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派:用筆遒勁偉麗的太傅筆法傳承

2020-12-23 回鋒收筆

由於明代小楷的取法都以魏晉一脈鍾繇、二王書法為宗魏晉小楷影響深遠,翻閱各個時期的書論凡與小楷相關者多將鍾繇、二王並於論句之中。但是鍾繇小楷與王氏父子小楷無論是用筆還是章法上雖有相通之處亦有差異之別,尤其是在體現在明代小楷各時期書家在對鍾繇與王氏父子小楷的繼承與創新上。當然將明人書家小楷風格的鐘派劃分同王派劃分一樣,是以書家小楷晚期最為成熟時期小楷風格的偏向於哪一派別或者有關小楷書論中有著明顯傾向論句來劃分的。

明代前期小楷臺閣體盛行不被後人推崇,但前期臺閣體盛行之前的宋克小楷確為例外,宋克小楷延續了元代楷書的復古書風取法魏晉,可稱明代小楷魏晉書風的佼佼者。如吳寬評明初宋克小楷雲「書出魏晉,深得鍾、王之法,故筆墨精妙,而風度翩翩可愛。」更可根據其四十歲時小楷作品《七姬權厝志》看出其出自鍾、王魏晉一脈,細看其章法、用筆則更多的出於鍾繇小楷。更有清人翁方鋼贊其小楷雲「有明一代小楷宋克溫第一」,可見宋克小楷不同於明代早期的其他臺閣體書家,而是復古習晉深得鍾繇小楷的精髓,而得到後人的推崇。本文將宋克小楷歸入鍾繇小楷一派實至名歸。

當然提到明代小楷不得不提到吳門書派的小楷,通過對文徵明各時期小楷的師法學習以及創作出的小楷作品的分析,並且通過其晚年小楷的定型穩定來確定了將文徵明小楷列入王氏父子一派,這裡文徵明不同時期所創作出來的風格也不盡相同,同樣也需要其最終穩定的小楷風格來確定其小楷的鐘派風格。祝允明早期學習楷書同文徵明一樣學習唐宋楷書再追古魏晉小楷,如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云:「京兆少年,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師、秘監、率更、河南、吳興。」故祝允明同文徵明一樣不同時期的小楷作品風格多樣。

即便統一時間段內祝允明小楷風格也有諸多變化,如同為四十二歲的作品《蜀前將軍關公廟碑》與《自書詩文卷》兩件小楷作品,《蜀前將軍關公廟碑》小楷作品中更加注重了唐人楷法的嚴謹但又不失靈氣,用筆到位沉穩莊重,整篇小楷清秀空靈而不失莊嚴,給人一種細緻祥和之感。而同為四十二歲所作《自書詩文卷》小楷作品,則用筆空靈灑脫,形態多變、大小層次分明,不似《蜀前將軍關公廟碑》小楷作品中的嚴謹沉穩,取法上更加傾向於鍾繇筆法,如明人彭年評祝允明《自書詩文卷》云:「此卷自錄其所著詩文。

筆法出元常《薦季直表》。」而將祝允明小楷劃入鍾繇一派需要其晚年穩定的小楷風格,如祝允明六十三歲時作品《出師表》,整幅作品風格高古,用筆圓渾是以鍾繇小楷為基礎創作出來的絕妙佳作。同為六十三歲所書小楷作品《六體詩賦卷》,此書整體通篇仿鍾繇小楷風格,此作用筆更加舒朗,雖然不與《出師表》完全相似但都以鍾繇小楷為基調創作出來的小楷作品,可見祝允明晚年更加傾向於鍾繇小楷風格的創作。

我們亦可以通過後人對文徵明小楷作品的提拔評論來看祝允明小楷風格取法創作的傾向性,如在《祝枝山書東坡遊卷》的提拔中可見明人文彭題曰:「此卷乃全法鐘太傅而用筆遒勁偉麗。」羅坤亦題「希哲此卷俱從《季直》、《宣示》諸貼神明變化。」張陛同樣也提出了相同觀點:「此卷極摹鐘太傅《季直表》,字無纖毫遺憾。」可見祝允明在其多變的小楷風格中更加傾向於鍾繇小楷的風格特點,故將吳門祝允明歸入鍾繇小楷一派。與祝允明同為吳門四家的王寵亦善寫小楷,其小楷風格高古、用筆圓渾亦可將其列入鍾繇小楷一派。

