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葫蘆說——一隻葫蘆的前世今生

2021-02-17 Know How 孬好

圖文/霹靂


前段時間《美好百科》有一篇專門講了關於葫蘆的各種百科,比如:二郎神其實是一種葫蘆娃,依據西南地區的民俗傳說,江姓、召姓兩家人種葫蘆,藤合成一根,結了只大葫蘆,葫蘆一開跳出個胖小孩,兩家相爭無果,於是一起養,起名江召二郎;再比如,聞一多先生的《伏羲氏考》中說到關於伏羲、女媧的傳說,上古時期,因為各種不良善,世界遭到懲罰,引發了一場大洪水,二人因為躲在葫蘆裡得以倖存,為了全人類,便跑出來生孩子,所以又有人類是葫蘆所生的說法,聞一多先生甚至考據研究出二人根本是葫蘆的化身:「一對葫蘆精」;印度傳說裡薩竭羅國王的二老婆生了個葫蘆,剖開後跑出六萬子民;傣族傳說中,說洪水泛濫,河上漂來一隻大葫蘆,葫蘆裡出來八位男子,有位仙女一揮手,其中四個變成了女人,大家便去生小孩了……中國的彝族、傈僳族、拉祜族中也都有類似的傳說。

從古至今,葫蘆被玩出了十八般花樣,其實外國也有葫蘆文化,作為現代人,葫蘆同樣對我充滿吸引力。一隻葫蘆的前世今生充斥著神話傳說的神秘色彩,也具有食物藥用的實際效用,還有可塑性極強的藝術創作價值。一隻葫蘆的乾坤世界,實在讓人無法抗拒!


葫蘆因為諧音「福祿」被中國人視為吉祥的象徵,因為上述種種傳說,葫蘆又與生殖繁衍、多子多福聯繫在一起,所以總與詩經中那句「瓜瓞綿綿」一起出現的便是連著枝蔓的一對葫蘆,以及翩翩飛舞的蝴蝶紋樣。

對於小孩子來說,自然顧不得這些高深的寓意,葫蘆只是一件有趣的物件,還帶著幾分神秘,這種有趣和神秘多來源於中國特色的影視劇,比如動畫片《葫蘆娃》,再比如《東遊記》中的八仙,拄著拐的鐵拐李總是腰別大葫蘆。其實八仙中除了鐵拐李,還有一位與葫蘆有淵源,就是帥氣俊朗的呂洞賓。他化作賣油郎在山村賣油,方式就是前衛的超市自助,標明油價,大家根據自己買油多少付錢,結果好多人都是油多取、錢少付,其中有位少年,也與眾人一樣,回家後被其母指責,將多餘的油退還回去,呂洞賓深感其誠實,告訴少年,五月初一有大禍降人間,在門口掛個葫蘆便可平安無事。少年母親心地善良,將消息告知友鄰,大家紛紛掛起葫蘆,數日後,一場特大山洪來襲,掛葫蘆的人家皆安然無恙,於是有了端午節前幾天掛葫蘆的習俗。又有說法,從風水場氣分析,葫蘆的曲線似S形,含太極陰陽分界線的功能。


《西遊記》中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的葫蘆大家更是熟悉了,「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成了大家把玩葫蘆時的一句戲謔,這葫蘆實則為太上老君煉丹之用,被金角、銀角兩個幫老君看爐的童子偷拿下凡。悟空路遇精細鬼、伶俐蟲二小鬼時,化身為「蓬萊山一個老道神仙」也變出個葫蘆,稱能裝天,且已收了孫悟空,把兩小鬼騙得七葷八素。葫蘆總是與仙人的形象同時出現,主要是因為道教的盛行。

嘉靖皇帝痴迷丹藥方術,幾乎天天都在煉丹,葫蘆是道家的重要器皿,看到葫蘆,我們想的是《葫蘆娃》《西遊記》,人家想的是宗教問題。自古皇上的喜好都深深影響著社會大眾的方方面面,嘉靖年間集中出現了青花紋中的葫蘆紋,以及葫蘆瓶造型的瓷器。事實上,葫蘆瓶在唐朝偏晚時期出現,也是跟道教有關,這一時期出現了多次滅佛事件,而唐朝皇帝也姓李,所以認為道教是本家所創造,因此道教得以被推崇,葫蘆瓶的出現當然也就有了緣由。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葫蘆本是植物,嫩時可以吃,可以入藥,老了可以做樂器、做水瓢、做器皿,文玩葫蘆慢慢盤出的包漿,讓葫蘆原本就圓潤的身形更是顯得討喜;愛玩蟲的國人還用葫蘆製成蟲具,其口、蓋、蒙芯的製作講究,雕刻精美;俗語「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來源於漢代典故「懸壺濟世」,大夫費長房遊醫時,將葫蘆掛於高處,以便百姓看到,葫蘆又成了救死扶傷的標誌。

