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講述《觀經四貼疏》54
釋迦牟尼佛他慈悲。他既然講了「等洽塵勞」,就是平等地滋潤我們這些各種各樣的塵勞,就是煩惱、意識。「普沾未聞之益」,都能夠聽到,聞所未聞的智慧之語。相信諸位都有這樣的經歷。佛法一入心田的那一剎那,就是你真的動心了,覺得這個講的是這樣子的,從來沒有這麼想過,這麼聽過,那真是跟久旱逢甘雨一樣,叫聞所未聞。
在經典裡面就講過說:「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佛出世的時候,你碰不到這個點上。「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你聽到了經,佛法,能不能生起信心,這是一種智慧。你看這裡講到的說,都能夠沾到這個未聞之益。這個未聞之益,大家每個人的心路歷程都不一樣的。未聞之益。有的未聞說,從來沒聽過,有佛法,說人是輪迴的,這個世間法是因果造就的,不知道,原來,這也叫未聞有佛法。
有的聽到佛法是這麼一個說法,他覺得跟自己不搭嘎,未聞能解脫,他覺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從來沒想過說,人可以了生脫死,得解脫,這是一種什麼境界。再進一步說,從來沒想過,未聞什麼,我能解脫。覺得反正人家修行好,還有出家人,聽說還有大菩薩,觀音菩薩,這些都是解脫不思議境界的,自己也能解脫,沒有想過。未聞我能此生解脫,夢也夢不到說自己能解脫,這輩子就能解脫。
未聞我所解脫,不是說自己吭哧吭哧修來,是蒙什麼,是蒙佛前來接引,蓮花化生,往生淨土,所以叫「未聞之益」。這樣的法能夠入心,那大家意味著什麼。這才叫做後面講到的,「菩提種子藉此以抽心,正覺之芽念念因茲增長。」你感受一下,聞法為種子,我們開始啟動心念,發心為抽芽了,依心而起的這種殊勝的修行。你看說:「依心起於勝行,門餘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
這就佛說的法,擺在這了。「門餘」是什麼意思?門餘就是按照自己的力量,自己去修吧,道理擺在這,你一點,叫門餘大道,這是相對我們說淨土門而講的,叫門餘法。所以常講到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隨自己,你喜歡漸漸的修,你喜歡直指頓悟,隨自己的因緣吧。所以總歸是八萬四千,就是為了對治八萬四千煩惱,實際上有多少眾生,就有多少法門,一人一個樣。
你其他的不要說,大家都是,從淨土來講,念佛的,你看。光念佛的方法都一人一個樣。我們現在大力提倡的叫持名念佛,還有什麼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光持名念佛裡面還有什麼金剛念,有的人氣不夠,中氣不足,所以就只能默持,好像嘴在動,聲音一直在,這叫金剛念。有的人,信願出離心不足,那麼,這會就跟剋期求證一樣,叫頂針念。
一句連著一句,一句連著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字這樣頂著念。有的人習慣了進一口出一口,呼一下吸一下,這叫隨息念。就各種各樣的。光念佛法門都有這麼多,就所謂的「隨緣者皆蒙解脫」,何況我們通常的法門。這是這一段,以上內容是專門講通途佛法,就是憑自力修行。不要忘了,我們這個法本是重在弘揚淨土的,下一段開始,要急轉到根本法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