同祝允明、文徵明一樣王寵早期的小楷作品中能夠看到二王小楷的溫雅秀妍,結字上也兼顧了鍾繇小楷的古樸高雅,但將王寵歸入鍾繇小楷一脈是根據其中晚期小楷作品風格來斷定的,如其三十多歲的小楷作品《自書五憶歌》、《摹東方朔像讚卷》為其典型的小楷風格,其小楷用筆遒勁空靈,筆法內斂而不失精神,尤其是在小楷作品的整體章法上同鍾繇小楷品有著極為相似的安詳寧靜而高古雅致晉人韻味。如明人王世貞評曰:「文以法勝,王以韻勝。」然由於王寵早逝年僅四十便走完一生,故其中年小楷作品依然是王寵小楷風格的典型面貌了。

王寵之後對鍾繇小楷風格繼承影響較大的還有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等人,張瑞圖小楷個人風格十分明顯,但看其小楷作品《王績答馮子華處士書冊》,可觀其結體出自鍾太傅小楷,結體扁平,章法上同鍾繇小楷般疏空行距。黃道周小楷由王羲之小楷的溫雅用筆但更多表現出的是鍾繇小楷那般圓渾,如其小楷代表作品《壬申元日詩冊》,可觀其小楷用筆簡明而不失圓渾,結字略扁為典型的鐘繇小楷結字方法。

更有清人王文治贊其書云:「楷書遒勁,直逼鍾、王。」倪元璐小楷傳世作品並不多見,如《倪元璐於母親家書》為其代表作品,雖然多為宋人楷書筆法,但觀其結體用筆空靈遒勁與黃道周小楷有共同之處,如其子倪後瞻在《倪元璐、黃道周書翰合冊跋》評其書雲「先公遒過於媚,夫子媚過於遒。同能之中,各有獨勝。」可見倪元璐同黃道周小楷筆法般追求鐘太傅遒勁舒朗的小楷風格。當然通過明人書論亦可以看出對鍾繇小楷的追崇,如明代中期的豐坊在其《童學書程》學書次第之圖中對於小楷的取法有雲「十四歲至十六歲,宣示表、戎路表、力命表、樂魏表、曹娥表。」

將魏晉時期的小楷代表作品作為明代學習小楷的師法對象,而豐坊在其《童學書程》中提到的宣示表、戎路表、力命表、樂魏表都為鍾繇所出,小楷作品僅有曹娥表也稱曹娥碑為王羲之小楷,可見明人豐坊在對待小楷師法次第上更加傾向於鍾繇小楷。由於歷史的變遷一些缺少小楷作品傳世的書家中亦可通過留世書論中對其楷書的評價淵源來將其歸入小楷鍾氏一派,如明人詹景鳳在其《書旨》論國朝明人書中評明人徐卉語:「官至河南布政使,小楷法鍾兼虞,亦雅。」可知徐卉小楷乃為鍾氏一派。

