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見證中國力量——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掠影_《中國民族...

2020-12-20 中國西藏網

  59歲的卓嘎和57歲的央宗,是唯一經歷過玉麥鄉成立以來四次移民的人。

  第一次是在1964年。為了解決玉麥鄉居民的生存難題,政府在條件相對較好的日拉山另一側的曲松鄉蓋起新房,給他們分了糧食和牲口。當時,玉麥鄉大部分居民遷出,只留下卓嘎、央宗和她們的老父親桑傑曲巴一家開始了長達32年的堅守。

  第二次是在1996年。上級為玉麥派來一位鄉黨委書記和一名副鄉長,兩人都是拖家帶口來的。從這一年開始,全鄉人口漸漸從1戶3人增加到9戶32人,寂寞許久的玉麥開始熱鬧起來。

  第三次是在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卓嘎、央宗姐妹回信的一年多後,玉麥遷入47戶人家,全鄉達到56戶191人。就在這一年,玉麥不僅如期實現脫貧,邊境小康村建設更是如火如荼。

  第四次是在今年。隨著11戶43名新居民遷入玉麥,這個曾經被稱為「三人鄉」的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邊境鄉,已經變成了宜居樂業的小康家園。


卓嘎(中)、央宗(左)姐妹和當地邊防戰士在一起(2017年10月29日攝) 新華社發

  「國家強盛了,邊陲才有幸福安寧。」

  國強邊陲興 玉麥煥新顏

  從山南市隆子縣城出發前往玉麥鄉,大約四五小時的車程。越野車一路前行,光禿禿的山坡上漸漸生出些許植被和小野花,紅紅綠綠,仿佛畫家給大地抹上的色彩。沿途歷經高山草原、低矮灌木、原始森林、白雲流水、牛羊滿山,越向南,林草越茂密、氧氣含量越高。經過列麥、加玉、準巴、鬥玉、三林等鄉鎮,翻過海拔4700米的日拉山口,我們在繚繞的雲霧間看到一聯排藍頂藏式小屋和靜靜流淌的玉麥河。藏族司機尼瑪把車停在半山腰的緩坡上,手指山腳下植有「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字樣的綠草坡方向說:「玉麥,到了。」


玉麥鄉一瞥

  玉麥並沒有生長像玉一樣的麥子。相反,由於自然條件惡劣,這裡過去幾乎不產糧食。當地人食用的每一粒糧食都要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三座大雪山,從山外背來。過去有這樣一段話來形容玉麥,「山頂在雲間,山底在江邊,說話聽得見,走路得幾天。下雨等半夜,下雪封半年。」崎嶇難行的山路和長達半年的雪季,讓原本就偏僻遙遠的玉麥幾乎成為與世隔絕的所在。

  2017年以來,西藏自治區在21個邊境縣628個邊境村實施小康村建設。也就是在這一年,政府投資5億多元,升級改造了玉麥通往外界的50公裡盤山公路,拓寬了這條從前最寬處僅3米的山路。對長期受制於交通的玉麥人來說,外面的世界離他們終於「不再遙遠」。

  「柏油路修好後,我再也不用牽馬翻山了。」坐在自家客廳裡,白瑪江才一邊捧著熱氣騰騰的甜奶茶,一邊笑著跟記者拉家常。

  今年55歲的白瑪江才,是玉麥鄉唯一的郵遞員。在過去的40年裡,每逢冬季,玉麥通往外界的公路總會被積雪覆蓋。遇上泥石流、塌方、雪崩,車輛根本無法駛入。白瑪江才牽著他的馬,每月5次來回翻越日拉山,每次往返約70公裡。

  1978年,13歲的白瑪江才還住在離玉麥30多公裡的扎日鄉曲松村。那一年,還是少年的他接下了為玉麥送信的工作。從此,他幾乎成了玉麥和外界唯一的「信使」,一幹就是40年。從小放牧留下的腳傷經常隱隱作痛,每次望著他翻山送信漸漸遠去的背影,妻子那貢總要偷偷抹淚。

