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親如兄弟,後來反目成仇:申包胥伍子胥,曹操袁紹,蘇軾章惇

2021-01-11 閒情看世

申包胥、伍子胥,曹操、袁紹,章惇、蘇軾,這三對人物曾經都是鐵哥們,可是最後都鬥得你死我活,老死不相往來,這是為什麼?

朋友

假若情比金堅,骨肉為何相殘?倘若虛情假意,尾生為何抱柱?

想不通,道不明……

申包胥、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楚國人,後為吳國重臣,著名的復仇男神。伍子胥祖上伍參隨楚莊王徵戰列國,成就楚國霸業,之後伍家深受楚王恩寵,世代公卿。

伍子胥

申包胥,春秋楚國大夫,伍子胥的好友,曾在秦王宮外哭七天七夜,使得秦哀公發兵救楚國。

這兩人反目的原因有點大,上升到家國讎恨的層面了:

楚平王任伍子胥之父伍奢為太子太傅,輔佐太子建,可是楚平王這人好色,奪了太子建未婚妻孟嬴(孟嬴,秦景公之女、秦哀公之妹。楚平王派大臣為太子建求親,秦哀公就將孟嬴嫁給太子建,誰知道半路被楚平王截胡了)。

孟嬴生了一子名為珍(楚昭王),楚平王十分喜愛,再加上楚平王心中對太子建愧疚,想要殺太子建,改立珍為太子。太子太傅伍奢當然不同意,被楚平王下獄,此時伍奢有兩子伍尚、伍員(伍子胥)在外地,楚平王就想把這兩人騙到郢都處死。

伍尚心甘情願赴死,跟父親一同被斬首,伍子胥逃走,在路上碰到了好友申包胥。

謂申包胥曰:『我必復(通「覆」字)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覆)之,我必能興之。

(伍子胥對申包胥說:我一定滅了楚國。申包胥回答:祝你成功!你能滅楚,我一定讓楚國興盛起來。『勉之』,什麼鬼?伍子胥要滅楚國,申包胥還為他加油??)

伍子胥先投奔太子建,太子建知道自己老爹要殺自己,早就逃到了鄭國,生了個兒子叫勝(公孫勝、白公勝、羋勝,都是他)。太子建跟晉國大夫中行寅想想在鄭國製造內亂,幹掉鄭定公,然後起兵復國,結果被鄭君所殺,伍子胥和公孫勝逃到吳國,依附在公子光麾下。(就是後來吳王闔閭)

當時吳王氏吳王僚(慶忌父親),公子光想圖謀篡位,就找伍子胥謀劃,兩人一拍即合。伍子胥讓刺客專誅刺殺吳王僚,公子光順勢即位,就是吳王闔閭。吳王闔閭招來孫武和伍子胥為將,日夜練兵,圖謀伐楚。

專誅刺吳王僚

吳王闔閭聯合唐國、蔡國,三路大軍同時伐楚,楚昭王(孟嬴的兒子)派囊瓦領兵禦敵,結果五戰五敗,吳軍攻入郢都,楚昭王出奔而逃。

伍子胥命人把楚平王墓挖開,將楚平王屍骨踐踏,然後鞭屍,最後放在太陽下暴曬。

申包胥聽郢都被攻破,到秦國求援,在秦宮哭七天七夜,最後秦哀公出兵救援。此時唐國、蔡國兵馬已經返回,吳王闔閭的堂弟大將夫概趁機造反,吳王闔閭無奈放棄郢都,回師跟夫概對陣。夫概大敗,逃到楚國,楚昭王收降他,讓他對付吳國。

伍子胥心願了了,申包胥心願也了了,可喜可賀……

曹操、袁紹

曹操跟袁紹的事跡,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對於他倆是好朋友的事實,大家也有所耳聞。其實他倆不是好朋友,而是非常好的好朋友,倆人還曾經合夥搶新娘子來著。

曹操和袁紹是世交,曹操的祖父是中常侍曹騰、父親是太尉曹嵩,袁紹祖父是太尉袁湯、親生父親是司空袁逢、叔父是司徒袁隗。兩個都是根正苗紅的官N代,不過勢力上曹家不及袁家。

