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歲的卓嘎和57歲的央宗,是唯一經歷過玉麥鄉成立以來四次移民的人。
第一次是在1964年。為了解決玉麥鄉居民的生存難題,政府在條件相對較好的日拉山另一側的曲松鄉蓋起新房,給他們分了糧食和牲口。當時,玉麥鄉大部分居民遷出,只留下卓嘎、央宗和她們的老父親桑傑曲巴一家開始了長達32年的堅守。
第二次是在1996年。上級為玉麥派來一位鄉黨委書記和一名副鄉長,兩人都是拖家帶口來的。從這一年開始,全鄉人口漸漸從1戶3人增加到9戶32人,寂寞許久的玉麥開始熱鬧起來。
第三次是在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卓嘎、央宗姐妹回信的一年多後,玉麥遷入47戶人家,全鄉達到56戶191人。就在這一年,玉麥不僅如期實現脫貧,邊境小康村建設更是如火如荼。
第四次是在今年。隨著11戶43名新居民遷入玉麥,這個曾經被稱為「三人鄉」的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邊境鄉,已經變成了宜居樂業的小康家園。
卓嘎(中)、央宗(左)姐妹和當地邊防戰士在一起(2017年10月29日攝) 新華社發
「國家強盛了,邊陲才有幸福安寧。」
國強邊陲興 玉麥煥新顏
從山南市隆子縣城出發前往玉麥鄉,大約四五小時的車程。越野車一路前行,光禿禿的山坡上漸漸生出些許植被和小野花,紅紅綠綠,仿佛畫家給大地抹上的色彩。沿途歷經高山草原、低矮灌木、原始森林、白雲流水、牛羊滿山,越向南,林草越茂密、氧氣含量越高。經過列麥、加玉、準巴、鬥玉、三林等鄉鎮,翻過海拔4700米的日拉山口,我們在繚繞的雲霧間看到一聯排藍頂藏式小屋和靜靜流淌的玉麥河。藏族司機尼瑪把車停在半山腰的緩坡上,手指山腳下植有「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字樣的綠草坡方向說:「玉麥,到了。」
玉麥鄉一瞥
玉麥並沒有生長像玉一樣的麥子。相反,由於自然條件惡劣,這裡過去幾乎不產糧食。當地人食用的每一粒糧食都要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三座大雪山,從山外背來。過去有這樣一段話來形容玉麥,「山頂在雲間,山底在江邊,說話聽得見,走路得幾天。下雨等半夜,下雪封半年。」崎嶇難行的山路和長達半年的雪季,讓原本就偏僻遙遠的玉麥幾乎成為與世隔絕的所在。
2017年以來,西藏自治區在21個邊境縣628個邊境村實施小康村建設。也就是在這一年,政府投資5億多元,升級改造了玉麥通往外界的50公裡盤山公路,拓寬了這條從前最寬處僅3米的山路。對長期受制於交通的玉麥人來說,外面的世界離他們終於「不再遙遠」。
「柏油路修好後,我再也不用牽馬翻山了。」坐在自家客廳裡,白瑪江才一邊捧著熱氣騰騰的甜奶茶,一邊笑著跟記者拉家常。
今年55歲的白瑪江才,是玉麥鄉唯一的郵遞員。在過去的40年裡,每逢冬季,玉麥通往外界的公路總會被積雪覆蓋。遇上泥石流、塌方、雪崩,車輛根本無法駛入。白瑪江才牽著他的馬,每月5次來回翻越日拉山,每次往返約70公裡。
1978年,13歲的白瑪江才還住在離玉麥30多公裡的扎日鄉曲松村。那一年,還是少年的他接下了為玉麥送信的工作。從此,他幾乎成了玉麥和外界唯一的「信使」,一幹就是40年。從小放牧留下的腳傷經常隱隱作痛,每次望著他翻山送信漸漸遠去的背影,妻子那貢總要偷偷抹淚。
高寒、路遠、雪崩乃至野獸出沒,白瑪江才一路上的伴侶只有他的馬。「路上就著雪吃糌粑,休息的時候就和馬兒說說話。」
玉麥的路,曾是村民們共同的痛。多年前,玉麥村村主任次旦扎西為運輸過冬物資開車外出,車直接陷進了雪地裡,等第二年雪化後才把車取了回來。「冬季翻山出去全憑運氣,修一條公路是所有玉麥人的期盼。」次旦扎西對記者說。
過去靠人和馬,來往玉麥送信需要2天。現在郵政車直接開過來,只需要2個半小時。如今的白瑪江才從事一些接信分發的工作,妻子那貢再也不用在那些大雪封山的日子,為他擔驚受怕了。最讓他開心的是,路通之後村裡建了客運站,每周有兩趟客運車來往隆子縣城和山南市,在昌都市工作的兒子可以經常坐車回家了。
