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昏聵犯戒是不得善報的因緣

2021-02-23 淨土—佛弟子共修道場

《阿難問事佛吉兇經》:示有戒名,憒塞不信,違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猶豫。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既不燒香、然燈、禮拜,恆懷狐疑,瞋恚罵詈,惡口嫉賢。

【注】:雖然有受戒之名,而缺乏受戒之實。名實不符,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他「憒塞不信」,「憒」是昏憒,自己迷糊,不能覺悟。「塞」指閉塞,對於師友的教導,不能理解,不能明了,甚至不能入耳,焉能生起信心?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業功德,沒有信心,必無所成。

因此,他的心思行為,自然就會時常「違犯戒律」,而對於佛法博大精深的理論、或是因果報應的道理,尤其是佛陀教人待人處世的原理原則--戒律,他們的態度是「乍信乍不信」,有時候,認為佛所講的道理,大概不錯。有時候,「心意猶豫」,不願接受、不敢接受,這顯然是未解其理的必然後果。如果道理不明,修法無知,便一昧盲從地奉行,就是所謂盲修瞎煉,結果總是屬於徒勞無功。

「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意思是說,對於聖學經典暨佛像,毫無尊重恭敬心;這是輕慢師承,不重視道學的表現。燒香、燃燈、禮拜、早晚課誦,也不能如法依教奉行。修學固然不廢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心行。香、燈是令人燃起自心的誠信、智慧、光明;禮拜是教我們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若不能如是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縱然是天天燒香、燃燈、禮拜,也等於是不燒香、不燃燈、不禮拜。由於事理不明,所以「恆懷狐疑」。平素一些不良的習氣,不能革除、不能改正,如瞋恚、罵詈、惡口,古云:利刀割體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嫉妒賢人善事等等,這是修行人所不應該有的,還時有造作,怎麼能得好果報呢!?


【經典簡介】

《阿難問事佛吉兇經》一卷,是後漢沙門安世高譯本經的內容:是說明學佛、做人的基本道理,可以說是初學入門的教材。 本經的宗旨:佛告訴學佛者說,能夠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一定得到吉祥自在。 本經的作用:對於佛陀教育生起信心,建立良好的修學態度,求正確的理解,破除邪見,和窮究因果的道理。

感恩您閱讀完本文,這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如果您想訂閱「淨土—佛弟子共修道場微信平臺」每日法布施更多文章,可以如下方式任選一種:

1.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帳號,選擇關注,然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

2.直接加微信號:jt-9981

投稿信箱302979799@qq.com,發送文字、圖片、連結均可。

免費結緣法寶地址:http://jt-9981.taobao.com

若了解更多共修道場法宜,請直接回復如下數字或查看微信下方「菜單」

1.【迎請法寶須知】;

2.【佛經安置須知】;

3.【讀誦佛經須知】;

4.【佛經破損處理】;

5.【當前免費結緣法寶目錄】;

6.【發心助印須知】;

7.【印經十大功德利益】;

8.【當前助印法寶目錄】;

9.【放生十大功德利益】;

