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月貝為創意的珠海大劇院 圖片:difangzhi.org
帶子、瑤柱,是當代中餐常見的兩種鮮、幹海產。目前網上和線下對於這兩種海產的介紹,往往局限於從生物的角度進行闡述,但如果將其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軸中進行觀察,就會發現其名稱及所指物產,一直處在一個此消彼長的不斷變化之中。本文嘗試從生物、歷史、商業、烹飪四個角度來探究帶子、瑤柱的名實之變。帶子是目前經常會聽到的一種海鮮名稱,如果一定要有所指,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雙殼綱江珧蛤科的江珧,市場上通常見到的是中國江珧與櫛江珧。但是如果我們多深入思考一些,就會產生兩個疑問:1,為什麼會叫帶子這個名稱。2,為什麼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之前極少見到將其稱之為帶子的文獻。
日月貝 圖片:《海鮮採購食用圖鑑》
帶著這兩點疑問進行探究,發現對於帶子,在生物學上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對其所指就有著很明確的說明,不過並非大家通常認為的江珧,而是扇貝科長肋日月貝以及日本日月貝的幹製品,其中齊鍾彥先生在1962年編著出版的《中國經濟動物志 海產軟體動物》中的觀點可作為代表——
日月貝分布於日本本州,四國,九州及中國南海。生活在5—10米深的砂質海底;繁殖季節5—7月。能利用貝殼急劇閉合排水前進,運動很快,其行如飛故俗名「飛螺」。在廣東沿海分布很廣,尤以北海產量最多,分布面積最大,由公母黨沙至白龍,東西約35公裡,南北約25公裡,捕撈時期在每年5—9月,每隻船每天可用拖網拖到1—2萬隻,其閉殼肌經加工幹制後名「帶子」;北海一地年產幹品,約4—5萬斤,比石島所產之「乾貝」的年產量還要大些,為扇貝科中在我國產量最大的。由於加工方法的不同,「帶子」有生熟兩種,為廣東省有名的海產品之一。亦為海產貝類養殖之良好對象。——《中國經濟動物志 海產軟體動物》齊鍾彥等編著,科學出版社,1962年01月第1版,第121頁。
以上觀點多見於海洋、水產類院校的教材之中,並收錄於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動物志資料庫長肋日月貝條。
帶子(日月貝的幹製品) 圖片:maijingxuan.com
同時作為一種常用的烹飪原料,在烹飪原料學中對帶子的界定也是比較清晰的——
【帶子】也稱「雜貝幹」。烹飪原料。日月貝閉殼肌的幹製品。鮮品稱「溼帶子」。(《中國烹飪辭典》蕭帆主編,中國商業出版社,1992年03月第1版,第164頁。)
日月貝。……閉殼肌發達,製成的幹製品稱為帶子,……(《烹飪原料學》崔桂友主編,中國商業出版社,1997年06月第1版,第393頁。)
帶子為日月貝,……肉為日月貝閉殼肌……(《潮州菜烹調技法》朱彪初顧問,吳奎信等編著,廣東科技出版社,2000年06月版,第29頁。)
炒帶子,帶子,是鹹水蚧類,圓如棋子形……今將鮮帶子烹炒,(《懷舊廣州菜譜》新會劉恭允1954年編著,第298頁。非賣品故出版社不詳)
鮮帶子,……除殼去衣取肉,棋子形,色白,有粘膠,味鮮而帶腥氣。(《邕寧烹飪教材》邕寧縣烹飪工作者七·二一工人大學編著,1976年7月版,第27頁。非賣品故出版社不詳)
左:江珧 右:帆立貝 圖片:china.cn
後兩條資料雖然沒有言明是日月貝,但也可以確定不是江珧,因為江珧的閉殼肌略呈豬腰的形狀,並非圓如棋子。至於為什麼會將其稱為帶子,只要看見幹製品也就一目了然。漁民捕獲日月貝後除去內臟,將閉殼肌和外套膜像編髮辮那樣編在一起,曬乾後成為一條黃色油亮的帶子,故日月貝的幹品稱為帶子。尤以北部灣資源較為豐富。但是由於長期濫捕,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趨衰竭。同時,由於食品冷凍、冷藏及增氧保鮮技術的進步,交通的便捷及遠距離運輸開展,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鮮品漸漸呈現出取代幹品的趨勢。
帶子(日月貝的幹製品)製作的燉品 圖片:babytree.com
