扈魯在儀式上講話。他說:「海內外首部九卷本《葫蘆文化叢書》於今年7月正式出版,這是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結出的學術成果。叢書編纂歷時三個春秋,數易其稿,全體編纂成員懷著弘揚中華葫蘆文化的崇高使命,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汗水。叢書的出版,得到了全體葫蘆文化同道的大力支持,受到了海內外社會各界以及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對此表示由衷的感謝。」扈魯說:「東昌府是中國葫蘆雕刻文化藝術之鄉,以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中華葫蘆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以東昌府地域卷形式納入本部叢書,對於弘揚我國傳統葫蘆文化、推動葫蘆產業發展必將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孟昭連、劉學芳、王濤、靳廣力等就東昌府葫蘆文化歷史、《東昌府卷》的編纂、唐邑鎮特色葫蘆小鎮建設與未來發展等情況作了介紹,同時就繁榮發展中的東昌府葫蘆文化產業情況進行了分析。大家一致認為,《東昌府卷》的發行是對東昌葫蘆文化的一次系統總結,是對東昌葫蘆文化傳承的一次深入普查,必將對東昌葫蘆的未來發展,特別是對東昌葫蘆文化和產業的推廣發揮重大的推動作用。

李強講話

李強代表東昌府區委區政府做了講話。他向總主編扈魯先生和編纂團隊表示祝賀,尤其對各位專家給予東昌府葫蘆文化事業的支持表示感謝。李強說,這部沉甸甸的九卷本《葫蘆文化叢書》,彰顯著總主編扈魯先生對葫蘆文化的熱愛與執著精神,體現著編纂團隊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學術水平,承載著中華書局對中華文化的深切情懷。

儀式上,扈魯向東昌府區人民政府和李玉成、賈飛、任家斌、於鳳剛等先生贈送了《葫蘆文化叢書》。《東昌府卷》的發布,成為第十二屆中國葫蘆文化藝術節的一大亮點。該卷全面概述了東昌葫蘆歷史、種植、節慶、傳承人物、文化故事、雕刻技藝等內容,是迄今介紹東昌葫蘆最為全面和權威的一卷書籍。

扈魯向郭海英贈送《葫蘆文化叢書》

葫蘆文化節上的特邀嘉賓

葫蘆產業發展的專家顧問

扈魯七次受邀出席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聊城)中國葫蘆文化藝術節,是這一盛大節慶活動的特邀嘉賓,每一次他除了認真完成節慶活動安排的各項工作任務,還通過這一平臺積極宣傳推介中國葫蘆文化和產業發展理念,推動葫蘆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為地方經濟發展和百姓增收貢獻智慧和力量。

扈魯等嘉賓為文化藝術節葫蘆工藝品參賽作品打分

戊子年九月初一,扈魯在參加第二屆葫蘆文化藝術節期間,拜訪了文化部外聯局原局長、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葫蘆研究發起人遊琪女士。扈魯向遊琪介紹了從事葫蘆題材繪畫創作、葫蘆文化研究、創辦「葫蘆畫社」的有關情況,並介紹了在葫蘆藝術事業上的規劃和目標。遊琪對扈魯潛心葫蘆題材花鳥畫創作十分讚賞,她說:「我一直想發起百位畫家畫葫蘆活動,但是國內以葫蘆為題材進行專門創作的藝術家鮮見,我正在尋找這方面的人才。你能夠長期堅持葫蘆題材繪畫創作真是太好了,我十分高興。」扈魯與遊琪在推動葫蘆產業發展方面達成共識,希望通過不懈努力,搭建起中國葫蘆藝術的研究推廣平臺,加強橫向聯合力度,並推進葫蘆種植、工藝品加工等產業化力度,形成藝術普及和增進農民致富增收的雙贏模式。

扈魯向遊琪介紹自己的專著《扈魯畫語》

庚寅年八月初三,在第四屆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聊城)中國葫蘆文化藝術節上,扈魯應邀出席並在「葫蘆文化與產業發展論壇」上發言,介紹了世界各國葫蘆文化與產業發展情況,提出了當前聊城葫蘆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問題,並就推動葫蘆文化品牌和葫蘆產業做大做強提出了建議和意見。扈魯認為,聊城是著名的「運河古都」,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如何把文化融入葫蘆產品中,創作具有聊城特殊的葫蘆藝術品,是我們應當思考的重要問題和今後努力的方向。當前,聊城的葫蘆產業仍處於農產品銷售階段,要想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產生更大的文化影響力,必須提升葫蘆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扈魯建議,聊城要大力發展五個基地,即葫蘆種植基地、葫蘆文化研究基地、葫蘆文化演藝基地、葫蘆加工製造基地、葫蘆美食體驗基地,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葫蘆產業鏈,讓葫蘆融入聊城文化之魂,將聊城打造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葫蘆文化之都。

