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包胥、伍子胥,曹操、袁紹,章惇、蘇軾,這三對人物曾經都是鐵哥們,可是最後都鬥得你死我活,老死不相往來,這是為什麼?
假若情比金堅,骨肉為何相殘?倘若虛情假意,尾生為何抱柱?
想不通,道不明……
申包胥、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楚國人,後為吳國重臣,著名的復仇男神。伍子胥祖上伍參隨楚莊王徵戰列國,成就楚國霸業,之後伍家深受楚王恩寵,世代公卿。
申包胥,春秋楚國大夫,伍子胥的好友,曾在秦王宮外哭七天七夜,使得秦哀公發兵救楚國。
這兩人反目的原因有點大,上升到家國讎恨的層面了:
楚平王任伍子胥之父伍奢為太子太傅,輔佐太子建,可是楚平王這人好色,奪了太子建未婚妻孟嬴(孟嬴,秦景公之女、秦哀公之妹。楚平王派大臣為太子建求親,秦哀公就將孟嬴嫁給太子建,誰知道半路被楚平王截胡了)。
孟嬴生了一子名為珍(楚昭王),楚平王十分喜愛,再加上楚平王心中對太子建愧疚,想要殺太子建,改立珍為太子。太子太傅伍奢當然不同意,被楚平王下獄,此時伍奢有兩子伍尚、伍員(伍子胥)在外地,楚平王就想把這兩人騙到郢都處死。
伍尚心甘情願赴死,跟父親一同被斬首,伍子胥逃走,在路上碰到了好友申包胥。
謂申包胥曰:『我必復(通「覆」字)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覆)之,我必能興之。
(伍子胥對申包胥說:我一定滅了楚國。申包胥回答:祝你成功!你能滅楚,我一定讓楚國興盛起來。『勉之』,什麼鬼?伍子胥要滅楚國,申包胥還為他加油??)
伍子胥先投奔太子建,太子建知道自己老爹要殺自己,早就逃到了鄭國,生了個兒子叫勝(公孫勝、白公勝、羋勝,都是他)。太子建跟晉國大夫中行寅想想在鄭國製造內亂,幹掉鄭定公,然後起兵復國,結果被鄭君所殺,伍子胥和公孫勝逃到吳國,依附在公子光麾下。(就是後來吳王闔閭)
當時吳王氏吳王僚(慶忌父親),公子光想圖謀篡位,就找伍子胥謀劃,兩人一拍即合。伍子胥讓刺客專誅刺殺吳王僚,公子光順勢即位,就是吳王闔閭。吳王闔閭招來孫武和伍子胥為將,日夜練兵,圖謀伐楚。
吳王闔閭聯合唐國、蔡國,三路大軍同時伐楚,楚昭王(孟嬴的兒子)派囊瓦領兵禦敵,結果五戰五敗,吳軍攻入郢都,楚昭王出奔而逃。
伍子胥命人把楚平王墓挖開,將楚平王屍骨踐踏,然後鞭屍,最後放在太陽下暴曬。
申包胥聽郢都被攻破,到秦國求援,在秦宮哭七天七夜,最後秦哀公出兵救援。此時唐國、蔡國兵馬已經返回,吳王闔閭的堂弟大將夫概趁機造反,吳王闔閭無奈放棄郢都,回師跟夫概對陣。夫概大敗,逃到楚國,楚昭王收降他,讓他對付吳國。
伍子胥心願了了,申包胥心願也了了,可喜可賀……
曹操、袁紹
曹操跟袁紹的事跡,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對於他倆是好朋友的事實,大家也有所耳聞。其實他倆不是好朋友,而是非常好的好朋友,倆人還曾經合夥搶新娘子來著。
曹操和袁紹是世交,曹操的祖父是中常侍曹騰、父親是太尉曹嵩,袁紹祖父是太尉袁湯、親生父親是司空袁逢、叔父是司徒袁隗。兩個都是根正苗紅的官N代,不過勢力上曹家不及袁家。
