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霹靂
前段時間《美好百科》有一篇專門講了關於葫蘆的各種百科,比如:二郎神其實是一種葫蘆娃,依據西南地區的民俗傳說,江姓、召姓兩家人種葫蘆,藤合成一根,結了只大葫蘆,葫蘆一開跳出個胖小孩,兩家相爭無果,於是一起養,起名江召二郎;再比如,聞一多先生的《伏羲氏考》中說到關於伏羲、女媧的傳說,上古時期,因為各種不良善,世界遭到懲罰,引發了一場大洪水,二人因為躲在葫蘆裡得以倖存,為了全人類,便跑出來生孩子,所以又有人類是葫蘆所生的說法,聞一多先生甚至考據研究出二人根本是葫蘆的化身:「一對葫蘆精」;印度傳說裡薩竭羅國王的二老婆生了個葫蘆,剖開後跑出六萬子民;傣族傳說中,說洪水泛濫,河上漂來一隻大葫蘆,葫蘆裡出來八位男子,有位仙女一揮手,其中四個變成了女人,大家便去生小孩了……中國的彝族、傈僳族、拉祜族中也都有類似的傳說。
從古至今,葫蘆被玩出了十八般花樣,其實外國也有葫蘆文化,作為現代人,葫蘆同樣對我充滿吸引力。一隻葫蘆的前世今生充斥著神話傳說的神秘色彩,也具有食物藥用的實際效用,還有可塑性極強的藝術創作價值。一隻葫蘆的乾坤世界,實在讓人無法抗拒!
葫蘆因為諧音「福祿」被中國人視為吉祥的象徵,因為上述種種傳說,葫蘆又與生殖繁衍、多子多福聯繫在一起,所以總與詩經中那句「瓜瓞綿綿」一起出現的便是連著枝蔓的一對葫蘆,以及翩翩飛舞的蝴蝶紋樣。
對於小孩子來說,自然顧不得這些高深的寓意,葫蘆只是一件有趣的物件,還帶著幾分神秘,這種有趣和神秘多來源於中國特色的影視劇,比如動畫片《葫蘆娃》,再比如《東遊記》中的八仙,拄著拐的鐵拐李總是腰別大葫蘆。其實八仙中除了鐵拐李,還有一位與葫蘆有淵源,就是帥氣俊朗的呂洞賓。他化作賣油郎在山村賣油,方式就是前衛的超市自助,標明油價,大家根據自己買油多少付錢,結果好多人都是油多取、錢少付,其中有位少年,也與眾人一樣,回家後被其母指責,將多餘的油退還回去,呂洞賓深感其誠實,告訴少年,五月初一有大禍降人間,在門口掛個葫蘆便可平安無事。少年母親心地善良,將消息告知友鄰,大家紛紛掛起葫蘆,數日後,一場特大山洪來襲,掛葫蘆的人家皆安然無恙,於是有了端午節前幾天掛葫蘆的習俗。又有說法,從風水場氣分析,葫蘆的曲線似S形,含太極陰陽分界線的功能。《西遊記》中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的葫蘆大家更是熟悉了,「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成了大家把玩葫蘆時的一句戲謔,這葫蘆實則為太上老君煉丹之用,被金角、銀角兩個幫老君看爐的童子偷拿下凡。悟空路遇精細鬼、伶俐蟲二小鬼時,化身為「蓬萊山一個老道神仙」也變出個葫蘆,稱能裝天,且已收了孫悟空,把兩小鬼騙得七葷八素。葫蘆總是與仙人的形象同時出現,主要是因為道教的盛行。
嘉靖皇帝痴迷丹藥方術,幾乎天天都在煉丹,葫蘆是道家的重要器皿,看到葫蘆,我們想的是《葫蘆娃》《西遊記》,人家想的是宗教問題。自古皇上的喜好都深深影響著社會大眾的方方面面,嘉靖年間集中出現了青花紋中的葫蘆紋,以及葫蘆瓶造型的瓷器。事實上,葫蘆瓶在唐朝偏晚時期出現,也是跟道教有關,這一時期出現了多次滅佛事件,而唐朝皇帝也姓李,所以認為道教是本家所創造,因此道教得以被推崇,葫蘆瓶的出現當然也就有了緣由。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葫蘆本是植物,嫩時可以吃,可以入藥,老了可以做樂器、做水瓢、做器皿,文玩葫蘆慢慢盤出的包漿,讓葫蘆原本就圓潤的身形更是顯得討喜;愛玩蟲的國人還用葫蘆製成蟲具,其口、蓋、蒙芯的製作講究,雕刻精美;俗語「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來源於漢代典故「懸壺濟世」,大夫費長房遊醫時,將葫蘆掛於高處,以便百姓看到,葫蘆又成了救死扶傷的標誌。