「大概沒有人比我對玉麥交通改善感觸更深的了。」白瑪江才黝黑粗糙的面龐上,仍帶著經年累月風吹日曬的痕跡。通路的那天,這個倔強的藏族漢子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路的變化,只是玉麥近年來邊境小康村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玉麥併入國家電網,解除了水電不穩定的困擾;通網絡後,玉麥人跟上潮流用起了微信;基層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無人自動氣象觀測站等相繼投入使用……玉麥人的生活一天一個樣,越來越好。
「以前走路到縣城繳社保費和領養老金,遇上大雪封山,根本就出不去。」65歲的老人次仁拉姆說,「如今在家門口就可以辦理社保,還能通過農行設在鄉裡的金融服務點領取養老金,很方便。」
2018年,玉麥全鄉人均年收入達到6萬餘元,遠超西藏平均水平。邊境小康村建設全面鋪開,新的鄉政府辦公樓、學校、衛生院相繼建成使用,公園、遊客中心、玉麥酒店等也在籌建中。
26歲的次旦米久是玉麥鄉衛生院的一名醫生。2018年9月,他從西藏藏醫藥大學畢業後,自願報名來玉麥鄉衛生院工作,成為了一名「新玉麥人」。從家鄉拉薩來到玉麥,最大的不適應就是氣候。玉麥常年潮溼寒冷,特別容易引發感冒、肺炎一類的疾病。
2019年4月,嶄新的玉麥鄉衛生院建成。從最初只有一名藏醫到目前共有5名醫護人員,從最初簡陋的一個房間到現在擁有西醫、藏醫、檢驗3個科室的二層建築,如今的衛生院已經完全能滿足全鄉居民的衛生醫療基本需求。
「我們衛生院還有CT室和B超室,村裡的孕產婦想做個檢查也很方便,不用大老遠跑到縣醫院去了。」次旦米久告訴記者,村民看病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就醫費用百分百可以報銷。
對玉麥鄉的變化,27歲的電力維修工丹增桑珠同樣感同身受。2011年他從家鄉扎日鄉來到玉麥工作時,全鄉用電還僅僅依靠唯一的一個125千瓦的小水電站。冬天山上結冰,水流不下來,電壓不穩,村民們的家用電器一插就斷電。「衛生院、學校、鄉政府冬天經常斷電。電爐子都用不了,家裡冷得跟冰窖一樣。」回憶起過去,丹增桑珠止不住的搖頭。2018年2月,玉麥正式接入了國家電網。村民們不再擔心電壓不穩燒壞電器了,家家戶戶必備的酥油燈也成了「文物」。
「架電網時,不說資金投入,光是在山上鋪設一根電線桿好些個工人就得花一兩天時間。」玉麥鄉鄉長胡學民告訴記者,「但為了這幾戶人家,國家硬是不計代價不計成本做成了!」
夜幕降臨,白瑪江才和妻子那貢吃完飯後,一邊收拾屋子,一邊和記者聊著家鄉的變化。電視裡正放著《鄉村愛情故事》,這是那貢最喜歡看的電視劇之一。她告訴記者,家裡通上百兆寬帶網絡後,一下子可以收看到全國50多個電視頻道。
如今,手機通話、手機上網以及網際網路電視、視頻聊天、行動支付已經走進玉麥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據胡學民介紹,興邊富民行動的近5年間,國家先後投資2000萬元用於建設玉麥基礎設施等項目。僅2018年以來,國家又投資1.3億元用於玉麥幸福小康鄉的建設。目前,優質的通信和信息化網絡已覆蓋全鄉。鄉裡有12名學生在外地上學,家長們通過網絡和他們聯繫起來非常方便。今後還有更多的居民遷進來,移動的百兆寬帶將有效助力玉麥人享受更優質便捷的「網際網路+」生活。
「玉麥人非常愛國。因為我們知道,只有國家強盛了,邊陲才有幸福安寧。」胡學民說。
「我們年輕一代一定會傳承和發揚好先輩們的精神,做好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和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有國才有家 愛國守邊精神代代傳
「日出高原,牛滿山坡;家在玉麥,國是中國。中國是老阿爸手中縫過的五星紅旗,中國是姐妹倆腳下離不開的土地。高原隔不斷深情,冰雪鎖不斷春風。河的源頭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國。」2017年12月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欄目現場,主持人白巖松為卓嘎和央宗所致的頒獎詞中的這段話,深深打動了電視機前億萬觀眾。
1962年,中印邊境局勢緊張。也就是在那一年,卓嘎、央宗的父親桑傑曲巴主動給解放軍官兵帶路巡邏邊境。在巡邏過程中,他們將自製的五星紅旗插在邊境國土上。踩著腳下祖國的每一寸土地,看著在山風中飄揚的五星紅旗,「中國」兩個字在桑傑曲巴心中的分量更重了。
