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伊利,誰做老大?

2021-01-10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資本星球,作者 | 卡莎,編輯 | 菲茲

格力VS美的、天貓VS京東、美團VS餓了麼,賽道巨頭捉對廝殺中從來都充滿了話題。

同樣,中國乳業雙寡頭蒙牛和伊利也已「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但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卻又殊途同歸。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乳品產品種類日益豐富,其中常溫品類市場佔比高,處於主導地位;低溫品類發展迅速,集中度相對較低;奶粉市場趨向高端化、有機化,國產品牌開始搶回份額;其他幹乳品消費教育還有待普及,成長空間較大。

蒙牛、伊利兩家市值超千億人民幣的巨頭在上述品類中均有不同程度布局,且隨著近幾年消費升級的浪潮,兩家旗下乳製品也向有機化、高端化過度。

另一方面,鑑於中國消費者對於高品質乳製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兩家公司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區也展開了優質奶源的爭奪戰。

本篇文章將從產業鏈和投資等多個角度詳細解碼兩家千億市值企業的發展版圖。

奶源布局:內蒙古雖好,仍要「走出去」

乳品行業產業鏈包括上遊牧場奶牛養殖、原奶生產、下遊乳企奶製品加工、終端銷售等多個環節。

蒙牛和伊利均將內蒙古作為自有牧場的主要範圍,其中原因主要是因為內蒙古地處「黃金奶源帶」,可利用草場約6818萬公頃,位居我國五大草場之首。而優質草料富含奶牛所需的粗蛋白、粗脂肪、鈣、磷等多種營養素,為奶牛提供了最優質的營養。

此外,當地政府非常重視畜牧業的發展。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發布了關於推進奶業振興的實施意見。為了發揮內蒙黃金奶源帶、黃金草原帶、黃金玉米帶的優勢而建設了五大奶源基地。當地政府按照奶牛用途劃分地塊,出現了有機綠色奶源基地,高產、高質量基地等。

作為全國性乳企,蒙牛和伊利還通過投資、控股等形式獲得供應鏈中企業的支持。如2017年蒙牛併購現代牧業,並由此獲得現代牧業位於華北及華東等多個地區的奶源支持。伊利也不甘示弱,今年8月,伊利通過全資子公司金港控股斥資2.03億港元認購中地乳業定向增發股票,認購完成後金港控股將持有中地乳業已發行股本的比例約為16.6%,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伊利股份在公告中稱,此舉是為了進一步穩定原料奶供應。

對於蒙牛、伊利這樣本身具有高滲透率的乳企,冷鏈物流建設也是其在競爭中觸達消費者的關鍵。如蒙牛提出「銷地產、產地銷」的目標,在上海、廣州建立屬於乳品的分撥中心,參照其他快遞的運輸流程提高效率。伊利也全面升級了自己的冷鏈系統,通過GPS、GIS、RFID等技術,以及通信、WEB技術對產品進行動態監管。

整體來看,在奶源戰略布局上蒙牛更喜歡「買買買」、「以快為主」的節奏。從君樂寶、聖牧到現代牧業,蒙牛通過一系列併購快速實現了奶源布局的擴大。伊利更傾向於多元化布局,通過嵌入式的管理方式深度參與牧場建設管理,實行統一的改革。

工廠布局:主力在華北,技術改變工廠版圖

蒙牛和伊利的工廠發展與「走出去、引進來」的思路高度吻合,為了把加工廠從內蒙古開到了更多省市,兩家先後引進了新技術。

1990年以前,由於不具備無菌包裝和殺菌技術,最常見的的是每家每戶門口的奶箱。訂奶後每天由專人將玻璃罐裝的鮮奶放入奶箱,取走前一天的空瓶。此時的加工廠選址只能受制於奶源地,加工內容也僅限於包裝。未經處理的鮮奶保質期較短,外加物流效率低,因此彼時鮮奶的消費人群大多集中在華北,與奶源地高度接近。