10.【正確拜佛方法】。

相關焦點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其實各種病毒或瘟疫或火災等等災難都與殺生有關。  《佛說灌頂經》中佛陀借維耶離國發生的瘟疫解說了殺生的惡報及種種病苦和災難的因緣。
  • 佛說阿彌陀經析.86 因緣果報律,從當下的結果推導出前因!
    原創: 幻海迷局人間天 幻海迷局微信公眾號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經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是種子,緣是外在的環境,種子能萌發,不只是種子自己的力量,還有環境對種子萌發的支持貢獻。
  • 佛說:情人、夫妻、兒女的因緣,都逃不過這四種關係
    難怪佛說:愛情、夫妻、兒女的緣分的真相,都逃不過這四種關係:報恩、報恩、討債、還債。其實,不光親密關係如此,所有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皆如此。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前世種下的因緣,才造成了今生的業果。故而,來報恩的夫妻,都對自己的另一半很好,相敬如賓,舉案齊眉,不要說夫妻矛盾,拌嘴都很少,旁人看了都豔羨不已。
  • 佛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佛說,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你所遇到的都是該出現的」,是一個意思。這也是佛法解釋的,為什麼有人作惡反而能夠享受好報,有人行善反而命運坎坷?因為他們因緣和合的緣故,比方說這一世某人的善業條件具足了,他就會受到善報,下一世他的惡業顯現了有了共同受業的因緣,那麼他就會受到惡報。
  • 師父說因果故事——金貓因緣
    金貓因緣是怎樣一個因緣呢?佛世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叫惡生王,你聽了這個名字就可以曉得這個人不大好,叫惡生王。那麼是誰呢?是大迦旃延尊者去化度的。平常他們遇見這種事情都要問那個教士或者婆羅門,那惡生王也信了那個迦旃延尊者,就問迦旃延尊者說:「我居然碰見了這種事情,這個好是壞呀?」「哎,這個好的,這該你得的。」「那什麼因緣?」哦,原來這樣。原來當毗婆尸佛的時候,毗婆尸佛是誰?毗婆尸佛就是七佛之首。現在我們是賢劫,就是賢劫之前是莊嚴劫,莊嚴劫最後一尊佛是毗舍浮佛,最後一尊佛,再下面推,尸棄佛,然後呢毗婆尸佛。
  • 佛說:隨眾生的因緣,想怎麼修就怎麼修!其含義很多人理解錯了
    在經典裡面就講過說:「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佛出世的時候,你碰不到這個點上。「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你聽到了經,佛法,能不能生起信心,這是一種智慧。你看這裡講到的說,都能夠沾到這個未聞之益。這個未聞之益,大家每個人的心路歷程都不一樣的。未聞之益。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佛講的十二因緣法,其實質是各個分支是依第八識而有,離第八識無因緣法。世間人講的緣起只是知道表面現象,好像是此有故彼有,此法產生彼法。實際是,因為有此法,第八識就產生了彼法,此法也是第八識中的法。任何法只要離開第八識,都是不存在的。任何法的生也是第八識生,只不過還有很多的條件要具足,第八識才能生彼法。如果離開第八識,說緣起法,此法能夠產生彼法,那就根本不成立。
  • 十二因緣
    根據經典的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就是觀這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說明有情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在此流轉中唯是煩惱、業行及苦果(即惑、業、苦);它們相依,因緣生滅的相續流轉,使得我們感受到有個人生的過程,有一個生命在生死輪迴;實際上這其中無有主宰者、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  佛說十二因緣是一大苦聚,我們學習十二因緣就是要明白苦在哪裡?要從十二因緣當中怎樣得到解脫。
  • 真正的「佛系」如何隨順因緣?
    不是說非要大徹大悟了,見諸法實相了,才有智慧。我們聞思修學一點佛法,懂得一點緣起的道理,懂得用這種道理看事物跟事物之間的關聯,並依照聞思的智慧去判斷去取捨,就會少犯很多錯誤,就能對因緣做出正確的觀察,知道哪一個因緣是自己要隨順的。因此,發心以後觀察時節因緣、隨順時節因緣,可以說就是我們修行的全部了。
  • 佛說:一切眾生皆是佛,可是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圓教的時代因緣,這張「地圖」不是我說的,是佛說的,我也沒完全搞清楚,但是我覺得這個修行的方法真是非常光明燦爛,是一種藝術的修行生活,我們當下就有受用。特別這個時代的人都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如果在古代講圓教,時機不成熟,人類都不會相信飛機能飛上天,給他講圓教,他一定說你有點癲狂。
  •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卷第一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卷第一
  • 佛說:緣來是你,緣走是你
    佛說:緣深則聚,緣淺則分,萬法隨緣,不求則不苦。相遇是緣錯過是緣,無緣不聚。相遇是緣分的使然,分離是緣分的必然;世間萬物皆有一緣字而聚,也因一緣字而散。緣來不負,緣走不求!此生無緣的人即使你說再多的話、做出今生再多的努力也無濟於事,不是你的終究不是你的,還是依然會離去。註定今生相互牽絆的人即使相隔一方早晚始終還是會遇見。
  • 佛說一切肉不得食
    我於諸處,說遮十種,許三種者,是漸禁斷,令其修學。」這種情形,是佛還在世的時候,為引度眾生,而採用「漸進」的方式,讓眾生修學佛法,當他要離開這娑婆世界的時候,又把三淨肉的事情交代的非常明確,他說:「今此經中,自死他殺,凡是肉者,一切悉斷。」告訴修學佛法的弟子「凡是肉者,一切悉斷」。  假如還有人不明白佛陀的旨意,而說三淨肉可以吃,那他要背什麼樣的因果呢?
  • 佛說: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場
    佛家常說:安禪何須勞山水。很多人都以為,修行就是找個茅棚,找個清靜的地方,住在裡面,什麼事情都不做,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還有的人看到佛寺廣大莊嚴清淨幽美,於是羨慕出家人,以為出家人住在裡面,有施主來供養,無須做工,坐享清福。如流傳的「日高三丈猶未起」、「不及僧家半日閒」之類,就是此種謬說。
  • 佛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佛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遇見是一種美好,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今生短暫的相遇,是前世累積的緣分,夫妻是緣,朋友是緣,相遇是緣,相伴是緣,人活著,只有珍惜緣分,才能一生安然。 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相遇,無論是你討厭的人,還是你喜歡的人,你們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 宏圓法師:諸法皆是因緣所生
    佛說諸法皆是因緣所生。佛住世的時候,在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講經說法,當時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是外道的統領。有一天舍利弗在街道上遇到了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他看到馬勝比丘的威儀殊勝、舉止安詳心生羨慕,就知道馬勝比丘的師父肯定非常的了不起,於是上前問馬勝比丘,說:「請問你的師父是誰?
  • 因緣果報是真的嗎?
    譬如一個沒有修行的人在前世殺了人,也許那一生被國法制裁,並且下了地獄,輾轉來到餓鬼道、畜生道,又回來當人;現在遇到冤家了,照樣要受一刀抵一命,這就叫作「如是因,如是果」。因為沒有修行的緣,所以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也就是說時候到了就一定要受報。 經中也說:「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
  • 佛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福報來得太快,並非好事
    佛說:「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 人間是苦海,煩惱無窮,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在世間傳法,普度眾生,希望眾生能以此修得福報。 佛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福報來得太快,並非好事。 01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 佛說:今生傷害我們的人,其實是來渡我們的!
    佛說:若無相欠,怎會相見?「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人這一生,我們都會遇到誰,其實都是有因緣的,不過是緣深緣淺、緣聚緣散罷了。無緣不聚、無債不來,人生就是一個不斷了緣的過程,彼此欠的多了,陪伴的時間就會久一點;欠的少的,還完了也就各自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