扈魯在「葫蘆文化與產業發展研討」上發言

辛卯年八月十七,扈魯在參加第五屆葫蘆文化藝術節期間,出席「走向國際市場的中國葫蘆需要具備的競爭力」主題研討會,並做了重點發言。他指出,這個研討會的標題本身就是一次重大的創新,是政府推動葫蘆節轉型升級的重大突破。對於中國的葫蘆如何走進國際市場,扈魯提出了「注重質量意識」、「樹立誠信品牌」、「加強文化融合」三點建議。扈魯指出,質量是產業發展的命脈,從葫蘆種植到產業加工的各環節都要突出質量意識,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以過硬質量打開國內外市場。誠信是產業發展的基石,要將誠信意識通過制度化方式固化下來,內嵌到產業發展的各環節,讓誠信品牌成為最閃亮的市場名片。文化融合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產品創意、工藝加工,提高文化附加值和文化含金量,用文化的力量打開葫蘆產業發展的嶄新前景。

扈魯在聊城東昌府堂邑鎮葫蘆種植基地調研

辛卯年八月十八,中央電視臺在聊城對扈魯先生進行了專訪。訪談主要圍繞中國葫蘆文化起源,以及葫蘆圖騰、葫蘆文化在中國的影響。扈魯從中國葫蘆文化談起,介紹了中國葫蘆文化的分布及影響、雲南瀾滄拉祜族葫蘆圖騰、遼寧葫蘆島國際葫蘆節、聊城中國葫蘆節,並從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角度對葫蘆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行了論述。扈魯尤其對東昌府區在葫蘆文化保護和傳承、發展方面給予高度評價。扈魯指出,中華葫蘆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葫蘆文化在我國56個民族文化中都有不同形式的體現,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久遠的歷史傳承和深厚的群眾基礎。葫蘆文化蘊含著中國人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理念,寄託著吉祥如意、福祿平安的美好生活追求,是中華文化的獨特載體和標誌性文化符號。扈魯表示,研究、保護和傳承葫蘆文化,就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專家學者要加大學術投入和智力投入,引領推動葫蘆產業健康發展,培育形成葫蘆文化的品牌力量。尤其是雲南瀾滄、遼寧葫蘆島和山東聊城,要充分發揮三地葫蘆節慶活動的輻射力、引領力,以點帶面形成示範效應、集群效應,形成葫蘆文化與葫蘆產業深度融合、良性互動、共生共贏的生動局面。央視的成功訪談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葫蘆文化課。

扈魯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

庚子金秋時節,在第十四屆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聊城)中國葫蘆文化藝術節上,扈魯再度受邀出席盛會,並參加了一系列學術研討和採風調研活動。扈魯表示,葫蘆產業已經成為聊城地區,尤其是東昌府最具代表性、特色最為鮮明的產業,是全國最大的葫蘆種植、加工和銷售基地。葫蘆是中華民族的吉祥圖騰,擔當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使命。作為一名葫蘆文化領域的學者,自己將孜孜以求、不輟耕耘,以接地氣的學術成果促進提升葫蘆產業和葫蘆文化的核心競爭力,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新貢獻。

扈魯2020年10月出席第十四屆中國葫蘆文化藝術節

扈魯認為,只有將根基深扎在廣袤的土地上,事業才會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聊城正是滋養自己葫蘆文化事業的一方沃土。他將堅定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以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以葫蘆為紐帶團結凝聚海內外同仁的智慧力量,依託聊城深厚的葫蘆文化資源、葫蘆產業資源,為做大做強葫蘆文章,打造葫蘆文化品牌,推動中華葫蘆文化海外傳播盡心竭智、不負使命!