相關焦點

  • 楊冪寫書法:提筆舞墨之間遒勁有力,但拿筆的姿勢被吐槽了
    其實很多明星藝人都會寫一點書法,但如果非要用專業的角度來看待他們所寫的書法,那估計他們還是差了那麼一點點。不過呢,相比江湖上一些旁門左道的書法,明星寫書法還是可以看的。楊冪寫的書法:提筆舞墨之間遒勁有力,但拿筆的姿態被專家吐槽!書法是我國的國國粹之一,想要真正的練得一手好書法其實也相當的不容易,需要嚴格一步步的練手上的功夫,從最開始的臨帖到後面的提筆舞墨,這一切自然是需要花費不少功夫。
  • 行書筆法之「偃筆」,一般人掌握不了的神秘筆法
    1.起筆時,用逆鋒內轉後向右上行筆,起處多呈圓形,宛如蠶頭。2.收筆時,筆鋒向右下,也有略向上的。整個橫畫兩頭低,中間向上微凸,成偃臥之勢,故稱「偃筆」。我們最早在王羲之行書中所見,在宋代達到巔峰,尤其受到米芾、蘇軾、黃庭堅所推崇。
  • 哪種毛筆更好用 顏真卿和柳公權的用筆之爭
    顏真卿擅長行書、楷書,其行書氣勢遒勁,楷書筋力豐厚。柳公權的書法以楷書著稱,以骨力勁健見長。他們二人的書法並稱「顏柳」,並有「顏筋柳骨」之譽。《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的行書代表作品,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二行書」。這是顏真卿為其侄顏季明所寫的祭文草稿。《祭侄文稿》打破了晉唐以來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形成了一種寬綽疏朗的體勢。
  • 書法用筆:《蘭亭》用圓《聖教》用方,百代模楷,規矩方圓之至
    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隸法也。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蕭散超逸,方筆凝整沉著。提則筋勁,頓則血融,圓則用抽,方則用挈。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挈出之。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圓筆不絞則痿,方筆不翻則滯。圓筆出以險,則得勁。方筆出以頗,則得駿。提筆如遊絲嫋空,頓筆如獅狻蹲地。
  • 董其昌與趙孟書法用筆與結字比較
    面對南宋書壇尚意書風造成師法不古的流弊,趙松雪在追尋曾遭唐之變革,又遇宋之再次變革的晉人筆法過程中,其目標是找到一條定律,可以順利將魏晉筆法作為定式的法則用以扭轉書風不古的狀況。而「用筆千古不易」就是趙孟打出的恢復古法傳承魏晉法度的一面旗幟。
  • 陸維中創新書寫筆法,書作現代精品行書,字字飄逸遒勁,書法上品
    前言: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要認認真真臨摹,學會正確用筆,又要敢於突破。臨摹要選好名賢妙跡,從讀臨碑帖中體驗古人的心律、節奏、氣韻。得之於心,施之於手。主帖要反覆讀、臨,主要是解決筆法、用筆、結體問題。繼承是創新的重要基礎,創新是繼承的必要發展。從「走進去」再「走出來」,從形似到神似,形成鮮明的個人風貌。所謂「採百家花,釀自家蜜」。
  • 筆法,一次給您講清楚!(圖文並茂)
    筆法是書法中非常重要的,它是基本功,就如同廚師的刀工一樣,好壞與否,高下立判。用筆包括了下筆、行筆和收筆,這就要求充分利用筆毫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功能,使運鋒鋪毫首尾完善,氣勢流暢,筆力豐盈,使筆毫在順逆相交,疾澀相顧,輕重相間的情況下運行,這就是用筆。
  • 千古不易的筆法規律,到底是什麼?
    在其後的二十多人當中傳承的就是蔡邕等輩的筆法技術經驗。我們知道,任何科學、藝術的理論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而又對實踐有指導和推動作用。筆法就是書家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總結出的精妙的用筆經驗或用筆規律,掌握它對於後學者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歷代書家對它都是極為重視的。這篇筆法傳承記錄的本身就是一個證明。
  • 八大山人的書法核心筆法是什麼筆法?
    八大山人的書法核心筆法是什麼筆法?不知道。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筆法無非提按頓挫,逆藏衄露,鉤盤折轉。所有的人都學這些筆法。但應用組合不一樣,輕重、時機的分寸千差萬別。沒有學習過八大山人的我,去說出人家的核心筆法,對你說了就是在欺騙。
  • 雲陽這位藝術家,點點書精彩,筆筆寫人生!