  高寒、路遠、雪崩乃至野獸出沒,白瑪江才一路上的伴侶只有他的馬。「路上就著雪吃糌粑,休息的時候就和馬兒說說話。」

  玉麥的路,曾是村民們共同的痛。多年前,玉麥村村主任次旦扎西為運輸過冬物資開車外出,車直接陷進了雪地裡,等第二年雪化後才把車取了回來。「冬季翻山出去全憑運氣,修一條公路是所有玉麥人的期盼。」次旦扎西對記者說。

  過去靠人和馬,來往玉麥送信需要2天。現在郵政車直接開過來,只需要2個半小時。如今的白瑪江才從事一些接信分發的工作,妻子那貢再也不用在那些大雪封山的日子,為他擔驚受怕了。最讓他開心的是,路通之後村裡建了客運站,每周有兩趟客運車來往隆子縣城和山南市,在昌都市工作的兒子可以經常坐車回家了。

  「大概沒有人比我對玉麥交通改善感觸更深的了。」白瑪江才黝黑粗糙的面龐上,仍帶著經年累月風吹日曬的痕跡。通路的那天,這個倔強的藏族漢子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路的變化,只是玉麥近年來邊境小康村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玉麥併入國家電網,解除了水電不穩定的困擾;通網絡後,玉麥人跟上潮流用起了微信;基層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無人自動氣象觀測站等相繼投入使用……玉麥人的生活一天一個樣,越來越好。

  「以前走路到縣城繳社保費和領養老金,遇上大雪封山,根本就出不去。」65歲的老人次仁拉姆說,「如今在家門口就可以辦理社保,還能通過農行設在鄉裡的金融服務點領取養老金,很方便。」

  2018年,玉麥全鄉人均年收入達到6萬餘元,遠超西藏平均水平。邊境小康村建設全面鋪開,新的鄉政府辦公樓、學校、衛生院相繼建成使用,公園、遊客中心、玉麥酒店等也在籌建中。

  26歲的次旦米久是玉麥鄉衛生院的一名醫生。2018年9月,他從西藏藏醫藥大學畢業後,自願報名來玉麥鄉衛生院工作,成為了一名「新玉麥人」。從家鄉拉薩來到玉麥,最大的不適應就是氣候。玉麥常年潮溼寒冷,特別容易引發感冒、肺炎一類的疾病。

  2019年4月,嶄新的玉麥鄉衛生院建成。從最初只有一名藏醫到目前共有5名醫護人員,從最初簡陋的一個房間到現在擁有西醫、藏醫、檢驗3個科室的二層建築,如今的衛生院已經完全能滿足全鄉居民的衛生醫療基本需求。

  「我們衛生院還有CT室和B超室,村裡的孕產婦想做個檢查也很方便,不用大老遠跑到縣醫院去了。」次旦米久告訴記者,村民看病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就醫費用百分百可以報銷。

  對玉麥鄉的變化,27歲的電力維修工丹增桑珠同樣感同身受。2011年他從家鄉扎日鄉來到玉麥工作時,全鄉用電還僅僅依靠唯一的一個125千瓦的小水電站。冬天山上結冰,水流不下來,電壓不穩,村民們的家用電器一插就斷電。「衛生院、學校、鄉政府冬天經常斷電。電爐子都用不了,家裡冷得跟冰窖一樣。」回憶起過去,丹增桑珠止不住的搖頭。2018年2月,玉麥正式接入了國家電網。村民們不再擔心電壓不穩燒壞電器了,家家戶戶必備的酥油燈也成了「文物」。

  「架電網時,不說資金投入,光是在山上鋪設一根電線桿好些個工人就得花一兩天時間。」玉麥鄉鄉長胡學民告訴記者,「但為了這幾戶人家,國家硬是不計代價不計成本做成了!」

  夜幕降臨,白瑪江才和妻子那貢吃完飯後,一邊收拾屋子,一邊和記者聊著家鄉的變化。電視裡正放著《鄉村愛情故事》,這是那貢最喜歡看的電視劇之一。她告訴記者,家裡通上百兆寬帶網絡後,一下子可以收看到全國50多個電視頻道。

