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過年,是每一個背井離鄉的人一年中最具儀式感的一趟行程。車票那頭,連接著親切的鄉音鄉景和許久未見的家人。
但有許多人抱怨,家人喋喋不休的關心壓得他們喘不上氣,消失的年味也使回家過節變得越來越沒勁。
直到經歷了過去這一年:疫情全球爆發,巨星猝然隕落,有人病倒,有人失業,還有更多人在努力生活。每個人都只是一粒微小塵埃,躲不過時代颶風的席捲。只有遠方的家,永遠是最溫暖最安全的港灣。
距離春節還有二十天,今年,我好想回家過年。
01
年輕人,曾經逃避回家過春節
往年春節,年輕人一想到回家就如臨大敵。
在外打拼一整年,帶著疲憊的身軀回到故鄉,以為逃離了領導的DDL,卻又迎來了父母的嘮叨。
2019年2月,春運
「早點睡覺」、「少玩點手機」、「快起來吃早飯」、「別老癱沙發上」……習慣了獨居在外的自由自在,突然又回到被父母管束的狀態,很難忍住不爆發一句「煩不煩啊」。
這還不止,回家還意味著不得不直面父母的靈魂拷問:「有對象了嗎?」「啥時候結婚?」「什麼時候要小孩?」你在遠方為事業拼搏,父母卻不由分說將你拉回中國傳統人生模式。
你嫌父母老土,父母怪你自私,溫暖的心靈港灣成了兩代人價值觀的戰場。
2016年2月,河南焦作,親戚團聚
對許多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親戚則是他們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面對一張張喜氣洋洋的面龐,立即認出對方是二姨還是三姑、舅父還是姨丈,可以說是對記憶的一場嚴峻考驗。
不跟他們打招呼,你就是不懂事;可一旦打上了招呼,他們又會釋放令你難以招架的熱情。打聽你工作,給你介紹相親對象,用他們的標準評判你是否有出息。背上行囊遠行的人,誰不渴望衣錦還鄉?
但並非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幸運,在親戚的追問中,你沉默了。
而且,不知從何時起,春節的年味也越來越寡淡。
翻看各種地誌,能見到豐富的春節儀式:
點燃香燭祭拜天地,再給大門菩薩燒「大門經」元寶;年前蒸的團圓饃,初一早上全家每人都要吃一角;去廟裡燒頭香,祈求來年步步高升交好運,男女老少要穿新衣服;人們起床穿好新衣服後,第一件事就是自家對拜。
2019年2月,貴州省餘慶縣,民眾舉行「舞龍噓花」民俗活動,喜迎佳節
祭神拜祖、燃放煙火、穿新衣服、大吃一頓……這些都曾是春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也是春節令人期待的原因所在。
然而,全國大多數城市已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漂亮衣服、豐盛佳餚也變得唾手可得。祭神拜祖等傳統習俗,了解的年輕人更是屈指可數。
有學者指出,傳統家族儀式所連接的天、地、神、人的觀念及其實質在現代社會中的衰落,使得春節喪失了傳統的儀式感。應對中國人強烈的儀式饑渴症,春晚便作為代替,成為了除夕夜的標配。
但是,年輕人們對春晚也不怎麼買帳了。屏幕裡依然高歌著「難忘今宵」,他們卻盯著手機飛速編輯春晚段子。
從前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嘻嘻哈哈,如今電視機前只能聽到手指敲擊屏幕的啪嗒啪嗒。冷冷清清的春節,好像越來越沒意思了。
02
今年,尤其想回到家人身
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悄然改變了這一切。
2020年1月23日,武漢實施封城措施。而第二天,就是鼠年的除夕。沒有人料到,這一年的春節竟是這樣的。
2020年1月27日,武漢,「封城」第四天,空曠的街道
54歲的紅凌是華中科技大學的生物學家,半生都在與疾病作鬥爭的他,卻因新冠肺炎倒下了。他的妻子在訣別信中深情寫道:「我的世界轟然倒塌……親愛的,我們再說說話好嗎,你不要嫌我囉嗦……你不要走得太急,可以回來看看我嗎?」
經歷過真正的分別,才發現此刻的相守竟然如此珍貴。
2017年5月17日,浙江寧波,91歲老人緊握老伴的手
過去的一年裡,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能意識到,意外可能比明天先來。
曾經答應父母過年要去南方看海,現在卻發現出個省都困難重重;曾經看著父母健身徒步,感慨他們身體強壯,卻沒想到一場小感冒他們要那麼久才能康復;曾經懶得聽父母在電話裡囉哩囉嗦,現在卻發現連過年回家吃頓年夜飯也不一定能實現。
很多事情此前完全沒想到,真的發生時才格外讓人遺憾。