我對葫蘆深沉的喜愛出自偶然。每個月我和其他三位愛手工的朋友都有一個月圓之夜的約定,上個月定好一期主題,次月月圓時便要各自交一份以此為題的神秘作業。那一期的主題為「猴子」,因為太過具象,我反而覺得不好施展,畫只猴子,太過普通了吧?我坐在圖書館裡邊翻書邊琢磨,突然一個激靈,在葫蘆上畫只猴子豈不是變得有趣?猴子本就讓人想到齊天大聖,《西遊記》裡本就有與葫蘆有關的故事,這樣的搭配調子實在太對了!於是我翻出多年未用的丙烯,在一隻長相周正的葫蘆上,正反各畫了一隻六七十年代動畫片《大鬧天宮》中的悟空,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想想,對葫蘆的喜愛除了這次偶然事件,還是有些可追溯的童年線索。小時候家裡的小院被爸媽打理的鬱鬱蔥蔥,除了常見的蔬菜,一架的葡萄,還有枝蔓盤結的葫蘆、南瓜、瓠子。到城裡生活後,住在樓房上,再也見不到這般場景。有一年父親給我兩隻老了的葫蘆,不是常見的細腰型,而是長嘴單肚型,本就喜歡寫寫畫畫的我,把葫蘆倒過來分別畫了兩張臉,拿在手裡像沙錘似的不住搖晃,因為當時只有水彩顏料用,玩了沒多久,顏色便成片斑駁掉下,但這兩隻葫蘆現在還收在我的櫥櫃裡。前年父親去山東海邊玩,他沒帶別的,撿了三大袋的貝殼回來給我,最近又被我當做作業的材料,畫了新的畫。我喜歡他出門帶給我這些,多過於帶給我一隻買來的精美擺件。
兩隻雞蛋葫:小達摩&海浪紋
畫一隻葫蘆是非常費時費神的,因為葫蘆的面呈弧形,不像紙張是平面的,因此勾線要極為耐心,好在葫蘆的面非常吃色,和丙烯顏料的搭配相得益彰。傳統的花鳥說實話興趣不大,水墨的靈動在輕盈的宣紙上會體現的更好,葫蘆有種安寧鎮靜的氣質,我喜歡用繁複的圖案和濃重的色彩描繪它,默默將其稱為「新式傳統風」。
第七隻:集味
薄荷、花椒、良姜...
品種是否名貴並不在追求之列,碰到合眼緣的葫蘆,也就是第一眼看中的葫蘆一般都會買下,哪怕是從遙遠的雲南一路背回來。畫一隻葫蘆前,我會把它放在書桌上看好一會兒,甚至就這麼放著好幾天,心裡漸漸有個不是那麼清晰的主題,先行構思出這隻葫蘆的名字與大致的元素,這一步基本都是在洗澡的時候伴著氤氳的水汽和安寧的呼吸完成。整個繪畫的過程中,不得不懷抱葫蘆慢慢畫,一隻葫蘆基本都需兩三天以上。這種安靜作畫的過程近乎於一種禪定,一筆一筆,看著圖案慢慢在葫蘆上呈現出來。怕葫蘆掉色,我也買了專用的媒介劑,想給它們上一層油,試了兩次還是沒有繼續,因為貪戀葫蘆本身的粗糙手感,即便上了顏色,它依然保持著這種植物本身的天然樸拙,上了油,它便有了十分明顯的人工化痕跡。喜歡它的人自會好好保存,倘若它慢慢掉了色,那麼也會回復到一隻葫蘆本真的樣子,顏色掉完,又可以畫一隻新的葫蘆,這難道不是一種植物的永續生命力嗎?
別以為只有中國人把葫蘆玩出了十八般樣子,外國同樣有熱愛葫蘆的人哦,美國甚至還有葫蘆協會,這裡的葫蘆多呈現出印第安人的藝術風格;哥倫比亞的葫蘆雕刻與現代藝術相結合,浮雕、鏤空雕,異常精美;秘魯國寶——葫蘆雕甚至有三千年的歷史,題材廣泛,包羅萬象。
這個七千年前就出現的、中國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葫蘆,身披神秘色彩,又自帶平和氣息,讓我這個生活於現時的人為之痴迷,我可以以自己的風格在上面作畫,大洋彼岸的同好們又可以以鑲嵌、雕刻等技藝使之呈現出另外一番完全不同的風情,這便也是葫蘆包容納福的自帶魅力吧!
年夜飯:
年將至,歸家歡,納五味之滋,聚山海之鮮
結合了唐卡、傳統紋樣、草間彌生的波點,畫了餃子、蔬果、一隻納五味、聚珍鮮的海碗。我最愛的一隻。因為要過年了,於是想畫一隻「年夜飯」的葫蘆,誰知第二天父親生病住院,心慌地忙碌了一天,一個人回到家非常疲憊,還是忍不住坐在桌邊畫了幾筆,以求心內鎮靜。
聖誕葫蘆&小Merry
小富貴
雲南帶回來的錢袋子葫蘆
素枝
青鸞棲於素枝上
如意錦
長嘴葫蘆
遊馥
以馥鬱之氣滋養,遊花間以流韻
掌管繁華盛開的群仙,仙魚以馥鬱之氣滋養自身,又和仙子一起,遊於花間,養護世間花朵,可做花器。
鎮眠
正在畫的第十五隻。最近老做夢,又做了「失眠」主題的作業,畫鎮眠大仙,掛@喜樂 做的香囊,配樂家老鋪的驅蚊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