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10日,中國民航局局長沈圖與南朝鮮外交部首席代表孔魯明在備忘錄上簽字後握手。錢文榮/攝 圖片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卓長仁劫機案審判現場 圖片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卓長仁劫機案:戲劇性開闢中韓外交通道
本報記者 楊梅菊 發自北京
劫機犯槍指飛行員 美軍包圍飛機 臺灣派人到乘客中策反 新華社記者隱瞞身份奔赴漢城
如果說劫機事件成為韓國和臺灣逐漸疏遠轉折點的話,那麼它同時也是中韓之間逐漸靠攏的起點
26年前那場街頭巷尾熱議的劫機事件,已多少被人遺忘,不過,歷史卻在那一年不經意地轉了個彎。
1983年5月5日至5月10日,歷史所呈現的,不僅僅是一起單純的暴力劫機事件處置過程,還是一場戲劇性十足的外交斡旋。談判期間中韓兩國所釋放出的善意信號,為日後從陌路走向和解鋪就了道路。
被劫機長:曾經想降在平壤
1940年出生的王儀軒如今已近古稀之年,因為孩子生活在國外,退休後他仍然免不了和飛機打交道,不過,現在他不開飛機,只坐飛機。「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天。」說起飛行生涯中最為驚險的一幕,王儀軒感慨道。
1983年,王儀軒43歲,是中國民航瀋陽管理局飛行大隊長。5月5日,他踏上中國民航296航班準備赴上海。
「10點半正式起飛,大概二三十分鐘後,警鈴響了。」伴隨著的還有乘客驚恐的尖叫和槍聲——駕駛艙的艙門被轟開,一個黑大個兒衝了進來,高聲叫著:「148度,148度,漢城(首爾)!」王儀軒心裡大驚:「這個人懂行!」
「黑大個兒」就是卓長仁,「5·5」劫機事件的主犯,因經濟犯罪被舉報,為逃脫制裁準備劫機赴臺,而當時與中國尚未建交但與臺灣關係良好的南朝鮮顯然是最佳中轉站。曾在遼寧航校就讀的經歷,無疑令卓長仁「很懂行」。
王儀軒的頭上頂著槍,心裡卻在盤算,怎樣將飛機降落在比漢城更有利的地方——趁卓長仁不注意,他在拐彎的時候把飛機調了個頭。「不對,方向不對!往東!」手槍不斷敲打著王儀軒的頭部。「沒辦法,我只能一再往東改……大連不行,那就丹東、眼看丹東也錯過了,最後的機會就是平壤……」手槍就頂在頭上,王儀軒決定賭一把,一看到「千裡馬」(平壤的地標性建築)就準備著陸。卓長仁不幹了:「拉起來,要不然同歸於盡!」看到卓長仁已經急紅了眼,想到隨時會因此而喪生的幾百乘客,王儀軒又把飛機拉回到正常高度。
「看來,漢城是一定要去了。」王儀軒心想。
飛機一過三八線,漢城上空就拉響了警報。然而,飛機沒油了,「再往前飛已不可能,只能就近降落。附近正好有個小機場,就憑感覺開始尋找入口降落。」當時的王儀軒並不知道,自己正在試圖完成一次不可能完成的降落——那是美國的一個直升機專用機場,根本不適合客機。「我事先有所防備,目測低一點,一進跑道就落地,飛機接地後馬上剎車,然後拉反推、反噴、飛機停了。」
就這樣,這架運載著近百名中國乘客和一個日本乘客的飛機,闖進了南朝鮮境內漢城東北方向的一個小鎮子——春川。
「我代表祖國親人來接你們了!」
當卓長仁闖進駕駛艙時,中國民航局總調度室的雷達屏幕上,296號航班的身影開始若隱若現,並偏離航道……幾分鐘後,正在中南海匯報工作的中國民航局局長沈圖從電話裡得到消息:296航班可能被劫持了!
沈圖的腦子「轟一聲炸開了」,立即驅車直奔調度室。下午1點,國外電臺傳出消息:296航班已經降落在南朝鮮漢城東北美軍基地的春川機場。
飛機在春川一降落,便被飛駛而來的美軍卡車團團圍住,卓長仁荷槍實彈出現在艙門口,大聲要求會面「臺灣駐韓國大使」,否則機上乘客將被繼續扣押。
但是,在南朝鮮的緊急會議得出相關結論前,卓長仁不可能得到答覆,接下來的是長達8個小時的等待。
與此同時,北京也陷入了煎熬,這是一個外交難題:如何通過談判說服與中國長期敵對並與臺灣保持「外交關係」的南朝鮮,將被劫持人員、罪犯交還中國?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南朝鮮對於中國的談判要求給予了格外熱切的回覆,甚至建議中國派外交部高級代表前往漢城,顯然,想擺脫外交孤立困境的他們希望和中國進行正式接觸。
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