  如今,手機通話、手機上網以及網際網路電視、視頻聊天、行動支付已經走進玉麥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據胡學民介紹,興邊富民行動的近5年間,國家先後投資2000萬元用於建設玉麥基礎設施等項目。僅2018年以來,國家又投資1.3億元用於玉麥幸福小康鄉的建設。目前,優質的通信和信息化網絡已覆蓋全鄉。鄉裡有12名學生在外地上學,家長們通過網絡和他們聯繫起來非常方便。今後還有更多的居民遷進來,移動的百兆寬帶將有效助力玉麥人享受更優質便捷的「網際網路+」生活。

  「玉麥人非常愛國。因為我們知道,只有國家強盛了,邊陲才有幸福安寧。」胡學民說。

  「我們年輕一代一定會傳承和發揚好先輩們的精神,做好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和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有國才有家 愛國守邊精神代代傳

  「日出高原,牛滿山坡;家在玉麥,國是中國。中國是老阿爸手中縫過的五星紅旗,中國是姐妹倆腳下離不開的土地。高原隔不斷深情,冰雪鎖不斷春風。河的源頭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國。」2017年12月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欄目現場,主持人白巖松為卓嘎和央宗所致的頒獎詞中的這段話,深深打動了電視機前億萬觀眾。

  1962年,中印邊境局勢緊張。也就是在那一年,卓嘎、央宗的父親桑傑曲巴主動給解放軍官兵帶路巡邏邊境。在巡邏過程中,他們將自製的五星紅旗插在邊境國土上。踩著腳下祖國的每一寸土地,看著在山風中飄揚的五星紅旗,「中國」兩個字在桑傑曲巴心中的分量更重了。

  在卓嘎和央宗兩姐妹的記憶中,父親桑傑曲巴對玉麥的情感「濃得化不開」。1959年玉麥鄉成立,桑傑曲巴開始了自己29年的鄉長生涯。幾年後,大多數群眾都因為生活困難選擇遷出玉麥,但桑傑曲巴一家卻堅定地守在這裡。「要把祖國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樹、每一根草守護好。」

  這句話,兩個女兒記了一輩子。她們知道,守護腳下的土地,就是守護國家。

  老父親已去世多年,放牧守邊成為姐妹倆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雖然全身布滿被荊棘刮傷的印跡,但是兩人從未放棄過。巡邊時每走到一個標誌性的地點,她們總會插上一面國旗。「我們倆一輩子都會守在玉麥,直到生命結束。」卓嘎和央宗的聲音輕柔,卻堅定有力。

  如今,守邊的隊伍不斷壯大。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以來,全鄉從9戶32人增加至67戶234人。令卓嘎、央宗姐妹倆最開心的是,有黨的好政策及國家對玉麥的持續投入,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來玉麥守邊。

  「國家給玉麥邊民的補助達到每人每年6000元,並且逐年提高,另外還有8000元的固邊富民補助。」胡學民告訴記者。

  胡學民剛到玉麥工作時,就被老鄉長一家三口守邊的事跡深深感動了,決心一定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他經常帶著聯防隊員一起巡邊。五六天的時間裡,他們帶著餅子、糌粑和風乾牛肉,在離河比較近的宿營點休整。「宿營點大都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雖然條件艱辛,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胡學民說。

  2011年,玉麥邊防派出所成立,邊境管理工作更加規範。今年23歲的毛林已有5年多的兵齡。他清楚地記得2015年6月的那次巡邏。經過6個多小時的徒步巡邏來到所謂的「爭議區」時,眼前的一切讓他難以置信。

  「在我國領土上的一些樹幹和石頭上,居然塗有外國國旗和文字等。這是外方妄圖蠶食我國領土的慣用伎倆。」毛林立刻和聯防隊員一起,用刀把樹上、石頭上的圖案文字全部剷除。「我們在巨石上用油漆寫上『中國CHINA』後,都不約而同地面朝首都北京的方向敬上莊嚴的軍禮。」說到這裡,這位來自四川的小個子軍人眼裡噙滿淚水。

  與毛林同齡的李陽,現任玉麥鄉邊防派出所副所長。他原本是山南邊境管理支隊的機關民警,在去年底主動向支隊領導申請到玉麥工作。「守邊護邊是軍人的職責,我還是單身,沒有家庭負擔。吃了別人吃不到的苦,才能收穫意想不到的甜。」說這番話時,這個成都小夥子白淨的臉上帶著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