江珧 圖片:《海鮮採購食用圖鑑》
將江珧稱為帶子,20世紀90年代之前僅見於我國海南一帶,當地名菜「錦繡帶子螺」就是用江珧入饌。其餘地區更多是以「角帶子」的名稱為人所知。但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隨著港式粵菜大舉進入內地,將江珧稱為帶子這一概念漸漸在民間傳播開,日月貝,鮮、幹製品的帶子反而淡出主流視野。
蜜豆炒帶子 圖片:ctrip.com
但是,同時期在港臺、廣東、以及內地粵菜廚房都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如果在餐廳的海鮮池去點帶子,酒店提供的一定是江珧,而如果是在菜牌上點熱炒類的帶子,上來的一定是扇貝科的貝類鮮製品,當然在商品流通領域它們有另外一個名稱,如美國大帶子、加拿大帶子、澳洲帶子。其中以澳洲帶子的名稱運用的最為廣泛。而在這些地區,扇貝科中的日本日月貝、蝦夷扇貝、麥哲倫海扇蛤等都有著成規模的養殖或者商業捕撈,其新鮮的閉殼肌經過冷凍冰鮮,都有可能以帶子的名稱銷往我國。
雀巢帶子 圖片:《廣東名菜》
清炒帶子 圖片:江獻珠《鐘鳴鼎食叢書:熱炒》
所以,雖然在當下江珧被廣為認作帶子,可是在中式的粵菜廚房中扇貝科貝類閉殼肌的鮮製品,包括之前被廣為認知的日月貝,正以另外一種形式進入市場並被廣泛的運用,一如影子武士,雖然在明面上不被大家所認可,可是一旦具體到某個菜餚時,業內都會不約而同的選取這種原料來製作,如果沒有長久的歷史與很好的傳承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宮保帶子 圖片:臺灣《貴族烹調食譜》
帆立貝 圖片:tootoo.cn
近十年來,隨著日本料理在內地的逐漸興盛,大量的海產品被大家所熟知並運用,其中就包括蝦夷扇貝,日本俗稱帆立貝,往往是以冰鮮的形式進入市場,而這也恰恰是內地日料中帶子壽司,帶子刺身所常運用到的原料,同時在各大網絡銷售的平臺,它也多是以帶子的名稱進行銷售。由於其貝柱肥厚飽滿鮮甜,且市場貨源充足,中餐中進行熱炒類的帶子,也越來越親睞於帆立貝。
帆立貝 圖片:《海鮮採購食用圖鑑》
如果將日月貝、江珧、帆立貝的新鮮貝柱做一個比較的話,日月貝的貝柱最薄,口感比帆立貝更細嫩,帆立貝的貝柱最肥厚,口味鮮甜,而江珧則是口感爽脆,味道比前兩者較淡。
帆立貝製作的刺身 圖片:samuraisalmon.blogspot.com
瑤柱 圖片:food-expo.com.hk
瑤柱,作為江珧閉殼肌的幹製品,在中餐一直有著廣泛的運用。但是在市場上流通的瑤柱,絕大部分都是扇貝科貝柱的幹製品,尤其以日本進口的為多,至遲已有一百年的歷史。早期還比較雜亂,到了二十世紀中葉隨著日本對帆立貝規模化養殖的成功,目前市場最為認可的瑤柱皆是由帆立貝加工而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的宗谷元貝與青森元貝,由於對帆立貝的養殖方式和飼養時間的不同,加工後的瑤柱,宗谷元貝比青森元貝紋理更為結實。
民國時期對於日本瑤柱的記載 圖片:無不散席藏書
日本對於瑤柱,在生產過程中按照體積大小分為10個規格:GL、LL、L、M、S、SA、SAS、4S、CC、B。GL的體積最大,但市面普遍只有L以下的貨源。另外中國的瑤柱體積較小,若說是L的貨,往往只有日本瑤柱M的規格。
廣東名菜:玉環瑤柱脯 圖片:Melbsc.com.au
帶子作為我國海產品的特有名稱,很長時期內特指長肋日月貝與日本日月貝閉殼肌及外套膜的幹製品,其新鮮的閉殼肌相對應的被稱為鮮帶子或溼帶子。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港式粵菜廣泛進入內地,江珧漸漸被稱作帶子,但在同時期扇貝科貝類的新鮮閉殼肌,以冷凍冰鮮的方式,澳洲帶子的名稱,在中式廚房中被廣泛運用。形成實際上一明一暗兩種帶子。至二十一世紀,日本帆立貝多以帶子的名稱逐漸進入內地日料市場,並被大眾所熟知,並且由其所加工而成的瑤柱,成為該類產品的首選。
我這裡是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不過前幾天很闊了一通,將伏園的火腿用江瑤柱煮了一大鍋,吃了。——《兩地書》與許廣平1926 12.20打賞請掃碼,謝謝您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