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具有自我補給功能
當專家要求研究對象儘可能激烈地表達自己的憤怒時,他們卻在發洩之後變得更加易怒,一遇到挫折便會更快地用憤怒進行回應。表達憤怒似乎非但沒有讓他們平靜下來,反而使他們習慣於憤怒,發怒的頻率比原先更高。
研究對象被要求帶著憤怒講述一起讓人沮喪的事件時,他們在講述結束後的血壓和心率均比未被特別要求用憤怒講述的人更高、更雜亂。
當專家要求他們再次回憶這起講過的事件時,他們變得比實驗前更為憤怒。
(這一切並不能說明20世紀70年代的「 發洩療法」毫無用處。這一療法確實使某些參與者得到了幫助,但它產生的益處更多的是源於其他因素,包括在一個團體中的歸屬感、在友善的氣氛下進行的自我彰顯、心理治療師身負的角色,等等。)
總之,若您在憤怒的時候在家猛擊靠墊或摔壞東西(這些物品並不能為您的憤怒負責),若您在高速公路上猛按喇叭或出言侮辱其他司機( 您客觀上根本不可能與這些人解決衝突),您的行為將只會使您的憤怒更加嚴重,您的血壓將會飆升而非下降,而且,更糟的是,您會形成習慣,越來越頻繁地以憤怒回應眼前的沮喪情形。
眼淚只會讓您更加悲傷
專家的研究結果同樣不建議您過於放任自己的眼淚。哭泣會讓悲傷的感覺進一步加深,也會使心率變快、血壓上升。然而,每個人都曾經歷過「號啕大哭之後」感覺變好的情況。事實上,專家指出,哭泣的釋放作用是要當它吸引了另一個頗具善意的人前來表達同情和勸慰之後才發揮出來的。若非如此,一個人獨自哭泣,或哭泣時面對幾位顯得尷尬或有敵意的人士,那麼您就會在悲傷裡越陷越深。
哭還是不哭
電影《老大靠邊閃》中。羅伯特德尼羅還為我們展現了不同情境下各種眼淚的效果:
回憶電影中的這一幕:當他獨自一人坐在電視機前時,他看到了一個廣告( 這則廣告喚起了他痛苦的回憶——父親的死),瞬間淚流滿面。這個孤獨時刻的經歷對他的影響非常大,以至於他無法參加黑幫會議,雖然這次會議對他而言有著重大的意義。
《老大靠邊站》劇照
我們能夠理解他的謹慎,因為在電影的另一幕中,他坦承,如果自己在黑幫同夥面前流露出一丁點情緒,這些人就會以此為他脆弱的信號,從而就會想要立即與他了結關係。當然,比起黑幫,其他社會組成部分並不會如此冷酷無情,但是,請記住,在衝突或競爭的背景下,表達悲傷會被視為脆弱的標誌,尤其當表達者為男士時。
不過,在電影的另一個情節中,比利 克裡斯特爾回憶起了自己父親的死,他意識到自己一直對這事壓抑著內心的負罪感( 當他還是孩子的時候,小羅伯特正在對父親發火,而就在這一時刻,他眼睜睜地看著父親被人殺死)。在這些回憶的作用下,羅伯特·德尼羅號啕大哭起來,不過這一次他是倒在比利的懷中哭的,比利則在一旁安慰他,直到他停止哭泣。這一經歷對羅伯特而言具有很好的醫治功效。但是可能有些過火了,因為以過於情緒化的方式喚起患者的記憶——這種診療方式有很強的電影色彩,而今已經變成了電影鏡頭中精神科醫生們常用的治療手法[包括電影《豔賊》(Pas de printemps pour Marnie)、《美人計》(Enchanés)、《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和《潮浪王子》(Le Prince des marées)]。美國心理醫生格倫 加巴爾(Glen Gabard)就注意到了這一點,他說:「我不明白為什麼,這種治療後康復的病例在我的診所永遠都不會發生,也許是因為旁邊沒有小提琴配樂吧。」
結論:不發洩、不壓抑
情緒以「發洩」的方式激烈地表達會同時在以下幾方面產生負面的後果:
我們不鼓勵「 情緒倒空」,同時也不推薦您在任何情境中都「咬緊牙關、不露聲色」。
本文轉自三聯書店的新書《我們與生俱來的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