而隨著90年代瑞典利樂公司生產的無菌包裝得以進口銷售以及1997年UHT(超高溫瞬時滅菌)技術傳入我國,牛奶的運送範圍得以大幅提升。UHT技術的優勢在於經處理的鮮奶中所有微生物均被殺死,大大提升了儲藏的效率,只需常溫貯藏,保質期即可長達六個月。

UHT奶(常溫奶)的誕生讓乳企們能夠把產品的銷售半徑擴大,加上常溫奶消費場景多樣,進一步加速了蒙牛、伊利全國建廠的步伐。

蒙牛全國加工場分布(2019.6.30--2020.6.30)

伊利全國加工場分布(2019.6.30--2020.6.30)

從二者工廠布局來看,伊利的加工廠依然以華北為大本營,北起黑龍江,經遼寧、內蒙古,過河北、京津,越湖北、安徽,最終到達福建、廣東,從而貫穿南北。東至上海,西至四川、新疆,伊利生產基地以南北方向為主線,向東西方向延伸。

而蒙牛1999年才成立,為了迅速擴大規模,採取的是「沿邊、沿河、沿江、沿海」的發展戰略。蒙牛重點在緊挨內蒙大本營的寧夏、甘肅建廠,另外在沿江發達的江浙滬地帶發力,基本上是「從外向內擴張」。

常溫奶的普及讓更多國人接觸到牛奶,「每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的理念也幫助消費者逐漸養成喝牛奶習慣。正是消費需求的增長打破了供需平衡,才加速了蒙牛、伊利這兩家企業「北奶南運」的動作。

營銷布局:帥哥美女代言,難敵「地頭蛇」

在「網紅」這個詞還沒火的時候,張含韻唱著歌手拿著蒙牛酸酸乳(常溫乳飲料)的廣告就已紅遍大江南北,或許她才是「初代網紅」的代表。「酸酸甜甜就是我」的廣告詞,成就了張含韻,更成就了蒙牛。

「酸酸乳」之後,廣告新花樣層出不窮,蒙牛、伊利營銷費用節節攀升。2014年兩家營銷費用分別為109.9億和132.6億,到了2019年底分別升高到215.4億和210.7億,幾年間差不多翻了一倍。

蒙牛伊利兩家的營銷主要花在明星代言、節目冠名和賽事贊助上。以代言為例,蒙牛純甄連續三年籤約張藝興為代言人,此外還有楊紫、趙麗穎、宋茜等「小花」。伊利安慕希則籤下了跑男的常駐嘉賓Angelababy、迪麗熱巴、李晨、鄭愷等。

在贊助和冠名方面,2019純甄新品小蠻腰冠名《中餐廳3》、《創造營2019》,砸錢不眨眼;伊利安慕希從2014年至今,六年八季冠名熱門綜藝《奔跑吧》,從未缺席。

另外,蒙牛和伊利還是各種體育賽事的常客。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蒙牛趁勢舉辦掃碼活動,以小程序為中心連接微信運動、微信卡券、微信社交分享等功能,取得了1.5億次掃碼的成績。伊利方面則贊助北京2022年冬奧會,提前好幾年就開始宣傳冬奧項目和體育知識,並舉辦「活力冬奧學院」線下活動。

鋪天蓋地的廣告打出去,效果自然也不錯,過去幾年蒙牛和伊利的營收蹭蹭上漲,市值早已突破千億。

按品類劃分銷售收入

不過,雖然大力營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品牌勢能,但在面對一些地方性企業之時,蒙牛和伊利也遇到不小挑戰。

由於蒙牛、伊利的資源(尤其奶源)仍相對集中在北方,在南方的資源存在一定缺口,高品質鮮奶的「南運」成本又過高。所以在鮮牛奶市場上,兩家乳企似乎難抵「地頭蛇」的威力。例如在上海附近區域,光明仍佔據著超過40%的鮮奶市場,這一比例遠高於蒙牛和伊利。