疫情給普通人上的最重要一課,就是珍惜當下。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網絡調查顯示,疫情使74%的參與者更加注意鍛鍊身體,還有一半左右的人重新認識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未雨綢繆是這次疫情對所有人的教育。過去,人們總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遠,但看著身邊的人被隔離、被感染甚至離去,人們會更珍惜眼前。」
2020年2月4日,湖北恩施,一家醫院為接診新冠肺炎病人準備的病房
與家人相伴沒有什麼「來日方長」,父母家人的身體本就沒我們想像得那樣強大。
看起來健康的父母,可能已經慢慢有了些不願意告訴你的慢性病。世衛組織的報告指出,中國約三分之一的疾病總負擔來自於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其中,非傳染性疾病是老年人的致命殺手。
這些慢性病悄悄折磨著父母們的身體。很多人直到今年,因為各種原因跟父母長住後,才知道這些此前從未關注過的細節。
日本暢銷書《父母離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的前言裡有一個公式,是這樣說的:
假如你的父母現在60歲,他們能夠健康地活到80歲,而離家尋求發展的你一年裡見到父母的天數只有春節短短的6天,每天相處的時間大概是11小時。那麼你和父母相處的時間總共只剩下:20年 × 6天 × 11小時 = 1320小時,若換算成天數,只有55天。
2017年2月15日,西安,兩個兒子在外地打工,老人過完年後獨自一人在家
數以億計的中國人,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2019都市異鄉青年調查》的數據顯示,近6成年輕人一年365天中,陪伴父母的時間少於10天,而陪伴父母1個月以上的比例,不足10%。
越是在動蕩不安的生活中,人們越想回到最熟悉的人身邊。
經歷過這麼多的無常之後我們發現,相比於一個人「自由獨立」地呆在出租屋裡,吵吵嚷嚷的客廳麻將聲,噼裡啪啦的廚房油煙聲和父母嘮裡嘮叨的關心,才是過年最想聽到的聲音。
對於離鄉打拼的人來說,春節或許是一年中唯一一次全家圍坐在一起的機會。當我們抱怨父母的嘮叨、親戚的盤問時,卻忘了春節的意義,其實不過是和家人在一起。
03
年味,是和家人在一起
今年的年味,還會像以往那麼濃嗎?大多數人似乎已經不關心了。
此前我們總覺得,要有鞭炮,有紅包,有熱熱鬧鬧的拜年聲,才叫年味。但今年你可能發現,只要家人在一起,年味就已經到了。
微博上有過一個4萬多人參與的投票,叫#疫情結束後你最想做什麼#。
2020年4月19日,湖北武漢,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人們的生活漸漸恢復如常
2萬多人想「吃惦記好久的美食」、1.2萬人想要「正常上班上學」、還有7千多人想「見想念很久的人」。武漢市第一醫院醫療組長範學明被問疫情結束後最想做的事時回答: 想和家人一起好好吃頓飯。
大年三十從遠方奔赴回家,吃媽媽做的一桌子家鄉菜,和家人擠坐在沙發裡看春晚,等待零點的倒計時。這些最日常的,其實才是最珍貴的。
2018年2月15日,北京,母親在準備年夜飯
就連被人邊看邊吐槽的春晚,也有它特殊的意義。
有研究者在當地做過一份春晚調查問卷,九成參與者的年齡在20~30歲。結果顯示,喜歡春晚的比例不足20%,沒感覺的高達76.1%。
但另一方面,67.6%的參與者收看過10屆及以上的春晚,認為春晚應當保留下來的也達到了七成。
2018年2月15日,北京,快遞員的大年夜,來北京的妻子正在用手機看春晚
人們觀看春晚並非為了節目本身,很大程度上是享受與家人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每年圍繞著春晚的罵聲絡繹不絕,但是其收視率卻依舊堅挺。
當我們懷念失去的年味時,也許忘了,所謂的年味,是和家人一起創造、用儀式感加持才得來的。
買新衣服、換新髮型、收紅包、放鞭炮、邊吃年夜飯邊看春晚,不是因為有年味才有了這些儀式,恰恰是因為這些儀式才營造了春節濃濃的年味。
如今,疫情還在零星冒出,許多人響應「原地過年」的號召不能回家。
但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讓年味跨越地理距離。語音、視頻,哪怕只是聊聊廢話,也是情感的傳遞;
一年一年匆匆而逝,其實沒有多少個春節可以與家人共度。在還能一起過春節的時候,別忘了好好守護這一年獨特的年味。