在卓嘎和央宗兩姐妹的記憶中,父親桑傑曲巴對玉麥的情感「濃得化不開」。1959年玉麥鄉成立,桑傑曲巴開始了自己29年的鄉長生涯。幾年後,大多數群眾都因為生活困難選擇遷出玉麥,但桑傑曲巴一家卻堅定地守在這裡。「要把祖國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樹、每一根草守護好。」
這句話,兩個女兒記了一輩子。她們知道,守護腳下的土地,就是守護國家。
老父親已去世多年,放牧守邊成為姐妹倆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雖然全身布滿被荊棘刮傷的印跡,但是兩人從未放棄過。巡邊時每走到一個標誌性的地點,她們總會插上一面國旗。「我們倆一輩子都會守在玉麥,直到生命結束。」卓嘎和央宗的聲音輕柔,卻堅定有力。
如今,守邊的隊伍不斷壯大。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以來,全鄉從9戶32人增加至67戶234人。令卓嘎、央宗姐妹倆最開心的是,有黨的好政策及國家對玉麥的持續投入,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來玉麥守邊。
「國家給玉麥邊民的補助達到每人每年6000元,並且逐年提高,另外還有8000元的固邊富民補助。」胡學民告訴記者。
胡學民剛到玉麥工作時,就被老鄉長一家三口守邊的事跡深深感動了,決心一定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他經常帶著聯防隊員一起巡邊。五六天的時間裡,他們帶著餅子、糌粑和風乾牛肉,在離河比較近的宿營點休整。「宿營點大都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雖然條件艱辛,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胡學民說。
2011年,玉麥邊防派出所成立,邊境管理工作更加規範。今年23歲的毛林已有5年多的兵齡。他清楚地記得2015年6月的那次巡邏。經過6個多小時的徒步巡邏來到所謂的「爭議區」時,眼前的一切讓他難以置信。
「在我國領土上的一些樹幹和石頭上,居然塗有外國國旗和文字等。這是外方妄圖蠶食我國領土的慣用伎倆。」毛林立刻和聯防隊員一起,用刀把樹上、石頭上的圖案文字全部剷除。「我們在巨石上用油漆寫上『中國CHINA』後,都不約而同地面朝首都北京的方向敬上莊嚴的軍禮。」說到這裡,這位來自四川的小個子軍人眼裡噙滿淚水。
與毛林同齡的李陽,現任玉麥鄉邊防派出所副所長。他原本是山南邊境管理支隊的機關民警,在去年底主動向支隊領導申請到玉麥工作。「守邊護邊是軍人的職責,我還是單身,沒有家庭負擔。吃了別人吃不到的苦,才能收穫意想不到的甜。」說這番話時,這個成都小夥子白淨的臉上帶著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
巡邏區域山勢陡峭,野獸時常出沒,稍有不慎就有生命危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年輕的民警們用雙腳丈量著邊境的每一寸土地,守護著這裡的一草一木,換來了玉麥的平安。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在去年新建成的玉麥鄉小學一年級的班會課上,老師白瑪桑珠在黑板上寫下這八個字後,學生們跟著他一起大聲念出。這堂班會課的主題是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卓嘎、央宗兩姐妹的回信精神,孩子們聽得非常認真,還不時舉手回答問題。
畢業於河南開封二師的白瑪桑珠是隆子縣日當鎮人,去年10月主動報名到玉麥小學當老師。「我們學校的硬體條件在全縣都是一流的,教學質量在全縣也是數一數二。去年統考,全縣24個鄉村小學中,我們學校排在前三名。」
到了玉麥之後,白瑪桑珠發現,愛國主義深深紮根在這裡的每一個孩子心中。「玉麥有愛國護邊的優良傳統,孩子在父母和鄉親們的耳濡目染下,自然也形成了這樣的意識。」白瑪桑珠告訴記者,村小的班會課中都設置了愛國主義、民族團結主題課程,引導孩子們長大以後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大學畢業後,央宗的兒子、玉麥鄉第一個大學生索郎頓珠,本來有機會走出大山,但他毅然報考鄉政府公務員,回到了家鄉。工作之餘,他經常沿著祖父、姨媽和母親當年走過的路,帶著年輕一代的玉麥人巡邊。「爺爺從小就跟我說,我們的根在玉麥,不管走得多遠,都要回到這裡,守護好家鄉。我們年輕一代,一定會傳承和發揚好先輩們的精神,做好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和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玉麥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如果再見到總書記,我想跟他說,玉麥人永遠感恩總書記、感恩黨中央。」
