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10月19日電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十九大報告發布之後,迅速在全球範圍內引發輿論熱潮,各路媒體、專家紛紛從不同角度出發,對報告內容進行解讀。那麼,在這三萬多字大氣磅礴、內涵豐富的十九大報告中,世界「讀懂」了幾個關鍵詞?
China dream——「中國夢」
【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十九大報告】
各國媒體抓住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中國夢」。
路透社刊文稱,如果說5年前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只有一個初步輪廓,那麼5年後的今天(18日),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對「中國夢」給出了更詳細的實現路徑。
文章稱,習近平在長達近三個半小時的報告中不僅詳述了十八大以來從嚴治黨的成果和繼續完善的決心,亦對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給出明確的政策信號,包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反腐敗決心不動搖等。在強調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14條治國基本方略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以人為本』。
英國《衛報》則表示,這次,中國實際上是重申了要為國家增加財富與力量的「中國夢」,要在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與環境議題上擔任更重要的角色,中國與以前相比更加自信,而這完全可以理解。
New era——「新時代」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十九大報告】
世界媒體還很敏銳地抓住了「新時代」一詞,並對此展開解讀。新加坡《聯合早報》就發現,「新時代」一詞,在習近平約三個半小時的報告中出現了超過30次。
《聯合早報》認為,十九大有關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突破了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以來的框架,從以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物質文化需要」變成「美好生活需要」,以及「落後的社會生產力」變成「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短短二十幾個字的改變反映出中共對中國現實的新理解,也是習近平提出新時代、新思想的重要依據。
英國《衛報》18日引述報告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Strength——「強國強軍」
【力爭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十九大報告】
國外學者還總結道,「強國」與「強軍」也是報告中不可忽視的重點。中國的強軍與國防建設新內容,值得關注。
「日本放送協會(NHK)」邀請到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毛裡和子教授對十九大報告進行解讀,該教授概括了十九大的一大關鍵詞——「強」,「強」又可以分為「強國」和「強軍」。
日媒引述了這段報告內容,「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毛裡教授認為,這可能是中國第一次明確宣布具體的時間表,她認為,中國設定這樣一個期限是必要的,這有助於激勵與引導人民為實現目標而奮鬥。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也非常關注中國的國防與國家安全話題,該通訊社邀請了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裡·卡申對此進行解讀。
俄專家在《十九大軍隊與國防建設將有何變化》一文中闡述了自己的推測,他認為十九大後,將有新的倡議提出,強調經濟與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技術和創新方面。
文章稱,從2015年開始,尤其是在2016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通過《關於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之後,中國對這一問題就給予了高度關注。中國正在努力確保重要科研領域的發展。2017年初,中國成立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工作更受重視。
Opening up——「對外開放」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十九大報告】
各國媒體最關注的,莫過於十九大將會給中國經濟,給世界經濟帶來怎樣的改變,因此,中國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更成為外媒討論的焦點。
法新社認為,十九大報告是中國對世界做出的經濟開放承諾。法新社將「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的表態與習近平在達沃斯經濟論壇上的講話內容相聯繫。習近平在2017年初舉辦的達沃斯經濟論壇中發表了題為《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極力捍衛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當時法新社就為此點讚稱,演講意義深遠,其表達的對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支持,提振了國際社會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
美國電視新聞網(CNN)認為,中國宏偉的經濟藍圖將使其在世界上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彭博新聞社則提醒道,世界範圍內的投資者應更關注十九大的經濟決議今後對世界市場的影響。十九大會議後,中國的經濟新決策有可能影響全球股票、金屬和能源的價格。這些,都將為世界投資者們帶來驚喜。
Reunification——「反獨促統」
【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十九大報告】
十九大開幕式結束後,「反獨促統」也成為熱門話題,港澳臺媒體針對十九大報告關於「一國兩制」的部分作了深入解讀。
臺灣《旺報》發文指出,報告顯示大陸未來對臺政策基本定調。大陸延續了之前的兩條線,硬的一面是明確畫出「一中紅線」,並宣示反對「臺獨」的堅定決心,但比起「反獨」的原則性陳述,更值得注意的是另一面。大陸再度重申對臺灣現有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尊重,承諾願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顯然,大陸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兩岸民眾的深度合作和融合,並逐步建構兩岸民眾的命運共同體,最終目標是達到心靈契合,進而實現真正的融合統一。
臺灣《工商時報》19日社論認為,報告所表示的對臺政策方針,可謂「硬的更硬,軟的更軟。」雖然內容加大了「反獨促統」力度,但卻給臺灣民眾更多的親情召喚,特別是表明「提供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即「居民待遇」,更是一大亮點。這項方針,不僅受臺商歡迎,也會吸引更多臺灣青年及基層商民赴大陸發展,使臺灣民間和大陸的關係緊密化。
香港「中評網」19日發表社評《習近平十九大報告涉臺內容意涵解讀》,文章分析,十九大報告突出表現了中共對臺政策的一貫性、延續性特點。「九二共識」不存在模糊地帶,中共決不容忍借「九二共識」之概念來行「臺獨」或者「獨臺」之實,對此臺灣各個政黨必須明了。
文章稱,習近平在報告中對臺灣釋出了最大的善意,予以臺灣同胞「國民待遇」,這是以前歷屆中共代表大會都沒有提出過的政策。十九大報告還首次把六個「任何」寫進來,突顯了當前兩岸關係的嚴峻性,也表達了中共對「臺獨」等各種形式的分裂活動決不掉以輕心、毫不妥協的決心,並且劃出了兩岸關係的底線。
「中國夢」、「新時代」、「強國強軍」、「對外開放」、「反獨促統」,世界媒體從十九大報告中抓住了這些鮮明的「關鍵詞」。然而,十九大報告豐富的內涵並不是幾個詞語能夠概括的。其中傳達的中國聲音,展現的中國方案,將一點點從紙面文字變為各領域可觸摸的事實,一步步堅定地,改變未來世界。(楊佳,李萌,龐晟)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楊佳、賈雯帆
31153763,.聽完十九大報告 世界「讀懂」了幾個關鍵詞?,.2017-10-19 17:23:03,.204264,.楊佳、賈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