我對葫蘆深沉的喜愛出自偶然。每個月我和其他三位愛手工的朋友都有一個月圓之夜的約定,上個月定好一期主題,次月月圓時便要各自交一份以此為題的神秘作業。那一期的主題為「猴子」,因為太過具象,我反而覺得不好施展,畫只猴子,太過普通了吧?我坐在圖書館裡邊翻書邊琢磨,突然一個激靈,在葫蘆上畫只猴子豈不是變得有趣?猴子本就讓人想到齊天大聖,《西遊記》裡本就有與葫蘆有關的故事,這樣的搭配調子實在太對了!於是我翻出多年未用的丙烯,在一隻長相周正的葫蘆上,正反各畫了一隻六七十年代動畫片《大鬧天宮》中的悟空,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想想,對葫蘆的喜愛除了這次偶然事件,還是有些可追溯的童年線索。小時候家裡的小院被爸媽打理的鬱鬱蔥蔥,除了常見的蔬菜,一架的葡萄,還有枝蔓盤結的葫蘆、南瓜、瓠子。到城裡生活後,住在樓房上,再也見不到這般場景。有一年父親給我兩隻老了的葫蘆,不是常見的細腰型,而是長嘴單肚型,本就喜歡寫寫畫畫的我,把葫蘆倒過來分別畫了兩張臉,拿在手裡像沙錘似的不住搖晃,因為當時只有水彩顏料用,玩了沒多久,顏色便成片斑駁掉下,但這兩隻葫蘆現在還收在我的櫥櫃裡。前年父親去山東海邊玩,他沒帶別的,撿了三大袋的貝殼回來給我,最近又被我當做作業的材料,畫了新的畫。我喜歡他出門帶給我這些,多過於帶給我一隻買來的精美擺件。

兩隻雞蛋葫:小達摩&海浪紋

日本波點藝術家草間彌生,曾經被小朋友們喚作「南瓜女巫。」她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卻在繪畫中找到了重生的力量。「還記得曾經遇到一顆連著枝蔓的南瓜開口跟我說話,無法抗拒南瓜圓實可愛的外形,那未施粉黛的大肚子和強大的精神安定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很理解她所說的這種精神安定感,因為葫蘆同樣給了我這種感覺,堅硬圓潤的外形讓葫蘆有了「容納」的功用,這種功用不只在物質上,在種種的傳說中,葫蘆是誕生始祖的母體,是先祖靈魂的歸宿地,也許是出自於本能的集體潛意識,看到葫蘆,我便能強烈地感受到這種「納」與「歸」的安寧效用。


畫一隻葫蘆是非常費時費神的,因為葫蘆的面呈弧形,不像紙張是平面的,因此勾線要極為耐心,好在葫蘆的面非常吃色,和丙烯顏料的搭配相得益彰。傳統的花鳥說實話興趣不大,水墨的靈動在輕盈的宣紙上會體現的更好,葫蘆有種安寧鎮靜的氣質,我喜歡用繁複的圖案和濃重的色彩描繪它,默默將其稱為「新式傳統風」。

第七隻:集味

薄荷、花椒、良姜...

品種是否名貴並不在追求之列,碰到合眼緣的葫蘆,也就是第一眼看中的葫蘆一般都會買下,哪怕是從遙遠的雲南一路背回來。畫一隻葫蘆前,我會把它放在書桌上看好一會兒,甚至就這麼放著好幾天,心裡漸漸有個不是那麼清晰的主題,先行構思出這隻葫蘆的名字與大致的元素,這一步基本都是在洗澡的時候伴著氤氳的水汽和安寧的呼吸完成。整個繪畫的過程中,不得不懷抱葫蘆慢慢畫,一隻葫蘆基本都需兩三天以上。這種安靜作畫的過程近乎於一種禪定,一筆一筆,看著圖案慢慢在葫蘆上呈現出來。怕葫蘆掉色,我也買了專用的媒介劑,想給它們上一層油,試了兩次還是沒有繼續,因為貪戀葫蘆本身的粗糙手感,即便上了顏色,它依然保持著這種植物本身的天然樸拙,上了油,它便有了十分明顯的人工化痕跡。喜歡它的人自會好好保存,倘若它慢慢掉了色,那麼也會回復到一隻葫蘆本真的樣子,顏色掉完,又可以畫一隻新的葫蘆,這難道不是一種植物的永續生命力嗎?