現在人都覺得曹操早年愛鬧騰,其實袁紹比曹操還愛鬧騰。袁紹丁母憂,本來該回老家汝南守喪,可袁紹卻逗留在洛陽跟俠士官宦結交。黨錮之禍中,袁紹還跟黨人魁首李膺等人勾勾搭搭,行跡耐人尋味。而曹操早年則老實的很,除了威逼許劭給他定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口號外也沒什麼劣跡。

袁紹

靈帝後來,為了分大將軍何進權柄,設置西園八校尉,以宦官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任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

(八校尉權柄以『上軍、中軍、下軍』最重,靈帝討厭士族,最後不得不給袁紹一個中軍校尉,可見當時靈帝所受壓力有多大。

靈帝

靈帝恐怕自己死後,何進尾大不掉,就授意宦官蹇碩在自己死後,誅殺何進,改立劉協為帝。誰知士族跟何進合流,蹇碩中了何進之計,結果被殺,而何進又被張讓等人所殺,之後引出董卓進京的禍事。)

蹇碩

章惇、蘇軾

蘇軾,蘇子瞻,大家應該都知道,這裡就不詳細解釋了。

蘇軾

章惇,字子厚,浦城人(福建南平),北宋重臣,繼王安石之後的改革家。章家早在五代十國就是浦城大族,章家世代官宦,六世祖章仔鈞被追封琅琊王,高祖父章仁徹任參知政事、尚書右僕射(參知政事、尚書右僕射都可以算是宰相)、曾祖章文炎官至太師、祖父也是太師。浦城章氏如此顯赫,這在歧視南方士子的北宋是很罕見的。

章惇

章惇才華橫溢,進京趕考,進士及第,可是他族侄章衡高中狀元,章惇深以為恥,結果進士也不要了,硬是等了三年再次重考。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出川去參加科舉考試,在汴梁闖出了諾大的名頭。蘇軾、蘇轍、章惇是同年科考,按著古人的說法就是『同年』。後來蘇軾和章惇在同一個地方為官,兩個志向遠大的年輕人就經常一起遊玩,友誼也十分深厚。

在政治立場上章惇是新黨人,蘇軾不新不舊,哪個黨幹不好他都批評。王安石變法,蘇軾抨擊新黨,惹得新黨眾人不快,監察御史舒亶以蘇軾詩文為依據,整出「烏臺詩案」,要將蘇軾置之死地。

王安石

章惇在宋神宗面前為蘇軾開脫,蘇軾最後被貶,並沒有被殺。當然章惇也有讓蘇軾避避風頭的意思,因為蘇軾特別能得罪人,同僚都被他得罪一半。

蘇軾的日子越過越失意,而章惇的官職越做越大。此時章惇不是沒想過受苦的蘇軾,只是跟蘇軾政見不同,自然也就疏遠了。

等到新黨失勢時候,司馬光等舊黨上臺,新黨勢力被清算,朝廷終於想到了漂泊不定的蘇軾,召蘇軾入朝為官。可是這官還沒當幾天,蘇軾說王安石那批新黨的人也不是都不可取,這可惹惱了司馬光,又給蘇軾一張飛機票讓他到地方上玩去吧。

司馬光

蘇軾這幅樣子,章惇更不敢跟蘇軾有什麼交集了,就是平時送點錢糧啥的。之後不管是新黨還是舊黨上臺,蘇軾都要被貶一次,直到死在路上……

(有些朋友覺得我寫的既零碎又雜亂,凸顯不出主體,我只是想從各個方面介紹一個人、一件事,讓大家從我這得到更多歷史。就像申包胥和伍子胥那一段,其實就是一對好哥們各為其主反目成仇。但是我想讓朋友們了解事情來龍去脈,了解『伍子胥為什麼逃離楚國』、『太子建為什麼會死』、『闔閭怎麼即位的』、『楚國怎麼復國的』

謝謝各位海涵,謝謝~)

