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問事佛吉兇經》:示有戒名,憒塞不信,違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猶豫。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既不燒香、然燈、禮拜,恆懷狐疑,瞋恚罵詈,惡口嫉賢。
【注】:雖然有受戒之名,而缺乏受戒之實。名實不符,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他「憒塞不信」,「憒」是昏憒,自己迷糊,不能覺悟。「塞」指閉塞,對於師友的教導,不能理解,不能明了,甚至不能入耳,焉能生起信心?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業功德,沒有信心,必無所成。
因此,他的心思行為,自然就會時常「違犯戒律」,而對於佛法博大精深的理論、或是因果報應的道理,尤其是佛陀教人待人處世的原理原則--戒律,他們的態度是「乍信乍不信」,有時候,認為佛所講的道理,大概不錯。有時候,「心意猶豫」,不願接受、不敢接受,這顯然是未解其理的必然後果。如果道理不明,修法無知,便一昧盲從地奉行,就是所謂盲修瞎煉,結果總是屬於徒勞無功。
「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意思是說,對於聖學經典暨佛像,毫無尊重恭敬心;這是輕慢師承,不重視道學的表現。燒香、燃燈、禮拜、早晚課誦,也不能如法依教奉行。修學固然不廢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心行。香、燈是令人燃起自心的誠信、智慧、光明;禮拜是教我們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若不能如是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縱然是天天燒香、燃燈、禮拜,也等於是不燒香、不燃燈、不禮拜。由於事理不明,所以「恆懷狐疑」。平素一些不良的習氣,不能革除、不能改正,如瞋恚、罵詈、惡口,古云:利刀割體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嫉妒賢人善事等等,這是修行人所不應該有的,還時有造作,怎麼能得好果報呢!?
【經典簡介】
《阿難問事佛吉兇經》一卷,是後漢沙門安世高譯本經的內容:是說明學佛、做人的基本道理,可以說是初學入門的教材。 本經的宗旨:佛告訴學佛者說,能夠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一定得到吉祥自在。 本經的作用:對於佛陀教育生起信心,建立良好的修學態度,求正確的理解,破除邪見,和窮究因果的道理。
感恩您閱讀完本文,這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如果您想訂閱「淨土—佛弟子共修道場微信平臺」每日法布施更多文章,可以如下方式任選一種:
1.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帳號,選擇關注,然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
2.直接加微信號:jt-9981。
投稿信箱302979799@qq.com,發送文字、圖片、連結均可。
免費結緣法寶地址:http://jt-9981.taobao.com
若了解更多共修道場法宜,請直接回復如下數字或查看微信下方「菜單」:
1.【迎請法寶須知】;
2.【佛經安置須知】;
3.【讀誦佛經須知】;
4.【佛經破損處理】;
5.【當前免費結緣法寶目錄】;
6.【發心助印須知】;
7.【印經十大功德利益】;
8.【當前助印法寶目錄】;
9.【放生十大功德利益】;
10.【正確拜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