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過後是立冬。立冬,在中原就稍稍有點冬天的味了。這時候,餐桌「老三樣」就悄悄擺了上來:湯是羊湯,饃是壯饃,菜是冬瓜醬。
01羊湯
山東西南部以羊湯著名,首先是那裡產一種青山羊,青山羊肉質好,不柴、不羶。
羊湯的做法大致兩種,一種白湯,一種紅湯。
白湯是羊架和羊肉大火燉煮,硬熬出那種白。
紅湯則是在白湯基礎上的進一步加工。將煮得差不多的羊油和大紅辣椒撈出放進石臼中搗爛,然後重新放入白湯中再煮。最後搭出辣椒的碎片,湯就是一種清亮的紅。
白湯鮮,紅湯鮮辣,都養眼。
餐館中售賣的羊肉湯一般是老湯加水,加煮好的羊肉片,講究純粹。
家庭中除了羊肉片外,一般還要加大白菜、粉條,講究調和。
冬日,喝上一碗羊肉湯,口腹之慾就得到極大滿足。
在悅華的家鄉,還有一種罐子湯,其實是一種羊雜湯。它不如羊肉湯普遍,但卻適合這個小縣幾乎所有人的胃。
02壯饃
搭配羊肉湯、罐子湯的主食都是壯饃。壯饃不是饃,而是一種餅。饃是鍋裡蒸出來的,壯饃是鏊子上「打」出來的。
打壯饃的面要軟,面胚不用發,只要餳上十分鐘。然後攤開面,刷點油,加點鹽,卷一卷,揪劑子,再把劑子攤成餅,放鏊子(或電餅鐺)上烙。
新下鏊子的壯饃最好吃,外焦裡嫩,麥香四溢,最配羊肉湯。
壯饃不挑面,精白粉打的當然更好吃,但全麥粉也是可以的。——精白粉的筋道,全麥粉的鬆脆。
上世紀90年代的一年,魯西南的麥季正遇上一場連陰雨,不及收割的麥子在穗頭上就發了芽,於是全體收穫了「芽子麥」。
芽子麥打的面蒸出的饅頭粘牙,味道又酸,實在難以下咽。只有在鏊子變成壯饃才稍稍拯救了人們的口與胃。
——不精細的壯饃,在中原人心目中的位置可想而知了吧?
03冬瓜醬
冬瓜醬又叫冬瓜豆、臭豆子,是在秋天準備給冬天的家常菜。
選一個朗晴的秋日,煮好黃豆,晾一晾,撲上面,在陰涼處讓它黴掉,長出綠毛。
再曬乾,搓去毛,摻上冬瓜塊,加上鹽,加上料,封起來,30天冬瓜醬就可以吃了。
家庭做出來的醬有點蛋白質發酵留下的特有的臭味,這點臭才是冬瓜醬的「精髓」!
羊湯熬好了,壯饃下鏊子了,從粗黑的掛醬色釉的陶盆中挖出一小碟冬瓜醬,加點麻油,就可以發動了!
壯饃卷巴卷巴,醮醮冬瓜醬,滿口麥餅的焦香,豆豉的「臭」香;然後再喝口羊湯衝一衝,又是鮮香……
這日子過得啊,簡直給個神仙也不換!
羊湯、壯饃、冬瓜醬,是很傳統的北方搭配,滋養了、壯實了一代代的魯西南人。
歡迎大家來做客,來嘗嘗這中原的「老三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