相關焦點

  • 【媒體報導:看看新聞】申包胥,何許人也?
    而這一次《春秋二胥》,又一個並不熟悉的歷史人物登場了——申包胥。申包胥和誰合稱「春秋二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關於伍子胥最有名的一段故事就是伍子胥自殺時要求門客將他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要看著吳國滅亡。最後他預言成真,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為越國所滅。劇照——伍子胥。 伍子胥與申包胥同是春秋時期的大夫,曾經還是至交好友。論名氣,卻有著天壤之別。
  • 申包胥哭秦庭
    名稱:申包胥哭秦庭時間: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目的:求秦救楚背景
  • 春秋時期忠義之舉的代表——申包胥哭秦庭
    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申包胥與伍子胥是至交好友,可惜楚平王聽信費無極讒言,殺害了伍子胥的父親和長兄,伍子胥逃亡吳國,臨走時,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來報仇雪恨」。申包胥答曰:「你能顛覆它,我就能復興它。」
  • 申包胥哭秦庭,不吃喝哭7天求兵救楚,秦哀公受不了:發兵發兵!
    想當初申包胥與伍子胥交好,伍子胥在家仇之下,曾對他說:「我必覆楚!」那時申包胥同情朋友的痛苦遭遇,還曾鼓勵他:「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興之!」——努力吧朋友!你能夠覆滅楚國,我必能復興楚國!或許有人疑惑,申包胥既然愛國,為什麼還要勉勵伍子胥復仇呢?
  • 伍子胥:「掘墳鞭屍」來復仇的鼻祖,但自己下場也並不好
    伍子胥歷盡艱辛,先是追隨太子建流亡,後來太子建參與別國內政被殺,伍子胥又帶著太子建的兒子逃到吳國,遇到了他後來輔助的君王,那時候還只是吳國的公子的公子光。伍子胥意圖借吳國滅楚國當時,吳王僚剛剛繼位執政,公子光做將軍。
  • 袁紹、袁術兄弟不和的根源在袁紹
    何進一家受了宦官很多恩惠,權傾天下時本應感恩,卻被袁紹說服,不顧家人和屬下陳琳、曹操的反對,執意要誅殺所有宦官,結果被宦官所殺。袁術與何進部將王匡帶兵攻進宮中,殺掉了所有宦官。第二件大事是袁術與各諸侯共同推舉袁紹為討伐董卓聯軍的盟主。
  • 袁紹與曹操
    然而用不了多久,喧囂之聲即趨於平靜,配角龍套們剛混了個臉熟就被後來者搶了鏡,很快就沒他們什麼事了。激烈的競爭過後,在逐鹿中原的舞臺上,最後的一出壓軸戲是袁曹兩家的二人轉。  贏得最後決賽資格的袁曹兩家,在角逐之初,袁紹似乎更有勝算的把握,而他的對手曹操相對處於劣勢。
  • 袁紹死後,袁譚和袁尚為何不聯合對抗曹操?郭嘉說9個字道破玄機
    袁譚也不是省油的燈,也來了個雙管齊下之舉,一方面繼續上書請求增兵,另一方面處處找「間諜」逢紀的小辮子,後來以「莫須有」的罪名直接把逢紀送上了斷頭臺。就在袁譚、袁尚倆兄弟進行「溫柔」地內力大比拼時。曹操坐不住了,他在袁紹去世剛剛四個月時,率大軍北渡黃河,目標直指風雲人物袁譚。袁譚一看形勢危急,馬上向袁尚求援。
  • 袁紹 VS 曹操
    袁紹禮節下士,所以「士多附之」。在後來袁紹主導的與宦官之戰中,雖然曹操出身宦官世家,他的假爺爺曹騰是東漢的大宦官,父親曹嵩官至太尉(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按理說宦官與朝臣勢同水火,但曹操敬重袁紹的為人,那時候的曹操認定袁紹是一輩子的大哥的。 二、在袁紹守孝的這六年裡,發生了二件大事。
  • 章惇選擇有限遊戲,而蘇東坡玩無限遊戲;你會選擇什麼?
    孟巖舉的例子來自樊登的書評:蘇東坡跟章惇兩個人競爭,章惇玩的典型的是有限遊戲:我要當宰相,我要把你們都殺了,我要實現我的野心、抱負、政治目的。所以在當時的宋朝看來,章惇是個獲勝者,他權傾一世。而蘇東坡這樣的人是一個被放逐者、出局者,因為他被趕走了。
  • 伍子胥復仇一生:你殺我父兄,我誓滅你國