  巡邏區域山勢陡峭,野獸時常出沒,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年輕的民警們用雙腳丈量著邊境的每一寸土地,守護著這裡的一草一木,換來了玉麥的平安。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在去年新建成的玉麥鄉小學一年級的班會課上,老師白瑪桑珠在黑板上寫下這八個字後,學生們跟著他一起大聲念出。這堂班會課的主題是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卓嘎、央宗兩姐妹的回信精神,孩子們聽得非常認真,還不時舉手回答問題。

  畢業於河南開封二師的白瑪桑珠是隆子縣日當鎮人,去年10月主動報名到玉麥小學當老師。「我們學校的硬體條件在全縣都是一流的,教學質量在全縣也是數一數二。去年統考,全縣24個鄉村小學中,我們學校排在前三名。」

  到了玉麥之後,白瑪桑珠發現,愛國主義深深紮根在這裡的每一個孩子心中。「玉麥有愛國護邊的優良傳統,孩子在父母和鄉親們的耳濡目染下,自然也形成了這樣的意識。」白瑪桑珠告訴記者,村小的班會課中都設置了愛國主義、民族團結主題課程,引導孩子們長大以後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大學畢業後,央宗的兒子、玉麥鄉第一個大學生索郎頓珠,本來有機會走出大山,但他毅然報考鄉政府公務員,回到了家鄉。工作之餘,他經常沿著祖父、姨媽和母親當年走過的路,帶著年輕一代的玉麥人巡邊。「爺爺從小就跟我說,我們的根在玉麥,不管走得多遠,都要回到這裡,守護好家鄉。我們年輕一代,一定會傳承和發揚好先輩們的精神,做好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和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玉麥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如果再見到總書記,我想跟他說,玉麥人永遠感恩總書記、感恩黨中央。」

  興邊富民 小康路上不掉隊

  胡學民最近很忙。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後,他感到特別激動和興奮。「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提出要加強邊境地區建設,採取特殊支持政策,幫助邊境地區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解決後顧之憂,這為我們加快玉麥發展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

  玉麥離北京4000多公裡,但黨中央始終牽掛著這裡,玉麥群眾的心始終與習近平總書記緊緊連在一起。

  白瑪次仁和那貢夫婦每天都要把家裡的領袖像擦得乾乾淨淨,再仔細地將哈達掛在上面。「感恩總書記的關懷,玉麥的生活一天一個樣。」

  55歲的白瑪次仁和那貢,是玉麥最早的9戶居民之一。剛搬來的時候,家裡石頭砌起來的房子只有天花板,四壁空空。在老鄉長桑傑曲巴的幫助下,好不容易才安下了家。

  如今,夫妻倆165平米的新家裡,一層是客廳、廚房、儲藏室,二樓有3個臥室。建房自己出了30%的費用,其餘都是國家補貼。寬敞明亮的客廳內,彩電、冰箱......現代化的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還有藏式沙發。說著說著,那貢笑得合不上嘴,「現在生活是最幸福的,比以前幹活累了睡覺的時候還舒服。」

  玉麥的發展,是西藏實施興邊富民行動、推動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的一個縮影。2019年,隨著邊境小康村建設的推進,全鄉56戶人家都搬進了新居。56棟嶄新的輕鋼龍骨裝配式樓房裡,又多了一些嶄新的面孔。這些新玉麥人,大多來自附近的鄉鎮。

  「新家比以前的土房子好多了,又保暖又防潮。」去年新搬來的倉決曲珍對玉麥的生活很滿意,她的丈夫這天到山南市看車去了,打算貸款買輛卡車搞運輸。

  卓嘎、央宗也都分別住進了新房。家裡最醒目的就是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姐妹倆的回信,被放大了貼在客廳牆上。「玉麥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如果再見到總書記,我想跟他說,玉麥人永遠感恩總書記、感恩黨中央。」說話時,卓嘎把手放在胸前,面向牆上貼著的回信深深地鞠了一個躬。

  如今在玉麥,孩子上學免費,守邊固邊有補助,生病報銷醫藥費,路通了,電來了,定居房舒適亮麗,邊境旅遊日益興旺,軍警民親如一家。「總書記在回信中希望玉麥要建成美麗幸福小康村這個囑託,我們時刻牢記心頭,一定不辜負總書記的期望。」央宗說。