別以為只有中國人把葫蘆玩出了十八般樣子,外國同樣有熱愛葫蘆的人哦,美國甚至還有葫蘆協會,這裡的葫蘆多呈現出印第安人的藝術風格;哥倫比亞的葫蘆雕刻與現代藝術相結合,浮雕、鏤空雕,異常精美;秘魯國寶——葫蘆雕甚至有三千年的歷史,題材廣泛,包羅萬象。

這個七千年前就出現的、中國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葫蘆,身披神秘色彩,又自帶平和氣息,讓我這個生活於現時的人為之痴迷,我可以以自己的風格在上面作畫,大洋彼岸的同好們又可以以鑲嵌、雕刻等技藝使之呈現出另外一番完全不同的風情,這便也是葫蘆包容納福的自帶魅力吧!


年夜飯:

年將至,歸家歡,納五味之滋,聚山海之鮮

結合了唐卡、傳統紋樣、草間彌生的波點,畫了餃子、蔬果、一隻納五味、聚珍鮮的海碗。我最愛的一隻。因為要過年了,於是想畫一隻「年夜飯」的葫蘆,誰知第二天父親生病住院,心慌地忙碌了一天,一個人回到家非常疲憊,還是忍不住坐在桌邊畫了幾筆,以求心內鎮靜。