    伍子胥可太子和伍子胥經宋國接著逃到了鄭國。當逃到江邊時,伍子胥發現後有追兵,前無去路,心裡十分著急。恰巧這時看到了江邊一漁翁,就載著他們過江了。過江以後,伍子胥為了答謝老翁的救命之恩,解下自己身上價值百金的劍,送給老翁。但是老翁卻說,楚國下令誰能抓到伍子胥封爵賞錢,何止這百金呢?我都不要,更何況這把劍呢。伍子胥十分感念老漁翁,可也只能繼續逃跑,終於來到了吳國。由於吳國與楚國常年徵戰,相互為敵,來到了吳國後,他終於不用擔心被追殺了。
  • 袁紹為何敗給了曹操?都以為袁紹剛愎自用,偉人一語令人大悟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要說早期實力最強勁的諸侯,當屬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兄弟了。東漢末年,如果說劉氏是當時第一顯赫的家族之外,袁氏就是第二了,所以袁氏有有天下仲姓之稱。可以說,當時的世家貴族都是以袁氏為首,袁氏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連日後的魔王董卓也是袁氏的門生,曹操早期也是袁紹的小弟。
  • 看看伍子胥的遭遇,你就知道了
    伍子胥的成名作,跟一個成語有關:掘墓鞭屍。如此sadism的舉動,顯然要有十分充沛的情感衝動才能完成。那個時候年代古老,人們的情感還比較自然純樸,沒有經過後來的諸多教化束縛與扭曲閹割,所以,充沛起來,大概不難。
  • 以悲劇登場,以悲劇謝幕的伍子胥!
    伍尚要去,又對伍子胥說":你可逃走,你可以報殺父之仇,我將安心就死。"伍尚束手就擒,使者來捕伍子胥伍子胥就逃走了。伍奢聽說伍子胥逃走了,嘆息說:"楚國君臣將要苦於戰爭了!"伍尚到了楚國都城,楚王將伍奢並伍尚一道殺死。伍子胥欲逃往吳國,偕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一起投奔吳國。途中過陳國欲出昭關到吳國,昭關守衛正在到處抓拿他們,兩人只好徒步逃走。
  • 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
    袁紹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是名副其實的「官五代」。後來袁紹也被漢獻帝封為太尉,後改任大將軍。由此袁氏家族可是名副其實的「五世居三公」。袁紹的成名與顯赫的家族背景有關,但決定的因素還是袁紹自己。有趣的是袁紹的人生前後兩個時期,判若兩人,前期的袁紹大有作為,後期的袁紹碌碌無為。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述說這個問題。
  • 曹操和袁紹有什麼關係
    在三國的歷史上以及後來的演義小說中,袁紹和曹操是三國前期最重要的兩個人物。袁紹割據了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頗有吞併四方的氣勢。
  • 袁紹死後,曹操為什麼要去哭喪?
    袁紹和曹操爭霸天下是眾所周知的,結果只能是一死一存。曹操不僅打得袁紹吐血而亡,還奪了他的土地,搶了他的財富,包括女眷,甚至連袁紹的兒子也不放過。但這些事實雖然無法爭辯,明擺著嘛,可表面功夫還得做得好看才行,否則如此勾當與盜匪何異。
  • 讓蘇軾來告訴你,為什麼好朋友會漸行漸遠?
    同學阿和群發了一條新年祝福,卻收到了十幾條「你被對方刪除好友」的消息,其中還有一位是同一個宿舍的好兄弟。曾經,我以為友情會天長地久,卻想不到最後是無疾而終。相識免不了人在風中,聚散終由不得你我。就像在史冊上留下千年一嘆的那對朋友——蘇軾和章惇。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七回 泣秦庭申包胥借兵 退吳師楚昭王返國
    ,今天祐吳國,問罪於楚君,若出楚珍,與吳為好,漢陽之田,盡歸於君,寡君與君世為兄弟,同事周室。」卻說申包胥自郢都破後,逃避在夷陵石鼻山中,聞子胥掘墓鞭屍,復求楚王,乃遣人致書於子胥,其略曰:子故平王之臣,北面事之。今乃僇辱其屍,雖雲報仇,不已甚乎?物極必反,子宜速歸。不然,胥當踐『復楚'之約。」伍員得書,沉吟半響,乃謂來使曰:「某因軍務倥傯,不能答書,借汝之口,為我致謝申君:忠孝不能兩全,吾日暮途遠,故倒行而逆施耳。」使者回報包胥,包胥曰:「子胥之滅楚必矣!吾不可坐而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