現在人都覺得曹操早年愛鬧騰,其實袁紹比曹操還愛鬧騰。袁紹丁母憂,本來該回老家汝南守喪,可袁紹卻逗留在洛陽跟俠士官宦結交。黨錮之禍中,袁紹還跟黨人魁首李膺等人勾勾搭搭,行跡耐人尋味。而曹操早年則老實的很,除了威逼許劭給他定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口號外也沒什麼劣跡。
靈帝後來,為了分大將軍何進權柄,設置西園八校尉,以宦官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任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
(八校尉權柄以『上軍、中軍、下軍』最重,靈帝討厭士族,最後不得不給袁紹一個中軍校尉,可見當時靈帝所受壓力有多大。
靈帝恐怕自己死後,何進尾大不掉,就授意宦官蹇碩在自己死後,誅殺何進,改立劉協為帝。誰知士族跟何進合流,蹇碩中了何進之計,結果被殺,而何進又被張讓等人所殺,之後引出董卓進京的禍事。)
章惇、蘇軾
蘇軾,蘇子瞻,大家應該都知道,這裡就不詳細解釋了。
章惇,字子厚,浦城人(福建南平),北宋重臣,繼王安石之後的改革家。章家早在五代十國就是浦城大族,章家世代官宦,六世祖章仔鈞被追封琅琊王,高祖父章仁徹任參知政事、尚書右僕射(參知政事、尚書右僕射都可以算是宰相)、曾祖章文炎官至太師、祖父也是太師。浦城章氏如此顯赫,這在歧視南方士子的北宋是很罕見的。
章惇才華橫溢,進京趕考,進士及第,可是他族侄章衡高中狀元,章惇深以為恥,結果進士也不要了,硬是等了三年再次重考。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出川去參加科舉考試,在汴梁闖出了諾大的名頭。蘇軾、蘇轍、章惇是同年科考,按著古人的說法就是『同年』。後來蘇軾和章惇在同一個地方為官,兩個志向遠大的年輕人就經常一起遊玩,友誼也十分深厚。
在政治立場上章惇是新黨人,蘇軾不新不舊,哪個黨幹不好他都批評。王安石變法,蘇軾抨擊新黨,惹得新黨眾人不快,監察御史舒亶以蘇軾詩文為依據,整出「烏臺詩案」,要將蘇軾置之死地。
章惇在宋神宗面前為蘇軾開脫,蘇軾最後被貶,並沒有被殺。當然章惇也有讓蘇軾避避風頭的意思,因為蘇軾特別能得罪人,同僚都被他得罪一半。
蘇軾的日子越過越失意,而章惇的官職越做越大。此時章惇不是沒想過受苦的蘇軾,只是跟蘇軾政見不同,自然也就疏遠了。
等到新黨失勢時候,司馬光等舊黨上臺,新黨勢力被清算,朝廷終於想到了漂泊不定的蘇軾,召蘇軾入朝為官。可是這官還沒當幾天,蘇軾說王安石那批新黨的人也不是都不可取,這可惹惱了司馬光,又給蘇軾一張飛機票讓他到地方上玩去吧。
蘇軾這幅樣子,章惇更不敢跟蘇軾有什麼交集了,就是平時送點錢糧啥的。之後不管是新黨還是舊黨上臺,蘇軾都要被貶一次,直到死在路上……
(有些朋友覺得我寫的既零碎又雜亂,凸顯不出主體,我只是想從各個方面介紹一個人、一件事,讓大家從我這得到更多歷史。就像申包胥和伍子胥那一段,其實就是一對好哥們各為其主反目成仇。但是我想讓朋友們了解事情來龍去脈,了解『伍子胥為什麼逃離楚國』、『太子建為什麼會死』、『闔閭怎麼即位的』、『楚國怎麼復國的』
謝謝各位海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