相關焦點

  • 「最葫蘆·葫蘆文化絲路行」走進加拿大
    畫展開幕現場開幕式上,新不倫瑞克省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楊建華先生代表扈魯先生,向畫展組織方表示了誠摯的謝意,簡要介紹了扈魯先生近年來在葫蘆題材花鳥畫創作、葫蘆民俗文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轉達了扈魯先生希望通過此次畫展進一步增進新不倫瑞克大學與曲阜師範大學之間深厚友誼,為中加兩國民間文化藝術交流貢獻綿薄之力的美好願望。
  • 奇麟漫筆:聊城葫蘆文化代言人卡通葫蘆漫像
    奇麟漫筆:聊城葫蘆文化代言人、金正動畫老總任家斌卡通葫蘆漫像
  • 「葫蘆」文化開啟「一帶一路」新篇章
    扈魯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支撐民族進步的脊梁。葫蘆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符號,應按照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積極走出去,講好中國葫蘆故事,做好「最葫蘆·葫蘆文化絲路行」走進「一帶一路」沿線諸多國家和地區這篇文章,讓中華葫蘆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播撒到世界各地。
  • 「最葫蘆·葫蘆化絲路」走進俄羅斯
    ——站在「帶路」歐洲線上 講述中國「最葫蘆」的故事萬湖之國儒寫匏,絲綢之路雅韻奏同。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藝作座談會和代會重要講話精神,繁榮發展中國優秀傳統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魅, 丁酉年秋,「最葫蘆」——扈魯、問墨伉儷國畫作品巡展,邁出了國,走向了世界,站在「帶路」的歐洲線上,以其獨特的藝術視,向世界講述中國「最葫蘆」的故事。
  • 年入千萬的創意葫蘆
    上面這個就是比較精品的螞蟻葫蘆了,把玩過的,我們行話叫包漿掛瓷,哎,有玻璃底了,跟玻璃一樣很亮。」郭鑫賢說。這種叫三庭葫蘆,更貴了,品相好的好幾千一個。它要求完美。三點一線,腰細,肚四六分,不偏不正。郭鑫賢說能達到要求的很少,一萬個出一兩個就不錯了。就像考清華一樣,必須門門優秀才能考上。「我今年最貴的一個葫蘆賣到一萬七。
  • 葫蘆讓人跨越文化障礙
    那一刻扈魯突然發現,小小的葫蘆讓兩個不同國度的人跨越了文化的障礙,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最終,扈魯的不懈努力和堅持感動了那位老人,以高價買到了在韓國農耕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葫蘆器皿」一套。扈魯又走進一個鐵匠鋪,一個大水瓢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手持水瓢,環視鐵匠鋪內的陳設,聯想到他所創建葫蘆博物館內的鐵匠爐,感慨萬千,中韓兩國一衣帶水,民俗文化、葫蘆文化淵源流長。
  • 【葫蘆文化】葫蘆概體一覽圖
  • 聊城古城區擬建52處文化場館 打響特色文化元素
    已建成葫蘆、年畫等多處博物館   走進海源閣,院門上張貼的「六藝」學習安排引人注目,而院內身穿漢服、進行培訓的老師也令觀者好奇。據了解,海源閣開辦「尼山書院」,開展傳統文化研究傳播,市民可在此獲得古色古香的體驗,培養高雅的文化情趣。   而這只是古城區眾多文化類場館建設中的一處。
  • 葫蘆裡賣的什麼「寶」
    10月30日、31日,第十四屆中國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聊城)葫蘆文化藝術節將在聊城水上古城舉行。路莊村村民們熱切盼望著,當天能不能在村裡辦一個分會場? 從聊城城區沿309國道西行,到興堂大街北折,大約16公裡到達路莊村。以這條大街為界,路莊村又分成路東村、路西村兩個自然村。 據當地人介紹,這個季節葫蘆都已經下架,地裡看不到葫蘆了,有些遺憾。如果是夏天,從興堂大街走過,路兩邊有連片的葫蘆田,葫蘆秧爬滿架子,藤蔓下吊掛著各種各樣的葫蘆,搖曳多姿,風景非常漂亮。
  • 小小葫蘆大千世界 「葫蘆烙畫」傳承人鄭小良做客徽派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走進位於合肥裕豐花市的鄭小良工作室,仿佛走進一個由一隻只形態各異的葫蘆刻畫出的大千世界。八仙、水滸一百單八將、五百羅漢……工藝美術大師鄭小良用烙畫的技藝把手中的葫蘆變得更加鮮活靈動,藝術性與觀賞性俱佳。上周五,「葫蘆烙畫」傳承人鄭小良做客徽派直播,詳細介紹了他與這項省級非遺三十年的不解之緣。
  • 匏藝卻是葫蘆文化最精彩的華章