興邊富民 小康路上不掉隊
胡學民最近很忙。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後,他感到特別激動和興奮。「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提出要加強邊境地區建設,採取特殊支持政策,幫助邊境地區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解決後顧之憂,這為我們加快玉麥發展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
玉麥離北京4000多公裡,但黨中央始終牽掛著這裡,玉麥群眾的心始終與習近平總書記緊緊連在一起。
白瑪次仁和那貢夫婦每天都要把家裡的領袖像擦得乾乾淨淨,再仔細地將哈達掛在上面。「感恩總書記的關懷,玉麥的生活一天一個樣。」
55歲的白瑪次仁和那貢,是玉麥最早的9戶居民之一。剛搬來的時候,家裡石頭砌起來的房子只有天花板,四壁空空。在老鄉長桑傑曲巴的幫助下,好不容易才安下了家。
如今,夫妻倆165平米的新家裡,一層是客廳、廚房、儲藏室,二樓有3個臥室。建房自己出了30%的費用,其餘都是國家補貼。寬敞明亮的客廳內,彩電、冰箱......現代化的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還有藏式沙發。說著說著,那貢笑得合不上嘴,「現在生活是最幸福的,比以前幹活累了睡覺的時候還舒服。」
玉麥的發展,是西藏實施興邊富民行動、推動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的一個縮影。2019年,隨著邊境小康村建設的推進,全鄉56戶人家都搬進了新居。56棟嶄新的輕鋼龍骨裝配式樓房裡,又多了一些嶄新的面孔。這些新玉麥人,大多來自附近的鄉鎮。
「新家比以前的土房子好多了,又保暖又防潮。」去年新搬來的倉決曲珍對玉麥的生活很滿意,她的丈夫這天到山南市看車去了,打算貸款買輛卡車搞運輸。
卓嘎、央宗也都分別住進了新房。家裡最醒目的就是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給姐妹倆的回信,被放大了貼在客廳牆上。「玉麥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如果再見到總書記,我想跟他說,玉麥人永遠感恩總書記、感恩黨中央。」說話時,卓嘎把手放在胸前,面向牆上貼著的回信深深地鞠了一個躬。
如今在玉麥,孩子上學免費,守邊固邊有補助,生病報銷醫藥費,路通了,電來了,定居房舒適亮麗,邊境旅遊日益興旺,軍警民親如一家。「總書記在回信中希望玉麥要建成美麗幸福小康村這個囑託,我們時刻牢記心頭,一定不辜負總書記的期望。」央宗說。
2018年獲得「時代楷模」稱號後,卓嘎、央宗姐妹把這份榮譽化作更大動力,帶動更多幹部群眾加入守邊行列。守邊固邊還要興邊。邊境小康村要實現提質增效,必須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玉麥人開始琢磨蹚出一條興產業的新路。
離玉麥村7公裡,有4個新建的蔬菜大棚,每個1000平米。「你嘗嘗這個高原黃瓜,絕對是純天然綠色產品。」胡學民從藤蔓上摘下一個大黃瓜喜滋滋地說。「新鮮蔬菜在我們這兒可是寶貝,如今我們基本上可以實現季節性供應蔬菜了。通過合作社的經營方式,村民們還可以入股分紅。」
結合地域特點,玉麥還積極發展村集體養殖業。利用援藏項目投資650多萬元,建起了佔地500畝的藏香豬產業基地,每年可出欄500頭左右。53戶村民自願入股,參與養殖和分紅。「讓村裡有產業支撐,讓農牧民有就業渠道,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村民有了一技傍身,可以更好地守邊固邊。」湖南省常德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隊員顏克紅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展望玉麥未來的發展,他信心滿滿。