聖誕葫蘆&小Merry

小富貴

雲南帶回來的錢袋子葫蘆

素枝

青鸞棲於素枝上

如意錦

長嘴葫蘆


遊馥

以馥鬱之氣滋養,遊花間以流韻

掌管繁華盛開的群仙,仙魚以馥鬱之氣滋養自身,又和仙子一起,遊於花間,養護世間花朵,可做花器。


鎮眠

正在畫的第十五隻。最近老做夢,又做了「失眠」主題的作業,畫鎮眠大仙,掛@喜樂 做的香囊,配樂家老鋪的驅蚊藥材。

相關焦點

  • 《紅樓夢》中的葫蘆
    不過這裡的「葫蘆」非指實物,而是一種修辭方法,實指「糊塗」。以「葫蘆」諧音「糊塗」,早在宋元時就相當流行,原作「葫蘆蹄」,又作「葫蘆提」「葫蘆題」。如宋張耒《明道雜誌》就有「安能霹靂手,僅免葫蘆蹄耳」之句,其後戲曲作品中用得最多。如「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只不如葫蘆蹄每日相逐趨」「和你也葫蘆題了也」等。《紅樓夢》提到葫蘆實物的地方有兩處。
  • 文玩葫蘆分幾種?文玩葫蘆圖片欣賞
    「壺盧」,後來「壺盧」傳著傳著也就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葫蘆」。《詩經·大雅》記載:「錦錦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說,人類出自葫蘆瓜。「中國人的整個人生歷程都蘊涵在『三壺』之中:『破壺』(人從瓜出)、『懸壺』(醫藥濟民)、『壺天』(魂歸壺天)。這壺都是指葫蘆。」我國古書上「壺」、「匏」、「瓠」、「甘瓠」指的均為葫蘆。在七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就發現了葫蘆和葫蘆種,並在其後漫長的發展演進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葫蘆文化。
  • 葫蘆是什麼?
    元 王禎《農書》說:「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葷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條作幹……」又說:「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鹹宜,最為佳蔬。」可見古人是把葫蘆作為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種多樣,既可燒湯,又可做菜,既能醃製,也能幹曬。燒湯清香四飄,其味鮮美。與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論葫蘆還是它的葉子,都要在嫩時食用,否則成熟後便失去了食用價值。
  • 葫蘆世界 | 福爾摩斯葫蘆菸斗
    這是經典的福爾摩斯葫蘆菸斗,葫蘆和海泡石的混合拼接。葫蘆是一種天然植物,具有各種大小和頸部形態,有利於這種葫蘆菸斗的設計。
  • 【葫蘆文化】葫蘆概體一覽圖
    中國(天津)第一屆葫蘆文化藝術節於2014年12月15日起,在天津今晚報大廈二層組委會辦公室開通現場報名,廣大葫蘆愛好者均可根據報名表要求攜帶相關資料現場報名參展!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國考古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7000年前的葫蘆及種子,是目前世界上關於葫蘆的最早發現。葫蘆在中國古代有許多記載,同時關於其名稱也有多種叫法,「瓠」、「匏」、「壺」、「甘瓠」、「壺盧」、「蒲盧」均指葫蘆。「壺」、「盧」本為兩種盛酒盛飯的器皿,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盧」合成為一詞,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
  • 吳昌碩的葫蘆VS齊白石的葫蘆!比比看!
    吳昌碩 葫蘆圖 1921年作此幅《依樣》構圖呈半弧形,花葉藤蔓依勢而下,上密下疏,幾欲撐滿全紙,五隻葫蘆各擇其位,畫幅下端那隻垂枝往下,勃勃生機也。吳昌碩 葫蘆圖 1915年作題識:秋果黃且紅,如錦張碧空。安得製成衣,被之七十翁。乙卯秋,吳昌碩這幅《葫蘆圖》共有吳昌碩三方鈐印:吳俊之印(白)、吳昌石(朱)、虛素(朱)。
  • 倒栽本長葫蘆賞析
    「本長」是指天然長成,且適合裁切成蟲具的葫蘆蟲具。本長葫蘆為亞腰形制,做蟲具時,下肚為「居室」,腰為「通道」,上肚一部分為「翻兒」。 「倒栽」是將本長葫蘆上下顛倒180°做成的蟲具,葫蘆下肚當作「翻兒」,而上肚則供鳴蟲生活。之所以這麼處理,是因為這些葫蘆的腰與下肚相比顯得過細,但與上肚相比卻成比例。顛倒以後,不僅有「翻兒」,還有型。
  • 葫蘆的吉祥寓意
    亞腰葫蘆在外型上看是由兩個球體組成,象徵著和諧美滿寓意著夫妻互敬互愛,因此擺放一隻在床頭,永保家庭和睦,達成美好的願望。 民俗研究者認為,吉祥的葫蘆滿足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華葫蘆文化,是中華吉祥文化的一支,是全人類的財富。    道觀及佛廟也多以葫蘆寶頂作為鎮寺廟之靈寶。
  • 河北邯鄲:「葫蘆爺爺」的「葫蘆娃娃」