  2018年獲得「時代楷模」稱號後,卓嘎、央宗姐妹把這份榮譽化作更大動力,帶動更多幹部群眾加入守邊行列。守邊固邊還要興邊。邊境小康村要實現提質增效,必須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玉麥人開始琢磨蹚出一條興產業的新路。

  離玉麥村7公裡,有4個新建的蔬菜大棚,每個1000平米。「你嘗嘗這個高原黃瓜,絕對是純天然綠色產品。」胡學民從藤蔓上摘下一個大黃瓜喜滋滋地說。「新鮮蔬菜在我們這兒可是寶貝,如今我們基本上可以實現季節性供應蔬菜了。通過合作社的經營方式,村民們還可以入股分紅。」

  結合地域特點,玉麥還積極發展村集體養殖業。利用援藏項目投資650多萬元,建起了佔地500畝的藏香豬產業基地,每年可出欄500頭左右。53戶村民自願入股,參與養殖和分紅。「讓村裡有產業支撐,讓農牧民有就業渠道,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村民有了一技傍身,可以更好地守邊固邊。」湖南省常德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隊員顏克紅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展望玉麥未來的發展,他信心滿滿。

  31歲的索朗德吉是去年剛搬來玉麥的。起初應聘工作崗位的時候,她有些犯愁。「村幹部問我,你會幹什麼。我說我也不會什麼,只能打雜。其實我很想提升一下技能,有一技之長。」

  為了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鄉裡拿出專項經費,從拉薩請來專業廚師團隊做培訓,索朗德吉和10多個村民報了名。一個多月後,她從原來只會做一些家常藏餐,到現在藏餐、川菜都拿手。大家也都稱讚她做的菜好吃,當地邊防派出所還跟她籤了2年半用工合同,每個月工資5000元。

  「我們要不斷為村民創造條件提升他們的技能,增加他們的收入,讓玉麥群眾在邊境一線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胡學民說。

  隨著玉麥知名度的提升,旅遊的發展潛力也逐步顯現。去年底,玉麥成功入選國家4A級景區。目前,鄉裡圍繞賞杜鵑花、觀高山湖泊、穿雲杉林、體驗高山牧場做文章,已投資1000萬元的玉麥「布拉加日」精品旅遊徒步路線也正在建設中。

  有了人氣,商店、餐館、家庭旅館、甜茶館在玉麥越開越多,幾戶重慶移民還在這裡開辦了「重慶飯店」,村裡首批21戶家庭旅館也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村民親手製作的竹器編織、木雕工藝品,藉助剛成立不久的全國首個邊境基層供銷合作社,成為「玉麥製造」的暢銷品。

  去年10月底,村民卓瑪拉宗搬到了二層小樓的新家,樓上房間全部用來做家庭旅館,開業不到10天就有20多人入住,加上樓下的超市,現在一年的純收入有10多萬元。「我們計劃下一步還要安裝空調和有線電視。」卓瑪拉宗的普通話比過去流利多了,「收入高了,我打算把旁邊那棟樓也租來開旅館。」

  索郎頓珠在西藏大學就讀時,專業就是旅遊經濟。這兩年玉麥開始開發旅遊項目,他的所學也有了用武之地。「玉麥精神是玉麥旅遊最大的一張名片,有很多自駕、騎行的『驢友』專門來玉麥體驗愛國守邊精神。鄉裡目前正在重建我爺爺的故居,同時建設鄉史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玉麥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索郎頓珠的眼神中滿懷憧憬。

  半個世紀,四次移民。卓嘎、央宗姐妹見證了玉麥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感受到祖國今非昔比的富強。

  離開玉麥的時候,天下著濛濛細雨。我們一起在植有「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字樣的綠草坡前合影后,車慢慢駛出玉麥村口。細雨將窗前的風景變得模糊,在這裡採訪過的每個人卻都清晰地一一在我眼前浮現。他們嘴角溢出的幸福笑容,眼神中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以及談到守邊護邊責任時的堅定語氣,都讓人動容。