地方性乳企大多在當地深耕多年,在品牌影響力和渠道鋪設上都有優勢,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優勢可能會逐漸成為劣勢。蒙牛和伊利財大氣粗,通過廣告可以快速打造影響力,而通過對大型商超的覆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渠道不足,加之「每日鮮語」、「牧場清晨」等標誌性產品的問世,進一步蠶食地方乳企市場份額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海外布局:搶奶源、鋪渠道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過後,蒙牛、伊利也低迷了一段時間,同時開始將奶源地目光望向海外。

在投資標的數量方面,伊利處於領先,近些年收購、建廠共16家,蒙牛則僅7家。但從標的種類可以看出,伊利涉足貿易、物流領域,甚至還在東南亞建立了以投資為目的的公司,蒙牛則更專注工廠、技術。

從地理分布來看,大洋洲是蒙牛、伊利的主要海外投資陣地。蒙牛先後收購紐西蘭雅士利、澳洲貝拉米;伊利則收購紐西蘭Westland、Oceania Diary。究其原因,或許是是因為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遠離大陸汙染、疫病少,地廣人稀的環境為畜牧放養提供了條件。加上澳新政府對畜牧業的重視、當地機械化程度較高,兩國的奶源一直都保持著很高的水準。

然而,對於蒙牛、伊利來說,買了公司收了地,只是在海外市場的起點。真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仍要考慮三個風險:一是2020年中澳關係存在不確定性,對進出口貿易可能產生一定影響;二是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海關稅務、匯兌損益均不穩定;三是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冷鏈、物流體系,進口業務並非人為可控。

總結

蒙牛、伊利兩巨頭在二十一世紀的騰飛,是我國乳製品需求在千禧年後持續增長的縮影。

目前我國牧場的奶牛平均存欄量尚可,但單產量遠遠低於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如何加強研發、培育單產量更高的泌乳牛品種將成為提高牛奶產出效率、質量的關鍵。

而如蒙牛、伊利這樣的龍頭企業,也理應肩負起帶頭作用,在實現企業價值的同時為國內畜牧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相關焦點

