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請允許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個文史類的微信公眾號文史大參考:wsdck88簡介:漢風楚雨,唐詩宋詞,金戈鐵馬,些許舊話,笑談歷史風雲,戲說野史人家。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有人論及中國文明的衰落自滿清乾隆酋長始,而且還把乾隆酋長說成是「千古第一罪人」。我覺得這不過是故做驚人之語罷了。事實不是那麼簡單!
一個人左右不了歷史大勢,確切地說,乾隆朝只是清朝衰落的開始,而不是中國文明衰落的開始。中華文明的衰落從清朝建立起就開始了,那是1644年。滿清統治者從那時就割斷了中國與世界主體文明的交流互動,政治體制出現了倒退,甚至回到奴隸時代,直到1840年才被重新打開國門,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科學、民主才得以復興,並湧現了一批大師,中國的文化思想才慢慢復甦,科學的腳步才臨近。這樣算來,清朝整整耽誤了中國300年!
我們就來對清朝和明朝做個對比,請大家不要鑽牛角尖說明朝那麼牛B為什麼被清朝取代之類的話,有的時候先進未必代表戰鬥力強大,尤其是在農耕社會。
先來看看很多人不喜歡的明朝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強盛大一統中原王朝。明朝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清修《明史》中評價明朝是「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1、自然科學曆法方面,1634年,即明朝滅亡前十年,在徐光啟的主持下《崇禎曆書》修編完成。而一年前的1633年在西方,被譽為近代科學奠基人之一的伽利略被羅馬教廷判處終身監禁,晚年極其悲慘。而徐光啟當時的職務是「東閣大學士」和「文淵閣大學士」,得到崇禎皇帝的寵信。這是西方和中國明朝在天文學上的對比,可以說,中國明朝崇禎皇帝對天文學的支持遠超過歐洲。這部集歐洲天文學所有經典為大成的《崇禎曆書》不僅代表「西學東漸」的學術成果,還代表著中國對西方天文學的接納,而更為可貴的是這在歐洲還尚且不能。
方以智對自然科學和哲學進行了科學劃分和論述。那時西方連哲學和科學的區別都弄不清楚,而方以智已經明確提出概念的區分和關係的論述。
3、在軍事科學方面,徐光啟在崇禎2年(1631年)上疏建議組建全火器裝備的現代化陸軍。他建議,一營陸軍用「雙輪車」120輛、「炮車」120輛、「糧車」60輛。「西洋大炮」16位,「中炮」80位,「鷹銃」100門,「鳥銃」1200門,戰士2000人,隊兵2000人。……練成15營6萬人,並推舉孫元化先訓練一營。此計劃得到崇禎皇帝的激切讚賞和大力支持,並投入實施。孫元化是徐光啟的學生,也是徐光啟新軍事思想的大力實踐者。孫元化本身在科學上也有相當造詣,著有《幾何體論》、《幾何用法》、《太西算要》。可以說沒有孔有德的叛變,他會訓練出一支相當強大的火器部隊來,徹底殲滅滿清應該也沒有問題。但孫元化很快被叛軍孔有德俘虜,後雖放回卻因瀆職罪而被處死。徐光啟訓練新式陸軍的計劃雖然落空,但他卻已經指明了中國近現代軍事的發展方向。沒有滿清的中斷,中國在軍事上是不會落後於西方的。
4、在機械工程學與物理學方面,王徵自製出自行車、自轉磨、虹吸、鶴飲、刻漏、水銃、連弩、代耕、輪壺,同鄉人把他當作諸葛孔明復出。王徵和金尼閣合作翻譯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中國第一部羅馬字注音專著。王徵和西方傳教士鄧玉函合作翻譯編寫創作了《遠西奇器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引進西方機械工程學與物理學的著作。
5、現代醫學也開始萌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實事求是,不迷信古人,其正確性超過了以往所有本草學著作。而吳有性的《瘟疫論》則透露著中華新醫學的曙光。
6、明朝的物質文明方面,明朝代表著當時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高水平。明代末年的中國生產力高度發展,永樂年間的鐵產量高達9700噸,而17世紀歐洲產鐵量最多的俄羅斯才2400噸;無論是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棉布、瓷器等輕工業,明朝在世界上都遙遙領先,工業總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與此同時,明末的對外貿易量也相當驚人。根據已有研究成果推算,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間,由歐亞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在7000到10000噸左右,約佔當時世界白銀總產量的1/3。那時,不是歐洲而是中國佔據了世界經濟中心的地。
7、工商業方面,明朝無論是鐵、造船、建築,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明朝民間的手工業不斷壯大,而官營卻不斷萎縮。
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制外,一些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制,成為民間手工業。
