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持戒之論
第六節 吃素不殺生、天下殺生與我無關
古德云:「千百年來碗裡羮,冤聲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這首偈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我們碗盤裡面的眾生肉,都是許許多多的眾生被殺害而來的,因此那些被殺眾生的怨恨哀嚎聲就像大海一樣難以平復;所以如果想要知道世間會有那許許多多的刀兵劫(像是各種大大小小的戰爭)的因緣,我們只要聽聽半夜屠宰場裡,殺豬宰羊等種種的悲慘哀嚎聲音就可以知道了。
第一目 琉璃王滅釋迦族的故事
接著我們來看一則佛典故事,這則故事說明了因為過去世殺魚而造成今世戰爭導致釋迦族被滅的因緣。這是發生在兩千五百多年前 佛陀在世時,佛陀親族——釋迦族——的一件血淋淋的故事。在許多經典如《增一阿含經》卷26〈等見品〉中皆有記載。
這個故事的起因是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他年輕時因為希望與釋迦族的公主通婚,於是他命令釋迦族送一名公主入宮和親。釋迦族暗自違命,由摩呵男長者家中的一位美貌的婢女假扮成公主,那位婢女也就是後來波斯匿王的大夫人——茉利夫人;茉利夫人與波斯匿王生下了王子——毗琉璃。後來,琉璃王子長大回到母親的釋迦族故鄉卻遭受族人羞辱,才知道她母親是婢女的真實身分,因此心中怨恨著釋迦族,發下惡願希望長大繼位後能夠報仇。後來他登上王位成為琉璃王率兵攻打釋迦族,佛陀還阻擋了二次,但仍舊無法阻止此業力的牽引;並且琉璃王還殺死了他的兄長祇陀太子,只因為沒幫著他去滅釋迦族人。
《法句譬喻經》中也有提到這個故事,從前 佛陀在舍衛國時,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於二十歲時領兵將父王罷黜,自立為王。有一惡臣名為耶利,慫恿琉璃王說:「大王!當初您身為皇子,到迦毗羅衛國學習,受到釋迦族人的辱罵。那時,大王曾發誓說:『若當上國王,必報此仇!』現在我們兵強馬壯,正是報仇的時候。」於是琉璃王在惡臣的佞言挑撥之下,便興兵攻伐迦毗羅衛國。
佛陀聽到消息後,當然知道這是迦毗羅衛國釋迦族人共業的果報即將成熟,但因為悲憫釋迦族人,更為了憐憫琉璃王的緣故,於是 佛陀獨自來到琉璃王軍隊必經的路上等待,並且刻意選在路邊一棵枯樹下靜坐。琉璃王遠遠地就看見佛陀,於是立即下車頂禮 佛陀,問道:「佛陀!這前方不遠處就有顆枝葉繁茂的大樹可以為您遮陽蔽日,為何您要選擇在這棵枯樹下坐呢?」佛陀回答:「你說的沒錯,但是親族之蔭,更勝餘蔭。」琉璃王聽出 佛陀的弦外之音,深受感動,心想 世尊為了親族尚且在此示現,那我還是退兵回國好了。
就這樣連續三次出兵,前兩次琉璃王帶兵攻打迦毗羅衛國時,途中都遇到佛陀端坐在枯樹底下,所以琉璃王只好下令回兵。但是 佛陀知道釋迦族共業的果報是無可避免的,所以也就沒有再去阻止了。7
所以,當目犍連尊者聽到琉璃王又集兵要去攻打迦毗羅衛國,憐憫著那些釋迦族人,於是向 佛陀稟白說:「現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迦毗羅衛國,我希望以四種方便來救護迦毗羅衛國的人:一是將人民安置於虛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兩座鐵圍山之間,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國中,令琉璃王不知他們的去處。」
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雖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迦毗羅衛國的人,但眾生有七件事是無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緣,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毗羅衛國的苦難,他們還是無法逃脫於過去所種下的罪業果報。」
目犍連尊者聽了 佛陀開示後,還是不忍迦毗羅衛國的人民受到迫害,於是運用神通力將四、五千人放至缽內,舉至虛空當中安置,希望能幫助他們躲過此劫難。後來琉璃王攻伐迦毗羅衛國,殘殺了三億8人民。
戰事結束後,目犍連尊者前往精舍,沾沾自喜地稟告 佛陀:「當琉璃王攻打迦毗羅衛國時,弟子承佛威神力,將迦毗羅衛國四、五千人安置於虛空當中,解救了他們。」佛陀問目犍連尊者:「你已經去看過缽中的那些人了嗎?」目犍連尊者回答:「還沒有。」於是佛陀說:「你先去看看他們吧!」
