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7日,在韓國的一次考察將扈魯的收藏研究視野和發展方向拓展至海外。在韓國民俗村裡,展示著各式各樣的葫蘆製品,有農耕時期的器皿,有小農經濟時代的用具,這些都是珍貴的、有特殊意義的葫蘆,並不對外出售,其中一組裝種子的葫蘆器皿引起了扈魯的格外注意。執著的扈魯一次次找到這組葫蘆器皿的主人——一位白髮的韓國老人,表達自己對這些葫蘆的喜愛之情和對這些葫蘆中所蘊含文化的研究興趣。由於語言不通,扈魯只能用誇張的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惹得老人捧腹不已。那一刻扈魯突然發現,小小的葫蘆讓兩個不同國度的人跨越了文化的障礙,消除了彼此的陌生感。最終,扈魯的不懈努力和堅持感動了那位老人,以高價買到了在韓國農耕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葫蘆器皿」一套。扈魯又走進一個鐵匠鋪,一個大水瓢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手持水瓢,環視鐵匠鋪內的陳設,聯想到他所創建葫蘆博物館內的鐵匠爐,感慨萬千,中韓兩國一衣帶水,民俗文化、葫蘆文化淵源流長。就在這次參觀採風即將結束時,扈魯在民俗村一文創商店裡驚喜發現了用葫蘆製作的檯燈,他毫不猶豫把它收藏帶回了中國。
扈魯在韓國民俗村文創商店
2014年,第一屆世界詩人大會在韓國召開,曲阜孔子文化學院副院長國偉先生同曲阜「葫蘆張」應邀出席了大會,會間韓國京畿道教育總監趙成胤先生邀請與會專家學者到他家做客,並向國偉贈送了他編纂的《趙成胤的葫蘆故事》一書,趙成胤自己種葫蘆,加工製作葫蘆藝術品,這些都一一記錄在他這本書裡。國偉拿到這本韓國葫蘆文化資料,風趣地對趙成胤說,我們一同來了一位是中國的「葫蘆張」,那你就是韓國的「葫蘆趙」了。趙成胤對一得此名感到非常高興。接著國偉又向這位韓國的「葫蘆趙」介紹說:「中國曲阜還有一位著名寫意葫蘆畫家、葫蘆文化研究著名學者扈魯先生,我要把你所編著的這本書轉送給他,陳列到他所創辦的葫蘆博物館裡,歡迎您方便時訪問中國,到葫 蘆博物館做客。」國偉回國後向扈魯講述了韓國之行這段故事,並轉送了這本書,扈魯接過《趙成胤的葫蘆故事》如獲至寶,這是他所收藏的第一本韓國葫蘆文化資料,對國先生心存感激。2016年,第二屆世界詩人大會在中國曲阜召開,在國偉先生的引見下,韓國「葫蘆趙」如約走進葫蘆博物館,像是老友重逢,同扈魯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扈魯向來訪的韓國全國韓籍華人總聯合會總會長、韓國新華報社社長曹明權介紹傳統的中國葫蘆文化
2018年10月25日,來自韓國的專家學者代表團來到葫蘆文化博物館考察,扈魯帶領韓國友人參觀了來自各地的藏品,異形葫蘆、綰結葫蘆、長柄葫蘆、雞蛋葫蘆,以及用葫蘆做成的象棋及各種樂器,讓韓國友人目不暇接。
在一組「葫蘆人生歷程」泥塑前,扈魯詳細介紹了民俗文化中的葫蘆元素。生、老、病、死,每一個人生節點,都有葫蘆文化的習俗相伴,體現了葫蘆在民間獨特的文化地位。韓國友人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在這組場景中找到了韓國結婚時踩破葫蘆瓢的民俗傳統場景,大家激動地讚嘆著並驚呼起來。
因葫蘆結緣,葫蘆這個跨越文化障礙的吉祥物在這裡熠熠閃光。
聲明:本公眾號內文章(含圖片、視頻等)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發布目的在於記錄相關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