晚明時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巨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8、明朝外交方面,明朝人對外極其開放。在對待外國文明的態度上,瞿太素主張應以文化的高低來區分是否文明國度,他說:「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雖遠在殊方,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鮮恥焉,雖近於比肩,戎狄也」。 流亡到日本的朱舜水也說:「世人必曰:『古人高於今人,中國勝於外國。』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語。」徐光啟說:「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令彼三千年增修漸進之業,我歲月間拱受其成」。這一主張得到了崇禎皇帝的全力支持。事實上,明朝中國民間和官方已經同時展開對西方科技思想書籍的大規模翻譯。現在我們把林則徐,魏源看成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其實比他們早兩個世紀,徐光啟等一大批明朝知識分子已經把視野轉向世界,並且認識到中國以後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西方列強。徐光啟說:「今之建賊,果化為虎豹矣,若真虎豹者,則今之閩海寇夷是也」。也就是說,雖然那時關外的建州滿人雖然是明朝的大敵,但象徐光啟、崇禎皇帝那樣的人已經知道西方將是中國更兇惡的敵人,因此在內憂外患之中還不忘加緊引進西方科技。
再看看很多人引以為傲的清朝
推崇清朝的人非常多,尤其以袁騰飛老師為主,他認為明朝非常黑暗,有廠衛組織,皇帝也不上朝,他認為清朝的皇帝都很勤勞,滿清皇帝無一庸地,雖然我也很喜歡袁騰飛老師,但是我不贊同他這個觀點。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攻佔明朝國都北京。一片石之戰後,清軍趁勢入關,政治上推行剃髮易服, 軍事上打擊農民軍和南明諸政權,逐步掌握全國。後歷經康雍乾三朝,發展至鼎盛。這一時期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清朝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 閉關鎖國政策、思想停滯逐步落後於世界。1840年爆發了中英鴉片戰爭,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
1、經濟方面,並不是一無是處,清朝採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以提高生產量。由於國內與國外的 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相對發達。手工業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為代稅役制。產業以紡織和瓷器業為重,棉織業超越絲織業,瓷器以琺瑯畫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鎮為瓷器中心。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清朝曾實施海禁政策,直到佔領臺灣後,沿海貿易才稍為活絡,貨幣方面採銀銅雙本位制。康熙晚期為防止民變,推行禁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商業的發展。
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後期,已達到三億左右,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清朝的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有一種說法是「清朝的經濟和人口的增加主要歸因於美洲作物番薯,甚至稱所謂的「康乾盛世」為「番薯盛世「。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文化科技方面,清朝製造了多起文字獄,加強對文人思想控制,導致思想上「萬馬齊喑」;在編撰古籍時又大肆銷毀古籍。最典型的就是明末可以和春秋時代相比的晚明思潮在清代終結。知識分子不敢發表獨立見解而是鑽進故紙堆去考究古書,這就是所謂的乾嘉學派。剃髮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漢族的文化傳統;首崇滿洲政策 和給旗人寄養的特權,使其迅速腐化。
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1840年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清朝科技雖有成就,但是從清初漸漸落伍。也沒有讓科技知識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麼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
3、而且清朝推行剃髮易服,清朝滿族統治者推行「剃髮易服」的原因:一般認為,滿族統治者希望通過剃髮易服來打擊、摧垮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後來的歷史表明,滿族統治者的這一措施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漢人逐漸淡忘本民族服飾,習慣了滿族的髮式和服裝。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國,號召民眾剪去辮子時,仍然有許多人不願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辮子後被官府殺頭,可見「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易服」政策對漢族影響極深。
清朝在入主中原的時候還處於奴隸社會時期,佔領中原以後還採用了圈地等措施,讓中國一度先進的制度落後,並且把專制推上了頂峰,雖然經濟各方面有一定的發展,但是實際上處於倒退或者停滯狀態,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才有了1840年以後的屈辱,滿清無一庸帝,但是誤我華夏300年!
▍商務合作-QQ/248850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