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將缽從虛空中取下,結果看到裡面的人全都已經死亡,不勝悲泣地稟告 世尊:「缽中之人均已死亡殆盡,我雖欲以神通力要救護他們,仍無法免除他們的宿世罪業。」佛陀慈悲地告訴目犍連尊者與大眾:「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緣這七件事,即使是佛陀、菩薩聖眾、神仙道士,隱形分身也都無法逃脫。」並說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避免宿惡殃。眾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世尊說完此偈,座上無數聽眾,因聽聞 佛所說之無常法要深感悲戚,個個專心思惟 佛陀的開示,不久即證得須陀洹果。9
佛陀後來授記琉璃王和他的軍隊在七天後全部都會死亡,後來果真如同 佛陀的授記:琉璃王與他的軍隊在阿脂羅河大河邊遊憩時,夜半遇上暴風雨全都被大水淹沒而死。10
佛陀也說明了釋迦族被滅的過去世因緣:因為「久遠以前,在羅閱城中有一個捕魚的村落,村中有個大池塘,裡面有很多的魚。當時食物缺乏,大家都非常的饑饉,有一天城裡的人決定將池中的魚全都撈來吃掉,所以全城不分男女老幼都聚集於池邊捕捉。那時村裡有一個小孩雖不捕魚,也沒有傷害那些魚的性命,但他見到魚兒被捕殺在岸邊,心裡非常的歡喜而笑著(也另有一說是拿著棒子朝最大條魚的頭上敲了三下)。當時的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他所帶領的軍隊就是當時的魚群,羅閱城裡的人就是現在的釋迦族,而那個頑皮的小孩就是佛陀的前世,雖未捕殺那些魚,卻也因見魚被殺心生歡喜而笑,故今患頭疼(或敲魚頭三下而頭痛三天)。」11而當初有兩隻大魚在即將被殺時互相討論說:「我們今天無緣無故被這群人捕殺來吃,未來世有福德的時候,一定要報復這群人。」其中一隻大魚是琉璃王,另外一隻魚就是後來勸琉璃王攻打釋迦族的大臣。
7《增一阿含經》卷26〈等見品〉:【爾時,眾多比丘聞流離王往徵釋種,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以此因緣具白世尊。是時,世尊聞此語已即往逆流離王;便在一枯樹下,無有枝葉於中結加趺坐。是時,流離王遙見世尊在樹下坐,即下車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流離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樹,枝葉繁茂,尼拘留之等,何故此枯樹下坐?」世尊告曰:「親族之蔭故勝外人。」是時,流離王便作是念:「今日世尊故為親族;然我今日應還本國,不應往徵迦毗羅越。」是時,流離王即辭還退。是時,好苦梵志復白王言:「當憶本為釋所辱。」是時,流離王聞此語已復興瞋恚:「汝等速嚴駕,集四部兵,吾欲往徵迦毗羅越。」是時,群臣即集四部之兵,出舍衛城,往詣迦毗羅越徵伐釋種。是時,眾多比丘聞已,往白世尊:「今流離王興兵眾,往攻釋種。」爾時,世尊聞此語已,即以神足往在道側,在一樹下坐。時,流離王遙見世尊在樹下坐,即下車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流離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樹,不在彼坐,世尊今日何故在此枯樹下坐?」世尊告曰:「親族之蔭勝外人也。」是時,世尊便說此偈:「親族之蔭涼,釋種出於佛,儘是我枝葉,故坐斯樹下。」是時,流離王復作是念:「世尊今日出於釋種,吾不應往徵,宜可齊此還歸本土。」是時,流離王即還舍衛城。是時,好苦梵志復語王曰:「王當憶本釋種所辱。」是時,流離王聞此語已,復集四種兵出舍衛城,詣迦毗羅越。是時,大目乾連聞流離王往徵釋種,聞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目連白世尊言:「今日流離王集四種兵往攻釋種,我今堪任使流離王及四部兵,擲著他方世界。」世尊告曰:「汝豈能取釋種宿緣,著他方世界乎?」時,目連白佛言:「實不堪任使宿命緣,著他方世界。」爾時,世尊語目連曰:「汝還就坐。」目連復白佛言:「我今堪任移此迦毗羅越,著虛空中。」世尊告曰:「汝今堪能移釋種宿緣,著虛空中乎?」目連報曰:「不也,世尊!」佛告目連:「汝今還就本位。」爾時,目連復白佛言:「唯願聽許以鐵籠疏覆迦毗羅越城上。」世尊告曰:「云何,目連!能以鐵籠疏覆宿緣乎?」目連白佛:「不也,世尊!」佛告目連:「汝今還就本位,釋種今日宿緣已熟,今當受報。」爾時,世尊便說此偈:「欲使空為地,復使地為空,本緣之所系,此緣不腐敗。」】(《大正藏》冊2,頁690,下26-頁691,中16)