  • 蒙牛和伊利,誰才是行業老大?!
    同樣,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也是「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不過,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兩大巨頭卻又殊途同歸。 而在國外,澳洲又是蒙牛和伊利另外一個「戰場」,他們先後都在澳洲收購的多家奶企,畢竟優良的環境加上政府支持,吸引力是足夠的。
  • 伊利、蒙牛闖入羊奶賽道,誰是下一個「莫斯利安」?
    確切地說,是被伊利、蒙牛取而代之。2019年伊利安慕希突破200億大關,而蒙牛純甄也有了120億的體量。這一事件被行業戲稱為「莫斯利安式」反轉。羊奶如何成為反轉的主戰場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反轉?其中,固然有光明莫斯利安戰略上的失誤,可這反轉也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基本事實:只要是奶,永遠繞不過蒙牛、伊利兩座大山!
  • 蒙牛「可牛了」,伊利你慌不慌?
    大伙兒不由得替二者的原配著急起來,伊利和百事可樂難道沒什麼想法?名字都替你們起好了,咱就叫「伊百分」。老大哥們賣起萌來,濃濃的反差就問誰能頂得住?但另一邊來說,裝瓶業務這種穩定、可持續的抱大腿式收入,也並不是任誰都可以賺的。目前,中糧集團擁有大半個中國的可口可樂生產業務,包括北方省份以及四川、重慶、湖南、貴州等部分南方省份的裝瓶業務。而太古集團則只擁有廣西、海南、香港等部分南方省份。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此次和蒙牛合作,也是看中了蒙牛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奶源基礎。 於蒙牛而言,合作則有著更深的意圖——不僅能藉助可口可樂的品牌和資金開拓海外市場,更是與伊利角逐多年後的一次重要破局機會。 蒙牛的如意算盤 伊利和蒙牛之間的角逐,幾乎貫穿中國乳業的整個發展歷程。
  • 蒙牛將控股妙可藍多,有望成為中國奶酪行業老大
    當日,妙可藍多公告稱,蒙牛擬以現金方式認購妙可藍多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如證監會批准該項交易,蒙牛將成為妙可藍多第一大股東,並成為控股股東。由於體量小增量大,國內奶酪市場近年來不斷擴容,加上伊利、蒙牛等巨頭加入,奶酪行業迎來新的生機,以兒童奶酪為代表的奶酪零售市場強勢崛起。
  • 伊利蒙牛打響頭炮,光明、君樂寶、三元...
    來源:胡說有理2021年伊始,伊利基礎白奶產品開始提價。而此前,奶粉企業已紛紛提價!1月5日當天,乳業股全線大漲飄紅。1.伊利蒙牛液奶提價胡說有理注意到,國盛證券1月5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伊利公司於 12 月 29 日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 3-5%。
  • 短保鮮奶,「撕扯」伊利、蒙牛兩巨頭
    過去,乳製品廠商是很少去參加中食展的,因為在國內,箱裝純牛奶市場基本是伊利和蒙牛的天下,低溫奶又沒法賣得太遠,所以參加這種全國性、國際性展會對小玩家沒意義。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蒙牛也在兩年後成為NBA中國官方合作夥伴,並為博鰲亞洲論壇提供牛奶。同年,伊利的金典有機奶在俄羅斯「中國年」上出現;2009年,伊利成為上海世博會的牛奶供應商。藉助國際活動的」流量」,中國牛奶逐漸進入世界各國人民的視野。在國際活動多次亮相後,快速增長的中國乳企們很快不再滿足於現有的市場及生產條件。
  • 伊利蒙牛基礎白奶提價,乳企跟風漲價潮將臨?
    1月5日,有調研稱,因原料材料成本上漲,伊利、蒙牛基礎白奶產品元旦後漲價。伊利董秘辦回復個人投資者表示,公司基礎白奶有不到5%的提價,主要因原奶成本上漲的壓力,具體經營計劃將在年報中披露。蒙牛方面對藍鯨財經記者表示,暫無回應。
  • 伊利、雅培、蒙牛緣何紛至沓來 探尋乳企巨頭落戶浙江之謎
    浙江在線杭州9月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吳曉婷 陳彩燕 原野)8月,金華金西開發區蒙牛工廠,一群穿著「小奶牛」衣服的小朋友邊走邊看,還時不時做著筆記。「好高大上啊!」小朋友們不時發出讚嘆。這是來自浙江小記者站的5名小記者,他們在這裡參觀牛奶生產線、體驗趣味遊戲、品嘗新鮮牛奶,親身了解新鮮、營養的乳製品的生產過程。
  • 七張圖解讀上遊奶源現狀,伊利、蒙牛、飛鶴加速布局
