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日本電影和法國電影的朋友,當男主人公熱情追求女姑娘時,經常會看到裡面姑娘說奇怪的一句話:您為什麼不用敬語?
敬語是什麼呢?
一般認為,敬語是指對聽話人表示尊敬的語言手段。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使用敬語,會體現出不同的禮儀,也代表著對話者的含義也會不同。
中國是禮儀之邦,傳統語言中,有著豐富的敬語。尤其是在稱謂方面。儒家文化傳播區的日語和朝鮮語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又在其社會關係的適用中,發展出來的極其複雜的名詞和動詞專門的敬稱。
日語敬語一般可分為丁寧語、尊敬語和謙遜語三大類。有時也可以在另分出鄭重語和美化語兩類敬語。說話人會根據談話內容以及對象,而使用相關的詞彙或是動詞變形。
朝鮮語敬語的要素主要包括六個等級:尊敬階、準敬階、平階、準平階、不定階、卑階。當對方比自己年長或者身份高的時候,就需要使用尊敬階、準敬階的終結詞尾。
歐系語言中,法語被認為最高貴、雅致的語言,在法語語系中,也有一套敬語。英語裡連「您」都沒有。十七八世紀,歐洲各貴族的標配是能說法語對話,英語是粗俗的語言。只是近現代以來法國國際地位下降,聯合國將英語定為第一發言語言。但是仍將法語為第一書寫語言。
我國敬語語境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先看兩個《世說新語》中的故事:
盧志在大庭廣眾中間陸士衡道:「陸遜、陸抗是您的什麼人?」陸士衡回答說:「正像你和盧毓,盧珽的關係一樣。」陸士龍聽了大驚失色。出門以後,士龍就對哥哥說:」哪至於弄到這種地步呢!他可能真是不了解底細呀。」士衡很嚴厲他說:「我父親、祖父海內知名,豈有不知道的?鬼子竟敢這樣無禮!」輿論界對陸家兄弟的優劣一向難於確定,謝安就拿這件事來判定兩人的優劣。
中國歷史上,稱他人父母長輩,直呼其名是很大的失禮。如果是不知對方長輩名號,說出來的話,應該離席鞠躬道歉。如果是故意而為之的話,那是被認為最鄙視的人。
若問及朋友的父母,應稱「令尊」和「令堂」,朋友的兒女英稱「令郎、令嬡」。回答時,稱自己的父親為「家父或家嚴」,母親為」家母或家慈「。 對自己的兒子,一般謙稱犬子,對妻子的稱呼比較多,比如「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等。
三國時期,關羽鎮守荊州,孫權欲加強孫劉聯合,與和關羽結秦晉之好,迎娶關羽的女兒為兒媳。關羽一句:「虎女焉可嫁犬子」。等於給江東下了挑戰書,孫權不得不發動戰爭了。
太尉王夷甫不和庾子嵩交往,可是庾子嵩卻用卿來稱呼他,親熱個沒完。王夷甫說:「君不能用這種稱呼。」庾子嵩回答說:「卿儘管稱我為君,我儘管稱卿為卿;我自己用我的叫法,卿自己用卿的叫法。」
同輩之間,也是有相應的敬語的。從春秋戰國開始,古人都是有名有字的。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名字是自稱用的,字是用來稱呼的。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一定是:玄德,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直呼大名就像張翼德喊呂布「三姓家奴」!
對他人的尊稱,包括稱人的家長,比如韓昌黎、張南皮、段合肥等。
即使是同事朋友之間,根據關係遠近親疏,為有特定的稱呼。比如上面的故事,「卿」是密友之間的稱呼,而「君」是南京到北京,普遍用的尊稱!
兩軍陣前,曹操看到孫權勇猛異常贊曰:生子當如孫仲謀!是從心眼裡在孫權。如果說「生子當如孫權」,那就是很惡毒地罵:孫權是個豬狗不如的鱉羔子!
清朝末期,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西洋人的洋槍洋炮,讓中國人失去了自信。以至於魯迅的朋友錢玄同在新文化運動時主張要將線裝書統統扔進廁所,甚至廢除漢字!潑髒水時連孩子都不要了!隨著五四運動狂飆,很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也消失了。
當今,重名的何其多,一個「王剛」的名字,全國過萬,一個「王建軍」的名字,全國十一萬。若能人人有字有號!既避免了重名,相互稱呼起來,該是多有意境的事啊!現在提倡國學、恢復漢裝和唐裝,何不先恢復人人的字號呢?先讓每個人從名字「富起來」,有詩意起來,有禮節起來,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