    一起傳承發揚葫蘆文化,感謝有你!提起葫蘆你最先會想到什麼?是「依樣畫葫蘆」的俗語、「八仙過海」的掌故、「舉匏樽以相屬」的瀟灑意境還是「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的糊塗案情?抑或是曾經聽到過的葫蘆絲的悠揚旋律和中午餐盤裡用以果腹的西葫蘆?
  • 中華葫蘆文化,是全人類的財富
    葫蘆是一種吉祥的象徵,葫蘆文化是中華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家熟知的「八仙」之一鐵拐李的形象就是杵著拐杖,背著個大葫蘆。將一隻葫蘆剖作一對瓢,以線相連用以飲酒合婚,古代稱為「合巹」,象徵新婚夫妻連為一體。由自然物為吉器即吉祥物,正是早期居民的經驗與創造,葫蘆獲得了「文化」屬性,開始成為文化載體、文化事象。
  • 葫蘆的分類以及文化鑑賞
    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考古發現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期就已經在我國栽培的種子和果實,在古代文獻當中,關於葫蘆的描述很多,比如「瓠」、「匏」、「壺」、「甘瓠」、「壺盧」、「蒲盧」均指葫蘆,《詩經·豳風·七月》中的「
  • 文玩葫蘆分幾種?文玩葫蘆圖片欣賞
    這壺都是指葫蘆。」我國古書上「壺」、「匏」、「瓠」、「甘瓠」指的均為葫蘆。在七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就發現了葫蘆和葫蘆種,並在其後漫長的發展演進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葫蘆文化。我國《詩經》、《論語》中均廣泛提到了葫蘆。《詩經》中與葫蘆有關的作品就有《邶風·匏有苦葉》、《小雅·匏葉》等11篇,在《詩經》時代,葫蘆就已廣泛地應用於社會生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 2016天津中國漁業商會葫蘆分會首屆天津葫蘆文化藝術節
    2016天津中國漁業商會葫蘆分會首屆天津葫蘆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於今日隆重舉行。此次藝術節由天津市中環休閒漁業商會主辦,天津市中環休閒漁業商會葫蘆分會承辦的首屆《天津中環葫蘆文化藝術節》將於11月9日至11月12日在天津中環花鳥市場(天津北辰區普濟河道)舉行。
  • 小葫蘆大乾坤 探究扈魯和他的葫蘆情緣
    他拿起畫筆揮毫點染,靈動的寫意葫蘆花鳥畫會讓你眼前一亮,藝術境界已超乎傳統的葫蘆題材畫;他娓娓道來,暢談葫蘆文化,讓你了解世界各民族的葫蘆圖騰崇拜;他整理有關葫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葫蘆工藝品加工,開發葫蘆旅遊園區和文化產業項目,正在為當地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他創建了葫蘆畫社、葫蘆文化館,創辦了國際葫蘆文化學會,搭建起葫蘆題材繪畫創作、葫蘆非遺研究展示和葫蘆文化國際學術交流三大平臺,
  • 霹靂葫蘆說——一隻葫蘆的前世今生
    ,因為各種不良善,世界遭到懲罰,引發了一場大洪水,二人因為躲在葫蘆裡得以倖存,為了全人類,便跑出來生孩子,所以又有人類是葫蘆所生的說法,聞一多先生甚至考據研究出二人根本是葫蘆的化身:「一對葫蘆精」;印度傳說裡薩竭羅國王的二老婆生了個葫蘆,剖開後跑出六萬子民;傣族傳說中,說洪水泛濫,河上漂來一隻大葫蘆,葫蘆裡出來八位男子,有位仙女一揮手,其中四個變成了女人,大家便去生小孩了……中國的彝族、傈僳族、拉祜族中也都有類似的傳說
  • 山東煙臺:95後女孩手機直播展示製作葫蘆烙畫致富
    近日,山東煙臺,95後女孩薛琦正在自己的冰糖工作室裡通過手機直播展示葫蘆創作技藝。今年25歲的薛琦出生於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觀水鎮,十幾歲時接觸葫蘆烙畫藝術,自此便產生濃厚興趣,始終沒有間斷對葫蘆的喜愛。
  • 手捻葫蘆雜談
    故養生則養心,心情好自然身體好,葫蘆則是一個最好的載體。若想弄一個玩玩應該怎麼挑選呢?那就要從大小、形狀、皮質、顏色、重量、出籽情況、品種等幾個方面著眼。首先說大小,手捻葫蘆講究的就是小,但我個人認為只要喜歡不一定非要一味的追求小,拿在手裡趁手就行,當然了越小越值得拿出手跟人炫耀。
  • 從翡翠玉葫蘆吊墜看中國的葫蘆文化
    我推薦了很多款式和題材,但是有這麼一部分人不約而同的相中了翡翠葫蘆這個題材的吊墜。同時很多朋友去玉石店、珠寶店會發現很多葫蘆造型或題材的首飾,而且特別受歡迎。而且很多人也會好奇:翡翠吊墜為什麼這麼多葫蘆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