  什麼是中國?在我們結束玉麥採訪的幾天後,共青團中央和星球研究所共同推出了一部宣傳片,名字就叫《什麼是中國》。這部片子從考古學、地理學、人類學等方面,談古論今,講述了中國這個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東方大國的誕生、形成和發展過程。而對於我來說,卻是在玉麥,在採訪了卓嘎、央宗、胡學民、索朗頓珠、白瑪次仁……這些或老或新的玉麥人後,才終於得出了答案。

  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眼中噙滿的淚水,巡邊路途中被荊棘刮傷的痕跡,將自己縫製的五星紅旗插上國土的用心,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努力……,都印證了對腳下這片土地最深沉的愛。

  正是在玉麥,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國家之於每個公民的意義,同時見證了一個個平凡的中國人,如何用一生來守護我們的祖國,如何用奮鬥來創造奇蹟。

  永生永世,家是玉麥,國是中國。

相關焦點

  • 山南市隆子縣隆子鎮人民政府原會計扎西羅布被開除公職
    日前,山南市監委對山南市隆子縣隆子鎮人民政府原會計扎西羅布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進行了立案調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相關規定,經山南市監委委務會會議研究,決定給予扎西羅布開除公職處分;將其涉嫌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所涉財物隨案移送。
  • 【聚焦兩會】剛剛,山南市隆子縣扎日鄉貢覺曲珍在「委員通道」回答...
    【聚焦兩會】剛剛,山南市隆子縣扎日鄉貢覺曲珍在「委員通道」回答記者提問 2020-05-25 0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幸福花開新邊疆】促脫貧帶就業穩增收---山南市隆子縣扶貧產業...
    (原標題:【幸福花開新邊疆】促脫貧帶就業穩增收---山南市隆子縣扶貧產業基地見聞)
  • 電影頻道展映經典國產影片 展現中國精神與力量
    電影頻道展映經典國產影片 展現中國精神與力量 時間:2020.05.2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電影頻道、中國力量」、「全面小康、幸福路上」、「革命歷史、輝煌成就」、「反腐倡廉、黨的建設」四個主題集中展映一批優秀經典國產影片。
  • 西藏山南市永創發展建設有限公司開展「年底貧困戶分紅」活動
    近日,西藏山南市永創發展建設有限公司開展「年底貧困戶分紅」活動。活動中,公司董事長巴珠為隆子縣隆子鎮、日當鎮、熱榮鄉、列麥鄉、雪薩鄉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了分紅。此次分紅活動基於「公司+貧困戶+基地」模式為貧困戶發放分紅資金,分紅資金涉及貧困戶817戶2252人,共計106.2萬元。
  • 2020年山南市區劃詳情,了解山南市有幾個區、縣,細分到街道
    本文提供的內容是山南市的城市分區劃分情況。幫你了解山南市有幾個區、縣,同時介紹山南市下轄各區、縣的街道和鄉鎮的詳細分布情況。山南市有幾個區、縣?答:山南市有1個區、11個縣(2020年8月)。山南市:乃東區、扎囊縣、貢嘎縣、桑日縣、瓊結縣、曲松縣、措美縣、洛扎縣、加查縣、隆子縣、錯那縣、浪卡子縣。
  • 常德市十一中支教團隊赴西藏隆子縣中學交流
    近日,常德市十一中支教團隊去到西藏山南市隆子縣中學開展為期一周的支教交流活動。一周時間內,支教人員通過專題講座、報告和上示範課,給雪域高原的孩子們帶去了先進的教育理念。聆聽後,隆子縣中學的教職員工深受啟發。其間,7名支教教師上了12堂示範課,團隊還開展了18堂說課、評課、指導課。據悉,這是常德市十一中援助西藏隆子縣中學聯校辦學以來開展的第三次互訪交流活動,旨在幫助隆子縣「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隊伍,建成一所標杆式的學校」踏出堅實的一步,為推動隆子縣中學創建邊境示範學校提供有力支持。
  • 山南市農業農村工作掃描:「農」墨重彩譜華章
    隆子縣才麥村沃洛特色產品綜合銷售有限公司,是山南市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在這家公司上班的益西康珠告訴記者,公司主要生產黑糌粑、白糌粑、豌豆粉、辣椒麵等特色產品,同時還幫助別的合作社銷售特色產品,目前,公司累計銷售額達158.96萬元,淨利潤79萬元。抓好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
  • 山南市錯那縣麻麻門巴民族鄉:山清水秀滋潤美好生活_旅遊_中國西藏網