    給我們以啟迪,傳達健康正能量的思想,塑造榜樣與品牌的力量用「書法藝術」的精神去潤養每一個師生,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充滿古樸的書法氣息,使師生在讀書中,品味中,書寫中體會做人的真諦,感悟做人的道理,傳承中華文化。
  • 熟紙——側鋒用筆之材料選擇
    結合上文論述可知,晚明正是大字書法和羊毫長鋒筆流行的開始,亦是對「筆筆中鋒」強調和對「側鋒用筆」忽略的開始。由於材質與工藝差異,故紙的性能有生、熟之分。抄紙曬乾,未經加工者,即為生紙,其質地疏鬆,吸水性強,施之筆墨多有泅滲,行筆多有滯澀而對生紙進行諸如染色、施膠、上礬、塗蠟、研光等工藝加工後即是熟紙,其吸水性降弱,質地更為細密滑淨,施之筆墨不易泅滲,故行筆流暢,點畫遒勁。
  • 骨法用筆:黃賓虹書法
    所以,黃賓虹在給傅雷的信中指出:「蘇、米直能以書法引證畫法之用筆,開後人不傳之秘。」的確,特別是米芾八面生鋒的颯爽之筆,為繪畫的生動表現也提供了新的動力。可是,在籀篆筆法還未被後人重新發掘之前,「萬毫齊力」的「刷法」,為溫柔敦厚的「帖學」提供了英爽之風。其某些原理與籀篆之法有相通之處。
  • 起筆,首先要明白這三種方法
    學習書法,要從最細小的環節抓起,不管是軟筆書法還是硬筆書法,到了高層次,看的就是細節,細節取勝方能最終全面取勝、才是大家。就說拿起筆一落筆開始,這說道就來了,怎麼寫這頭一筆,寫好了,就是整篇作品的一個良好的開端。起筆,又稱落筆、下筆、發筆,是一筆一畫的開端,是點畫定格、承前啟後的關鍵環節,其用筆方法主要有逆入、折入,間或亦用順入的方法。不信?
  • 書壇著名書法家任政,行書唐人智慧絕句,筆法行雲流水,可做帖用
    前言: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行書運筆調峰技法及行書的藏鋒露鋒簡述:行書運筆必須要學會調鋒。筆鋒在書寫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不及時調鋒,便會出現偏鋒、絞鋒、散鋒等現象,這樣既影響線條的質量又給運筆帶來很多困難。所以在行筆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進行筆鋒的調整,使之達到中鋒用筆。
  • 寫字與書法的用筆差異
    書法不單是寫字,書法首先有筆法。 所謂筆法,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即中國畫特有的用線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所用工具都是尖峰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
  • 他是日本的一流書法家,得到了筆法真傳,這字在中國也少有人及!
    空海和尚是日本著名的「三筆三跡」之一,基本可以代表了日本書法的最高成就了,空海和尚在公元804年來到中國的,作為一個15歲就能夠熟讀四書五經,且能夠過目成誦,精通中文的漢學家來講,書法也是他的必修功課之一。
  • 《爨寶子碑》奇崛筆法全攻略(完整修訂版)
    如「終」、「紫」、「維」、「絆」等字,「終」的「糹」旁用筆圓渾遒勁,「紫」的「糹」部像一塔形。頂部支撐著「此」字,以險取勝。「此」的最後一筆處理成捺狀,起平衡重心的作用,同時體現了收與放、疏與密的關係,可謂神來之筆。
  • 【博聞強識】學米芾不懂3種筆法,就白練了!
    我們看其用筆:正側兼用,藏露俱施,起倒遞順,輕重徐疾,角度多變,軌跡難覓;頓如崩石,輕若遊絲,枯筆橫掃,皴擦間之,橫塗直抹,不凝不滯,筆勢翻瀾,飄然不羈;又或摁筆到底,百無禁忌,賊豪百出,頗為爽利。此是米書筆法真諦,但他也遠沒有窮盡筆法,或許只是為後學者打開了一扇筆法的大門。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與篆刻,怎樣用筆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要寫好字,關鍵在於用筆,用筆的先決條件是先學會正確的執筆方法。我國的毛筆,是由筆管和筆毫兩部分組成的。前人對於「筆法」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但有的說得簡單抽象,有的又說得複雜艱深,有的甚至說得光怪離奇,近乎神話了。根據我自己的體會,用筆的基本方法並不複雜神秘,但要運用嫻熟,卻需要長期勤學苦練,正如拉小提琴或彈鋼琴一樣,不論演奏多麼高深美妙的曲子,都是從最簡單的基本功當中得來的。正因為如此,所以許多大音樂家,每天仍然要練習基本功,寫字也不 例外。
  • 要寫出筆畫的氣勢,這些筆法要熟練掌握
    有些書法的筆法,看似簡單,實際運用到書法創作中,未必能真實發揮出它們應有的水平。所以,對書法的技藝要熟記於心,熟用於筆,做到舉一反三,熟能生巧。我們日常書法創作中,實用最廣的是起筆法、收筆法、行筆法。今天我們著重講一講起筆法和收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