    53歲的龍常青是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平固店鎮北吳村的一名農民,他基於興趣自學烙畫葫蘆技藝,二十多年間製作各式烙畫葫蘆作品三千餘件,作品內容包括歷史人物、花鳥魚蟲、神話故事等。烙畫葫蘆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製作者運用烙鐵在葫蘆上熨出烙痕作畫,根據火候和力度的不同,能夠繪製出豐富的層次和色調。↑2020年5月14日,來自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平固店鎮北吳村的龍常青在進行烙畫葫蘆創作。
  • 葫蘆種植技術和葫蘆種子催芽的方法
    葫蘆的用處有很多種,大家電視裡也經常看到武俠劇裡面用來喝酒的葫蘆,還有很多樂器也是用葫蘆做的,比如葫蘆絲,葫蘆還可以做成工藝品,還是可以治病的藥材
  • 中華葫蘆文化,是全人類的財富
    在臺灣的鄉間,流傳一句諺語:「厝內一粒瓠,家風才會富」,意思是說,在家裡擺放一個葫蘆,才會聚財、富有。 姑娘和少婦則喜歡在領口、袖口、統裙邊鏽上葫蘆花紋以示吉祥;亞腰葫蘆在外型上看是由兩個球體組成象徵著和諧美滿,寓意著夫妻互敬互愛,因此擺放一隻在床頭永保家庭和睦,達成美好的願望。
  • 「最葫蘆葫蘆文化絲路行」走進山東聊城
    ——告訴你一個不同凡響的葫蘆山東聊城,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串聯起南來北往的文明,也成就了這座江北水城。它不僅是運河古都,還是中國葫蘆產業、葫蘆文化的一方重鎮。多年來,扈魯將聊城作為研究葫蘆文化、傳承葫蘆藝術、發展葫蘆產業的一個重要支點,在這片葫蘆沃土上深耕細作,讓「最葫蘆」文化品牌綻放出奪目璀璨的光彩。
  • 葫蘆頭
    吃不慣泡饃的,初聽葫蘆頭,一定會有些好奇,說不定還有些食慾,但他知道了葫蘆頭就是豬大腸做的,估計連一點胃口都沒有了。就像南方人,乍一聽新疆的饢,滿是好奇,一見之下,才知道原來就是燒餅,好奇心沒了,就會覺得這東西費牙口,沒什麼興趣了。其實,吃了正宗的饢,才知道燒餅也可以是極品,同樣的道理,吃了正宗的葫蘆頭,才知道,到了西安,不吃一碗葫蘆頭,那簡直就是沒到過西安。
  • 葫蘆瓢子
    ,到現在已經毫無用處的東西,有一件,是母親日日還用著的葫蘆瓢子。在《雲芨七籤》中更說:「施存,魯人,學大丹之道,遇張申,為雲臺治官,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夜宿其內。」可見民間的葫蘆不僅是酒哭、水壺、藥罐,甚至大到可以涵容天地日月,無所不包。到了亂離之世,仙人腰間的葫蘆,常是人民心中希望與理想的寄託,葫蘆之為用大矣!我每回看美國西部電影,見到早年的拓荒英雄自懷中取出扁瓶的威士忌豪飲,就想到中國人掛在腰間的葫蘆。
  • 文玩葫蘆,其實套路也不淺
    5、皮:葫蘆的外皮細膩勻稱,無陰皮,無斑痕,無黴變。皮厚堅實者尤好。拿起葫蘆用鼻子聞一下外皮的味道,沒有動過手腳的葫蘆,應該發出濃鬱自然的葫蘆香味。如果葫蘆外皮有刺鼻的味道或者一點味道也沒有的,這表明葫蘆本身已經做過手腳。 6、葫蘆的成熟度:搖晃葫蘆,裡面會有葫蘆籽碰撞的聲響。這就是所謂的「響籽」,這是成熟葫蘆的表現。
  • 葫蘆爺爺的願望
    放下手中的葫蘆和針管筆,黃阿金笑言,「你看動畫片《葫蘆兄弟》裡,那個葫蘆爺爺也是白鬍子,這鬍子也是我的重要道具。」  黃阿金是名副其實的「葫蘆爺爺」,和葫蘆的緣分很深。一輩子從事美術工作的他,退休後迷上葫蘆彩繪和雕刻,如今有了自己的「葫蘆工坊」,每個雙休日都會去城隍廟附近擺攤,售賣葫蘆工藝品。
  • 葫蘆·生肖·藏書票
    看畫面,不就是葫蘆畫變成藏書票了嗎?!接著品接著說,我就納悶了,幹嘛要把這12個小淘氣放在葫蘆裡面啊?畫是她畫的,故事算是我編的吧!哈哈,要過年了,過了年初一就是十五,真逗!聖誕節和元旦都沒有到呢?這不是胡說八道嗎?外面的霧霾裡飄著雪花也沒有看清遠處的紅綠燈。
  • 文玩葫蘆,廉價中的珍愛
    葫蘆要選成熟的為最好,然後就是大小個頭了。手捻葫蘆的身高(龍頭除外),最好在4-7釐米,當然4釐米以下的更好,但自然成熟的,不多見。可以說葫蘆在成熟的前提下越小越好。這就是所謂的「響籽」,這是成熟葫蘆的表現。響籽的肯定是成熟的葫蘆,但是,不響籽的,也不見得不是成熟的葫蘆,有的是因為葫蘆瓤太多,把籽包住了,所以,不響。有的是因為葫蘆很小,也沒籽或不響籽。龍頭粗壯,也是葫蘆成熟度高的表現。如何盤葫蘆?
  • 「最葫蘆·葫蘆化絲路」走進俄羅斯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藝作座談會和代會重要講話精神,繁榮發展中國優秀傳統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魅, 丁酉年秋,「最葫蘆」——扈魯、問墨伉儷國畫作品巡展,邁出了國,走向了世界,站在「帶路」的歐洲線上,以其獨特的藝術視,向世界講述中國「最葫蘆」的故事。
  • 葫蘆裡賣的什麼「寶」
    如今,仍然有不少人喜歡把玩葫蘆。用來把玩的葫蘆,個頭自然不能太大,所以那種小葫蘆,當地稱作「手捻葫蘆」,價格比大葫蘆還要高出一截。 老路自己就有一件用來把玩的葫蘆。讓他看上眼的,自然有特別之處。老路指著葫蘆腹部自然生出的兩處凸起說,「像不像貓耳朵?」仔細看上去,這個葫蘆輪廓還真像一隻憨態可掬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