    2020年馬上就要落下帷幕了,翻看這一年,關於奶源的爭奪硝煙四起,伊利、蒙牛、飛鶴等乳企紛紛加大了奶源的布局,或併購上遊規模奶源企業,或收購奶源,或與地方政府合作奶牛項目……今天,我們就一起從7張圖來了解一下國內奶源現狀,看看目前哪家乳企掌握了最雄厚的上遊奶源資源。
  • 都在罵蒙牛伊利?今天談談專業「黑子」有多成功
    01最近幾天,一篇名為《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狀,媒體不敢說,那就我來說》的文章刷屏全網,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文章作者劍鋒直指伊利、蒙牛兩大國產乳業巨頭,還煞有介事地指出其幾大罪狀。一時間,朋友圈談「奶」色變,各路自媒體也對蒙牛伊利群起而攻之,我手裡的特侖蘇突然就不香了。不過事情,一再翻轉,包括有人拔出作者只是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小年輕,而作者用史詩級的寫法,講述了蒙牛伊利的「黑歷史」,說白了,那個時候的作者可能還在上小學。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的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押注奶酪(也被中國消費者稱為芝士、乾酪等)市場的大公司又多了起來,伊利、蒙牛這兩家乳製品市場「雙雄」也來了。但中國奶酪市場目前還是以進口品牌為主,本土的伊利、蒙牛目前都還是個挑戰者的角色。 伊利在今年11月開始了在奶酪市場的新動作。
  • 蒙牛將拿下妙可藍多欲做中國奶酪老大 巨頭髮力攪動奶酪行業格局
    當日,妙可藍多(600882)公告稱,蒙牛擬以現金方式認購妙可藍多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如證監會批准該項交易,蒙牛將成為妙可藍多第一大股東,並成為控股股東。  由於體量小增量大,國內奶酪市場近年來不斷擴容,加上伊利、蒙牛等巨頭加入,發展行業迎來新的生機,以兒童奶酪為代表的奶酪零售市場強勢崛起。
  • 中地乳業漲近120%的背後:伊利、蒙牛的奶源爭奪之戰
    原標題:中地乳業漲近120%的背後:伊利、蒙牛的奶源爭奪之戰   今日(8月3日),
  • 伊利蒙牛的「大哥」,北方乳業的「領跑者」,如今鮮為人知!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超市」「菜市場」這些地方好像變成了我們每天都要去的地方,經常去的人肯定對下面這些品牌非常的熟悉,乳製品行業中,「伊利」「蒙牛」這些牌子我們一定不陌生。可是我們不知道,曾經有一個牌子是他們的「大哥」,但是現在知道它的人卻是寥寥無幾。
  • 伊利蒙牛打響頭炮 牛奶漲價潮來襲
    究其原因,市場傳出伊利、蒙牛旗下牛奶產品提價風聲,行業性漲價或一觸即發。  乳業雙雄小幅提價  國盛證券1月5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伊利公司於去年12月29日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3%-5%。  這是一次久違的提價,伊利上一次直接提價,還要追溯至2013年。據了解,本次提價的直接誘因是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
  • 伊利蒙牛基礎白奶提價,股價連續大漲,上車機會來了嗎?
    近日,牛奶股連續大漲,以伊利為例,昨天開年第一個交易日就大漲超6%,今日又繼續大漲超7%,同時也創出了歷史新高。港股的蒙牛乳業也是類似的走勢,這在以往可是並不多見的。究其原因,原來是伊利、蒙牛的基礎白奶產品元旦後漲價3-5%,多年難得一見的龍頭集體漲價,預示著行業競爭趨緩+需求向好。那麼,在此情況之下,你覺得牛奶股的上車機會來了嗎?就我個人而言,可以看到奶製品價格周邊確實漲了不少,提價也是應對成本的提升,兩大龍頭是最受益的,確實是上車的好機會。
  • 蒙牛欲與伊利爭一哥,與可口可樂合作低溫奶,最大受益者或是中糧
    港股蒙牛乳業漲超3%,最新總市值近1200億港元;中國飛鶴漲5.3%,澳優漲3%。消息面上,市場監管總局官網日前通報,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新設合營企業案在4月29日審結。據悉,新的合資公司將在國內生產並銷售低溫奶產品,且是一個全新的品牌。
  • 蒙牛痴迷於「雙千億」背後的隱患
    蒙牛,一直是上市奶企中「出手闊綽」的代表,不僅重金做市場營銷,更大手筆海外併購。剛剛過去的2018年,蒙牛把觸角伸向了澳大利亞市場,試圖完成從奶源、生產加工能力、高端品牌的全產業鏈布局,輻射整個海外市場。耗資百億元的跨境併購,最終為了實現「千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