8 古印度的「億」這個單位可能是指現今「十萬」的數目。
9《法句譬喻經》卷2〈惡行品 第17〉:【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之中,為諸天人說法。時國王第二兒名曰瑠璃,其年二十,將從官屬退其父王,伐兄太子自禪為王。有一惡名曰耶利,白瑠璃王:「王本為皇子,時至舍夷國外家舍,看到佛精舍中,為諸釋種子所呵,罵詈無有好醜。爾時見勅:『若我為王,便啟此事。』今時已到,兵馬興盛宜當報怨。」即勅嚴駕引率兵馬,往伐舍夷國。佛有第二弟子名摩訶目揵連,見琉璃王引率兵士伐舍夷國以報宿怨,今當伐殺四輩弟子,念其可憐便往到佛所,白佛言:「今琉璃王攻舍夷國,我念中人當遭辛苦,我欲以四方便救舍夷國人:一者舉舍夷國人著虛空中,二者舉舍夷國人著大海中,三者舉舍夷國人著兩鐵圍山間,四者舉舍夷國人著他方大國中央,令琉璃王不知其處。」佛告目連:「雖知卿有是智德,能安處舍夷國人,萬物眾生有七不可避。何謂為七?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五者罪,六者福,七者因緣。此七事,意雖欲避不能得自在。如卿威神可得作此,宿對罪負不可得離。」於是目連禮已便去,自以私意取捨夷國人知識檀越四五千人,盛著缽中,舉著虛空星宿之際。琉璃王伐舍夷國,殺三億人已引軍還國。於是目連往到佛所為佛作禮,自貢高曰:「琉璃王伐舍夷國,弟子承佛威神,救舍夷國人四五千人,今在虛空皆盡得脫。」佛告目連:「卿為往看缽中人不也?」曰:「未往視之。」佛言:「卿先往視缽中人眾。」目連以道力下缽,見中人皆死盡,於是目連悵然悲泣愍其辛苦,還白佛言:「缽中人者今皆死盡,道德神力不能免彼宿對之罪。」佛告目連:「有此七事,佛及眾聖神仙道士,隱形散體皆不能免此七事。」於是世尊即說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避免宿惡殃。眾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佛說是時,座上無央數人聞佛說無常法,皆共悲哀念對難免,欣然得道逮須陀洹證。】(《大正藏》冊4,頁590,下27-頁591,中7)
10《增一阿含經》卷26〈等見品 第34〉:【是時,流離王聞世尊所記:「流離王及諸兵眾,卻後七日盡當消滅。」聞已恐怖,告群臣曰:「如來今以記之云:『流離王不久在世,卻後七日及兵眾盡當沒滅。』汝等觀外境,無有盜賊、水火災變來侵國者,何以故?諸佛如來語無有二,所言終不異。」爾時,好苦梵志白王言:「王勿恐懼,今外境無有盜賊畏難,亦無水火災變;今日大王快自娛樂。」流離王言:「梵志當知,諸佛世尊,言無有異。」時,流離王使人數日,至七日頭,大王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將諸兵眾及諸彩女,往阿脂羅河側而自娛樂,即於彼宿。是時,夜半有非時雲起,暴風疾雨,是時,流離王及兵眾盡為水所漂,皆悉消滅,身壞命終,入阿鼻地獄中。復有天火燒內宮殿。爾時,世尊以天眼觀見流離王及四種兵為水所漂,皆悉命終,入地獄中。」】(《大正藏》冊2,頁693,上18-中6)
11《增一阿含經》卷26〈等見品 第34〉:【諸比丘白世尊言:「今此諸釋昔日作何因緣,今為流離王所害?」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日之時,此羅閱城中有捕魚村。時,世極飢儉人食草根,一升金貿一升米;時彼村中有大池水,又復饒魚。時,羅閱城中人民之類,往至池中而捕魚食之,當於爾時,水中有二種魚:一名拘璅,二名兩舌。是時,二魚各相謂言:『我等於此眾人先無過失,我是水性之蟲不處平地,此人民之類皆來食噉我等,設前世時,少多有福德者,其當用報怨。』爾時,村中有小兒年向八歲,亦不捕魚,復非害命。然復彼魚在岸上者,皆悉命終;小兒見已,極懷歡喜。比丘當知,汝等莫作是觀。爾時羅閱城中人民之類,豈異人乎?今釋種是也。爾時拘璅魚者,今流離王是也;爾時兩舌魚者,今好苦梵志是也;爾時小兒見魚在岸上而笑者,今我身是也。爾時釋種坐取魚食,由此因緣,無數劫中入地獄中,今受此對。我爾時坐見而笑之,今患頭痛如似石押,猶如以頭戴須彌山。所以然者,如來更不受形,以舍眾行,度諸厄難,是謂;比丘!由此因緣今受此報。諸比丘當護身、口、意行,當念恭敬、承事梵行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大正藏》冊2,頁693,中13-下9)
(本章未完待續,敬請關注下一期連載,點擊左下角「閱讀全文」按鈕在線閱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