31歲的索朗德吉是去年剛搬來玉麥的。起初應聘工作崗位的時候,她有些犯愁。「村幹部問我,你會幹什麼。我說我也不會什麼,只能打雜。其實我很想提升一下技能,有一技之長。」
為了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鄉裡拿出專項經費,從拉薩請來專業廚師團隊做培訓,索朗德吉和10多個村民報了名。一個多月後,她從原來只會做一些家常藏餐,到現在藏餐、川菜都拿手。大家也都稱讚她做的菜好吃,當地邊防派出所還跟她籤了2年半用工合同,每個月工資5000元。
「我們要不斷為村民創造條件提升他們的技能,增加他們的收入,讓玉麥群眾在邊境一線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胡學民說。
隨著玉麥知名度的提升,旅遊的發展潛力也逐步顯現。去年底,玉麥成功入選國家4A級景區。目前,鄉裡圍繞賞杜鵑花、觀高山湖泊、穿雲杉林、體驗高山牧場做文章,已投資1000萬元的玉麥「布拉加日」精品旅遊徒步路線也正在建設中。
有了人氣,商店、餐館、家庭旅館、甜茶館在玉麥越開越多,幾戶重慶移民還在這裡開辦了「重慶飯店」,村裡首批21戶家庭旅館也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村民親手製作的竹器編織、木雕工藝品,藉助剛成立不久的全國首個邊境基層供銷合作社,成為「玉麥製造」的暢銷品。
去年10月底,村民卓瑪拉宗搬到了二層小樓的新家,樓上房間全部用來做家庭旅館,開業不到10天就有20多人入住,加上樓下的超市,現在一年的純收入有10多萬元。「我們計劃下一步還要安裝空調和有線電視。」卓瑪拉宗的普通話比過去流利多了,「收入高了,我打算把旁邊那棟樓也租來開旅館。」
索郎頓珠在西藏大學就讀時,專業就是旅遊經濟。這兩年玉麥開始開發旅遊項目,他的所學也有了用武之地。「玉麥精神是玉麥旅遊最大的一張名片,有很多自駕、騎行的『驢友』專門來玉麥體驗愛國守邊精神。鄉裡目前正在重建我爺爺的故居,同時建設鄉史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玉麥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索郎頓珠的眼神中滿懷憧憬。
半個世紀,四次移民。卓嘎、央宗姐妹見證了玉麥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感受到祖國今非昔比的富強。
離開玉麥的時候,天下著濛濛細雨。我們一起在植有「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字樣的綠草坡前合影后,車慢慢駛出玉麥村口。細雨將窗前的風景變得模糊,在這裡採訪過的每個人卻都清晰地一一在我眼前浮現。他們嘴角溢出的幸福笑容,眼神中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以及談到守邊護邊責任時的堅定語氣,都讓人動容。
什麼是中國?在我們結束玉麥採訪的幾天後,共青團中央和星球研究所共同推出了一部宣傳片,名字就叫《什麼是中國》。這部片子從考古學、地理學、人類學等方面,談古論今,講述了中國這個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東方大國的誕生、形成和發展過程。而對於我來說,卻是在玉麥,在採訪了卓嘎、央宗、胡學民、索朗頓珠、白瑪次仁……這些或老或新的玉麥人後,才終於得出了答案。
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眼中噙滿的淚水,巡邊路途中被荊棘刮傷的痕跡,將自己縫製的五星紅旗插上國土的用心,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努力……,都印證了對腳下這片土地最深沉的愛。
正是在玉麥,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國家之於每個公民的意義,同時見證了一個個平凡的中國人,如何用一生來守護我們的祖國,如何用奮鬥來創造奇蹟。
永生永世,家是玉麥,國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