    圖為山南市錯那縣麻麻門巴民族鄉一角。記者 袁海霞 鄭璐 攝  一幢幢錯落有致的民居,一條條寬闊的水泥路,村民身上有種滿足的感覺……這裡綠樹青山環抱,山中薄霧縈繞,清澈的河水從村旁流過,滋潤著整個村莊,也滋潤著人們的日子。 這裡就是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門巴文化展示區、特色生態旅遊小城鎮——西藏山南市錯那縣麻麻門巴民族鄉。
  • 山南市隆子縣扶貧產業基地見聞:促脫貧 帶就業 穩增收
    山南以南,距離市區150公裡便是隆子縣。數十年如一日愛國守邊的「玉麥精神」便源自這裡。綿延寬廣的邊境縣城隆子,風景獨特,物產豐富,產業發展極具前景,是一個農牧業大縣、資源富集縣。為進一步發展隆子特色產業,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2018年以來,國家累計投資1.23億元,建設隆子縣聶雄標準化奶牛養殖基地。記者走進奶牛養殖基地,看到馬路寬敞、乾淨整潔,生產區、生活管理區、飼料區和糞肥生產區被嚴格區分開來。
  • 小家大愛|這裡是國家的土地,得有人守著
    玉麥鄉是西藏山南市隆子縣的一個邊境鄉,是中國人口最少的鄉。1964年至1996年的30多年間,桑傑曲巴一家是這片土地上僅有的一戶人家。他們以放牧為生,守護著祖國數千平方公裡的國土,在巡邊的路上插滿了五星紅旗。桑傑曲巴說:「這裡是國家的土地,得有人守著!」
  • 山南市舉行「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脫貧攻堅百姓故事匯
    山南市舉行「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脫貧攻堅百姓故事匯 2020-10-17 2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藏山南市: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隨著高考、中考、小升初考試結束,今年上半年山南市教育工作告一段落。學生和家長們露出的笑容,增強了西藏山南市教育工作者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決心和信心。  今年以來,山南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致西藏民族大學建校60周年的賀信、給西藏大學醫學院學生的回信精神,狠抓「落實年」,把方向、抓管理、提質量,以紮實的工作、優質的服務,爭取人民群眾的滿意。  立德樹人 促進全面發展  教育關乎千家萬戶 、關乎每個人的發展。
  • 「十三五」以來山南市經濟社會發展步履鏗鏘踏歌行
    原標題:「十三五」以來山南市經濟社會發展步履鏗鏘踏歌行   拉林鐵路鋪軌至藏木雅魯藏布江特大橋,即將建成通車;   澤貢高等級公路成為山南人民的「團結線」「幸福路」,結束了山南市沒有高等級公路的歷史;   山南市藏醫醫院成為我區首家市(地)級三級甲等民族醫醫院;   ……   這些都反映了
  • 山南博物館的奇妙之旅,歷史在這裡「活」起來
    其實,每個地方的博物館正是「活」著的歷史,每一件藏品都曾見證過一段歲月,與它們相見,便是與歷史的一次對話。2020年雅礱文化旅遊節期間,山南博物館正式開館,今天,就跟著小山去山南博物館裡面來一場時空之旅吧。
  • 慢放2020 | 看見中國力量,見證中國速度
    原標題:慢放2020 | 看見中國力量,見證中國速度
  • 幸福歌聲縈繞雅礱大地_教育_中國西藏網
    如今,搬遷群眾在這裡實現了「脫貧夢」,正在小康路上闊步前進。  受氣候和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影響,山南市一些地方存在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的情況。易地扶貧搬遷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  共康村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嘎瑪頓珠,以前住在海拔4500多米的加查縣洛林鄉倫麥村。住的地方山高路遠,出行困難,生活條件差,外出務工機會少,處在貧困中。
  • 山南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9年12月31日 普布頓珠)
    點擊查閱更多2020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19年12月31日月在山南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山南市人民政府市長 普布頓珠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大會的同志提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